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试析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而中国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的基本原理中,对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本文认为,这些美学思想与当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一、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原理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或自然事物的美。由于我们所指的自然界,是指一个整体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即宇宙间整个的无机界和有机界,非生物和生物的总和。所以,自然美就包括了无机自然的美,动植物等有机自然物的美,由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自然美同时又指未经人化的自然美和人化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领域中的美,它就必须依附于自然,必须通过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物表现出来。离开了自然,离开了各种自然所具有的特定的色彩、声音和形状,那也就没有自然界多彩多姿的美。自然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正是因为由于人类的产生,由于人类的生活的存在,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鱼虫才取得一定的社会意义,显示出美与不美的价值来。这种审美价值最明显地体现在:一方面,作为整体的自然美,在人与自然之间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由于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它永远不可能摆脱某种自然属性,血缘般的联系使人类总是与自然存在着一种向心的现象:人类总是愿意返回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成长。同时,无论人类文明的发展达到了多么先进的水平,取得了多大的科技成就,这些都只有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人类文明愈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就越全面、越深刻,人类和大自然息息相关性就越加突出。另一方面,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文明的每一项果实,又都是人类在和自然界的斗争中实现的。自然界原本一片荒凉,它无所谓美丑。只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类的劳动,自然才开始被人类改造和利用。这样,就使得纯粹的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如耕地、园林、水电站、大运河等等,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然美。观赏自然美,既使人感到了美的自然,也使人更实在地看了自己的力量,大自然和人的矛盾在对立中得到统一,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力的自豪,促成着人类新的探索、新的创造,努力使自然和人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应该解决的最根本的关系。
必须承认,征服与改造自然是人类自身力量的确立过程。但是,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基本上是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改造,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美好家园。然而,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来是和谐的,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上的失误,顾不得自然特性、自然规律的征服与改造,其结果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在此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力量与自然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人类史和自然史的发展与进化。自然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的方式改造自己;当人违背自然的法则自行其事,自然界就会以特有的方式进行惩罚和报复。在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的实践中,如何从自发的、盲目的状态能够迅速地上升到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活动,这就关系到如何把握自然美的特征,使这种实践成果更加完美。因此,在自然美的创造中,必须把握这样一点:顺乎自然,保持本色。本色的东西,是最基本的形态,就是一种朴素之美,真实之美。人化自然与自然本身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充分认识人化自然的进化与自然本身进化的一致性,在两者之间建立协调的发展关系。反之,如果把大自然的恩赐涂抹上太多的人工色彩,使它失去本色,就违反了自然的规律,也就违反了人类生存的规律,必然要失去美的色彩。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物质成就,归根结底,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极大地调动和运用了大自然本身的力量。若超出或忽视自然力量的征服,违背自然美的本性,其改造的成就越大,自然力量的威胁也越大,人类就越加感受不到自然美的恩赐。

中国人对自然环境很早就有了审美意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并很早就开始了对环境的美化,形成了重视自然美的历史传统。有五干年的“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观、高效和谐的生产方式、简朴和谐的消费行为和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手段,这是一种宝贵的生态财富。在对自然的态度上,中国人对自然抱着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后来者,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人与自然的统一就决不会有美。这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是个小生产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极大,人们不得不注意与大自然的关系,与大自然的适应。