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文史论文 > 浅谈约翰·斯道雷对文化霸权的新发展

浅谈约翰·斯道雷对文化霸权的新发展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摘要::霸权通过文化传播而扩散,因此霸权对理解文化和权力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参照约翰·斯道雷的霸权观,指出文化霸权渗透并不等于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提出文化多样性发展趋势中文化民族性发展的必然性,以及各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使彼此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有意义。

  关键词:文化霸权,文化,权力,文化全球化

  一、“霸权” 的理论渊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文化版图和社会文化形态均发生了巨大变化。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国内,诠释文化研究理论的刘岩教授以及王晓路教授在《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一文中提出,“文化研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以跨学科知识学方式诠释社会现实的学术前沿阵地,对人文学术各个分支固有的研究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影响[…]这是全球政治文化版图和社会文化形态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1]。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敏锐地认识到文化对社会的再组织和再构造作用。追根溯源,1960年代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的成立为文化研究的发展带来一个风气大开的时代。其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以及E.P.汤普森(E. P. Thompson)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提出修正,提出文化唯物主义的主张,强调文化主体与文化生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将大众文化以及霸权作为主要的研究客体。师从该中心“创始三元老”之一米歇尔·格林(Michael Green)的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在此基础上提出,各国学者应从批判角度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点,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将文化消费与全球化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他所阐述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的关系,文化消费和全球化的关系以及文化和权力的关系为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

  二、约翰·斯道雷:基于文化研究理论的“霸权”

  约翰·斯道雷在《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研究》一书中文化全球化,旨在通过文化理论的运用,清晰地勾勒出英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脉络。他将文化研究的领域扩展到了电视、小说、电影、报纸杂志、流行音乐、日常消费以及全球化的文本及实践。他突破性地将文化消费与全球化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在论述过程中力求保持公正的立场,而把评判的标准转移到读者身上,引导读者的批判式阅读。

  约翰·斯道雷认为文化是社会的文化,也是大众的文化。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一个表意的系统被提到了瞩目的位置,它的意义在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生成[2],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消费实践中。斯道雷对广大读者的重要启示在于:在文化的核心主题中思考文化与权力的关系[3]。霸权通过文化的生产而产生,通过文化的传播而扩散,通过文化的消费而渗透,因此霸权对理解文化和权力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文化是争夺权力以及反抗霸权的领域,所以,文化全球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普及形式,它的意义的制造也纠缠于权力关系之中,并处在不断的运动、解构与重建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传播始终不能脱离人类工业化社会的大前提[4]——文化景观中总是裹藏着经济的动因——正是由于生产者的大量复制以及生产者背后机器的大量复制,才促成了大众文化在广度的普及与传播,而意义的流传使得霸权得以传播,由此助长了受众对大众文化的心理诉求和感情依赖。然而,斯道雷认同斯图亚特·霍尔文化替“沉默者”发声的观点[5],并指出文化研究领域是边缘人士诉求与呼喊的阵地,其目的是实现文化的多元性[6]。他敏锐地指出,作为大众文化构建力量的主体,人民大众以各种大众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各自的身份特征[7]。

  文化研究的主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及大众传媒;2.身份问题; 3.日常消费与全球化。斯道雷所关注的是在霸权争夺中的文化全球化。“从1985年至今,斯道雷一直在潜心研读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意大利共产党员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的霸权理论,致力于霸权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及文化理论之间的有效耦合”[8]。作为1970年代进入到英语世界的葛兰西霸权理论对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文化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整合框架论文网站。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坚持认为,霸权是一个冲突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居支配地位的集团或者社会阶级不仅仅靠压制而且靠认同、引导,强化支配与从属关系的意义。在一个霸权情势中,从属集团显现为积极支持与接受将它们融入到占优势的权力结构之中的各种价值、理想、目标等,显示出对霸权的高度认同以及流动不居的特色。需要指出的是,霸权的持久成功并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强加与操控,而是一个始终关涉协商与斗争的持续过程,是同时被分享和被争夺的。也就是说文化全球化,占优势的权力结构必须不断面对居支配地位的集团的抵制与冲突,对居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进行重新耦合。斯道雷超越前人观点,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出发,把大众文化看作是霸权争夺的场域:文化的形成是经由社会的接受和践行的,如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文化的表意实践始终纠缠于权力关系之中。于是,它既不是民间文化(folk culture)也不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加的文化,而是这两者冲突的融合,是来自上层和底层两种力量碰撞结合的混合体。它既有商业色彩又有本真,既是结构又是主体,是二者抵抗和妥协的产物。因此,文化也是被分享及被争夺的意义之网,既有能动性,又有对结构的认可,并需要按照支配集团的利益进行更新、再现、维护。无疑,文化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将目光集中在大众文化领域获得其“领导权”[10]的方式上。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文化生产上的影响日益加深,各国、各地区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市场的争夺,试图以不同历史形成的文化与当今文明形成良性互动,为开拓全球市场搭建迥异的空间。正如斯道雷所说,商品不等同于文化,但商品和文化关系紧密。文化全球化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支配的,而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将一切转化为商品的过程,所以大众文化已然工业化、商品化。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背景下,非商品化空间已被无意识地收服了,今天文化和经济之间的界限已模糊不清。美国文化霸权的入侵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影响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美国文化疯狂复制、大量传播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同时促进了文化的美国化。大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大众自己的选择,同时,它涉及到文化消费的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大众中的个体都具有识别力有选择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由于人们文化修养的局限性,大众文化作为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所带来的影响并不都是积极的,所以文化商品的渗透势必会导致美国式意识形态的渗透。

  然而,面对被同化的民族性讨论全球文化的多元化是没有意义的。以此为基础,斯道雷建设性地提出反对文化美国化的观点文化全球化,并指出美国文化本身也是多元而非单一的。他认为商品不等同于文化,市场渗透也不等于意识形态的渗透;并明确指出文化全球化就是承认大众是构建多元文化的主体的观点:作为大众文化的主体,大众也参与到了社会文化的构建之中,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比如说他们促进了文化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商品性。斯道雷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相得益彰的;而各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使彼此间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使得当今文化更有意义。

  结语

  当下,文化全球化震荡中的一项潜在危机是对世界趋于“一同性”的担忧: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形态面临被同化的危险,独特的民族性受到了威胁,人们的文化身份变得模糊;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能免于这项诱惑。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作为各种文化形式的基础,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反抗霸权,丰富文化多元化的作用。金耀基曾提出中国文化抵抗文化霸权的策略,即“中国的出路不应再回到‘传统的孤立’中去,也不应无助地倾向于西方(或任何一方)”。对文化全球化情绪化的视而不见是非学理性的,借鉴约翰·斯道雷对文化霸权策略的新发展,我们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绵延、再生,以及如何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辐射力,使其免于成为西方文化霸权下的衍生品。

  参考文献:

  [1]刘岩,王晓路:《从两个批评模式看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第6页。

  [2][3][4][6][7]John Storey, Cultural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Press, 2003, pp. 3, pp. 6, pp. 132, pp. 162. pp. 119.

  [5]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Stud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pp. 158.

  [8]约翰·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徐德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9]John Storey, CulturalStudies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Press, 2003, pp. 164.

  [10]约翰·斯道雷:《记忆与欲望的耦合》,徐德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wenshilunwen/12398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