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逻辑学 > 扬雄的文学追求的价值探讨

扬雄的文学追求的价值探讨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逻辑学


   扬雄一生,慕屈原、司马相如而为赋;慕司马相如《凡将》作《训纂》、《方言》;慕司马迁续《史记》;慕《周易》作《太玄》;慕《论语》作《法言》,体现了曲折、发展的文学思想与学术追求。扬雄著《太玄》,是其思想由文学向经学转变的开始。扬雄文学道路与文学观念的这种转变,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与特定的思想或个性原因。扬雄历汉成、哀、平三朝,复仕新莽,命运多舛。汉成帝时期,扬雄以汉赋创作为主,屡谏成帝;哀平之世,学术途辙一变,而为《太玄》、《法言》、《训纂》等,专事经学;王莽摄政之初,续《史记》,作两《箴》(《州箴》、《官箴》);王莽新朝,为《剧秦美新》、《方言》。概括而言之,扬雄走过的这条由文学入经学的道路,与其个性及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一、扬雄文学追求的个性心理分析
    扬雄,蜀郡成都人,《汉书》本传称其“好辞赋”,多半受到了司马相如的影响。司马相如亦为蜀人,其赋作在汉武帝朝兴盛一时,对蜀郡士人影响不小。扬雄为其赋作“宏丽温雅”的风格所折服,故“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①另外,扬雄以屈原文采胜相如而竟至投江,对屈原多有同情,反《离骚》之义作《反离骚》、《广骚》、《畔牢愁》、《天问解》等。在蜀郡时,扬雄有《绵竹颂》、《蜀都赋》等作品。汉成帝朝,扬雄多上赋讽劝,②《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皆为此时作品。这里的“讽”与“劝”,皆为扬雄对赋旨的认识。《汉书》本传称:“雄以为赋者,将以风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弘侈巨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归之于正,然览者已过矣。”(卷八七下,第3575页)《法言·吾子》扬雄之言则更为具体:“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③“讽谏劝人”,乃辞赋主旨。扬雄对“讽”与“劝”之别有所提示:“赋劝而不止,明矣。”宋吴秘的解释更为详细:“讽之必推类而言,极靡丽之辞,然后讽之有正,如其不已,乃复成劝,言不正也。”可见,“讽”、“劝”皆为“贤人君子诗赋之正”而设。但“讽”一般很难实现作者理想中的“讽谏劝人”目的,扬雄称“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云之志”,即可证。扬雄这个时期的赋作,文学性特别突出,基本遵循了扬雄所说“诗人之赋丽以则”的美学原则,也就是《扬雄传》所称司马相如赋之“宏丽温雅”原则,故刘熙载称:“‘则’与‘雅’无异旨也。”④
    《汉书》对扬雄赋作的记载,始于《反离骚》,其后为《甘泉赋》。实际上,在二赋之间,扬雄还有《绵竹颂》、《蜀都赋》等作品。根据《汉书》记载,扬雄“每作赋”,常拟司马相如之赋“以为式”,故其赋作风格多近相如。不仅后来的《甘泉》四赋如此,早期在蜀郡赋作,亦多如此。如李善称:“《雄答刘歆书》曰:‘雄作《成都城四隅铭》,蜀人有杨庄者为郎,诵之于成帝,以为似相如,雄遂以此得见。’”⑤李周翰则称:“扬雄家贫好学,每制作慕相如之文,尝作《绵竹颂》,成帝时直宿郎杨庄诵此文,帝曰:‘此似相如之文。’庄曰:‘非也,此臣邑人扬子云。’帝即召见,拜为黄门侍郎。”扬雄见汉成帝的情节与司马相如见武帝何其相似之至:皆有近臣荐之于帝;作品皆被帝王疑为古人之作。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扬雄赋作仿相如,且文风与之极为相似。也就是说,扬雄的文学道路,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踵武前贤、拟圣贤立言的道路。其赋学屈原、司马相如,经学《周易》,子学《论语》,史学司马迁《史记》。正为此故,其赋作似相如,仿经有《太玄》,仿《论语》作《法言》,慕司马迁续《史记》。当时诸儒或以扬雄非圣人而作经书《太玄》,“犹春秋吴楚之君僭号称王,盖诛绝之罪”,不知扬雄正欲于经、史、子、集各有推阐。
