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三峡诗文的美学

三峡诗文的美学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长江从高山峡谷间流过,形成了三峡独特的风景。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散文,是审美主体——作家、诗人对审美客体——三峡自然风景的认识、感受、体验与反映。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对三峡自然美的认识就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识与体验,又能使审美客体有所升华,体现出一种更富有感染力的审美价值。本文选取了比较典型的有关三峡的文学作品,从五个方面分析和探讨其美学特征,并借此对三峡大坝建成后正在进行的、以及未来的新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的构想。

  

  ―、雄伟奇险之美

  

  三峡自然景观给人的深刻印象之一是雄伟奇险之美。而“雄”和“险”密不可分。雄不一定有险,但险能生奇,奇中有雄,就能形成一种雄奇美。三峡诗文表现三峡风景的雄奇美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真实地反映三峡风景的雄伟奇险之美。如杨炯的《广溪峡》:“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复。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祸转深谷。”诗中的山上小路、高大树木、瀑布飞水、峡中流水、奉节鱼复,都从作者的“旷望”中写出,虽有夸张之处,但仍是自然雄奇美的朴实反映。再如郦道元《水经注》中的描写,更是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三峡的雄伟奇险之美:“江水又东经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崖倚木,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W描写其间三十里的岩石与树木以及“高可千余丈”的白盐崖,其雄奇情状都很自然真实。

  

  第二,在真实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审美体验,创造出比真实风景更令人向往的雄伟奇险意境。如王闾运的《晓上空泠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空泠峡”即“崆岭峡”。诗中关于空泠峡的具体的、自然的雄奇风景美并没有什么描写,但最后一句“瀑布滩雷只卧听”,借助江水流过险滩时所发生的如雷般的响声,创造出空泠峡的雄伟奇险之美。再如杜甫的《瞿塘怀古》前四句:“西南万壑注,勅敌两崖开。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通过自己对瞿塘两崖的认识、江流从西南而来流进峡谷的情景以及从江中望月所见景象,以真实为基础,创造出“万壑注、两崖开、山根裂、月窟来”的雄伟奇险之美。再看苏轼的《滟澦堆赋并叙》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其有峡也,而战乎滟澦之下。喧脑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人峡,安行而不敢怒。”WM5苏轼在文中并未单纯描写真实的滟澦景观,而是将人峡的江水与滟澦堆比作攻城与守城的两方,以作战的气势描写滟涠堆与江水相搏的“喧屉震掉”的场面,从而在真实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一幅雄伟奇险的景观。

  

  二、缧缈神奇之美

  

  三峡的自然风光,确如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因其山崖重叠、隐天蔽日而无法展现明朗,这就使许多风景呈现出隐约不清或令人惊奇的形貌,也正是一般欣赏者的难言之处。

  

  一是以描写三峡自然风景为主,稍加点染,体现出缥缈神奇之美。如陶澍的《蜀鰌日记》五里,美人峰,又名朝云峰,即神女峰也。巫山十二峰皆在北岸,美人峰尤纤丽……盖神灵所栖止也。古神女庙本在此……峰前驯鸟,迎送客舟,色如常鸟而差小。抟饭掷之,衔接甚捷。五里,过一山,如圆髻而耸;近观若兽,昂首南望。其右偏有石洞,居者架户其中。十里,棺柴峡。山腰凹入,上置一物。舟人谓其形如棺,细望似铁锅。其地非人所能至,莫穷其怪异也。”这一段大多是关于美人峰、棺材峡等景物的描写,只在有些地方略加点染,如“神灵所栖止也”、“其地非人所能至,莫穷其怪异也”等。有了这种点染,也能体现出一种缧渺神奇之美。李端的《巫山高》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回合云藏月,霏微雨带风。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这首诗以前六句描写隐约的巫山十二峰,再以“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两句点染,构成缥渺神奇的情境。•

  

  二是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形成缥渺神奇之美。如陆游的《人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人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这段文字,关于巫山神女峰“十二峰者不可悉见”等真实的缥渺景象有所描写,但叙写较多、贯穿始终的却是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与楚王神女的故事不同,但与巫山真实景物相结合,同样能形成缥渺神奇之美。再如刘禹锡的《巫山神女庙》:“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会楚襄王?”这首诗,除了“郁苍苍”、“片石亭亭”关于神女峰的隐约描写之外(实写),其余各句无不贯穿神女与楚王的故事(虚写),展现出一种缥渺神奇之美。又如温庭筠的《巫山神女庙》:“黯黯闭宫殿,霏霏荫薜萝。晓峰眉上色,春水脸前波。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一丛斑竹夜,环佩响如何?”这首描写神女庙的诗,头两句以“黯黯”、“霏霏”描写神女庙的缥渺隐约景物,接下来六句神女形象贯彻始终,甚至“晓峰”也如神女“眉上色”,“春水”也像神女“脸前波”,以此呈现出缥渺神奇的景象。

