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美学 > “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

“审美威慑”的日常表现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美学


  摘要 “审美威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现象,在社会生活呈现自身时,具有其隐蔽的一面,这就是其内在的资本逻辑,而资本逻辑又指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支配力”因素。曲折地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转化为一种展示自己对于社会世界的支配能力,因此必须深入地加以分析。
  关键词 房地产广告 “审美威慑” 社会支配力
  
  关于“审美威慑”的生成机制问题,在拙作《“审美威慑”构成原因分析》中已详述,但主要偏重于以 现代 艺术 为范例进行分析,故在阐述的普遍性方面仍有较大缺憾。本文将从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文本之一“房地产广告”着手,具体分析“审美资本化”背后的各种动因、资本逻辑如何替补审美逻辑等,从而理解“审美威慑”是如何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展开自身的。
  
  一
  
  以下是笔者摘录的一些房地产广告案例:
  湖畔尊邸湖景生活,只为您一生独享,在繁忙的城市,拥有更多的生活空间,才是真正的奢侈,xx国际广场,15万m2高尚社区的湖景生活,只为您一生独享。近水而居高者,尊享湖畔尊邸传世荣耀!
  高瞻视野:湖畔草邸居高临下,极美湖景尽收眼底,极至风光生活视野,光耀南湖畔,
  高尊荣耀:湖畔国际化高尚社区,尊贵休闲会所、西餐咖啡厅,健身中心……荣耀尽显。
  高阔景观:100万m2南湖碧波、都市繁华尽情揽赏、 自然 全景演绎高尚生活精神,
  高尚享受:名牌物管深圳xx物业提供湖畔豪宅尊贵服务体系,尊崇生活轻松拥有,
  学者陶东风曾经把广告定义为一个“意义的表征,再现系统”,“这种意义的表征,再现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与意义 网络 之中”,所以,广告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表征。以上广告实际上向阅读者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如同费塞斯通所说的那样“把生活转换成艺术”和“把艺术转换成生活”的同时,那些带着审美色彩的符号与图象,实际也在提醒、昭示着我们。“生活审美化”其实暗藏着资源非共享化的玄机——看看“湖畔尊邸湖景生活,只为您一生独享”、“大宅相依,身份自是高人一等”这一类话——消费指涉着需求。在当代的社会世界中,有一群“成功人士”凭着自己特有的某些才能、背景和资源,在市场 经济 活动博弈中胜出。他们的财富(经济资本)已经确证了他们在社会中的实力,而现在他们需要以相应档次的消费向社会宣布这种力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尽情享受高档消费给自己带来的欲望满足感和消费快感。由此,他们所掌握的“经济资本”必须与“物质审美消费”相平衡,无论这种平衡是实质性的还是象征性的,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产生那种达到成功时的“富足的精神快感”,才能够完成从“资本力量”到“行为仪式”再到“心理结构”的一整套自我确证过程,树立起自己的资本贵族身份。(对于 中国 人目前这种追求“富贵标志”的倾向。大洋彼岸的美国刊物《商业周刊》还专门写了相关的报道文章。认为这种消费“能够给人以希望、安全感和心灵抚慰,以及随后使用中精神上的愉悦回馈”。
  在这一整套自我确证过程中,物质消费借助“审美化”这个形式能指链与精神消费相匹配,相交汇,所以“成功人士”们需要住入座落于高阔景观之中的富丽堂皇的豪宅,豪宅还得内置有各种典雅精致的生活配套设施,周边还要有休闲会所、西餐咖啡厅、健身中心、高尔夫推杆练习场、游泳池之类高档娱乐场所,只有这样的精致生活和优雅情调,才能够显现出他们自身的价值与品位。
  反过来,“审美化”的精致生活相应的又需要有使用者本身的“儒雅化”来协调。因此“成功人士”在媒介印象,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心理中,所呈现出的总是一副气质高贵、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形象。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房地产广告(特别是户外房地产广告)中,雷同率最高,同时也是最煽情的画面,总是豪宅下,有西装革履的英俊男士,有时男士身边还会配上佳人,在那里遥望远方清秀的美景,表情故作深沉,仿佛是在模仿陶渊明“悠然而见之南山”的闲情,又像在暗示周瑜“淡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境界——要知道,现在他(她)所潇洒从容消费的这一审美资源,已足以让普通民众辛苦赚上几百年。“审美”的能指,被注入了资本逻辑;精神消费的过程,变为一种自我确证和摆显威慑的仪式。于是为资本逻辑发声的审美威慑,就在这种高贵、精致的品位中,以寓言式的象征方式表现出来。
  