    扬雄为何选择了一条这样的文学与学术道路?从其早期未出蜀就刻意选择模仿屈原、司马相如看来,这应该与其所处的社会学术环境或政治制度无关,更多则与其个人的性格禀赋或人格追求有关。孔子、屈原、司马相如、司马迁相同或相似的人生遭遇与人格悲情,不可能对扬雄无所触动。据《汉书》本传,扬雄“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卷八七上,第3514页)。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对扬雄个性心理进行一番简单解剖。“简易佚荡”,晋灼注:“佚荡,缓也。”说明扬雄性格柔顺、行动舒缓,同时说明了他性格内向、心理压抑与不爱交际的一面,后文的“默而好深湛之思”,也是这个意思。
    这一点,与扬雄的身体缺陷有关。《汉书》称其“口吃不能剧谈”,晋灼注:“或作遽,遽疾也,口吃不能疾言。”颜师古:“剧,亦疾也,无烦作遽也。”据现代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口吃主要是一种语言障碍,与人的心理状态的异常有关,而不是人的发音器官出现了毛病,但对人的性格影响不小。对于个性开朗的人来说,口吃对其心理影响不是很大,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也不明显。但对于相对内向的人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敏感、自卑、烦躁、消极,都是口吃给性格内向者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对个人人生观与世界观往往带来比较消极的认识与感悟。扬雄内向性格的偏执性,甚至造成了他自闭的倾向。尤其晚年,他“用心于内不求于外”到了一种被“时人皆忽之”的地步。作为中散大夫校书天禄阁,他竟然到投阁几死之时方为王莽所知,且竟使王莽有“何故在此”的疑问。无论王莽疑问是真是假,扬雄很少与外界交往应是事实。即使在他复官为大夫后,也出现了“人希至其门”的情况。扬雄投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自闭、自卑与烦躁,甚至还有恐惧的心理。
    对于扬雄来说,他表面上展示了一种豁达与大度, 对屈原的投江也一度表达了排斥与反对,但他骨子里的自卑与消极,则是无法掩饰的。《反离骚》与其说是他对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情,不如说是对自己人生宿命潜意识的积极反抗。扬雄的个人期许是很高的:“自有大度,非贤哲之书不好也。”但在他的主观意识里面,圣贤君子往往有“得时”与“不得时”之分。对于扬雄这样的心理状态来说,君子“不得时”的几率要大一些。扬雄本人,或者说任何具有抱负的人,都不想将其人生的轨迹定格在“不得时”的轨道上。扬雄在这里的议论,无疑体现着个人较高的自我期许与人生命运无常之间的矛盾心理。《反离骚》有这样的议论:“夫圣哲之遭兮,固时命之所有;虽增欷以于邑兮,吾恐灵修之不累改。昔仲尼之去鲁兮,婓婓迟迟而周迈;终回复于旧都兮,何必湘渊与涛濑。”这是对圣贤命运蹇舛的同情与理解吗?倒不如说是他对本人命运无常的深深担忧。
    扬雄生活的时代,“贤才不遇”的思想已将文人笼罩在宿命论的阴影之下,如与扬雄大致同时的桓谭就有“贾谊以才逐,而朝错以智死”之叹。⑥这种思想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思想基础。早在孔子之时,即曾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叹。西汉此论调更多,如贾谊《鹏鸟赋》:“天不可与期,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焉识其时?”《淮南子·齐俗》:“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刘邦有“命乃在天”之说,韩信有“天授”之论。这种“命定论”思想的深刻影响,催生了汉代文人特殊的人生悲情与宿命感慨。汉人“遇不遇”的命运讨论,就由此而生。李炳海先生曾认为:“早在汉代文人那里,对于人生的遇与不遇就有深刻的思索和痛切的感慨。”⑦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普遍性心理环境之中,加上扬雄个人性格的缺陷,很容易造成其悲观的心理状态与消极的人生态度。班固传赞称其“恬于荣利”、“乐道好古”。王充《论衡·命禄篇》引扬雄之言:“遇不遇,命也。”⑧由此看来,扬雄很早就对利禄、命运有其独到的理解与感悟。所以,他可以对屈原投江有其自己的理解:“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这是他对人生际遇的无奈感喟,是对战国、秦汉特别流行的“待时”观念的深刻体悟。
