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世界哲学 > 世界哲学与未来中国学

世界哲学与未来中国学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世界哲学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导致世界各国(主要是东西方)文化与哲学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与融合。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这一冲突与融合的历程必将导致世界哲学的产生,因此世界哲学还不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而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这里仅对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哲学何以可能以及世界哲学与未来中国哲学的走向略述己见.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及西方哲学东渐是世界哲学产生的前提和根据。

  

  人类历史正经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生产与交往的世界化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础;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各国历史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历史的涵义可以从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更替;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导致各民族文化与哲学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与融合,并最终导致世界哲学的产生。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哲学是该民族的生存方式或精神家园。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的不同、人口素质的不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不同,必然地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与哲学。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哲学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对于它自身而言都有一个独立于其他文化与哲学的逻辑演变的过程。这一点是与该民族自身的历史相一致的。但是,当西欧资产阶级开创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或趋势的时候,各民族的文化与哲学的发展便不得不屈从于未来的作为可能性存在的世界文化与世界哲学。而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早期,各民族的文化与哲学之间的交往又不得不服从“强权便是真理”的原则。因此对于一个落后民族来说,它的文化与哲学的近、现代化就不得不以“西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一个落后民族的文化能够为先进文化所同化,那么这对于个别民族的命运来说诚然是一场悲剧,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落后民族本身固有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彻底的西化对于该民族来说便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随着落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自觉,各民族文也及哲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便在所难免。矛盾与冲突的结果必将不断地趋向各民族文化及哲学的融合,从而导致世界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殖民体系的瓦解、欧洲中心论的消解,世界文化出现了新的格局,即世界文化正朝着在全球意识下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与哲学,以及如何用中国的眼光解读西方文化与哲学便是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两大文化课题。

  

  世界哲学,严格说来,是西方哲学东渐与东方哲学西渐双重变奏的产物。但是,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所导致的各民族文化与哲学(主要是中西文化与哲学)的矛盾、冲突与融合的进程主要是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展开的,因此西方哲学东渐对于世界哲学的产生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文艺复兴之后易比河以西经济文化繁荣中兴起的近代‘西学’逐步东渐,直达中国。中西文化思想开始在中国汇合,四百年来,历史走过了坎坷曲折的道路,至今仍在继续进行着这一艰巨而复杂的文化移植和溶化工作„一般说来,西学东渐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从十七世纪即明末清初开始,西方学术文化以利玛窦等耶穌会士为中介传人中国,开纪,西学送上门来,中西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但在十八世纪,以宫廷内权力之争为诱因,中国全面驱逐外国传教士,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被中断。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迅速形成。西方列强破关人侵,中国以深重的民族苦难进人近代。世界历史走向中国,中国被拖人世界历史;中西文化与哲学的交流在深重的中华民族灾难的背景下加以展开。

  

  其二是自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这一方面使文化移植和溶化工作具有新的世界意义,另一方面却在某种意义上中断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进程。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是西学东渐的最高产物,它是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为背景与基础,同时又是这种变革的前提与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惨痛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就是诞生f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惨痛的教训就是出现了教条化、封建化、简单化与庸俗化的倾向。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可以对这一点看得更加清楚,1949年以前是-系列的战争,中西文化与哲学的交流是在“山穷水尽”中艰难地进行;1949年之后,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格局所产生的历史惰力,使我们在文化思想上逐步趋于狭隘化;破字当头的批判运动,助长了真理观上的形而上学;故步自封和盲目自大,更使我们把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其脱离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道,失去了吞吐百家和综合、熔铸各种科学文化成果的能力,乃至陷人作茧自缚的自我封闭状态。反思历史,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拨乱反正,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从八十年代开始,西学东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面对二十一世纪,哲学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积极参与东西方哲学的大融合;其二是作好中国哲学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工作。特别是自我超越尤其重要。自我超越就是以超越本土文化的“视界”,确立人类普遍价值的标尺。这也就是立足未来的世界哲学来检视中国今天的哲学。鲁迅曾指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尤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也就是构建未来中S文化与哲学、参与世界文化与哲学的历史性任务。 '

  blob.png

  二、世界哲学是从作为自然倾向的各国具体哲学中反思到的“可能性存在”。

  

