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心灵与世界的虚妄对答——浅论《在细雨中呼喊

心灵与世界的虚妄对答——浅论《在细雨中呼喊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在细雨中呼喊》采用较为缓和的笔调书写了作者之于世界的思考。其中,女性的屈辱与男性的卑劣使得人性的弱点得到了全方位的袒露。同样,小说按照思考的需要,实现了对回忆的重构。其丰富多变的叙述视角,使人物的情感抒发更为深刻。整部作品构思巧妙而独特,堪称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人性;回忆;叙述视角;黑色幽默

      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在其创作历程中具备了应有的价值,即评论家所公认的“过渡性”。“《在细雨中呼喊》是一个分水岭,借助于它,余华了结了自己的某些心结,抚平了心灵上的焦虑,获得了一次喘息。”1不同于早期《世事如烟》等先锋特征明显的作品,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已经开始收敛“锋芒”,并试着采用较为缓和的笔调来书写自己之于世界的思考。如果将他之前的创作比作外科医生的手术,其尖锐刺痛难以名状,那么《在细雨中呼喊》似乎就是手术后的休养,充满了淡淡的温情与隐隐的疼痛。这种类似于暴风骤雨过后的片刻宁静,在余华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中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拟结合该作品颇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对其暗含的主题意蕴作一浅显的论述。拙稚之处,望与研究者们探讨。
一、在对人性的悲悯与批判中呼唤童真
      作品命名为“呼喊”,必然有其根由。在首章的开头,有一段可视为“点题之笔”的描述。女人的呼喊使“我”对黑夜的恐惧具象化。“我”急切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回应却不得,无疑使这种恐惧被无助感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女性之于孩童,在弗洛伊德的心理阐释中显得尤为重要。“母亲”这一角色扮演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其中的两性关系,极有可能成为这种观念走向极端的突破口。
      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一直以来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因此,不论是在农村的“南门”、还是城镇的“孙荡”,女性留给“我”的印象,都充斥着凄婉与哀叹,低入尘埃里,连偶尔开出的花朵也饱经风霜的打击。
      “我”的母亲,作为“我”长期接触的第一位女性,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她勤劳、温顺、善良,嫁人生子,完成了女性履历上的任务,因而对自己的生活心满意足。在她期许成为完整女性时,命运却出现了巨大的空洞将其吞噬,她唯有为那形同虚设的家庭辛苦劳作来证实自己的存在。纵然如此,母亲仍狭隘地将仇恨抛之于寡妇身上,丝毫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丈夫的背弃与自身的缺陷是罪魁祸首。
      女性作为美的象征,是除却“母亲”这一身份外的另一代言。冯玉青年轻的躯体里住着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却避免不了现世的折磨。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如同无法遏止从纯洁的少女堕落为从事皮肉生涯的单身母亲的步伐。冯玉青悲惨无望的遭遇,青春激情的丧失,灰尘般的无所附着,都成为作者同情与关怀的投注点。
      相反,与之对立存在的男性,本应是勇武、正直、规范的符号,在小说中却被形形色色低劣的父亲形象所取代。贫穷和愚昧,将“我”的亲生父亲孙广才与伦常纲纪剥离。这个彻头彻尾的无赖毫无廉耻之心可言,他现实地实践了余华所说的“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2其次,不论是国庆还是苏宇的父亲,都摆脱不了淡漠与冰冷。《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父亲终成久置的虚席,真正的父亲脱离了肉身,只成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小说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观察着整个世界,替作者感受父性的变异,怜悯母性的流失。正是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污秽,迫使在其浸淫下的儿童世界也丧失了纯真,充满了阴谋、陷害、世故及青春期的性意识混乱。“我”的第一次挨打是哥弟二人一手策划的,而“我”在遭受殴打时,两个兄弟神气十足地维持着现场秩序,村里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成年人不曾给予孩子性知识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苏杭骚扰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苏宇则更是受了生理冲动的指使,犯下了影响一生的错误。这一切,都让读者听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我”作为独立而清醒的叙述者,虽然也尝试着质疑与反抗,但终究势单力薄,最终不得不退守内心,以追忆美好时光的心态来抚平生活带给“我”的伤痛。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人性的弱点得到了全方位的袒露,而人物的所有际遇也演化为人与世界的内在交往。个体心灵在对世界万物发出呼喊却得不到应答时,他那孤立无援的悲怆感不禁使读者黯然神伤。
二、在破碎的时空与多变的视角中重组记忆
      整部《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蕴含着一种余华之前的作品极为罕见的坦诚与放松。在对待人和现实方面,它与《活着》一样,回归了最为原始的追忆方式,但是它并不试图还原往事的真实面貌,而是按照思考的需要,实现了对回忆的重构。
      追忆展开的结构,源自于“我”对过去时间的理解。然而,心理时间又可以脱离物理时间而单独存在。在文本前行的过程中,作者在叙事时完全打乱了线性时间的顺序,而将回忆里的各种线索混淆在一起,以一种无时序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过去发生的事件。事实上,在回溯性的文本中,这种构设更有利于体现记忆天马行空的特征,而正是凭借这一点,作者成功地在字里行间以清晰、流畅的风格将回忆不受控制的突然而至表现了出来。而且合理地组织了众多人物的出场,恰当地安排了空间的转换,从而忠实地传达了个体当下的经验,显得收放自如、神采飞扬。
      在回忆与时间的密切关系中,叙事视角的交替递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第一人称回顾视角切入,间或穿插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不同于其它传统小说的是,作者并没有让叙述者直接跳出文本来发言,而是把其意见隐藏在丰富多变的描述性语汇中,如“这个来势凶猛的家伙”、“那个古板的新郎”、“这个以严谨为荣的男人”等一系列称呼。形容词的充盈几乎溢出,这样,叙述者的思想感情也就逐渐凸显。
      这个情绪外露的叙述者,在塑造各个不同人物时反复出现,成为了一个读者无法忽略的在场。不同时空阶段的“我”察觉到的两种主观现实,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过去的时光。

      总之,《在细雨中呼喊》运用高超的时空架构方式,使作者和读者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不期而遇,产生了一次空茫而迷乱的心灵碰撞。作者对他者丑恶人性的极力扩张,成为了自我孤独的心灵向荒谬的世界“呼喊”的缘由。这一切的缜密安排,无不是作者“匠心”之所在。因此,《在细雨中呼喊》被誉为余华转型时期的成功之作,也是名副其实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407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