所以无论在经济生活或精神生活方面,都和自然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又由于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尚书·洪范》将大自然的“五行”与人的“五味”相对应,《尚书·舜典》中说过:“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汉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述郑子产“六志”生于“六气”说;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君子”能“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庄子·大宗师》更明白地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张“任万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易经·文言传》中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中,明确提出了“以类合之”、“同类相动”、“类之相应而起”等原则观点,用以构造一个天人相通、即人是自然一部分,人同他所生存的自然界之间有着相通类似的东西的庞大体系,等等。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敌对,而是能够并且应该彼此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由于“天人合一”所导致的有机的自然观和自然界的人格化,于是在中国人的眼中,天地、日月、山河、森林,无不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生命中的最高追求,这正是可持续发展观所倡导的。当今世界日益深人人心的口号是“回归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反映。古人云:“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中国的名山可谓世界之最。泰山之雄,华山之险,篙山之峻,雁荡之奇,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千山之丽,黄山之奇,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险、峻、雄、奇与幽、秀、丽不仅代表着上述自然景观的个性特征,而且大体上勾画出中国自然山水南秀北雄,阴柔阳刚的美学风貌,从而在客观上为人们提高了具有丰富价值和不同形态的审美对象。我国古代的许多珍贵文献,如《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梦溪笔谈》等,就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然景观的美。今天我们提倡“生态旅游”就是指在不损害野生动植物、不危害环境和人文古迹的条件下,让人回归自然、进人自然景观,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享受在深山密林中远足,在激流险滩跋涉所带来的审美趣味。
二、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艺术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中的“天”和“人”都是集主客体性于一身的特性,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极不重视主客体的区分、泯除物我彼此界限的倾向,人与自然相通相和。由此推之,人和自然本是一体,那破坏自然也就是在毁坏人类自身。有趣的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甚至在我们祖先创造的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也有形象的体现:癸、类这分别是甲骨文中的“天”字的写法,原意是“人的头顶,引申开来,就是高大”。这种寓“天”于“人”的构字法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形象地反映了“天”与“人”概念的天然联系。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主客体绝对分离的,主客观属性不相纠缠。中国关于自然美的哲学美学观对中国艺术精神影响最为明显,反映到艺术创作中,中国艺术就始终贯穿着意境—心与物、情与景交融的审美理想。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溶人自然景物之中以达到主客交融、物我两忘、主客合一,提倡“绝仁弃义”,返朴归真,美即自然,唯自然方为美。中国古代文人莫不以沟通天人之际为艺术最高使命和最高境界,他们总是在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领悟感性存在的永恒价值,“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天人无隔的这种大境界是中国文人的最高追求。苏轼的“其身与竹化”,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妖媚,青山见我亦相似”,以及程明道因窗前草而见“造物生意”等,都反映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宇宙有情的看法。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形成了以“通天人之际”为最高主旨,以人与自然相融相合为表征的传统范式。中国的绘画艺术特点非常突出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人主观,讲究笔墨意趣,气韵生动,传神写照,于是有计白当黑,以一当十,画乃心印,画中有诗,意到笔不到、不到即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家的笔下一快石、一株草、一棵藤,一抹淡云、一缕青烟、一座古桥都成为立轴的好材料。中国绘画侧重取材于自然中有生命的、活动着的物体,牛、马、羊、虎等兽禽自不恃言,即便是花、草、虫、鱼等,也是取其有生命的人画(这同西方绘画完全不同)。“天人合一”想反映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上,使诗歌抒情方式上特别讲究通过情景交融的意象来传达情感,这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形式。刘拐在《文心雕龙》中明确肯定在诗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和审美观照中,物的感发和心的驾驭同时并存,心与物呈现交流往复、纷纭叠合的双向运动状态。他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即诗人的灵心与大自然那山水云树、春日秋风的生命运动之间,常常是流通无碍,亲切对答的。人与自然亲切如友朋,融合如一体,诗人正是以自然景物为外部形态,以对自然审美感受和对社会的审美感受的交叉汇合为底蕴,情在景中,触景生情,人和自然高度和谐。如此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识别苦,不遣杨柳青”,“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落红不是无情物”等等是这种情景交融的典型佳句。在中国建筑艺术中是兼顾实用与审美的,有意识地模糊人与自然的主客观界限,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这就促使中国人把建筑环境作为审美对象来欣赏、谈论和改造。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人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毁坏环境等于人类自杀。人在规划建筑时,必须自觉地约束自己,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要将天然与人工景观同处一个建筑形体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组成统一景观,彼此强烈对照,造成可居与可游,平面展开与时间流程相统一的情境,把联想引向现实人间,陶冶生活情趣,从“有限”获得“无限”,实现天人合一,心灵与自然合一。在中国的医学技术中早就摸索出经络系统,知道了穴位、按摩、吐纳气法,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发现了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紧密联系,不仅从中诞生了以经络为主体的中国最早的医疗、气功,而且为中国最早的哲学、美学—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确立,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因此,中国人的这种艺术观、审美观同可持续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三、可持续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道德美的实践