  “世界哲学与未来中国哲学”是从西方哲学中,或者说,从中西文化与哲学的交流中引申出今中国哲学界的一个热1‘.1话题。不过,在这里首要的问题是:世界哲学究竟是什么?它是“唯一的普遍哲学”的代名词,抑或各国具体哲学的集合?可以说,在当今中国哲学界有网种基本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坚持黑格尔的锊学史观,从“唯一的普遍哲学”的观点看待世界哲学c黑格尔认为,既然真理是唯一的,那么哲学也只有一个,因为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或关T真理的必然性的科学;不过,哲学的唯一性与真理性同哲学体系的分歧性与多样性并+是5:相排斥的,相反,哲学体系的分歧多样对哲学本身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只是因为与作为全体的唯•的哲学的本质的关系和联系而有自己的存在并获得自己的意义,黑格尔的这种衍学史观在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之后被弓作是从事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或方法。根据这样的哲学史观,整个一部哲学史就是那“唯一的普遍哲学”自身逻辑演变的历史,并且这种逻辑演变是与世界历史相一致的。从这样的哲学史观便合乎逻辑地引申出一个结论,即世界哲学就是那“唯一的普遍哲学”本身。


   这种倾向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一元论的观点,虽然当它的视野朝向过去的时候,它对于掲示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有价值的;但是,当它的视野朝向未来的时候,它便以合规律性取代合目的性,从而认为未来的哲学发展是被规定了的,这显然是错误的。社会发展中从而文化发展中的“合规律性”只是类比于而不是等同于自然发展中的合规律性;严格说来,它是指合目的性,即合乎人类的理性或善。由于目的或善是与自由意志相联系的概念,自然界没有目的只有规律,因此任何关于自然界的目的论解释只能导致神学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但是,对于社会与文化来说,却没有自然界那样的合规律性,只有跟善或自由意志相联系的合目的性,只是这合目的性显得象是合规律性罢了。自然界并没有上帝为它设定什么目的;但社会领域与文化领域却有人或人的理性在为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设定目的或善。因此,社会历史领域与文化领域,任何形式的一元论或决定论都是对真理的背离,都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

  

  另一种倾向是把世界哲学当作是各国具体哲学的集合,认为没有哲学本身,只有具体的哲学;没有中国哲学本身与世界哲学本身,只有具体的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这种倾向显然是以静态的观点看待世界哲学与各国具体哲学之间的关系,误认为这是一个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多元论的观点,它对于抵制一元论从而抵制人类心理深处的自我中心主义无疑是有意义的,不过,由于缺乏文化反思的基本态度,因此它无法从各国具体哲学反思或“理智地直观”到世界哲学本身的.存在,而只是把世界哲学当作是各国具体哲学之集合的一般名称或抽象概念。

  

  我认为,世界哲学尽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唯一的普遍哲学”本身,但却不是已经实现的东西,更不是各国具体哲学的集合,而是一种由各国具体哲学相互交流、碰撞、矛盾、冲突、融合并在未来不断地实现的却又不断地开放的可能性的存在;它是不被先天地设定的,而是需要后天地去发现、去阐发、从而去建构的;它的存在是我们通过对作为自然倾向的各国具体哲学的存在所反思或“理智地直观”到的一个“应当”、-•个“理想”或“价值”,就象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一种“应当”、“理想”或“价值”是马克思通过工人的异化劳动所直观到的一样。如果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交往的发展,各民族历史自十五、十六世纪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话,那么,西方文化与哲学东渐便开创r中西文化与哲学交流、碰撞、冲突、矛盾与融合的历程,简言之,开创了世界文化与世界哲学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各国具体哲学中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外在偶然的东西、世界观体系的东西,将逐渐被淘汰、被否定、被埋葬;而属于永恒生命的东西、内在必然的东西、基本原则的东西,将被保留、被肯定、被吸收。如同在世界历史过程中,每个国家或民族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一样,在世界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各国具体哲学应积极走向对话,否则的话将永远地被摒弃于世界哲学或真理的大门外。真理或本体是一元的,而认识则是多元的。历史给每个民族所提供的机会是均等的,在世界历史的创造中是这样;在世界哲学的建构中也是这样。

  

  三、会通中西文化精神的未来中国哲学既是文化哲学又是哲学人类学。

  

