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凡·高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摘 要 题】美术家评介

【正 文】
理想自我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可能从他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从他早年的幻想和人生缺憾中逐步确立起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凝聚着他的全部成长动机。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的艺术理想或艺术精神实际上就是他的人格理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一个画家的人格理想是高尚还是低俗,是强烈还是虚弱,往往决定了他的艺术是否有影响人的力量。
众所周知,凡·高出身于一个牧师世家,他自己曾想仿效基督,做一个心灵高洁的圣徒。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不得不放弃了神职,去从事艺术事业,但他在艺术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传教士的本色。他悲悯人类的苦难,希望以牺牲自我的方式去救赎别人,在黑暗中向穷人传递光亮。为了这个理想,他利用艺术去表达他的苦难意识和人文情怀。

    一、双重身份

传教士和画家,凡·高缘何可以兼顾两个不同的身份?这得回到欧洲牧师文化的悠久传统中去寻找答案。
在十九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牧师在荷兰社会中扮演着文化领袖的角色,多数牧师身兼数职。他们不仅是传教人,还可能是诗人、画家、哲人、语言学家、艺术评论家等等。他们的活动范围极广,比如编辑和出版期刊,做各类演讲,主题可能涵盖神学、历史、政治、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领域。尤其绘画艺术的传播更需借助牧师之力。提修卡沙·科德拉(tsukasa kodara)说:“伴随着牧师们所作的道德教诲,现代绘画的复制使艺术在民间广泛传播。换句话说,公众接受荷兰或异国的现代绘画是经过牧师的选择和阐释。”(注:tsukasa kodara, christranity versus nature, amsterdam, 1970. )
以当时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牧师滕·克特(j. j. l. ten kate)为例:他的布道广受教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能熟练地征引图画来说明教义,或者作即席的诗歌创作,感染人心。从凡·高的书信中可以得知,他在阿姆斯特丹学习时,阅读过滕·克特的书籍,聆听过他的布道。在凡·高所生活过的英国、法国、比利时也都存在这种牧师文化的浓浓氛围。
牧师文化对凡·高的影响是浸润性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用宗教来融摄历史、绘画、文学。反过来,他也能用绘画来表达宗教信仰。他所进行的自我教育和从事的工作都是开放性的,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画笔。
凡·高自己还从理论上为传教与绘画的统一找到根据。凡·高认为,爱是宗教与艺术相统一的依据。他说:“理解上帝的最好方式,是爱许多事物,爱朋友、爱妻子,爱你所喜欢的一切事物。这样,你就会更了解上帝。但是,一个人必须带着高尚、严肃、亲切的同情心去爱,带着力量去爱,带着理智去爱……这是通向上帝之路,也是通向坚定不移信仰之路。”(注:the complete letters of vincent van gogh, new york, 1953. letter from vincent van gogh to theo, august 1880. ) 同时他还说:“艺术看起来如此神圣,如此崇高,也可以说就是爱本身。”(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wilhelmina, paris, summer 1887. )
凡·高借助寓意画的方式,在艺术中表达信仰。
十七世纪的荷兰,教会组织出版的绘画象征手册开始盛行。这种图绘教义的方式,在其他欧洲国家也被广泛使用。虽然在十八、十九世纪里,绘画象征手册的出版和流通势头减弱,这种象征思维模式仍强有力地反映在牧师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对此,凡·高应是熟知的。至少有证据证明,1877年,凡·高在英国做书店店员时,他所喜爱的牧师史泼庚(charles haddon spurgeon)就是用传统的象征手法写作的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具有宗教色彩的寓意书和寓意画仍占据重要地位。一些著名作家,如狄更斯、乔治·艾略特、米莱斯等,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相当多的宗教隐喻。而这些作家的作品高频率地出现在凡·高的书信中。
在凡·高早期的画作中,清晰地留有宗教寓意画的印痕。《背麻袋的矿工》描绘的是他在比利时博里纳日所见矿区的悲惨景象。在俯首行走的矿工的脊背上方,醒目地出现一个教堂。凡高还为这幅画取了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背负重荷者”。另一幅画《挖地者》,是凡·高在埃顿时期的作品。在挖地老人弓起的脊背处同样出现一个教堂的影像。1885年以前,凡·高的画作中出现教堂的比例很高。据粗略计算,教堂与挖地者、播种者、收割者的形象组合达十二次。
十九世纪许多绘画中出现的教堂是为构图上的需要,取其垂直特性。凡·高使用它主要不是出于构图上的考虑,而是从图像功能上利用它。教堂与土地、劳作、汗水、面包的结合极具基督教宿命色彩。《圣经》上说:“眉头上淌着汗水才能吃上面包。”又说:“你将带着满脸汗水吃面包,直到回归土地”。凡·高实际上是在运用艺术的方式传播着基督教教义。

