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伦理道德 > 试论中华伦理道德中的“义”

试论中华伦理道德中的“义”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制约。作为中华传统道德范畴的“义”,也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的。


  追求正义、见义勇为、仗义执言,历来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历史时期的“义”,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本文在探本溯源的基础上,力求剔除封建时代“义”之“忠君尊王”的消极因素,发掘历代为人称道的仁义、忠义、孝义、节义、信义、情义、道义中宝贵的人性因素,以为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借鉴和服务。


  一、“义”的本义及其嬗变


  义,在古代汉语中写作“II”,汉代许撤〈说文解字》释“It’作“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何为“从我从羊”?宋人徐铉是这样解释的此与善同意,故从羊。”丨1西汉毛亨在传《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句时说:“义,善”。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在引用董仲舒“仁者,人也;义者,我也”的原话之后解释说:“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在中国上古时期人们的观念中“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因而是一种吉祥的动物,故!1、善、美均从“羊”。此外,《康熙字典》引用《释名》解释:“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由此可见,中华伦理道德中的“义”,最初就是指人们应该通过善言美行来树立自己的“威仪”,使之适宜应对各种人物事情。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义的伦理含义经历了一系列嬗变。


  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应以遵守“义”的规范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以此为自己必备的品质。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见义不为,无勇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不遵守“义”的规范,就不可能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君子,。通过不义手段获得的富贵,犹如天上的浮云那样毫无价值。


  孟子继承孔子有关“义”的思想,提出“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在《孟子■离娄下》中,他还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非义之义,大人弗为。”这就是说,对于那些不合乎“义”的语言行为,即使信且果,也是不对的。孟子还说:“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把“义”与维护统治权力联系起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为了坚持正义,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生命。荀子将“义”运用到治理国家的政事之中,主张“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挈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他认为,但凡政治生活中奸佞得以兴风作浪,往往是由最高统治者“不贵义、不敬义”而引起的,因为义是限禁人为恶与奸者的,如果君王不贵义、不敬义,则普通百姓就会产生弃义趋奸之心。庶民百姓、士人君子则应“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如是而不服者,则可谓饫怪狡猾之人矣。”由此可见,荀子认为君、臣、民都应以持“义”为本,只有这样,“天下治”的局面才会出现。但他也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认为义和利是人的两种欲望,即使尧、舜那样的圣人'也不能够去掉人们的利欲之心。这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义”的基本定义。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M并举例说明:假如给你帽子和鞋,但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意吗?必定不愿意。假如送给你天下,但要杀掉你,你愿意吗?必然不愿意。因为帽子和鞋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自己的生命珍贵,人们为了争辩一句话却可以互相残杀,这就是把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然而,墨子同时还重利,他合“义”与“利”为一,认为所以贵义,是因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有利于天下。墨子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一切言行之最终标准,故重有利于天下之“义”,在利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统一起来。


  晋国的叔向向晏子请教君子的大义是什么?晏子告诉他:“君子之大义,和调而不缘、溪盎而不苛,庄敬而不狡,和柔而不铨,刻廉而不刿,行精而不以明污,齐尚而不以遗罢。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尊贤而退不肖,此君子之大也。”晏子主要是从宏观方面、从伦理角度来描述“义”的。


  管子则从微观方面描述“义”的具体内容:“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像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兵家认为兵有五种一曰义兵,二曰强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禁暴救乱曰义,恃众以伐曰强,因怒兴师曰刚,弃礼贪利曰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为着禁暴救乱而兴的义兵,居于五兵之首。道家学派则认为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在他们看来,即使有战胜大敌保存国家之功,还是不如行义更为重要。他们还将“义”具体运用到战争之中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主,则举兵而临境,责之以不义,剌之以过行。”就是说,当君主对百姓施虐之时,去攻打这个暴君的军队即为“义兵”。战斗中,“义兵”的行动也是有标准的兵至其郊,乃令军师曰:‘毋伐树木,毋抉坟墓,毋艺五谷,毋焚积聚,毋捕民虏,毋收六畜。’乃发号施令曰:‘(某)国之君,傲天侮鬼,决狱不辜,杀戮无罪,此天所以诛也,民之所以仇也。兵之来也,以废不义而复有德也。”’从以上诸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义,即包含着臣下之义、长幼之义、子弟之义、辞让之义、宽容之义以及孝悌兹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撙诎、纤啬省用、敦懞纯固、和协辑睦等个人修养情操;更多的则是指“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之类的政治道德。这一时期的义,与利既有区别,更有联系,正如《墨子?经上》所言义,利也。”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家们对“利”的理解,常常存在重大分歧:


