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

论文化差异对比喻的翻译的影响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摘 要:由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宗教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异在语言中体现的十分明显,而比喻作为构成自然语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也必然体现着文化差异。这就造成了翻译时有可能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德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比喻的比较与翻译,考察两种文化的差异,并通过实际例证,以尝试对比喻的翻译给出恰当的方法。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比喻的民族性; 可译与不可译; 对等原则

引言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所形成的语言自然也各具特色。作为语言之中闪闪发光的精粹——比喻的翻译显得尤为如此。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把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准确传达比喻中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中的比喻
    比喻是构成语言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遑不论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多少经典的例子,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精彩的比喻已是不胜枚举。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的弹奏的形容:“大珠小珠落玉盘”,即便是不懂乐理之人初见此句,亦能想见琵琶声的清脆圆润。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喻为剪刀,裁剪出那细细密密的嫩绿柳条,可谓匠心独具。孟郊的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令人对伟大的母爱感动不已。
但是,比喻也绝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基本的修辞手法,它作为构词手段其实也早已有之。
二、比喻的民族性 
    不管是作为固定词汇还是修辞手段,不同的语言之间都存在一个共同点,而这正是生动的比喻得以成立的前提:即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通性。倘若只在一种语言内讨论这种相通性,毫无疑问,这里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在同一语言内部,对于事物的认知大体上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只要比喻本身没有太失偏颇,人们都可以接受并且理解某一比喻。
尽管比喻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同语言中的比喻确实存在着差异。不同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各不相同,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差异明显。迥异的文化背景之下,不难理解人们用来打比方的材料——喻体也就千差万别。以下举汉语和德语为例:
    在汉语中,龙凤被视为尊贵吉祥的象征,即“龙凤呈祥”。人们对这一天地间的神物寄托了自己敬畏与希望,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像龙一样飞黄腾达,“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及鲤鱼跳龙门的典故,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也将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但是在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则是邪恶的代名词。它长似巨蜥,有双翅长尾,常常口吐火焰,烧人田园,跟中国文化里的龙能兴云作雨、滋养农田有着基本意义上的区别。因而,德国人经常用龙来形容恶魔或狠毒的妇女,例如,“Ich habe einen Drachen zu Hause.(我家有一泼妇。)” 此处则是类同于汉语中的“母老虎”的说法了。
    即便是同一喻体,在不同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仍有可能不一致。例如汉语中讲到某人很笨、或者好吃懒做时,就会说“笨的跟猪一样”,或者“懒得跟猪一样”,除此以外,该词基本上不与任何正面积极含义挂钩。虽然在德语中Schwein(猪)一次也含贬义,例如Du Schwein!为骂人的话,但在德语口语中“Du hast Schwein gehabt!”则意为“你交好运了!”
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文讲到,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虽然在各自的语言中,人们对某一比喻大体上是一致认同的,但将其推而广之,在翻译时将其照搬进另一语言中,则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一件事情了。当然,这里说需要慎之又慎,并不是说两种语言之间的比喻一一对应的情况绝对不存在,相反,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存在的,因为毕竟对于某些共同的认知对象,人们从中所观察到的特性还是具有一致性的。例如,汉语中用来比喻坚持不懈、以细微之力终成难成之事的“水滴石穿”,在德语中可以完美的对应为“Steter Tropfen höhlt den Stein”。可以断定:在这两个民族看来,水柔石坚,但是哪怕水再柔软,石再刚强,终会水滴石穿。又如德语中“Er ist schlau wie ein Fuchs”,汉语中也有相对应的“狡猾的狐狸、老狐狸”这样的说法。这种情况下,翻译是不会遇到太大困难的,这样的比喻是完全可以互译的。
    但是两种语言中比喻的一一对应只占少数,大多数情况并非如此。例如格林兄弟在著名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用so weiss wie Schnee, so rot wie Blut, und so schwarzhaarig wie Ebenholz来形容国王女儿的外貌,从德文原文来看,在我们眼前仿佛站立着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但是如何将这一句译成合适的中文,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于这一句的翻译,有不同版本:有版本译为“纯白如雪,赤红如血,头发黑如乌木”;也有版本译为“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对于第一个白雪的比喻两个译本与原文一致。但是第二个比喻中,德文原文中形容白雪公主像血一样红,上文所举的前一版本将其照搬不误,但在汉语中鲜少有将一位甜美可爱的小姑娘——不管是脸蛋还是嘴唇——比作鲜血一样,这听起来倒令人颇有毛骨悚然之感,难以生出喜爱之情了;后一版本中将汉语喻体替换为苹果则变得可爱多了。此处所举之例仍是可译,只不过需要稍作变通的译法。
    那么,有没有比喻是不可译的呢?以“望子成龙”为例,以中西方对“龙”的理解的差异,直译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若要译成德语,就只好放弃汉语中的比喻而只传达它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即:hoffen, dass sein Sohn eine gute Zukunft hat。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且源语中的比喻所带有的民族特色愈浓厚,所打下的文化烙印愈深刻,这种情况便愈加明显。
四、对等原则
    上面列举出了比喻可译与不可译的情况,可译则罢,若不可译,且不可不译,那么究竟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即“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那么,当目的语中有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出发语的文化特色的表达时,只需直译即可。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某件事情,在德语中的喻体也类似,“das Eisen schmieden,solange es heiß ist”(字面意为:只要铁还是热的,就捶打它。)
当目的语中缺少相对应的表达时,则需要寻求另外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喻体,或者干脆放弃优美的比喻而直白的表达本义,或 者另辟蹊径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例如在翻译德语“Aller guten Dinge sind drei”(好事成三)时,汉语中则按照传统习惯译为“好事成双”。
    另外值得指出的一点就是:当源语中的比喻在目的语中无相应表达时,也可以尝试直译。德语中为“die Büchse der Pandora”,英文中为Pandora's box,在译作汉语时并没有意译或者只译出本义,相反,它保留了原喻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一词汇,这一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用法如今已成为中文的固定词汇,在很多报纸、书刊上都可以看见该词的身影。但是,这样的例子实属少见,而且这样的情况的发生,基本上在较为强势的源语和较为弱势的目的语之间较为常见。
翻译方法总结: 
    综上所述,在翻译比喻的过程中,若出发语与目的语可以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可直译为主;若在目的语中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喻体,这时候不得不放弃原文中精彩的比喻,而力求传达本体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当然另一方面,其实为了弘扬本民族文化起见,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保留源语中的比喻并且直译。
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更是始终需要在母语和外语两方面都不断的充实自己,打下宽厚扎实的文化功底,译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2006年第二版
[2]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年修订版
[3] 李建军:《文化翻译论》,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9
[4] 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200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20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