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电视电影 > 国产悲剧电影对莎翁“情节”的移植和再造

国产悲剧电影对莎翁“情节”的移植和再造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富含莎翁“情节”的两部国产悲剧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与《夜宴》的成功,不但展现了国产电影对西方经典的强大再造能力,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这两部影片对《哈姆雷特》“情节”的东方化,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莎翁“情节”的取舍

  改编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哈姆雷特》时,编导首先要深入解读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然后通过叙事手法实现情节的重构。由于个体差异,所以作品的改编呈现出了一定的多元化特性。基于对跨文化现象的检视,本文将重点分析改编电影对叙事结构的设定以及对开场镜头的处理,挖掘出所有“隐藏”和“公开”的艺术内涵。国产悲剧电影《喜马拉雅王子》和《夜宴》均是在套用原著中故事框架的基础之上,延续复仇的主题,并且以宫廷斗争为核心展开全方位的演绎。其不但成功移植了莎翁作品中的情节,而且实现了审美价值的再造。

  电影《夜宴》仍以皇室中的争权夺位为切入点,不过却将冲突的矛头指向了一个女人――婉儿。她自幼中意于太子无莺,却阴差阳错地嫁给了先帝。但时间不长,先帝便离奇驾崩,为了能够保心爱之人周全,她又不得不委身于厉帝。但婉儿从不因自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而感到满足,她无法容忍太子与青女间的含情脉脉,更不屑于做厉帝身边的一只“金丝雀”,所以她在暗中慢慢进行自己的计划,最终夺得皇权,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该故事结构而言,完全是对莎翁情节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导演重新构建了剧中的人物关系,赋予了女性更多的表现空间。原因就在于,原著《哈姆雷特》中出现的恋母情结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是完全相左的。而影片《喜马拉雅王子》则选择了与《夜宴》完全不同的视角,开篇的情节发展与莎剧并无太大的出入,但后续的发展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拉摩罗丹王子的母后与他名义上的叔父克劳盎原本是一对恋人,只是因先王的霸道抢婚未能结合。当时的皇后为保腹中幼子才不得已牺牲自己带着怀孕的秘密委身于先王。眼睁睁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成为别人的妻子,克劳盎痛不欲生。后来,先王还是发现了皇后的私情并一怒之下大开杀戒,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克劳盎选择了牺牲自我,最后这个无辜的王子也用自己的生命平息了这场杀戮。首先,在东方观众的传统伦理观中,仍然无法坦然地接受叔嫂乱伦的剧情,所以导演巧妙地将其去除了,而这也是对皇叔这个角色的重构。两部电影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不仅拉长了故事时间,还尽量扩展了叙事空间,实现了双重历史性的跨越,但在情节的重构上却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夜宴》是对原著中父权主义的一种彻底颠覆,将皇后婉儿作为诠释欲望和权力的载体;而《喜马拉雅王子》则更具教导意义,宣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高尚理念,影片虽然将基调定义为悲剧,但从中流露出的“爱”与“宽容”却给观众带来了一丝丝暖意。

  在《哈姆雷特》中,谋杀的真相在第一幕时就被揭露出来,但王子的复仇行动直到第五幕才正式展开。加注在年轻王子身上的不只有家仇,更有国恨。叔父不但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谋篡了皇位,更卑鄙地霸占了王后,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本该激发王子的复仇欲望,但他却没有立刻采取行动,而是等了又等,这是非常典型的“谋定而后动”,是东方思维的真实体现。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皇权都要按照礼制顺序继承,所以皇叔这个角色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属于“正当”的王位继承者之一。经过细心的布置和耐心的验证,王子才选择合适的时机顺势展开自己的报复行为,为的就是让自己的报复行为冠上“合法”的标签。也正是因为这样,莎剧中对报复的“等待”式处理让观众更容易接受,从中流露出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也让人一目了然。

  从电影创作角度分析,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着影片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而后期导演对叙事视点的诠释则主要通过场面调度来完成。改编电影中有几种比较典型的开场安排,例如柴菲瑞里式的开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成队的值夜卫兵,然后就安排了先王殡葬封棺以及王后痛哭的场面调度,但画面一转,又是一派新王登基的喜庆场景,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悲喜情感的交叉呈现,为整部戏增添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再如布雷纳式的开场,将叙事的起点聚焦于各种具有象征性的景物之上,例如冬夜的雪景、萧瑟的城堡和老王的雕像等。看似静止的画面却给人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制造出颇为诡异的氛围,然后突然雕像手中的宝剑破鞘而出,一闪即逝的鬼魂让所有卫兵不寒而栗,气氛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张。