  一种是把利理解为“公利”,在这种情况下,认为义与利是相一致的。《左传》成公十六年载广义以建利。”成公二年载:“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大戴礼记?四代》义,利之本也。”皆以为利由义而生,舍义则无利。汉代董仲舒虽然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极端强调义,但他同时强调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与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其论与墨家学说颇近,认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为义,义与利是可以统一的。宋代张载进而提出:“义,公天下之利。”肯定为利而无私,兼利天下之行为即是义。宋代功利学派和明清之际的儒者均兼重义利,反对只言义而不言利。清初王夫之说??“《易》曰利物和义。义足以用,则利足以和。和也者合也,言离义而不得有利也。”颜元也说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尧舜利用,《尚书》明与正德厚生并为三事;利用安身,利用刑人,无不利。利者,义之和也。《易》之言利更多。……其实义中之利,君子所贵也。”因此,他主张正义以谋利,明道而计功。


  另一种是把利理解为个人的私利,认为义利两者不容并立,进而主张重义轻利,兴义抑利。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懂得义还是懂得利,作为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孟子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w孔孟重义轻利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宋代程朱理学确立思想统治地位之后,更是视义利如冰炭不相容。程颐说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才出义,便以利言也。”又说凡有利心便不可。如作一事,须寻自家稳便处,皆利心也。圣人以义为利,义安处便为利。”朱驀则说或问义利之别?曰:只是为己为人之分。才为己,这许多便自做一边去,义也是为己,天理也是为己。若为人,那许多便自做一边去。”重义抑利之说的宗旨,在于去私,其目的是要人们“克己”,以服从宗法等级制度和秩序。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们对义利范畴的理解是逐步深人的。宋以后,思想家们探讨义利的根源,提出理欲对立的学说。明淸之际思想家们也把社会生活中的义与利同人性相联系,主张义利统一、义利兼重。


  二、“义”张扬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人性因素


  由前述可知,“义”是一种较为宽泛的伦理道德范畴,只有当它同仁、忠、孝、节、信、情、道等封建伦理相结合时,才能产生具体的道德内容。


  让我们先看传统伦理道德中存在于民间的“义”:


  春秋时在一次齐国攻打鲁国的战争中,齐兵见一妇女抱一婴儿、牵一儿急急逃去,眼见齐军就要追上,连忙丢下怀中的婴儿,背起原来牵着的那个孩子向山上奔去,被丢弃的婴儿在地上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逃命的妇女却顾不得回头看一眼。


  齐兵追上后,问她为什么要丢弃婴儿?妇女回答说:现在背着的,是我哥哥的儿子,丢弃?在地的婴儿,是我自己的儿子。当无法同时保护.两个孩子时,只能忍痛放弃亲生之子,以保护父母不在身边的侄儿。只有如此行义的人,才能无愧地生活在我们鲁国。“于是齐将按兵而止曰:‘鲁未可伐也,


  妇人犹知持节行义,况于朝臣士大夫乎?’鲁君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日‘义姑姊,。”春秋无义仗,凭藉暴力横行邻国的齐兵,却为鲁国妇女的义举所感动而止兵,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至深。


