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愈来愈沉重的压力,许多大学生在社会沉重的压力下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25.6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①同时,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走向意志消沉、沉迷于网络或游戏、退学甚至自杀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实践又显得相对落后。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与教育是我国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界定

  传统上,人们谈论的健康主要指生理上的健康,即身体健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心理问题的显现,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上升到了心理的层次,即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消除疾病,更应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全幸福状态。”②这里强调了健康是一种状态,一种生理和心理上健康的幸福的社会状态。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一种幸福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个人能够实现他或她的能力,能够解决生活的一般压力,能够有生产力地和有成果地工作,能够为他或她所在的社区做出一份贡献。”③这里,也强调了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一种幸福而高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能与社会一致,能有效地完成自身基本的社会效能,能较好地和其他成员交流,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正面的心理健康。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效能,保持与社会同步的状态。另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指人因生理、心理或其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心理方面的异常。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往往不能较好地生活或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适当的交流,难以达到一种高效而满足的状态。这一维度是人们常常所说的心理健康所覆盖的层面。

  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和社会高度期望的群体,作为我国年轻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生理刚刚或正在发育成熟,心理上还比较敏感脆弱,情绪上比较容易冲动,普遍具有叛逆的天性,社会阅历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还比较弱,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化强,追求知识进步和自身价值的体现,他们胸怀博大、志向高远,能在学习和各项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是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状态的主流。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加诸在大学生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他们本身的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相应地受到的心理上的冲击也比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大学生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把握不了自己,在自由开放的大学环境中迷失了自己,怠慢了学业,心理上也出现了诸多不健康的问题。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走向独立生活的一个过渡阶段。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第二,生活散漫,缺乏理想。第三,恋爱心理困惑。第四,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我国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究其根本,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视不够。在我国,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和学校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社会实践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比较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比较缺失。社会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才应该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咨询,而忽略了大部分行为正常但其实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的那部分学生,也就是大多数“正常人”。因为并不是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就是心理健康,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值得担忧的,而社会和学校还没有重视到这方面。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专业咨询人员的缺乏。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大多只是将少量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附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少数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并没有深刻的讲解和实际的操作,最终也并没有起到实际上的效果。另外,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所设置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中有86%的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而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辅导老师有34%的是非专业人员,44%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并没有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相关的经验也不够。①许多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咨询人员都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担任,并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也了解不够。这些都导致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并不大。

  再次,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清。一方面,很多学生都认为只有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自身的心理是很健康的。因此,即使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是那么理想,他们也认识不清,并没有引起重视;另一方面,他们在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很少人会选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求助,专业心理咨询的求助比例比较低。据中国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大学本科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总是先求助于自己,选择自己摸摸忍受的人高达22.3%。只有在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诉诸于其他途径。而在向他人求助的人之中,一般也是通过网络等非正式渠道来解决问题,有接近65.8%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有7.4%的人会选择向学校老师或领导求助,只有7.8%的学生在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失眠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正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②   此外,家庭、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会造成学生爱的缺失,转型期社会上犯罪等不良因素的增加以及整个社会对金钱、名利的狂热追求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主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年轻一代的领军人,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特别是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大学生本身都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从不同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良好发展。

  首先,社会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2001年起,教育部与卫生部以及团中央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多项文件,强调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状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国家出台了这方面的文件,但是具体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并没有切实地展开,或者说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全面性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应关注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将关注的视角扩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是普遍的“多数人”;我们不仅应该出台相应的文件,更应该开展实质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切实服务于普遍的大学生,促进其心理健康状态的良性发展。

  其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与教育应从“事后解决”转向“事先预防”,由“少数”转向“全面”。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主要是为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服务,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是针对已然有心理障碍的群体,而普遍的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则寥寥无几。①但是,并不是只有那些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也应该是为整个大学生群体服务的,这既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认识,也是对心理健康障碍和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预防。将心理健康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扩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而不只是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群体,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鼓励他们遇到问题主动咨询,更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或疾病的一种有效预防。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需由“少数”转向“全面”,由“事后解决”转向“事先预防”。

  再次,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应得到完善,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也应该配给齐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遗憾的是,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不是很完善,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有的学校即使有也是形式上的,真正发挥的作用不大。,对此,学校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一方面定期向普遍的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其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有疑惑的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另一方面,对于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必须给予其专业的心理指导,深入他们的内心和实际,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障碍,恢复正常生活。其中,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是非常之必要的,他们不仅应有专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亲和力,真正地关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此外,大学生应一方面加强对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了解,遇到问题主导咨询;另一方面,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心理问题解决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个人身上,大学生需要积极了解和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遇到心理问题主动找专业人员咨询。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自身心态的良好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51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