    这种思想观念有其特定的社会思想基础,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深刻反映。《论语》中孔子对颜渊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扬雄之论相同。孔子这种积极的“待时”思想,在《周易》中亦有所体现,如《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⑨《孔丛子》记载孔子歌:“大道隐兮礼为基,贤人窜兮将待时,天下如一欲何之?”“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孟子引齐人之言,曾有“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之语;《万章下》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尽心上》引古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之说。《左传》中更是屡见此语。荀子在《宥坐》中引孔子“厄于陈蔡之间”事,并就孔子“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之论进行了论析,最后总结道:“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身端行以俟其时。”⑩入汉以后,董仲舒有《士不遇赋》,司马迁亦作《悲士不遇赋》以效之,东方朔《答客难》中“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思想,皆是对孔子“待时”思想的深入诠释。尤其耐人寻味的是,东方朔在这篇赋中,详细阐释了“时异事异”的思想。李炳海先生认为:“遇与不遇这个富有哲学意味的人生课题,成为两汉文学的重要主题。”(11)而据其考察,汉代正统史学家往往具有“遇”的观念,而不遇则是性情文人的独特感受。
    对于扬雄来说,其内心恐怕一直被笼罩在“不遇”的悲观阴影中不能自拔。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其文章中找到证据。扬雄《解嘲》对“遇不遇”的认识,似乎与常人不同。他认为,乱世可以为士人之“遇”带来很大的人生机会,而当今盛世则是造成士人“不遇”的最大根源:
    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间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帚彗而先驱。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俯眉,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欲行者拟足而投迹。乡使上世之士处乎今,策非甲科,行非孝廉,举非方正,独可抗疏,时道是非,高得待诏,下触闻罢,又安得青紫?
    这种独特的社会认识与人生体悟,必然造成他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悲观基调,并进而造成他消极的人生追求。这种心理暗示的无处不在,这种特殊的定向思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文学客体的选择。由此看来,扬雄文学与学术道路的选择,与其人格悲情与消极人生有关。扬雄骚赋之作,首仿屈原,而屈原有蒙冤投江之死;仿《周易》,文王有拘于羑里之难;仿《论语》,孔子有困于陈蔡之厄;拟相如,相如有“无为”之志;(12)续《史记》,司马迁有宫刑之祸。而他对司马相如的刻意模仿,或者包含着对其“遇”的向往以及对前贤“不遇”的深切同情。扬雄或者并无将自己拟于圣贤的主观意识,但其对孔子、屈原、司马迁等人命运的同情之理解,则是明显的。他后来的跃身投阁,很难说不是这种悲情心理作用的结果。
    另外,扬雄这种个性心理的形成,也有当时普遍文化心理与地方个性深刻影响的痕迹。《韩诗外传》卷七记载:“传曰:伯奇孝而弃于亲。隐公慈而杀于弟。叔武贤而杀于兄。比干忠而诛于君。《诗》曰:‘予慎无辜’。”(13)《汉书》记载诸葛丰上书言:“臣闻伯奇孝而弃于亲,子胥忠而诛于君,隐公慈而杀于弟,叔武贤而杀于兄。夫以四子之行,屈平之材,然犹不能自显而被刑戮,岂不足 以观哉!使臣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臣诚愿之。独恐未有云补,而为众邪所排,令谗夫得遂,正直之路雍塞,忠臣沮心,智士杜口,此愚臣之所惧也。”(卷七七,第3250页)《汉书·冯奉世传》班固赞称:“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经,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辞兴。”