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三农问题 > 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42-02

  一、引言

  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中提到,在老人们当中有这样的共同情感归属: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为可靠。在2008年时,武汉大学社会学老师刘燕舞,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这样的现象时,得到令人意外的回答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

  在正式进入论述之前,我将对这个领域的集成结构进行文献回顾。在农村老人自杀领域做研究的学者众多,他们的研究内容也很多样化。例如,陈柏峰教授所写的《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这篇文章,是他从代际关系变迁的角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代际关系进行了纵横对比分析,得到了当前代际关系变化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分析农村老人自杀问题。此外,如颜廷健教授的《社会转型期老年人自杀现象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为人民生活创造的大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老年人的困境。这一系列关于农村老人的文献,并且为接下来的论证形成了相关的理论支持。

  二、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事实”

  1.宏观背景

  本文引用人口研究期刊中分组统计的资料,按5岁的分组标准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划分为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和85岁及以上等6个组。以此为基础进行纵横对比,以发现差异。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不论是同一时期还是不同时期的老人的自杀率对比,农村老人的自杀率显著高于城市老人的自杀率。这样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说明引起老人自杀的各种因素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嫌疑。根据一份近期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1987-2010年我国55岁以上老人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为 7.29 万人,其中城市、农村每年平均自杀死亡人数分别为1.07万、6.22万,农村自杀老人是城市的6倍左右。

  2.A村情况

  我为收集资料,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A村进行了三年的调研。我所调研的A村,是位于内蒙古西部地区乌兰察布市西部最贫困的地区,这一地区人均收入不过800多元,主要收入基本靠在家务农,虽有很多青年人在城市打工,但是各种因素作用下他们的收入水平任然没有得到提高。我在三年的走访中发现,村里老人和小孩出奇的多,青年人却很少见。并且老年人的衣着普遍比较脏和破烂。这个微妙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在A村亲人帮助下,走访了11户家庭。在A村儿媳妇不骂老人会被当做“没本事”而受到嘲笑。偶然与一群年轻媳妇们聊天的时候,她们毫不避讳的说“家里那个老不死的”等在我们看来粗鲁的话。当A村的老人因为生病等原因不能继续为子女服务时,他们所有的人都认为“挂面条”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有很多学者意识到了意识形态丧失对农村老人自杀的影响,并且有学者提出了老年人自杀机制的假设性检验,认为老年人健康的丧失、社会角色的丧失、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价值等结构性丧失和制度性支持如养老支持系统的不足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老人的心理危机形成,从而导致老人自杀。对于老人的这一系列的丧失和危机进行归纳,可以归因为三个方面:代际关系的变迁的影响、集体意识丧失的影响和道德变迁的影响。

  三、代际关系的变迁对于农村老人自杀的影响

  1.代际关系的定义:社会学者费孝通将中国家庭代际关系概括成为反馈模式。所谓反馈模式就是甲代抚养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以此类推。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代际关系。中国的亲子关系可以进一步概括成为抚养和赡养两个方面。

  2.代际变迁导致的老人社会地位下降、原有社会角色丧失。

  子女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远高于他们的父辈,于是在信息技术和大工业化需求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背景下,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们,开始了被社会所“边缘化”,原有的作为“权威”的社会角色开始丧失。农村老人作为出卖了一辈子体力的社会底层人民,接受社会变革的信息相当滞后。在A村,农业生产已经有机器的加入,老人也逐渐被排除在农业生产之外,很多事物他们都无权过问。在访谈“金牙”老人的时候,她说“人老了,没用了,连种地也没人要。娃娃们种地瞎干,咋割都不问,白花花的麦子扔了,真是作孽。”金牙老人认为子女们因为社会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他们在进行劳作的时候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他们考虑不到,所以要想在这方面不犯错误就要听“老人的话”。但是,子女们认为老人的话都已经过时,时代在发展老人那些老套的做法已经不能和科技相比,他们只相信自己并且只相信自己所掌握的“科学。