人与动物不同,人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要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要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增长。但这些只是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其价值取决于对人的意义,取决于对伦理的意义。这种伦理的意义就是“善”,“善”不仅是美产生的根源,也是美最终的目的。“善”是能满足人们某种现实需要的功利价值,当人们按照美的观念,运用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创造出能满足人们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这就实现了善的目的。所以美和善的概念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美是事物结构上的特征,而善是其功能上的特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自然生态的问题,同时也蕴含人文因素,也是社会美所研究的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道德美实践。道德美即是杜会美的一种,道德美即是美与善的统一。孔子曾说过:“韶,尽美也,又尽善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里说的美实际上指的就是善。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说的是一个充满美德的人也就是美的人。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道德美的追求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可持续发展是道德与英所包含的意版。在远古之初,人类祖先依靠勇敢、智慧、勤劳、坚强这些优秀道德品质,征服了各种自然灾害,走出黑暗而又漫长的年代。在产生这些道德品质的同时,人类逐渐地也有了“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美也产生了。这种感受形式美的能力以及形式美的产生,最初是与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生产功利和道德功利分不开的。审美价值是从功利价值中分化出来的,说明美始终包含道德意蕴。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就有“比德说”。所谓“比德说”是我国古代景物欣赏中一个特有的理论。所谓“比德”,是将自然界的审美对象作为人的品德美、精神美的一种象征,也就是把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生活、思想品格、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暗示和象征。如将君子比作“梅、兰、竹、菊”。自然界中的景物与人类长期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景物的形态、性质、作用等同人类社会中的精神现象在形式构造上往往有类似之处,因而它可以象征性地显现人类的某些本质力量,尤其是象征人类积极向上的一面。比如我们喜爱荷花,荷花本身的色彩造型是美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们还喜爱荷花的象征意义,所谓“出污泥而不染”,这就与人的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等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了。所以在自然美的欣赏中,也常常包涵有善。
(2)可持续发展给人类带来道德美感。道德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按照他们各自的道德观念来处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作为评价某种行为是、非、善、恶的依据。对于他们认为善的和正义的行为,必然为之同情和颂扬;对于他们认为恶的和非正义的行为,则必然厌恶和加以谴责,这就是道德情感的反映。因此,有否这种道德情感是大不一样的。有了这种道德情感,道德就不只是一种不得不遵守的道义的约束,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以遵守道德信条为荣,以不遵守道德信条为耻,以遵守道德信条为美,以不遵守道德信条为丑。那些污染环境、毁坏自然的行为就是违背了这种道德信条,其行为是丑恶的、不美的,可见道德情感是可以转化为审美情感的。人类只有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时候,道德就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一旦能与审美情感结合起来,就能成为一种道德意志,进而转变成为道德行为。经过大自然的美的熏陶,使人产生祟高的伦理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审美是完善人的道德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相反,破坏自然美的人,在破坏自然美的同时也在破坏他的道德素养,毁坏他的美好心灵,降低他的道德水平。
(3)可持续发展是人性复归道德美的体现。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首先必须维持生存,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要不然人类就会灭亡,被自然所淘汰。然而人类的活动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仅仅满足于适应自然,满足生存的需要,那就还未脱离动物界,与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作为人类而区别于动物界的,就是人能进行自觉的活动,能进行自由的创造,这就是人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型”,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这种标志充分体现在人的道德素质上,人类只有健康的体魄、灵活的大脑机能及智能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有较高的道德追求和生活准则,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这种道德的作用力下,自身的智力、体力和全部潜力得到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实现真正的人性复归。反之,即使人有再好的智力和体力,而没有对道德美的追求,只有追求物欲享受和一己私利,其结果必是沙漠日益严重,森林遭受破坏,野生动物大量灭绝,河水污染,饮水资源枯竭,给人类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和负值。因此,人类只有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在这样的道德美追求中.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人性才会复归,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471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