(卷七九,第3308页)汉人在日常生活中屡次提及这些忠贞见谤的人物如伯奇、子胥、隐公、申生、叔武、孟子、申生、屈原等,显然当时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为忠臣被害、忠而见弃等社会丑恶现象强烈不满的文化心理。《诗经》中的“予慎无辜”等思想,则是这种文化心理产生的学术渊源。扬雄具有与先贤类似的政治与生活经历,他生活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未尝没有同情前贤的思想,这就使其具有了悲观、消极的心理意识。同时,扬雄长于巴蜀,此地虽经战国、秦、汉战乱,然物产丰富,《汉书·地理志》称:“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泆,柔弱褊阸。”(卷二八,第1645页)扬雄悲观、柔弱的个性,也是地方性格的反映。例如,《北史》泉屳本传记载:“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术。屳虽童幼,而好学恬静,百姓安之。”(14)地方风俗,历久不变,扬雄时代,也应大致如此。
    二、扬雄文学观念转变历程及其社会学术动因
    扬雄文学道路的转变历程,虽然主要与其悲情个性有关,但他的文学观念尤其是学术思想的转变,又无不带有社会思想转型的深刻印记。帝王的改朝换代,必然带来社会制度与学术风尚的巨大转向。扬雄本人虽然具有不慕荣利的理想追求,但其身居显位,厕身权贵,帝王喜好的改变、政治形势的变化与学术风尚的更辙,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不容小觑。
    汉成帝时期,扬雄欲效相如讽谏事,创作了大量的赋作;然讽谏不止及“诸子各以其知舛驰”的原因,终至使他投身经学。《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15)司马光注称“少年之事”、“悔作之也”。宋咸注:“汉儒之赋,古诗之流,尚曰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矧乎今之赋也,犹倡言优戏之具尔,作之者作宜愧焉。”吴秘则曰:“其文雕刻,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于是辍不复为。”其后,扬雄逐渐放弃了“壮夫不为”的汉赋创作,转而投入经学研究,《太玄》、《法言》、《方言》等相继问世。
    扬雄何以产生如此的思想转变呢?扬雄经学研究的方向性变化,最早始于《太玄》的撰述,这也是他文学观念发生转变的开始。据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的考证,扬雄作《太玄》于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16)这个时期,汉代社会制度与学术思想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动。汉成帝时期,扬雄创作了大量的赋作,某种程度上与司马相如赋极为相似。在命运观的理解上,他可能还不十分消极,所以才有讽劝帝王之志。但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件学术大事,就是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校书东观,学风大开。成帝末年,又开始论礼制,行尊孔之事,封孔子之后孔吉为殷绍嘉侯。汉哀帝时期,学风一变,建平元年,刘歆领《五经》,集六艺群书著《七略》。刘歆欲立《左传》、《古文尚书》、《毛诗》、《逸礼》等于学官。这些经学著作,皆属古文经学。客观上说,此前皆为今文经学的天下。即使当时汉哀帝欲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古文经义,然“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刘歆立古文经学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毫无疑问,古文经学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汉哀帝的支持。如儒者师丹奏议刘歆“非毁先帝所立”,而哀帝称:“刘歆欲广道术,亦何以为毁哉!”这种学术风气虽然首先起于刘歆等人,但汉哀帝的推崇,也会造成士人对古文经学的重视。尤其是,古文经学虽未立学官,但民间喜好者不在少数。据《连丛子》记载,孔子立少游京师与刘歆友善,而扬雄对子立之子孔子元十分器重。刘歆有《与扬雄书从取方言》,并曾观其《太玄》等著作,且歆子刘棻曾从扬雄学奇字,二人应该有频繁的学术交往。扬雄经学,与刘歆接近而古文为多,如其本传称其“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章句训诂”在汉代又称“章句内学”,《连丛子》孔季彦“治古义则不能不非章句内学”,即指季彦好古文而不好今文。由此可见,扬雄撰《太玄》有其特定的学术条件。