  

  三是用夸张的想象渲染杳深情境,使景物呈现缥渺神奇之美。如宋玉的《高唐赋》:“崖岖参差,纵横相追。……交相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砥柱。在巫山下。……俯视峥嵘,窪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若生于鬼,若出于神……”这段文字,不但描写巫山巫峡的真实景物,而且加以形容渲染,营造出深幽奇诡的情境,体现出缥渺神奇的韵味。又如苏轼《人峡》中的一段:“人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萦纡收浩渺,蹙缩作渊潭。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坠崖鸣窣窣,垂蔓绿毵毵。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其中的“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怪石走惊骖”等,均是作者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夸张眼前的景象,使之形成一种杳深的情境,充分表现出缥渺神奇之美。

  

三峡诗文的美学

  三、阔大高远之美

  

  三峡的自然景物常予人一种阔大高远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通常发生在登高览景或登高远望之时;或者是以联想的方式,将眼前景与目力难尽之景联系在一起,使其展现出一种阔大高远的境界。

  

  第一,以空间为基点,从高和远着笔描绘高远阔大的境界,是三峡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所写景物有的是目力所能尽的“眼中景”,有的是目力知不能尽的“意中景”。如王维的《晓行巴峡》:“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诗中“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或是仰望所见,或是俯视所见,或是眺远所见,不论那一种,都是极目所见的“眼中景”,展现出阔大高远的情状。再如戴叔伦的《次下牢韵》:“独立荒亭上,萧萧对晚风。天高吴塞阔,日落楚山空。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前程千万里,一夕宿巴东。从最后两句看,这当是诗人西人三峡次下牢关时所写。其中“天高吴塞阔,日落楚山空”两句类似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天高”一句既写高远又写阔远;“日落”一句写楚山的空阔。两句诗,写的都是目力难尽的“意中景”,即立足于下牢关,勾勒吴楚两地即长江中下游的阔大高远境界。

  

  第二,以时间为基点,通过动态描写表现三峡的阔大高远之美,也是作家与诗人常用的手法。如鄹道元《水经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m就时间来看,从“朝”到“暮”很短,而距离“千二百里”很远。如此远的距离,却能朝发夕至,形容水流急速导致行船胜过“乘奔御风”;这种千二百里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就形象而动态地绘出了一幅由高远至阔大的峡江行舟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水经注》所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巳过万重山。“朝辞”一句包含了时间与高远的背景,“千里”一句将一日之短的时间与千里之长的空间浓缩于一句之中,以远表现快;后二句,特别是“万重山”,在写轻舟之快的同时,也呈现出阔大高远。

  

  四、高峻清秀之美

  

  高峻与清秀美对于常见的景物而言,是两个不同的审美概念,即高而挺拔和清丽秀美。但有时这两个审美概念也能通过某种自然景观统一在一起,互不可分。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重岩叠嶂,高峻山崖比比皆是;林木山泉亦分布其中,又有长江穿行峡内,清秀之景随处可见;某些自然景观更兼具了高峻和清秀之美。历代三峡诗文对此有许多描写。

  

  第一,分别表现三峡风景的高峻与清秀是历代诗文常见的。如张衍懿的《进峡》:“峡自夷陵束,江从白帝悬。两崖如剑立,百丈人云牵。石出疑无路,云开别有天。往来频陟险,千里正茫然。”陆游的《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崖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前者写三峡的高峻,以“人云牵”、“别有天”等写高险,着重表现的是高峻之美。后者写三游洞泉石之美。其中“崖空倒看峰峦影”等四句分别从岩石、气味、颜色、声音等方面写泉石的秀美。

  

