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资本主义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后果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后果

日期:2023-01-2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资本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信息革命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结构经历了一轮信息化重组,形成了垄断大资本所有制与中小资本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相应地工人阶级就业的企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结构变化表现为中小企业的增多和在中小企业就业工人的增加,而这意味着工人总体生活水平的下降。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信息革命影响下,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在其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质不变的前提下,在所有制结构上经历了又一轮重组,形成了垄断大资本所有制与中小资本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格局,这种格局表现为工人阶级就业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企业结构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的增多,相应地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工人数量增多,这对工人阶级的生存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是一个体系,包含着在直接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仍是在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的法律表达用语就是所谓的权利关系。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所体现的权力关系可以离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而独立存在。离开了对直接生产者的控制权力、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力和对产品的支配权力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也无从体现,甚至所有制本身也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同样包含着一组权力关系。马克思曾在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财产的所有权时特别分析了财产的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它们是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权力关系的法权表现。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这组权力关系是互相联系而又可能分离的[1](PIX)。在某些经济制度下,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所有权)所包括的各种权力(或权利)统一为一个整体属于生产资料或财产所有者;而在另一些经济制度下,所有制的各种权力(或所有权的各种权利)则可以分解或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主体。例如在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中,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或财产存在着所有者和占有者的分离。在大多数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凌驾于所有这一切小的共同体之上的总合的统一体表现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因而实际的公社却只不过表现为世袭的占有者。”[2](P467)“在亚细亚(至少是占优势的)的形式中,不存在个人所有,只有个人占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所以,财产只是作为公共的土地财产而存在。”[2](P475)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更加详细考察了各种财产权利分离的情况:如农业中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由租地农业家经营时,即出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当工商业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经营企业时,即出现资本所有权与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股份公司中,分散的股权所有者委托经理人员管理企业,即出现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经营权的分离等。这些分析在方法论上意味着所有制本身是考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社会中,既有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关系并存,各种所有制关系又包含着一组权力关系。所以,所有制结构可区分为抽象程度不同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不同性质的所有制并存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任何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生产关系体系,必然存在着多种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因为任何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技术条件都不是单一的,而和不同性质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条件相适应,就会有不同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各种社会形态的更替看,一个社会在主导的生产关系之外,通常存在着过去社会生产关系的存续或残余,以及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并存中,总有一种所有制起基础或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这个层次的所有制结构,是和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体现为物质生产(作为内容)的社会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常常把所有制直接称之为所有制形式或占有形式。但所有制形式本身仍然有内容和形式之区分,这就是第二层次的所有制结构。

 

  第二个层次是同一性质所有制的不同实现形式的并存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可能随着生产力和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具体形式上的变化。因此,对于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来说,它们在现实中会有各种具体实现形式的空间并存,或不同具体实现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但这些具体实现形式的变化并不必然改变该主导的所有制的性质。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发展时指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3](P498-499)恩格斯也强调:无论是信用无限膨胀的工业高涨时期,还是由大资本主义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本身,都使大量生产资料不得不采取像我们在各种股份公司中所遇见的那种社会化形式”[4](P405-406)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4](P407)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是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根据。在资本主义的历史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一方面曾与不同性质的非资本主义的小生产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乃至奴隶制并存,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体现为不同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业主所有制、合伙所有制、股份所有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私有制仍占统治地位,这也是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主要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特征正是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剥削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所有制统治范围的扩大,可以从各资本主义国家受雇于资本的劳动者人数和比重的增加上直接表现出来[5]。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正说明资本主义所有制在各发达国家占据统治地位之后,仍在持续扩展和巩固着自己的势力。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日益拓展,落后的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日益缩减乃至消失,一些非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因素也在积累和演进。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各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拓展到整个社会范围,居民的无产阶级化过程在历经曲折后初告完成。针对这一历史背景我们认为,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因素的研究,既要考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与其他不同所有制的相互关系和消长,也要分析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同实现形式的演变和重组,以便深入研究发达国家阶级关系特别是工人阶级和普通劳动群众状况的变化。

 

  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从规模上划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两种主要形式是中小资本所有制和垄断大资本所有制。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建立在少数人占有资本并剥削雇佣劳动的基础之上[1](P260-261);换言之,利用对资本的拥有而实现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控制,是这两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性。但二者也有重大差别,这就是在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基础上,垄断大资本所有制不但扩大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控制,而且实现了对社会经济和主要市场的支配。在垄断大资本所有制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表现在对雇佣劳动者的直接控制和剥削上,而且表现为通过控制市场对其他企业劳动者不同程度的间接控制和剥削。这意味着垄断大资本所有制相对于中小资本所有制不仅表现为资本规模的差异,而且具有资本性质上的不同。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垄断大资本所有制与中小资本所有制并存的结构变迁,反映在企业层面上就是垄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消长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后果


  二、所有制结构的信息化重组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垄断大资本所有制和中小资本所有制的结构关系,可以通过企业层面上垄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消长关系来考察。

 