    早在扬雄自蜀来游京师之初,西汉已经出现了古文经学抬头的迹象。汉成帝好儒术,永始二年擢翟方进为丞相。翟方进习古文,《左传》流传也与之有关。翟方进为相,是西汉后期学术风气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17)但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看来,汉哀帝建平四年却又奸佞当道:“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扬雄《解嘲》即作于本年。上文说过,《解嘲》体现了扬雄对“不遇”人生的特殊感受。汉赋讽谏与帝王垂青及士人“遇”之命运息息相关,在汉哀帝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士人“不遇”的悲观失望思想迅速蔓延。这是扬雄文学与学术观念转变的社会与个人思想根源。
    日本学者冈村繁对这个问题也有所考察。他认为,扬雄文学、儒学立场的转变,与汉成帝死去、王氏家族倾颓、刘歆等人失势有关,因为扬雄失去了政治上的保护与关照。(18)这种说法未尝没有道理。但是我们认为,个人学术转向的主要动力,应该来自于个人内心的主观诉求,而不是客观形势的外在逼迫。因为按照中国文人的实际情况,困境与逆境会促使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趋激情而不是相反。故司马迁有“发愤”之说: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19)
    所以,“政治失势”说值得商榷。
    其实,扬雄主要的儒学著作,恰恰作于王莽、刘歆得势之时,说明扬雄学术转向发生于王、刘失势之前,应主要与当时的学术风尚有关。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为安汉 公,刘歆逐渐得以重用。元始三年,刘歆协助王莽恢复古制,扬雄《法言》即作于本年。据王国维《汉魏博士考》,汉文帝时所置博士有《诗》、《书》、《春秋》,后又置《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而《论语》于汉武帝时期被罢。此时扬雄作《法言》,说明《论语》在当时已经开始复兴。另外,刘歆政治上的得势,部分诠解了士人得“遇”的命运主题。像扬雄这样对“遇不遇”具有深刻体察的人来说,当然会对逐渐兴起的古文经学有着特殊的感情。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立明堂、辟雍、《乐经》博士;元始五年,王莽、刘歆等复古旧制,征天下通小学、《五经》、《论语》、《孝经》、《尔雅》者,扬雄《训纂》即作于本年。扬雄小学类书籍的编纂,也与经学有关。有人怀疑,扬雄作《训纂》等小学书,是为了训诂汉赋中繁复、华丽辞藻之故。然扬雄著小学在赋作观念发生转变之后,则毋宁将其小学之书视作向经学转变的开始。这是因为,扬雄作《训纂》,是取司马相如《凡将》“有用者”而作之,并“顺续《仓颉》”。司马相如初通经学,如《三国志》秦宓本传有“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记载。《史记》、《汉书》司马相如本传对“相如东受七经”之事皆无记载,故后人一直怀疑此说真伪。关于七经的具体内容,有人以为是就《诗》、《书》、《礼记》、《易经》、《春秋》、《论语》和《孝经》而言。(20)但王国维《汉魏博士考》考证,汉武帝时后四经同时并罢。(21)考察《汉书·艺文志》,司马相如于汉武帝时曾作《凡将》一篇,扬雄亦曾作《仓颉训纂》一篇,由此推知,西汉时蜀郡学士曾习《尔雅》一类的小学著作。这样看来,当时的七经即应指汉文帝时所置的《诗》、《书》、《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和《尔雅》无疑。司马相如也应该是通《尔雅》的,而秦宓说他曾被文翁派遣“东受七经”应确有其事。从这里分析,司马相如《凡将》有经学成分,扬雄《训纂》也不应该纯粹为赋作而言。二人的小学来源,应该与当时盛行一时的蜀学,尤其是蜀郡的经学关系密切。至于扬雄所作《方言》,尤为经学附庸,故刘歆称:
