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体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摘要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但是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状况势必会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本文系统阐释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途径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分类号 G444
  1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压力不断增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社会各界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加关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的呼声日益提高。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是遗传素质、环境和后天教育共同其作用的结果,既依赖于学校教育,又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存在着不相一致甚至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形成合力,学校倡导和推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教育的缺乏,当前众多的社会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社会上尚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如果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很难全面得以实现。因此如何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是一个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问题。
  2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2.1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1999年。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意见》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中“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2008年1月15日,中宣部等多个部位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提出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同时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之外,还应“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见我国的政府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一些文件规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以及方式,同时也明确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2.2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大量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和家庭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家庭气氛、父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李建群等,1995)。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符明秋,周喜华。2004)。家庭气氛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矛盾、冲突的家庭会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林燕等,2009)。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承担者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甚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曹瑞等,2012,2013)。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和当前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社会因素也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当前转型期,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污染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青少年一系列人格问题的出现。有研究系统分析了民族、文化、生活环境、社会支持、社会阶层、经济收入不同、社会资本等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这些社会因素都与心理健康之间有明显关联(张建琼,石武祥,2012)。一系列关于初中、高中、大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张敬平等,2004),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社会、个体和家庭,学校的影响似乎不明显(董美华等。2003)。有研究者以447名高中生为被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邹兵,谢杏利,2009)。有研究以247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将调查整理出的可能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的95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编码及量化处理,研究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涉及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需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预防、控制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张永平等。2010)。
  2.3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本研究曾通过Internet Explorer百度搜索引擎对全国 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市共102所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式、教育对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面,仅有学校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占55.88%,家校联合学校占全部调查学校的43.14%,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方合作的占0.9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学生(79.4%),以家长和老师作为教育对象的所占的比例很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是学校或者老师(62%),其次是家校合作的方式(36.3%)。上述调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这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研究也发现,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行为矫正、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的途径,和学校家庭的结合还不够(金哲洙,2008)。而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和学校教育相融合,而且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应该建立一个是多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研究者对近30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正从无序到有序,由经验化向科学化逐步过渡,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再是单一的教育模式,而是一个模式系统。整合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的趋势(付艳芬等,2012)。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成熟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国外一些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学校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在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家庭-学校-社会整合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学校与地区,成为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吕婧,2012)。
  综上所述,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模式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影响,工作模式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主来实施,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合进行的模式很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不足,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模式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3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含义和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是指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共同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概括起来是“1个中心、3个功能、5个途径”,简称为“1-3-5模式”。“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5条途径”是指学校、家庭、数字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和志愿者队伍这5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1个中心
  “1个中心”是指建立1个省(直辖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心的领导下。逐步完善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网络。在省(直辖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其所辖市区县也都要建立相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利用学校、社区现有心理健康辅导点的资源,建立若干学校(社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最终形成省(直辖市)、市(区县)、街镇学校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帮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并开展危机干预等公益服务。各基层指导中心在省(直辖市)指导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本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规划、制定工作制度以及中心的运行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性、时效性和科学性的开展。
  3.23个目标和任务
  “3个目标和任务”是指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性、预防性和指导性三个目标和任务。
  发展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防患于未然”,按照“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力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同时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掌握应付各种心理危机的方法,使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全面提高和发展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调适能力、心理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
  指导性目标和任务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青少年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给予指导和引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重新找回阳光和自信。
  3.35条途径
  “5条途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5条途径:学校、家庭、数字与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站、志愿者队伍。
  3.3.1通过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每所学校现有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学校必须全员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老师等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者。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3.2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指导家长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中小学生极为重要 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氛围的耳濡目染下,孩子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与言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时时刻刻都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首先,家长要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增强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原理,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再次,家长要掌握系统、科学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家长要在尊重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和评价孩子,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人格发展、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和教育:最后,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创造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
  3.3.3建立数字与网络媒介平台
  互联网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沟通不在局限于书信和电话,数字与网络沟通已经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交流方式。在教育方面。无论是对于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网络这一新型交流方式给他们的交流搭建了一个时效性、便捷性、无空间限制的交流平台。像QQ、微博、微信、心理咨询邮箱等数字与网络媒介平台非常便于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面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可以通过网络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进行指导,学校、家庭及时将实施情况进行反馈,这一平台有效地将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结合起来了。此外,像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媒体的作用也很重要。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上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
  3.3.4社区服务站
  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促进家长与学校、社会之间的沟通联系与联系。社区服务站在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领导下,通过社区未成年人学校、社区快乐营地等阵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讲座或者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既开心又能了解心理学知识,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
  3.3.5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
  建立一支有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依托省各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矫正等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大中院校心理专业的师生、一线工作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的志愿者走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讲座、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协助社区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协助学校建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此外,组织离退休、朋辈以及其他社会热心人士支援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模式的几点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又要纳入整体教育规划中,为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持续健康地进行下去,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
  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热衷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任管理员,共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市区县建立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也要分工明确,责任细化。教育局长任中心主任:资深专家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作为管理员。心理专业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作为心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4.2给予经费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公益事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仅要有制度上的支持,也要有经费上的投入。心理教师、志愿者的培训以及三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建设、专家的聘请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可能很多心理健康工作无法开展。因此,相应的财政支持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根据各地的发展情况。财政部门应该适当拨款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4.3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系统
  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呢,需要建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系统。评估既是反馈、激励,也是导向,无形之中敦促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应充分体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之作用,发挥其导向作用。
  4.4建立无墙学校,均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政府出资、政策支持建立无墙学校。无墙学校联合省市县之间的学校,鼓励有丰富心理教育资源的地区学校给与教育资源比较贫乏的学校专业和资源的支持。学校资深的心理教育教师给偏远的学校的老师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发达地区的学校对偏远地区的学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上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和设备上的支持。  
  4.5各方力量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者学校、社区,都可以与高等院校、教科院、心理协会进行合作研究。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数据和理论上的依据,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1676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