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文史论文 > 历史文化地理对音乐的影响

历史文化地理对音乐的影响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音乐”,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底蕴深厚,早期的东北地区是少数民族为区域文化主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文化,形成了多民族融合、多元化共生的东北地区文化。东北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与其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等造就了东北地区音乐雄健豪放、刚柔并济、朴实自然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本文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其音乐文化背后的人文地理因素。

 

一、历史因素

 

东北地区,指东三省(黑、吉、辽)加内蒙古一部分(东四盟),境内分布着满、蒙、朝、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中国历史上鲜卑、女真、契丹、室韦等族都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各方面均有所发展。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不断南移,明清时,南方已完全确立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并不断得到巩固,而北方则形成其少数民族为主流的地域文化。

 

二、自然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纬度较高,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故冬长而严寒是东北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而北方的树种也多具耐寒喜光的特性,即使在土层瘠薄的土壤上也能生长成高大通直的良材(如大兴安岭的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树等)。这些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北方人民的音乐文化生活:高寒的气候培育了他们的勇气和信心,除了具有西北地区音乐的朴实和粗犷,东北地区的音乐总风格更添一层开朗和泼辣,如东北器乐合奏乐种中“辽南鼓吹”、“唢呐乐”等均以高亢明亮见长。东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地形类型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土地辽阔,沃野千里,分布着大面积的深厚肥沃黑土,加上东北气候条件杂草繁茂,发育为温带森林草原及草甸草原,其森林分布面积全国最广(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2),木材蓄积量最多(约占全国总量1/3以上)。而东北地区的民歌形式恰恰是以“森林号子”为主,泛指流传在祖国东北长白山、完达山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各种运木劳动号子,作为统一劳动步调、鼓动情绪和倾吐内心感情的号子,一直在广大的森林工人口里传唱着,其音乐节奏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表达方式直接了当,一点也不隐晦含蓄,形成句幅短、无拖腔、简洁明快的旋律特点。

 

三、生产生活方式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故其生产方式以单一的农业为主,为此产生了“秧歌”“二人转”等音乐形式。“秧歌”,顾名思义,就是在插秧等农事活动中唱的歌,农民在田里群唱秧歌,用以消除疲劳,调节气氛,后从秧歌的步法中受到启发,演变出最初的秧歌舞步法。至于“二人转”,民间又称其为“蹦蹦”,适合于在地远天寒且艺术品种较少的东北自然与文化环境中活动,也适应山野村民多种艺术需要。最初,二人转演员是农民,他们农忙种地,农闲唱戏,是农民的自娱自乐活动。后来,出现一些比较出众的职业演员,此表演形式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北其他少数民族流传的民间歌曲,其渔猎的生活方式,与北方汉族音乐略有不同:源于渔猎生活的歌舞,在早期以一种节奏为主,辅以简单的呼喊或曲调的原始歌舞,如鄂伦春族,其民歌旋律明快刚健,有规律的二拍、三拍节奏与生活相协调;因其常年生活在马背上,故民歌中带有骏马驰骋的节奏,又因其常年生活居住的兴安岭山高林密,使其民歌旋律形成了特有的跌宕起伏、高亢明亮、柔美回落的风格,并常带以舒展的呼喊式音调歌唱。

 

四、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审美倾向,都有复杂的成因:如有人认为寒冷地地域的人需要热能,因此喜欢厚重、气势;温带人体肤的温和感受,影响到心境的平和,自然要求艺术上的温婉;狩猎民族有独立意识,喜欢标新立异;农耕民族习惯于服从,宁可在同中求异。不管怎样,一种审美倾向在辽阔的地区中整合统一现象,除了种种自然、经济等条件外,必少不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根源:

 

(一)语言

 

东北地区汉民族使用的是北方方言中的华北官话,但在语音及词汇、音调上又有少许特色,故有“东北话”的叫法。其较接近普通话,只在语言操作上往往力度明显,缺少南方人的圆润、温柔。发音不讲究平仄,运用上有很大的空间。东北方言的豪迈与东北人性的豪气冲天如同姐妹,其极具煽动性和亲和力,透着一股火辣辣的热乎劲儿。此特点自然也影响到了本地区的音乐性格,多以豪迈见常,音乐中不乏大跳音程,与其他平原地区那种平稳或环绕的旋律进行不同。而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区,鄂伦春族语言重音一般落在每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所以民歌节奏也是前紧后松和前短后长的特点,由此可看出,音乐的韵律与方言化相协调,地域风格的体现才更完整。