    歆先君数为孝成皇帝言:当使诸儒共集训诂,《尔雅》所及,五经所诂,不合《尔雅》者,诂鞫为病;及诸经氏之属,皆无证验,博士至以穷世之博学者。偶有所见,非徒无主而生是也。会成帝未以为意,先君又不能独集,至于歆身,修轨不暇,何偟更创?属闻子云独采集先代绝言,异国殊语,以为十五卷,其所解略多矣,而不知其目。(22)
    起码在刘歆看来,《方言》足与《尔雅》并列,这同时也会引起王莽对扬雄才华的注意。而扬雄“乱世得遇”思想的存在,必然不能不使其对王莽的逐渐篡汉之举产生复杂的感受。汉孺子刘婴居摄元年(公元6年),扬雄、刘歆、冯衍皆续《史记》。扬雄续《史记》,《论衡·须颂》称:“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23)此种史学观念,体现着扬雄本人特殊的朝代更迭思想。他对新朝的呼之欲出,代表着当时士人特殊而复杂的心态,体现了当时士人对王莽政治与学术革新的高度期望。扬雄在王莽新朝作《剧秦美新》,是有其思想基础在里面的。
    由此看来,扬雄文学向经学的转变,绝不是他一蹴而就或心血来潮的事情,而是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与特定的学术发展动因。西汉王朝的衰亡,王莽新朝的创建,古文经学的兴起,都是促成扬雄文学与学术思想转变的外在动力。
    三、扬雄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其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扬雄在当时以赋闻名,其经学著作并未受到士人重视。刘歆即曾评其《太玄》:“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司空王邑等人亦怀疑扬雄书不能传世,如其对桓谭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其他诸儒亦认为扬雄非圣人而作经,当有诛绝之罪。可见在当时西汉人眼里,扬雄赋作水平自无争议,其儒学撰述却被儒者视作讥毁圣人之举。
    《汉书·艺文志》中入《训纂》在《六艺略》之《小学》;《太玄》、《法言》、《官箴》等在《诸子略》之《儒家》;“扬雄赋十二篇”在《诗赋略》之“陆贾赋之属”。这是班固的分类标准,说明东汉时期,史学家对扬雄在学术与文学上的贡献,有着较为公允的评价。将扬雄《训纂》入《六艺略》,《太玄》、《法言》归儒家,赋作与汉初陆贾、司马迁等并列,评价似乎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宋人并不这样看。郑樵以为,《汉书·艺文志》将《太玄》、《法言》归入儒家,说明班固缺乏明晰的部类观念。他认为,《法言》可入《诸子》,而《太玄》应归《易》类。章学诚对此非常赞同:“(班固)总谓扬雄所叙三十八篇,谓其胸无伦类,是樵之论笃矣。至谓《太玄》当归易类,《法言》当归诸子,其说良是。”(24)但是章学诚进一步考证,班固这种分类方法,显然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学于刘歆《七略》。(25)另《汉书·艺文志》并未收录扬雄《方言》,可见班固对扬雄此书尚有偏见。《隋书·经籍志》亦将《太玄》、《法言》入诸子儒家,说明唐人沿袭了班固的分类标准。但是,《太玄》已被称为“经”:《扬子太玄经》。后世史学家,恐怕还是将扬雄视为继承孔子衣钵的“西道孔子”看待的。
    其实,汉人对扬雄的学术成就,褒奖有加者仍不乏其人。当时刘歆未必能全面认识扬雄《太玄》的学术价值,但他对扬雄是非常尊敬的。《汉书》即称,扬雄“于时人皆忽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另外,班固之父、祖与扬雄来往密切,班彪曾称扬雄为“父党”。(26)尤其是桓谭、王充等人,对扬雄学术成就推崇备至,甚至有“西道孔子”、“东道孔子”、“通人”、“当世文武周公”之美誉。如唐马总《意林》卷三引《新论》:“张子侯曰:‘扬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贫如此。’吾应曰:‘子云,亦东道孔子也。昔仲尼岂独是鲁孔子?亦齐楚圣人也。’”《太平御览》卷二引《新论》:“通人扬子云,因众儒之说。”《论衡·超奇》引桓谭称扬雄:“汉兴以来,未有此人。”《太平 御览》卷六○二引桓谭《新论》则曰:“子云所造《法言》、《太玄经》也,人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若遇上好事,必以《太玄》次五经也。”王充《论衡》对其事迹记载殊多,如《超奇》:“近世刘子政父子、扬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对于扬雄的著作,王充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其《佚文》称:“玩扬子云之篇,乐于居千石之官。”