  西学东渐、走向中国,中西文化与哲学在中国汇合,那么,中国哲学又如何走向世界呢?换言之,未来中国哲学的走向是什么呢?在这里必须抛弃近代史上曾有过的“中体西用”、“全盘西化”之类陈旧的思维方式。既然西学东渐导致中西文化与哲学的交流、矛盾、冲突与融合,因此,清理中西文化精神便是正确地把握未来中国哲学走向的唯一可靠方式。文化精神是指潜藏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中生生不已的一种创造性力量,因此是该民族之灵魂的象征。文化精神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变的或发展的,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尽管作为历史文献是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不同时代的文化典籍之间却存在着该民族之文化精神的逻辑演变过程。

  

  中国文化精神通常被当作是“中国人文精神”,其基本内容是“天人合-”、其基本特征是内在与超越的结合、D然与人文的结合、道德与宗教的结合。{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僧侣主义的,而是真正人文主义的。这种人文主义必然首先使宗教(原始的)政治化,然后使政治伦理化。易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极髙明而道中庸”,是内圣外王之道。“至善”既是道德上的最髙理想,又是政治上的最终目标。因此中国人文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精神。

  

  至于西方文化精神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它是指西方文化典籍中所共同地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力量,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与希伯莱;其构成是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西方哲学是西方文化的精髓,深人钻研西方哲学原著是把握西方文化精抻的唯一可靠途径。中国人研究西方哲学的学术标准与目标固然是在于“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④但与此同时是在于从西方哲学中清理其文化精神以构建未来中国哲学。西方理性精神是指通过分析的方法或思辨的方法以把握宇宙总体这样一种基本的态度或信念,它包括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客观主义与本质主义。西方人文精神是西方哲学把研究视野从对外在世界的理性探询转向对内在世界的理性探询的结果。在这种“转向”过程中,西方哲学既阐述了一种与科学的理性精神相一致的人道主义,又因发墀理性不能够囊括全部的人性而阐发出一种与理性精神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往往表现为甚至就是人类中心主义;非理性主义则表现为诡辩主义、怀疑主义(包括不可知论)与神秘主义,而神秘主义则总是与宗教精神纠缠不淸。质言之,西方人文精神是指关于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或确切地说,是对人的存在状况与内心世界进行理性探询或非理性体验,从而试图寻找人的本质及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西方宗教精神是指试图把宗教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以理性阐释宗教信仰,或确切地说,是通过罪感意识或历史悲剧意识表达的对于宇宙、社会与人生的终极关怀。西方文化与哲学的发展就是通过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三者互动而实现的。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五四时期所髙扬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只不过是属于西方理性精神的基本内容,而西方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在当时则是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的。

  

  未来中国哲学必须会通中西文化精神,即使中国人文精神同西方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实现融合。那么,究竟要在什么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精神?换言之,在会通中西文化精神的过程中,究竟如何确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中国哲学自身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应该从世界的视野、从未来的角度去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现有的意识形态就当作是会通中西文化精神的主体或基础。因此,确立正确的主体意识与会通中西文化精神是建构未来中国哲学这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换言之,未来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只能在会通中西文化精神中去建构、去塑造、去阐发。

  

  在我看来,会通中西文化精神的未来中国哲学既是文化哲学,又是人学或哲学人类学。就其试图通过文化以达到对“实在”的把握而言,它是文化哲学;就其试图会通中西文化精神以建构人的主体性,把握“完整的人”而言,它是人学或哲学人类学。未来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就外在的方面而言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或文化世界;就内在的方面而言是人自身的文化11、理结构或精神结构。文化或文化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或精神寓所。它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民俗文化世界,包括风俗习惯与礼仪交往等;其二是观念文化世界,包括语言、神话、宗教、艺术与科学等,这个层次又被称作“符号世界”;其三是“意义世界”,即文化内核,这是文化世界中最深层次的本质。至于文化I:、理结构,按照传统的观点,它是一个包括知(理性)、情(情感)、意(意志)在内的动力综合结构;按照现在的某些研究,则是一个包括表层结构(风尚层)、中层结构(观念层)、深层结构(集体无意识层)的层次叠加结构。因此,建构未来中国哲学,就外在方面而言,就是重建我们的文化世界或文化精神,就内在的方面而言,就是重构我们的精神结构或文化——心理结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shijiezhexue/2777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