  王莽新朝更始年间,社会动荡,楚郡人刘平之弟被盗杀害。不久后,强盗再次出现,刘平一手抱着弟弟留下的遗腹女,一手扶着老母外出避难,而将年幼的亲生儿子留在家里。老母哭着想回屋去抱孙子,刘平对母亲说:“情况危急,无法同时保全两个孩子,不能让已故的弟弟绝后。”随即扶着老母躲到村边河畔的草丛中。次日上午,刘平外出觅食,被饥饿的强盗抓住,准备将其烹食。刘平叩头求情说老母还在等着我讨的食物活命,请求放我将食物给她送去,再回来任凭你们处置吧!”强盗被其孝心所感动,放走了他。看着母亲食毕,刘平告诉母亲我与强盗已经约定回去的时间,义不可欺。”随即返回强盗住地。强盗们深为刘平的信义所打动,对他说:“以前只听说过烈士,你的行动却让我们亲眼见到了烈士,回去照顾老母吧,烹食您这样讲孝义信义的人,苍天都不会容我们的。”(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二?人事部六一义上)


  封建时代的“强盗”,多系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百姓,刘平舍弃儿子保护亡弟遗腹女,冒险为老母求食、诚信守约返回听凭处置的义举,最终唤起了强盗们尚未猴灭的良知而使全家得以保全,这是-种孝中寓信之义,足以感动强盗的义,可见其道德力量的感召力!


  广汉新都人王沌,在赴京师途中遇一重病书生,书生告诉他:“本来要到雒阳赶考,因重病缠身命在须臾,愿将所携十斤金相赠,请帮忙料理后事。”言毕即亡。王沌取一斤金张罗其殡葬,余金置其棺内随葬,无人知道此事。数年后,王沌代理大度亭长。上任当天,一马驰人亭内,狂风之后,

天上飘下一个绣花被面。王沌将马和被面上交县里,知县让其留着使用。王饨遂乘马返回。途中,那马却不听使唤,载着王沌径直来到一户人家。主人见马后髙^地说:“今天终于捉到盗马贼了。”问王沌如何得到马的?王饨如实说明,并取出绣花被面让马的主人看。主人睹物,沉默了一会才问先生积何阴德,能得我家二物?”王饨认真回忆之后,遂说出曾经安葬过一个重病书生,讲完书生的相貌特征及埋金地点后,主人失声痛哭,原来重病书生即其子金彦。金彦之父时为州吏,因代王沌向新都令告假,一同去为金彦移葬,余金俱存棺中,王沌义举深受时人称道,后来官至郡令。剔除因果报应的宿命论迷信色彩后,王沌不贪财、不欺鬼的义举,至今仍然值得肯定和发扬。


  唐贞观中幽州范阳人卢氏,略涉书史,事舅姑甚得妇道:


  尝夜有强盗数十人,持杖鼓嗓逾垣而入,家人悉逃窜,唯有姑独在堂,卢冒白刃往至姑侧,为賊捶击之几至于死。賊去后家人问曰:“群凶扰横,人尽奔逃,何独不惧?”答曰:“人所以异于鸟兽者,以其有仁义也。昔宋伯姬守义赴火流,称至今。吾虽不敏,安敢忘义?且比邻有急尚相赴救,


  况在姑而可弃委?若万一危祸,岂宜独生?”


  (《太平御览》卷四二二?人事部六三义下)这又是一种孝中寓勇的义,没有孝心兼勇气的人,永远无法达到这样的道德境界!以上种种义举,行为人没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完全出自心甘情愿,是人与人之间纯洁关系的自然流露。无论《史记》中宁肯饿死首阳山而不食周粟的隐士伯夷之节义,还是《水併传沖回家接母亲上梁山过好日子的李逵,当听到李鬼是为养活老母假冒自己之名行盗时,以推己及人之心放其生路的孝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最美好的人性因素。再看传统伦理道德中存在于官家之“义”。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是由人先天固有的四个善播发展而来的,是与生俱有的。汉代董仲舒将仁义礼智四德加上信,与五行学说匹配后作为“五常”,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基本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封建时代官方之“义”与百姓之“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平民百姓之义极少沾染功利色彩,多为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官方倡导之义,其目的总是为着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行为人总是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春秋时,晋国佞臣屠岸贾诬陷赵盾,杀其满门,赵盾之子赵朔妻有遗腹子赵武匿于晋景公宫中,屠岸贾派人搜捕。赵朔?友人程婴及朔门客公孙杵臼定计,以他人婴儿顶替救出赵武,赵氏真孤遂得以保全,并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仇雪恨。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即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第十三).