  四、集体意识丧失和农村老人自杀

  1.集体意识丧失导致的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瓦解

  集体意识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方面通过宗族认同表现出来。集体意识在对人的约束方面发挥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法律。与西方传统文化注重个体不同,这种集体意识要求放弃个人私欲以形成群体性社会行为,其目的是要形成一种全民族共同遵守的思维方式与原则。而在儒家礼治和历代政治的不断浸润下,泯灭个性主体意识,进行非理性的顺从。

  2.集体意识丧失导致的行为失范

  像A村这样的村庄已经没有了“集体意识”。这里可以反映的集体意识是,是否真正将自己看作是集体生活的一员,是否对农村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且会为了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名誉来做一些可以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事情。一个村庄里的人,对于这个村庄并没有共同的情感纽带,只是将这个村子当做自己生活的地方,而并不是自己情感的归宿。   五、道德变迁的潜在影响

  1.道德变迁特点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礼仪之邦著称,尊礼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先贤的美德是我们民族意识、道德精神的体现。血缘关系的纽带紧紧的将家庭、社会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伴随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中国传统道德在维系社会稳定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条件下,西方的工业文明渗透到中国农业社会,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道德变迁对农村生活秩序的破坏

  道德变迁的本质是道德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道德变迁体现在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转型期这种表现常以破坏性体现出来,中国现代的道德变迁体现出转型时期的一般特征,主要体现在革故鼎新、新旧杂陈、中外混合、多维度价值理念的并存等。与西方生活习俗变革一样,中国的道德观念也发生着许多变化。社会生化秩序被破坏,需要新的社会制度出现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六、结论和讨论

  西方的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对物质的追求已经成为一个主题。但是,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抛弃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情感却是得不偿失的。针对以上提到的三个影响农村老人自杀的因素,我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供参考。

  1.引导形成良性代际关系。不同于传统的“三纲五常”指导下的父权为基础的代际关系,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代际关系体现在扭曲了的“反哺”方面。所谓良性代际关系是指代际间良性互动,两代人共同致力于尽然有序的农村社会建设。在实际中我发现,良性的代际关系的形成需要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双管齐下。宏观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的医疗保障、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微观方面将,加大舆论的宣传效应,将代际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进行传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型代际关系。

  2.重建农村新型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在我国的农村社会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人们对一个甚至不成文的约定绝对服从。所以重建农村新型的集体意识,使人们对农村社会的归属感不断加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农村的经济。使农村社会生活质量提高,农村不再简单是一个“家乡”而是人们内心真正依赖的家。当中国人家的意识不断强化的时候,积极地集体认同感就会相应出现,对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促进作用。

  3.道德观念的重塑。我们应该必须积极努力地推动社会道德的变迁,使社会道德及时地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在当前的中国便是进行道德观念的重塑。冯友兰说,宇宙中虽有道德,而宇宙却不是道德底,因此,道德往往需要一种,包含特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仰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目前重塑农村道德观念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建立新型符合现实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引导人们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以达成对道德观念的重塑作用。

  在迪尔凯姆看来,自杀虽然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但自杀的根本原因不在自杀者本人,而在于社会和集体。所以,对于这个社会问题的解决要着眼于集体的力量。此外迪尔凯姆说道“家庭是一种预防自杀的有力武器, 可以提高家庭成员对自杀的免疫力。”这表明,家庭对于老人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解决老人自杀问题除了制度方面的宏观支持之外,家庭也要发挥其“社会细胞”的作用,从老人心中的最柔软处出发进行最纯粹的关爱。

  目前,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我国是礼仪之邦,孝道是我们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持,所以我们不能让经济的发展成为老人之殇。政府目前针对此类问题的提出了各项惠民政策,并且大多都已进行实施。所以,我们有信心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老人的晚年不会再悲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15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