 

(二)民俗宗教

 

东北地区民间音乐较有特色的有:歌舞有“二人转”“单鼓”等;说唱有“奉天大鼓”;戏曲有“吉剧”“龙江剧”“辽南戏”等,器乐合奏有“唢呐乐”等。据史书记载:早在清康熙年间,东北便有了上元日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成为东北各地春节娱乐活动,正月初一,家家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其风格以火暴、欢快奔放著称,表演夸张,节奏感强,故而唢呐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走,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正是扭秧歌的习俗肯定了唢呐这件乐器在东北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在东北少数民族的节日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歌舞表演。如素有“其民善歌舞”之称的朝鲜族,八月十五嘉俳节(秋夕节),在大都庭院举行织麻比赛,拜者要置办酒席款待胜者,并举行歌舞表演;农历六月十五的流头节,因为当天要早东流水头沐浴宴乐而得名,并且要欢度节日等。“萨满教”是东北地区满、蒙、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诸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沟通世人与神灵的使者称为“萨满”,在通古斯语中的原意是“激动的人”“癫狂的人”,在祭祀跳舞时表现得如醉如狂;他们在跳神时,装束及使用的法器(后归属于乐器)颇有特色:头戴神帽,身背铜镜,腰上必须系腰铃,手打单鼓,后单鼓也应用于其他音乐表演形式当中。

 

(三)文化交流

 

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东北地区在整个历史时期具有相对隔闭性,处于纬向差异和经向差异交汇作用地带,相对独立的地形和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历史又影响着交流的进程,尽管如此,仍可以通过交流使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而交流又分几种形式,大致如下:1.人口迁徙“走关东”是自清初至二十世纪的近三百年间,不断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以及江南一带迁徙大量人口至东北各地。在迁入人口地区中,以辽宁省最多,而在我国现今辽宁流行的民歌中,可以找到当时的移民传播去的山海关各地民歌的影子,如《长工调》《放风筝》等,虽经过长期的传唱流变,旋律和风格已不同程度的辽宁化了,但人们似乎还可以嗅出这些移民传播的民歌中所渗透的泥土芳香。2.动乱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在17世纪前,大多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及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一带,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但现在要听锡伯族的音乐却需要到我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畔,这便和战争有关系。清乾隆二十九年,由盛京(今沈阳)调集锡伯族将士及家属三千多人,历经两年多的长途行军,到达新疆伊犁河南岸,驻守边防,其后裔长期以来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民间音乐、风俗习惯等,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而在当时,大都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把音乐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故调集到伊犁的锡伯族人世代传袭的民间音乐多数为原汁原味的锡伯族音乐。3.地域音乐的传播演变全国性的同宗民歌,在流传中受到当地方言语调的影响,加上民歌手的嗓音条件和艺术修养的不同,衍生出许多具有不同个性的变体,如《茉莉花》。作为母体的江苏《茉莉花》传到东北地区的一个变体:由男声演唱,旋律朴实而诙谐风趣,抒情中有热情开朗的气质,曲调棱角分明,柔中有刚,含蓄中又洋溢着热情。综上所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对其音乐的影响可谓是渗透到方方面面,而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经过历史的沉淀,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源:巍巍长白山,滚滚松花江;满蒙朝赫锡,齐集东北地;唱罢二人转,秧歌唢呐起……富饶辽阔的东北大地,多民族共同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及音乐特色的音乐文化,东北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毅.从音乐考古学看中原音乐对东北音乐的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5).

 

[2]韩峰.谈东北汉族民歌小调的历史、地理背景与人民生活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0(10).

 

[3]张步天.中国历史文化地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4]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武擎 单位:邯郸学院艺术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wenshilunwen/170824.html

上一篇:西方新文化史的形成与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