(27)至于当时为何出现排斥扬雄学术著作的现象,王充《齐世》篇也有其独到的见解:“扬子云作《太玄》、造《法言》,张伯松不肯壹观。与之并肩,故贱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为《金匮》矣。”(28)文人相轻,自古而皆然,但那些与扬雄“不能并肩”者,对其著作却反而有很高的评价,如王充《论衡·佚文》记载:“扬子云作《法言》,蜀富人赍钱千万,愿载于书。”(29)虽然扬雄拒绝了蜀富人之请,但其著作的学术价值在当时还是被认同的,尤其是其巴蜀故乡。对于扬雄著述之功,班固在《楚元王传》中将其与孟、荀、董、马、刘并列:“自孔子后,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孙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扬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卷三六,第1972页)这显然代表了东汉史学家对扬雄的客观认识。自桓谭以下,开始有意识神异扬雄,如《太平御览》卷三九九引桓谭《新论》有扬雄赋《甘泉》而“五藏出在地”的记载;《西京杂记》有“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倾而灭”的记载。说明扬雄的学术影响,在儒者中开始逐渐扩大。这与当时古文经学的逐渐确立不无关系。南北朝时期,更是将其提升到“通儒”的地位。如《太平御览》卷五八五引《金楼子》曰:“王仲任言:夫说一经者,为儒生也;博古今者,为通人也;上书奏事者,为文人也;能精思著文连篇章,为鸿儒也。若刘子政、扬子云之列是也。”自汉代以降,《太玄》、《法言》等书注疏颇多,如《太玄》有汉宋衷注,三国陆绩注、蔡文邵注、虞翻注,晋王肃注,北魏陆凯注,等等;《法言》有汉宋衷注,晋李轨注,梁侯苞注,等等;《方言》有晋郭璞注。汉代以后,扬雄的历史地位及学术影响,较其生活的时代已经大为改观。
    另外,对于扬雄的小学贡献还需要做一说明。汉代律令规定,官吏必须通小学,奏章有舛讹者甚至有杀头之祸。扬雄著《训纂》,显然也有自命为学者师或官吏师的潜意识。这当然与其特殊的学术水平有关。《汉书》著录的西汉小学著作者,仅限于司马相如、扬雄二人。扬雄小学,当在其他儒者之上。(30)扬雄小学成就的取得,显然与其本人的好学多问有关。(31)可见扬雄的小学成绩,绝不是单纯得自书本,而是其刻苦学习与实地考察的结果。对于扬雄的小学贡献,冯班曾有较高评价。(32)所以,明人将其列入“蜀四贤”,(33)无疑是有道理的。
    但是扬雄著作的代圣贤立言及其小学方面的突出才能,不能不使其儒学作品充满了繁复、绮华甚至佶屈聱牙的词汇,从而使其著作缺乏自然的灵动与活力。刘熙载即称:“扬子云说道理,可谓能将许大见识寻求。然从来足于道者,文必自然流出;《太玄》、《法言》,抑何气尽力竭耶?”“扬子《法言》有些憨意。盖专己创言,人虽怪且厌之,弗为少动也”。“扬子云之言,其病正坐近似圣人。《朱子语类》云:‘若能得圣人之心,则虽言语各别,不害其为同。’此可知学贵实有诸己也”。(34)
    汉人对扬雄的文学成就评价也很高。《汉书·艺文志》将其赋归入“陆贾赋之属”,与枚皋、严助、司马迁赋并列。当然,与司马相如一样,扬雄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侍从帝王的出游与讽谏。(35)扬雄赋作刻意模仿司马相如,但班固未将其与司马相如一样归入“屈原赋之属”,史学家或者有将其赋视作近臣之作的意思。桓谭对扬雄的赋作创作方法有所记录。(36)后人对扬雄辞赋观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魏晋人吸收了扬雄“辞赋小道”的文学思想,曹植《与杨德祖书》称:“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37)至南朝,辞赋观念的认识又有变化,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称:
    或问扬雄曰:“吾子少而好赋。”雄曰:“然。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余窃非之曰:虞舜歌《南风》之诗,周公作《鸱鸮》之咏,吉甫、史克《雅》、《颂》之美者,未闻皆在幼年累德也。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自卫返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大明孝道,引诗证之,扬雄安敢忽之也?