  元人纪君祥根据上述史实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使程婴成为封建时代忠于朋友、讲究义气、不图回报的忠义典型。然而,赵武为其“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的记载,还是使其与前述百姓义举相比,显得有些逊色。另一个例子是这样记载的:


  《战国策》曰: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能为文收债于薛者?”冯驩曰能。”于是栽券契而行辞曰:“收债毕,何市而反?”孟尝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乃为之。”至薛,召诸民当偿债者,悉来合券,遍合。乃矫命以债踢诸民,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展而求见。孟尝怪其疾,正衣冠而见之。曰債毕收乎,来何疾也,何市而返?”驩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宫中珍宝蒲内府,狗马实外廊,美人充后宫,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能抚爱,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债踢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B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孟尝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顾谓驩曰:“先生所为由于平民百姓们从冯驩的“市义”中得到了实惠,因此,尽管这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仁义”,其中仍然蕴含着丰富的人性因素。


  三国时期的吕布,臂力过人,善于弓马,一柄方天画戟加上行走如飞的赤兔马,刘备、关羽、张飞同时战其而不能取胜,实为逐鹿群雄中的一方豪杰。然而,吕布最不讲“义”:他与丁原屯兵河内时十分友好。丁原与何进诛杀宦官失败,董卓人京,他杀掉丁原投靠董卓,跟董卓以父子相称,常常执戟护卫董卓。其间,吕布与董卓婢女私通,唯恐败露,心不自安。经司徒王允多方拉拢,吕布刺杀董卓,被汉献帝封为奋武将军、温侯。董卓被杀,引来凉州兵攻打长安,吕布率数百骑投奔袁绍。合力击败常山张燕后,将士纵掠引起袁绍的猜忌,吕布改投张邈,受封兖州牧,被曹操击败后投奔刘备。袁术为拉拢吕布,提出娶吕布之女为儿媳,得到吕布同意后,其女巳经踏上了成亲之路,经陈珪劝说悔婚,派人追回女儿的同时,还将袁术派来迎亲之人枭首示众。袁术的老对头曹操因而拜吕布为左将军。建安三年(198),吕布背叛曹操,与袁术合兵攻刘备。其时刘备的盟友曹操率兵亲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被手下绑缚送到曹营。他向曹操乞求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正在犹豫间,刘备在一旁提醒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曹操猛然醒悟,下令缢杀吕布。《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是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轻狡反覆,唯利是视”,吕布一生都在用这样的行为,将自己塑造成反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最不讲信义的一个典型。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和刘禹锡既是文章朋友,更是一道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的志同道合的挚友,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当柳宗元自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移柳州(今广西柳州市)时,朗州司马刘禹锡则被贬往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任刺史。柳宗元念禹锡携老母同行不便,“即草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禹锡最终易连州(今四川省筠连县)。”[18]此事一时传为文坛佳话,虽然同为官员,如此道中寓情之义,不也蕴含着美好的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平民百姓中“义姑姊”的仁义、卢氏孝心兼勇气之义,还是新都人王饨无欺鬼神之诚义,皆因其动机纯洁,没有功利色彩而蕴含着更多的人性因素,因而尤其值得称颂和继承。


  统治阶级中的程婴,虽系为主,然事在其主失势之际,其忠义亦可嘉。冯驩市义,目的虽为维护主人,却使平民百姓从中受益,仁义之心著矣。柳宗元自愿与刘禹锡对调播州,道义孝义之心昭然若揭。上述种种“义”,无一不蕴含着珍贵的人性因素,同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至于吕布“轻狡反覆,唯利是视”不信不义,恰恰代表了封建官僚为着一己私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奸诈不义的病态人格,对此应该进行揭露和批判。