  再看《夜宴》,导演先声夺人,用歌声和画外音营造气氛,再配以蝎尾毒刺图式的片头,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且为影片埋下了血腥并且充满杀戮的伏笔。而后画面一转,便是美丽的皇后步履轻盈地走入先帝的宫室,并在先帝的盔甲面具之前开始了对新王的冷嘲热讽。在帝制时期,称谓便象征着权力。所以,当新王叫婉儿“嫂嫂”的时候,婉儿就严肃地更正为:“不,应该叫皇后。”这不但表达了婉儿对权力的要求,更预示着两人关系的转变。紧接着,场景又被切换到绿竹林内,一群面露凶色的羽林卫在疯狂地追杀一个身着白衫的面具少年,即太子无莺。这里,导演特意加入了极具蒙太奇韵味的东方武侠镜头,红色的鲜血、灰色的盔甲和银色的面具交相辉映。《夜宴》注重对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在场景调度上做得十分娴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虽然重构的立足点不同,但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与《夜宴》在空间的展示上仍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而前者则更具豪放的气势。例如,王子的狂疾奔丧和克劳盎的高山祈祷等。对于户外场景的调度,导演十分注意选择视角更为广阔、气势更为磅礴的自然景象;而在演绎宫廷戏份的时候则更侧重于对人文风情的刻画。那么无需过多的语言,观众就会自觉进行对比,如此影片便将主动权交给了观影的主体。   以上分析的两部较为成功的改编电影都是通过东方思维来完成的演绎,这种“本土化”的叙事手法从另外一个视角诠释了莎士比亚的悲剧故事,同时令复仇这个主题衍生出了更多元化的意义。这种创作方式完全符合“新剧新生命”的时代需求,也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之处。

  二、莎翁“情节”的再现

  从结果角度分析,电影剧本的创作和舞台喜剧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电影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会更加丰富。因此,改编电影是对戏剧的一种升级版再现,首先其在电影语言上表现出了更高的造诣。例如奥立佛主要通过画外音配合脸部特写来完成对经典舞台独白的演绎。而冯小刚在2006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也曾经表示过,他在拍摄《夜宴》的时候就想向莎士比亚的格局靠拢,利用舞台语言演绎其充满诗性的语体,换言之,他其实想拍摄出一部具有歌剧感觉的悲剧电影。所以,他对画面的剪辑和拼接尤为独特,通过演员的动作和镜头的远近来达到与莎士比亚戏剧对话的同等效果。但这种刻意的行为,却让电影中夹杂了生活口语和舞台语言两种风格,业界对他的评价自然也有褒有贬。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第一幕便是交接夜班的卫兵质问“是谁?”之后先王的魂魄便直接出场。从似真亦假的鬼魂,到诉说被谋害的真实过程,王子的复仇心理被瞬间点燃,然后付之于行动。所以,极具“时空穿越”标签的鬼魂便成为复仇的象征性符号,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而从人物形象设置上看,这位以鬼魂身份出现的国王并非身着龙袍头戴皇冠,而是穿着军人的盔甲。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将其理解成是回来复仇的呢?因为这个角色的出现,就带着一股硝烟味儿。在布雷纳式的剧情中,这位将军的魂魄有着极强的气场,而且眼睛瞪得浑圆,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感觉;但柴菲瑞里却将鬼魂出现的时间推迟到23分15秒之后,且处理为远景,普通的扮相令这个角色毫无气魄可言,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但在《夜宴》中,并没有安排这样一个神出鬼没的角色,只是借助宫殿中忽明忽暗的灯光效果来营造一种压抑并且鬼魅的气氛。换言之,电影中没有鬼魂的存在,但却处处透露出一股阴森森的鬼气。这也正好照应了影片的内涵,其实整个故事都没有离开“鬼”,因为无数生命因这场杀戮而消失。当“婉儿”以一身白衣出现在阴暗的寝宫时,画面中满是白色,这种黑白的感觉与灵堂尤为接近,不免让观众倍感诡异。

  鬼魂是一种非具体的存在,所以该片特意让先帝头盔的眼眶处有血泪流出的痕迹,且太子一直说“父皇的魂魄就徘徊在宫殿之外”。在电影《喜马拉雅王子》中,导演也加入了一些类似于鬼魂的象征性叙事手法,例如与狼婆的交谈和王子的梦境,只不过表现得十分委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狼婆本来源于藏族文化,她的另外一种身份是女巫,她的功能就是通过神奇的力量来操纵别人的命运,所以与鬼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特殊的意象与复仇意念是相辅相成的。

  另外,在原著《哈姆雷特》中就有戏中戏的情节设定,而后期的《夜宴》和《喜马拉雅王子》也延续了这种手法。在《夜宴》中有一段经典的白衣伎人歌舞,太子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隐藏在面具之下,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毫无遮掩地发现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愤恨,在他的身上仿佛能看到哈姆雷特佯装疯癫时的影子;而《喜马拉雅王子》中对这种戏中戏的处理则显得更为柔和,主要展现的是一场佩戴假面的藏族舞蹈,在突出地域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为这部影片平添了更多的文化意象。

  改编电影其实是对原作的再次呈现,每次改编的主体、背景和目的的不同,令符号的转换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果。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中西文化难免发生冲突与碰撞,这种跨文化类型的艺术改编就更需要融入本土的元素。国产电影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经典的故事人物,从表现形式、叙事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实现对莎翁情节的移植与再造,在文化转码的过程中开拓创新。

  三、结 语

  从理解到再现,国产电影十分热衷于对莎剧的跨文化演绎,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文化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中西文化的交流促成了改编电影的成功转码,这就促使电影中的隐性文化层开始慢慢浮出水面。而这种现象则意在说明,文化与生俱来就具备一种隐藏流动性的特有力量,进而提醒电影人要适时地进行本体文化的反思,更深入理解何为文化本质,何为文化特质。虽然都是对莎剧的移植,但《夜宴》与《喜马拉雅王子》却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性,这对于文化流动研究是非常有利的支持。借助中西文化的融合,用新元素“武装”旧角色,将成为电影创作的一个崭新路径,并非常值得期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234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