  第二,高峻与清秀除分别表现外,常常又有统一的体现。如《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人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丈许,……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挤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蛾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2]这段文字,先写“两岸高山重障”之高峻,再写高峻之山所呈现的“叠峨秀峰”、“离离蔚蔚”之秀美,两者有和谐的统一。再如王十朋的《过大拽》大拽今重过,江山记我无?云开列嶂秀,石峙一峰孤。吏卒送迎异,舆车来往殊。鸿留泥上迹,飞去到江湖。”这首诗一共八句,六句平常,唯有“云开列嶂秀,石峙一峰孤”,极精炼准确地写出了三峡自然风景的特点,即清秀高峻之美,并且将“列嶂秀”的秀美与“一峰孤”的高峻很自然地作了统一的展现。又如范成大的《吴船录》:“三十五里,至神女庙。庙前滩尤汹怒。十二峰倶在北岸,前后蔽亏,不能足其数。最东一峰尤绝,其顶分两岐,如双玉簪插半霄。最西一峰似之而差小。余峰皆郁律异常,但不如两峰之诡特。……寻自县行半里,即人峡。时辰已间,日未当午,峡间陡暗如昏暮,举头仅有天数尺耳。两壁皆是奇山,其可拟十二峰者甚多。烟云映发,应接不暇,如是者百余里,富哉,其观山也!”这段文字中,关于峰的描写,如“插半霄”、“诡特”(怪异突兀)等均彰显了三峡的高峻之美,而“蔽亏”(遮蔽)、“如双玉替”、“烟云映发,应接不暇”等,写巫峡之清丽秀美;而高峻与清秀,两者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很谐和地展现出高峻秀美的风姿。

  

  五、久远丰富的人文之美

  

  所谓人文,在这里指的是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历代建筑、名人游踪,等等。


   一是三峡的人物景观年代久远,上可追溯到大禹、楚王等,下可直到当代的革命领袖,随手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例如范成大的《吴船录》:“神女庙乃在诸峰对岸小冈之上。……今庙中石刻弓丨《墉城记》:‘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助禹驱鬼神,斩石疏波,有功见纪,今封妙用真人,庙额曰凝真观’。”再如宋玉的《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以上两则关于神女庙的不同传说,分别可以

  

  上溯到大禹和战国之时。再如鄄道元的《水经注》:“江水又东……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又如陆游的《东屯高斋记》:“少陵先生晚游夔州,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斋。质于其诗,曰次水门者,白帝之高斋也;曰依药饵者,壤西之高斋也;曰见一川者,东屯之高斋也。”以上二则,分别记录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八阵图以及杜甫在夔州的三个“高斋”。其他如王十朋《寇忠愍公巴东祠记》,记录了北宋名臣寇准的遗迹;至于宜昌市的三游洞从唐代的白居易到明代的袁中道,直至清代刘大槲,都留有文字遗迹;而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其想象中的三峡大坝已成现实,更是无可比拟的人文景观。

  

  二是至于三峡人文景观之丰富,更是令人叹惋。稍有名气的三峡风景,均有人文景观相伴。如哪道远《水经注》:“江水又东经赤岬城西’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迴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连基白帝山。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胛山。”m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陆游《人蜀记》:“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以上笔者只选了几则,其中有赤胛山的历史传说,有至喜亭的记载,有香溪的美水。仅秭归一地,即有多个影响深远的名人遗迹与故实,连范成大也慨叹“阀阅如此,政未易忽”,由此可见三峡人文景观之丰富。

  

  三是世界上的景观大体可分为三种,即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自然与人文结合紧密之景观。有的地方自然景观极美,但人们观赏之后,总觉得如有人文历史景观当会更好;有的地方人文历史景观极佳,但观赏者总觉得如有好的自然景观与之相配合当会更美。三峡景观避免了上述两种景观缺点。在有关三峡的诗文中,这一点反映尤为突出。

  

  无论是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紧密结合,还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以自然景物作背景,三峡的人文景观都是三峡风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有了人文景观,使三峡风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三峡诗文对人文景观的审美反映,恰恰能很好地反映久远丰富的人文之美,肯定了人文景观在三峡风景中的巨大作用。对于广大的三峡地区的风光景物来说,三峡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反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第一,时代久远。仅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开始至今,也有两千多年历史。也就是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作家对三峡风景有丰富多彩的描写反映,使今日的读者能够看到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不同的三峡景观的真实而生动的面貌。第二,我们不仅从历代文学作品中能欣赏到年代跨度很大的三峡景观而且还可以欣赏到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三峡风光。这一点单凭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是办不到的,但三峡文学作品是由许多作家、诗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它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二,有些景物消失后难以重逢。这些景物虽然不能重建,但我们可以在建立相应的纪念馆,展示原有的实物照片,以古代的诗文与模拟绘画相配,或者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描绘,以高科技手段模拟真景,一定会吸引不少旅游者。

  

  第三,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景点,但三峡景物的总体特点,即雄奇高峻的情景不会改变,因此,体现新景点的特色时,同样应考虑“出平湖”后如何保持三峡景物的总体特色,在这一点上,历代三峡文学作品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在三峡景观的安排与构建中,历代三峡文学作品的文化美学特征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发挥的价值;也许它们起到的作用,要远远超出本文所论及的范围。

  

  作者简介:胡敏,女,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14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