    二、仿效基督

“基督就是道路”(注:《约翰福音》。)。基督是专为解救世人的苦难才到人间来的。他的无私和博爱是人类所能设想的最高的人格典范。他走过的路充满荆棘,并非人人都有勇气和毅力去效仿。凡·高却选择了基督的道路。
一般认为,凡·高是在二十岁初恋失败后转向宗教的。此前的凡·高虽早早步入社会就业,但外表上依然是布拉班特乡下男孩的质朴模样。内心也充满着对双亲的依恋和对乡村环境的甜美回忆。他在给提奥的信中,把他的出生地比作圣城耶路撒冷。这种留有童稚印痕的情感很快被突如其来的生活挫折击碎。也许是因性格过于孤独内向,他没有选择向别人倾诉,而是转向宗教,寻找能慰藉他心灵的力量。从此,他的人生掀开忧郁庄严的帷幕。他夜以继日地阅读《圣经》以及勒南的《耶稣传》、肯皮斯的《仿效基督》、班扬的《远大前程》。苦难、命运、同情、人性、得救这类问题占据他的心灵。慢慢地,他疏远了世俗生活法则,基督的身影逐渐地在凡·高身上明晰起来。
成年后的凡·高在容貌上很有“宗教感”,外表严肃,却怀有慈母般的心。在提奥眼里,哥哥文森特·凡·高就像是罗丹雕刻的施洗者约翰。他说:“这位雕塑家塑造的基督先导者模样与文森特十分一致,虽然罗丹不曾见过文森特。那悲哀的表情,那因过度思虑和铁般的自我约束而扭曲的前额,正是文森特的特征。虽然雕像有点倾斜,但鼻子的轮廓和头部形状也几乎一样。”(注:by johanna' s memoir. ) 凡·高,似乎是专门为了走艰难坎坷的路而生。
凡·高为自己所作的四十余幅自画像,多数都带着鲜明的背负苦难的神情意志。尤其是他左耳上包着绷带的自我形象,更像是带着荆冠,流着血的基督。从他所画的《诗人波舍像》和《加歇医生像》中,我们也可看到这种忧郁、悲悯的眼神。按现代心理学的理论,这应是凡·高在创作时作出的自我投射。在他的所有画作中,基督的形象仅出现过一次,那是他在1889年临摹德拉克洛瓦的《圣母与死去的基督》。图画中的基督躺在圣母的臂弯里,他长着与凡·高相似的红胡子和红头发。有人认为,这是凡·高的自画像,正患着病的凡·高急切地需要精神安慰,他有意把基督偷换成自己。这一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他自己说:“我开始不时地画它,我发现可以从中读到某种特别能安慰人心的东西。我的画笔在指间移动,就像弓在弦走,让我感到快乐。”(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saint-remy, september 1889. )