    毫无疑问,扬雄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自然流动的文学趣味。洪迈《容斋随笔》卷七称:“东方朔《答客难》,自是文中杰出,扬雄拟之为《解嘲》,尚有驰骋自得之妙。”(38)
    在后人看来,扬雄代表了两汉文学的一个时代。扬雄之前,西汉文学的开创性代表人物是贾谊与司马相如。西汉后期,扬雄是文学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尤其是在文学的“阐理”方面,汉代文人无有出其右者。(39)在刘勰看来,扬雄的文学地位足与贾、马并列。他认为,汉代自王褒《九怀》以下,学《楚辞》者众,然莫能有超越屈、宋之人,唯“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40)这种认识比较符合汉赋发展的历程。另外,在汉赋发展史上,扬雄具有推动汉赋进展的特殊贡献。
    在汉代文学史上,扬雄还具有继承先秦并开拓汉代文体的特殊作用。刘勰《文心雕龙·铭箴》称:“战代以来,弃德务功,铭辞代兴,箴文委绝。至扬雄稽古,始范《虞箴》,作卿尹、州牧二十五篇。”(41)扬雄的《元后诔》,也是汉代第一篇继承先秦的变体形式之一,故《文心雕龙》有“暨乎汉世,承流而作,扬雄之诔”的说法。扬雄之前,经学与诸子著作引用《诗》、《书》典故较为平常,但文学作品引用者并不频繁。自扬雄《百官箴》才有所改变。《文心雕龙·事类》称:“观夫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 而莫取旧辞。惟贾谊《鹏赋》,始用《鹖冠》之说,相如《上林》,撮引李斯之书:此万分之一会也。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42)扬雄的《剧秦美新》虽然是模仿司马相如《封禅文》而来,但这种文体在整个西汉凤毛麟角,其文学史意义不容忽视。
    扬雄的文学创作与人格特点,对唐人诗歌创作影响不小。王勃《越州秋日宴山亭序》称:“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况乎扬子云之故地,岩壑依然;宓子贱之芳猷,弦歌在属。”《上绛州上官司马书》有“扬子云之澹泊心窃慕之”之说。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赞“扬子云吐凤之才”。李白《东武吟》有“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之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有“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之赞。扬雄的文采风流、个性悲情与澹然超逸,对后世文人的影响,还是比较深刻的。
    扬雄学术与文学道路的选择与转向,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个性心理内在作用的结果,也与社会政治的重大变化及学术风尚的急遽转型有关。早在西汉时期,扬雄的学术与文学成就,就得到了时人的赞许,但尚未形成风气。魏晋以降,对扬雄及其著作的研究蔚然兴起,扬雄的历史地位与学术贡献逐渐得到了认可。毫无疑问,扬雄是西汉文学与学术发展进程中最有典型性的个案,对其本人及其作品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地方,如《剧秦美新》的真伪与学术价值问题、关于《太玄》的创作缘由与意图问题、关于扬雄思想发展与变化的历程问题、关于其所言“讽”、“劝”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及文学功用问题,甚至关于其由文学入经学的其他因素的影响问题,等等,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注释:
    ①《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13—3515页。以下凡引此书只在文中夹注卷数及页码。
    ②《甘泉赋序》:“奏《甘泉赋》以风。”《河东赋序》:“上《河东赋》以劝。”《羽猎赋序》:“故聊因《校猎赋》以风。”《长杨赋序》:“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
    ③汪荣宝:《法言义疏》,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5页。
    ④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5页。
    ⑤萧统:《文选》卷七《甘泉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11页。
    ⑥《后汉书》卷二八上《桓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册,第957页。
    ⑦(11)李炳海:《汉代文学的情理世界》,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页。
    ⑧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4页。
    ⑨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第572页。
    ⑩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7页。
    (12)《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司马相如之赋“其指讽谏,归于无为”。
    (13)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7页。
    (14)《北史》卷六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册,第2331页。
    (15)汪荣宝:《法言义疏》,第45页。
    (16)(17)参见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9、277页。
    (18)参见冈村繁:《冈村繁全集》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19)《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册,第3300页。
    (20)参见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08页。
    (21)参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77—178页。
    (22)周祖谟:《方言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1—92页。
    (23)黄晖:《论衡校释》,第854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luojixue/253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