  此外;在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义”中,由于强调其阶级利益而大大淡化了人性因素。以对后世影响颇大的隋代《开皇律》为例,其“十恶”罪名中的第九条为“不义”,内容包括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现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长官;闻夫丧匿不举哀,守丧期间作乐、穿吉服及改嫁等等。


  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二十四史中有关“义”的记载,比如在政治黑暗时屈原的正义,在外族人侵时岳飞、文天祥的忠义,在自然灾害时官方设置义仓、义塾、义浆接济百姓,修筑义路、义桥、义井方便平民以及某些封建官员因持义而洁身自好等等,都不乏可取之处,但就整体而言,其为少数封建统治者服务的烙印却十分鲜明,这就不能不扭曲和淡化了“义”的人性因素。对此,我们应该有比较、有鉴别、有批判地去吸收和继承。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义”的时代特色


  近代以来,推翻清王朝的黑睹统衔、抵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成为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每当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关头,民族大义的旗帜总会飘扬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头:以此物蛊惑华民,已历数十年,所得不义之财不可胜计,此人心所共愤,亦天理所难容。……谕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夷船鸦片尽数缴官。由洋商查明何人名下缴出若干箱,统共若干斤两,造具清册呈官点验,收明毁化,以绝其害,不得丝毫藏匿。(林则徐:《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载《林则徐集?公牍》58页,中华书局1963年10月1版)血钟一鸣,义旗四起,拥甲带戈之士遍于十余行省,……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载《孙中山选集》90-91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1版)


  大义举于武昌,十有四省应如反掌……举兵不为犯顺,推亡不为篡盗。


  (章太炎:《致袁世凯书》载《章太炎选集》5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1版)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剑:手书题辞载《李大钊选集》1页,人民出版社1959年5月1版)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杨对时局宣言》载《张学良文集》(二)1056页,新华出版社1992年2月1版)


  为着维护民族利益,抵御帝国主义发毒害中国人的“不义之财”,林则徐奋起焚毁鸦片;为着唤醒“东方睡狮”中国与世界潮流同步前进,孙中山“大义举于武昌”,一举埋葬了腐朽的淸王朝;为着振兴中华,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借来“十月革命”之光,照亮中国革命的征程;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发动兵谏,使民族抗战局面为之一新。如此民族大义、革命道义,必将永远彪炳于中华民族青史之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义”,正是在继承“义姑姊”、孟尝君、屈原、岳飞、文天祥等传统伦理之义,尤其是在继承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张学良、杨虎城等近代先烈革命道义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党和政府先后于1999年9月28日发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0年12月25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1999年3月3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2003年12月31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用法规条例的形式,将保障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变为政府行为,这无论是历史上的义仓、义社,还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私义、公义都无法比拟的;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公开选拔,不仅是封建时代科举取士,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由党委、政府任命干部的做法所无法比拟的。2003年以来,党和政府又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并着手减免农业税的试点工作,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城市最低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同时,我国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生活水平,必将逐年得到提髙。透过雷锋、焦裕禄、徐洪刚、孔繁森、李素丽、徐振超等英模人物的模范事迹,应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义”,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之“义”中蕴含的人性因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少数领导干部如陈希同、成克杰、李嘉廷、张国光之流贪污受贿的职务犯罪还时有发生,赖昌星一类不法商人走私逃税,一些厂矿不惜污染环境牟取短期暴利;拐卖妇女儿童、偷盗抢劫、吸毒赌搏、嫖娼卖淫等种种“不义”社会现象还大量存在。随着下岗人员、大学毕业未就业人员数量的增加,产生“不义”现象的潜在因素依然不容低估。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道德这一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建设政治髙度民主、经济髙度发达的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才能逐步消除产生上述种种不义现象的温床。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法制、教育手段,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更加文明、更加富有道义而蕴含更多的人性因素。


  孔子说过:“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M是说当政者对普通百姓、对社会风气起着一种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建设一个充满道义、追求正义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同样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事情做起。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lunlidaode/26449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