凡·高自律甚严,几乎放弃了所有世俗生活的享乐,象清教徒那样生活。他认为:“要在世上活出个样子来,必须先牺牲掉自己所有的欲求。对那些献身宗教精神的人来说,除了这种精神,他再没有别的什么祖国。”(注:凡·高《发自伦敦的最后一封信》。) 为清除欲望,他用各种办法来虐待自己。在英国,他为研习《圣经》,常常连续几夜放弃睡眠,“像隐士般地节食——不吃肉或调味品”,(注:《凡·高论》。) 只吃干面包。糖、咖啡、黄油都被他归入不必要的奢侈品。在阿姆斯特丹学习时,他用棍棒来对付自己的懈怠。在比利时博里纳日传教时,他更是为贫苦的矿工捐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食物、衬衫、鞋子、床,还有可怜的一点钱,以至于他像个野人一样身披麻袋,睡棚屋,夜晚因抵御不了寒冷而哭泣。终其一生,他都在最低标准线上生活。
当然,他穷;他天性中可能有自虐的倾向。但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对基督的效仿。t·肯皮斯的《仿效基督》有这样的章节:“悲哀的意义”、“关于自我否定”、“放弃欲求”。这些内容对如何做一个基督徒提出了具体的生活导向。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的是一个基督徒如何从罪恶的“毁灭之城”到达梦寐以求的“天国之城”的经历。它提醒基督徒,在这一历程中要经受“绝望潭”、“死亡谷”、“浮华镇”、“银矿山”、“疑惑寨”等生死浮名、物质利诱的诸般考验。凡·高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两部书给予他很多启示:《圣经》教会他爱,《仿效基督》和《天路历程》教会他该如何践履。
尽管凡·高为了信仰,抛弃了地位、金钱、享乐、健康,他的自我牺牲的行为很接近基督的精神,但他却不被容于教会组织。从1876年4月到1879年6月,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尝试了各种办法想得到神职,但屡屡被教会拒之门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宗教高度的制度化、职业化教条与凡·高的直心而动发生冲突。一方面,凡·高对一些宗教成规缺乏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教会体制的僵化已不能适应社会。
十九世纪下半叶,正是欧洲基督教衰落期,许多人走出了教堂。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会墨守成规,不能顺应时变,很好地服务于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民众。与教会的刻板、教条相比,凡·高显得太过自发,冲动、独立自主、随心所欲。
然而作为一个职业画家,凡·高仍未放弃仿效基督的人格理想。凡·高对工业化社会的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他感到商业已占据统治地位,“道德的伟大”被“物质的伟大”取代。这种令他不愉快的现象环绕在他的身边。他对提奥说:“我承认,海牙这里有能干的大人物。但是许多事情被阴谋、争吵、嫉妒所覆盖。那些富起来的艺术家的品格,同样无疑的是属于那种用‘物质的伟大’代替‘道德的伟大’。”(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hague, may 1882. )
他有意抗拒物质主义的侵蚀,让自己远离那些追逐名利的艺术家组成的俱乐部,自己固守那份《圣经》培育起来的“古老的感情”。比如,他在1882年11月中旬的一封信中写到:“我现在完成两幅人物素描。一个是正在读《圣经》的老人,另一个是做饭前祈祷的老人。两位都明确地体现所谓的‘一种古老的感情’。”“对我而言,我可以充分分享它,甚至很需要它,至少我与这个老人一样,感到上头有神圣的事物存在,尽管我无法准确地指出他在哪儿。”
凡·高把宗教情感注入到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哪怕是简单的头像,都因此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气质,他们绝不会是美或漂亮的典范,却有动人心弦的东西。凡·高的画主要是为慰藉心灵服务的。

    三、“黑暗中的光明”