  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公司的蓬勃发展,构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在对中小企业发展根源的研究中,一些学者主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理论的重新思考。邱海平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范畴本来具有二重含义:一方面指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另一方面指生产的相互依存关系[6]。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社会化也必然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的集中化、一体化、大型化,另一种是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的集中化就是企业规模和协作劳动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就是生产过程的分化、协作内容的简化以及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生产的集中化、大型化同社会分工的细化并不矛盾,它们都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一方面,通过生产的集中化,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和规模效益得以提高。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有三种实现形式:第一种是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集中和垄断,主要是横向一体化,美国的微软公司、Intel公司是典型代表,这是集中和垄断的主要形式;第二种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转化为企业内部分工为特点的生产集中,主要是纵向一体化;第三种就是二战后出现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这是一种混合一体化。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集中,企业规模得以扩大。

 

  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分工和实现专业化,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专业分工而同样得以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从企业内部的分工转化为企业之间的分工。结果是一些生产过程和生产环节从原有的企业内部分离出来,由另外一些独立的企业来承担。而原有企业和新企业由于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也为生产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社会分工发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创造新的分工关系,即生产新的产品或设备或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这一点在信息革命的发展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7]

 

  信息革命的重要成果是电子化和信息化,从而使中小企业得以在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它们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或研发效率,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原来在信息获得上相对于大企业的劣势地位。船小好掉头,中小企业更容易适应信息革命条件下产品的多样化、小型化和更新速度快的趋势。信息革命还推动了发达国家的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协作,使大企业所需要的大量零部件、工艺加工过程和后勤服务等可以依靠中小企业完成,导致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

 

  在信息革命条件下,技术创新进程加快,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出现,而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少、管理效率高,可以比大企业更适合完成新科研成果从技术、工艺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一系列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得以建立,利用新的技术成果,生产和提供以往不存在的新产品和服务。陈英甚至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工业经济时期后工业经济时期的过渡中,生产过程创新让位于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在后工业经济时期具有决定意义[8]。英国学者雷·奥基曾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小公司进行技术创新所需要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考察。他发现,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比传统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没有定型期,从而没有大规模生产阶段以及标准化阶段。其原因在于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大公司是处于产品连续变革的过程中,其生产很难标准化,而任何难于标准化和价格很高的生产都给小公司留下了经营的位置”[9](P54)。因此,高科技小公司的蓬勃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副产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使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大、中小企业间的企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的二元化日益突出,相应地,雇佣劳动者的就业分化日益明显。

 

  三、所有制结构信息化重组的后果

 

  从劳资关系的演变看,中小企业的兴旺是与资本力图通过分散生产过程、分裂工人和削弱劳工力量的努力分不开的[10]。除一些高科技或高知识含量的小公司外,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其中多数从事服务业)就业的雇员大多属于边缘群体,流行着临时用工和不稳定的所谓弹性的就业关系,工人的组织程度、劳动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也比较差。

 

  所谓中小企业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在美国,1953年的小企业法把小企业界定为独立所有和经营的、在各有关行业不占统治地位的企业,其雇用人数不超过500人,部分制造业和石油业不超过1500人。在西方的学术研究中提及美国、西欧的小企业(或中小企业)时,一般都是指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日本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11](P107)。为叙述方便,把这类企业统一称为中小企业。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日本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3%,西欧平均约占90%[11](P106)。在德国210万个企业中,雇员数在千人以上的企业只占8%,三分之二的企业是雇员数在4人以下的小企业[12]。据英国小企业服务局(SBS)统计,2003年初,英国约有400万家企业,雇员人数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约有398.6万家,占全部企业数的99.8%[13]。大多数小企业从事服务业,1999年美国从事服务业的小企业占小企业总数的82%,从事建筑业的小企业占12%,从事制造业的小企业仅占5%[14](P482)

 

  表1汇集了1975年~2008年美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雇员数和年度工薪支出项目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企业数上,大企业几无变化,在14000家到19000家之间;而中小企业则从1987年的592.3万家增加到2008年的758.2万家,增加了160多万家;在中小企业中,又以雇员数在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为主体,2008年高达86%的企业是雇员数2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15](P500)

 

  在雇员人数上,大企业的雇员从1975年到2008年增加了1052万,增长了74%;而中小企业雇员在同期增加了4981.9万,增长了107.4%。各年度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雇员人数之比,1975年为3.271997年为4.062008年为3.89,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大约4倍于大企业的就业数。中小企业雇员数占雇员总数的比例,1975年为77%2002年为79.7%2008年为79.6%。中小企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雇佣劳动者阶级就业的主体。

 

  再从年度工薪支出的数字来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年度工薪之比,1975年为2.391995年为2.882002年为2.892008年为2.671975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人均工薪支出分别为9056美元和12405美元,2002年分别为32696美元和44380美元,2008年分别为38047美元和55490美元。同期,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人均工薪支出之比在68%73%之间,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及其雇员数的巨大增长,加之中小企业较高的死亡率,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就业,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雇佣劳动者转入低工资和不稳定的岗位就业,意味着工人阶级总体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而且,从福利待遇看,雇佣劳动者所享受的医疗保险、退休计划、带薪休假、工伤保险等方面,在大企业就业的职工均要好于在中小企业工作的职工[16]

 

  由以上可以看出,左派学者对这一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如下概括是正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白领工人,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被大量裁减,美国工人阶级的就业领域即开始从高薪领域向低薪领域转移……许多职工从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巨型企业转到了工资低、福利待遇低的小企业。

 

  作者:孙寿涛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zibenzhuyi/2651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