  二
  
  所以,房地产广告表面上是一种普通社会生活图景,而实际上,它所蕴含的意味,却远远超出广告领域之外——这些房地产广告仅仅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外在症候,更深层次的是它所指涉着的都市森林里的“丛林逻辑”——为了生存,或为了更好地生存,就要在对社会资源的占有方面压倒对手以及可能的对手,而实现以及展现这种欲求的最常规方法就是获得相应资本实力,从而取得社会支配力。
  在这里,我们不应该狭隘地理解“资本”这一概念,即不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一个枯燥单一的传统经济学术语,相反应该像当代社会学家那样,从社会学的广义视域来定义,如布尔迪厄就指出:“资本是积累性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具体化、肉身化的形式存在),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性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所占有,这种劳动使他们能够以具体化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在特定时刻,资本的不同类型和亚型的分布结构,在时间上体现了社会世界的内在结构,即铭刻在世界现实中的一整套强制性因素,这些强制性因素以一种持久的方式控制了它所产生的作用,并决定了实践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可以如布尔迪厄一样把资本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直接的经济资本,和间接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过对于“社会资本”,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结构》一书中的理解似乎更为接近现实状态,按照他的理解,“所谓的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不同的行动者通过相互交换自己控制的资源以获取新的利益,从而形成了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社会系统”。
  因此,资本本质上是一种占有社会资源和影响对手的权力形式,它具有影响自己未来和他人未来的能力,即社会支配力。拥有一定的社会支配力,就拥有相应的对社会资源、对手(包括潜在对手)的支配、影响能力,从而占有更得的社会可能性;相反,如果没能拥有一定的社会支配力,或者丧失了一定的社会支配力,其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也将随之被削弱,甚至丧失。于是,社会支配力直接指涉着人的“生的本能”,在某种程度上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之中。
  资本指涉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社会支配力,从而指涉着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故而它在当代的关键作用也就在此。
  回到前面所举的房地产广告的例子,它们就具体、生动的告诉社会大众:人拥有什么样的财富量,就相应的具备能够选择住什么地方、享受什么生活的支配力。财富越多,选择的空间就越大,反之亦然。

  三

  “成功人士”们在媒介里所呈现出的形象,看似是在不经意间展示出来,其实有着耐人寻味的威慑意味,因为这就是社会支配力在以一种“非语言符号”方式弥射出来的伪装形式。“社会是由资本的不同分配构成的,另一方面,个人又要竭力扩大他们的资本。个人能够积累的资本,界定了他们的社会轨迹,也就是说,资本界定了他们生活的可能性或机遇”“成功人士”们要展示的,正是自己掌握的社会资源,以及高人一等的未来 发展 的可能性。
  所以学者陶东风指出,“所谓品味、判断力、趣味,不是天生的或平等分配的,获得它们的前提是对于 教育 、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的长期投资,为了维护这些资本优势,又必须持续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金钱。而这恰恰是下层消费者根本无法企望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之所以与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形成身份区隔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商品通过象征的方式被赋予了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意义”。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反过来说,一个人所呈现出的独特社会关系,就标明了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这种标明是持续性和过程性的,不仅在话语层面表现出来,而且也在各种非语言符号的传播过程中显露出来。也就是说,除了日常语言之外,非语言符号作为另外一种重要传播信息的载体,在社会身份区隔开始时起到日常语言所起的作用。而且与日常语言相比,这种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确、直接、全面——因为每个人的举止、衣着、喜好、日常 交通 工具、房产、家居摆设和所住的区域等等非语言符号,全都在指涉着他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以及他所拥有的社会支配力。它往往超越理性语言的限制,更全方位地向社会大众传递出感性而坚固的信息。
  回到“审美威慑”的概念。为什么要用“审美”的形式来威慑对手,而不是直接使用社会支配力呢?其实这是出于策略上的考虑:一旦赤裸裸的“丛林逻辑”在社会支配力的直接使用下在社会上横行开来,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如果处置不当,最后往往导致社会陷入无秩序、非理性的混乱状态,反过来危及支配者的利益。比如有一家 企业 老总的工资不断攀升,而一线工人工资却不增反减。上人对此不满但却无可奈何,便采取消极方式发泄:厂里一台设备一处部件坏了,上人完全可以加工出来,但却申请购买新机。管理者不懂技术,结果花费一万多元进口新机。而工人则把新机上该部件拆下装到旧机上继续使用。
  用“审美”来威慑,是危险系数最小的形式,因此从理性原则上看是最佳的选择。毕竟,这是在以外观上温和的物质和精神消费方式,而不是火药味浓烈的社会支配力的直接使用来区分身份,划分社会阶层,故而是一种“以‘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面目出现的新的社会身份区隔系统和指认体系”,尽管也是一种不平等关系,但却往往不为人直接察觉。
  在此,我们还须留意到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尽管用消费来实现对社会身份的区分,是市场 经济 的显著特征,但究其本源,却是有身边旁证可鉴、有 历史 典籍可考的。
  首先是身边的旁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们往往倾向于以给猎物,以及竞争者以强大的威慑力,从而使之丧失行动能力,而不是直接进行导致自身损伤的激烈厮杀和角逐。比如,狮子就喜欢用凶狠的目光直瞪对手,张开血盆大几,发出怒吼,而极少直接发起攻击。所以有一种说法指出:“力量这种美是给敌人看的。”
  其次可以 参考 历史典籍。
  《周易·系辞》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乐记》则进一步提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的功能是用以调和不同等级的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而“礼”则相反,“礼者,天地之别也”,它的功能就是以外在规范的伦理方式来划分、确定和巩固社会成员的贵贱尊卑等级,指涉着亲疏、远近、贵贱、上下这些不可逾越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结构。这种通过“礼乐相济”的手段来实现以等级区分为前提的等级和谐,使得社会生活秩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岂不就是活生生的“审美威慑”之例子?“礼”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布尔迪厄在其著《区隔》中所阐述的所谓“区别的符号”的功能——通过“习性”预设了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在社会等级上的位置。只不过昔时谓之“王者功成作乐”,而今称为“盛世半岛,金领豪情”、“演绎高尚生活精神”罢了。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meixue/8480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