古老的《圣经》是凡·高毕生常读不懈的书。
据伦敦的布热特(breat)回忆,凡·高在他家的书店里工作时,常常可以见到他在上班时间,独自躲到一旁潜心读《圣经》,还用法语、德语、英语和荷兰语来翻译《圣经》。(注:m. j. brusse to nieuwe rotterdams courant. 26 may 1914. ) 凡·高在巴黎古皮尔公司工作期间,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全用在读《圣经》上。他写给亲人的大量书信中,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抄录着《圣经》中的箴言。对此,他的亲戚雷沃伦德·凡·高向提奥抱怨道:“哎呀!他能不能学会保持一点儿童的单纯,不要总是在他的书信中用如此夸张和神经质的方式插入那么多的《圣经》引文。这让我们越来越担心,怕他变得完全不适应现代生活。”(注:letter from reverend van gogh to theo, 8 september 1876. ) 提奥遗孀约翰娜在编辑凡·高生前日记的时候,她为方便读者阅读,对凡·高日记中出现的《圣经》文抄作了删除。即使这样,我们仍可以从被删过的书信中看到大量《圣经》内容。1887年,凡·高生活在巴黎,他在一封写给妹妹威勒敏的信中说:“我非常高兴自己一直在读《圣经》,比今天许多人更细心地去读。它给我平静的大脑去了解那些曾经有过的如此高贵的思想。”(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wilhelmina, paris, summer, 1887. )
事实正像凡·高所说的那样,他那个时代并非人人都认真学习这本基督教经典。随着工业化的到来,欧洲多数国家的政治和教育日益世俗化。许多人逐步远离传统宗教观念的约束。与凡·高同时代的画家中,像他那样仍然把《圣经》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文本的人,并不多见。那么,凡·高又是如何理解《圣经》的呢?
" light in the darkness" ——“黑暗中的光明”。这是一条古老的基督教箴言。凡·高认为:“这不仅是福音书,而且是整部《圣经》的根本或基础之一。”(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august 1878. ) 这句话用隐喻的方式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和福音的精神。人生如同行走在黑暗中的羔羊,迷失方向,步步崎岖,上帝的福音则给夜行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所以“黑暗”一词象征罪,肉体的受难;“光明”则代表爱,灵魂的得救。《圣经》把苦难确定为人类的必然命运。所以费尔巴哈说:“基督教是受难之宗教。”(注: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我认为,凡高生命中的悲愁底色与这种受难思想密切相关,正是从这种思想中源源不断地流溢出对弱者的同情和怜悯。同时,出于对“光明”的向往,他坚定了传播福音的决心。
1876年11月初,在琼斯牧师的安排下,凡·高登台,面向教众作了他生平第一次布道。事后,他这样向提奥描述他当时的心情:“我站在讲坛上,感觉自己像从黑暗的洞穴中走出来,回到友好的天光中。一个幸福的念头从心中升起:无论我到哪里,都要传播福音。”(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november 1876. ) 洞穴(den或pit)在基督教中的含义为苦难的地方。班扬在《天路历程》中塑造了一个基督徒“我”的形象。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我穿行在世上的旷野,一个洞穴挡住了我的去路,我在洞穴里躺下,昏沉入睡。”(注:约翰·班扬《天路历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从“受难”意识中派生出凡·高既沉郁又崇高的审美趣味。这种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习画时对艺术传统的接受选择。
凡·德·马滕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并不显赫,但他的作品《麦田里的葬礼队伍》却被凡·高所激赏。凡·高少年时曾看见他父亲书房的墙上挂着这幅画,后来,它也成了伴随凡·高终身的作品。这幅画调子阴沉,景象惨淡。其严肃的死亡主题以及悲凉而庄严的气氛对凡·高的心灵有持久的穿透力。米勒和勃列东称得上是凡·高所崇拜的画家。凡·高说:“谈到米勒和勃列东,虽然,我始终持进步的观念,但谁想要超过他们两个——不要提了。”(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hague, 2-3 november 1882. ) 尤其是米勒,凡·高称赞他是艺术史的顶峰,在他之后,艺术无可奈何地走着下坡路。凡·高毕生临摹最多的就是米勒的作品。其中,《播种的人》这幅画,更是不断被凡·高临摹、改造。技术上的启示是必然的,与米勒精神上的共鸣也是重要的。众所周知,米勒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一个出身于农村,爱农民,甘当农民的画家。他的画带着浓浓的宗教情感和鲜明的宿命色彩。罗曼·罗兰这样评论米勒:“他呼吸到的是《圣经》的精神,他脑子里充满着它们,经常引用它们。直到生命的终结。在《圣经》中有他的图画的解释和人与大地无休止斗争的解释。”(注:罗曼·罗兰《米勒传》,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凡·高阅读过大量关于米勒的文章,对他的宗教背景十分熟悉。如何将宗教思想转译成视觉图像?或者说如何在图像中注进宗教感情?在这些方面,米勒给凡·高做出了表率。米勒耕耘过的“农民与土地”的绘画主题被凡·高继承下来,并作了延展和深化。当然,荷兰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凡·高不难从中找到精神导师。伦勃朗就是他最推崇的一位本土画家。伦勃朗同样是一个“《圣经》的伟大读者”。他的具有沉暗色调的绘画作品,形象地再现了黑暗与光明的冲突。对这一意象的宗教内涵,凡·高是心领神会的。伦勃朗众多的自画像让凡·高感受到绘画特有的呈现内心、揭示命运的力量。凡·高认为,肖像画中的伦勃朗那种凝视的目光,无限丰富,具有很多人性的东西,“让人心碎”。凡·高似乎在有意效仿伦勃朗,他也为自己作了四十余幅自画像,再现了自己充满矛盾痛苦的心灵史。
凡·高做职业画家的初期,画得最多的题材是劳作的矿工和矿区阴惨的图景。在埃顿时期(1881、4-12),他画得最多的是田里的农夫、农妇和落日翻滚的荒野。在海牙和多伦特时期(1881、12-1883、12),他笔下出现最频繁的事物有:挣扎的老树、哭泣中的女人、城市济贫院中的孤儿老人、耕作中的农夫、拉车的老马、在海中作业的渔夫、葬礼、木工场等。在纽恩期间(1883、12-1885、11),凡·高热衷于描绘处于末路的乡村织工、颓败的教堂、农民的日常生活、茅屋、鸟巢。以上这些早期的画作,大多风格严肃、沉郁、粗犷,很难看到轻松、明快的情调。看来,这种扎根于基督教观念里的忧伤尾随着他。他心中怀的“古老的感情”左右着他的视野和下笔的感觉。一个画家面对纷繁的生活,他只看到他所愿意看到的东西。他说:“当我看见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凄凉景象——孤苦伶仃、贫穷、悲惨,代表一切的结局或极限的意象,我的心里自然地怀思上帝。”(注:letter from vincent to theo, etten, , october 1878. )
总之,凡·高的基督情结,集中体现了他高远的人格理想。他用圣人似的情怀去悲悯普通民众。凡·高在宗教职业上未能充分实现救赎他人的愿望,他只好转向艺术事业,借助艺术的方式思索人类的命运,关注人类的福祉。由于这个基督情结,他的情感既深沉,又热烈,他的艺术才具有非凡的品格,显出崇高的精神气质。

注释:
④奥夫沙罗夫《凡·高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20)约翰·麦克曼勒斯《牛津基督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325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