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心理学 > 三大妙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妙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


  在心理咨询庞大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的心理咨询策略。这些心理咨询的策略不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中也可以加以运用,起到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运用积极尊重策略建设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陈桂生认为:“师生之间实际上存在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不成其为完满的师生关系。而这些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结构为、背景的,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由教与学联结起来的工作关系。”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重视尊师重教,体现在传统师生关系上,“天地君亲师”表达着中国民众“敬天法地、孝亲顺长、爱国忠君、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明师生之间除了授受关系还有深厚感情,但最能体现师生关系特点的则是“师道尊严”。这里的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用当代的教育学的眼光去看,这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在管理上则是一种“我讲你听”的专制型关系,更注重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性,由于“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的,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但是因为受传统师生关系的遗留影响,个别教师仍以真理之化身自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以学生无条件服从为当然,俨然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支配者甚至主宰者。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人格若是健全,那情况还是过得去;如果教师人格不够健全,那就难保不作出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来了。比如,贵州湄潭一教师罗某,为了惩罚向后扭头的学生冯某,竟然叫后面的学生吐10次的口水给冯某吃,后来又叫后面的学生去撬粪便给冯某吃,而且强迫他必须吞下。因受过度惊吓,冯某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神情恍惚,精神萎靡。事实上,这样极端的例子为数不少。

  把学生当成上帝捧上了天,只会让六个大人围着转的“小太阳”更加目中无人,只会变成无原则的放任主义。但是,作为教师,要把别人交到自己手里的小生命当人看,却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师道尊严”与“学道尊严”孰是孰非的问题,我们只想站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立场上,从心理咨询的策略来看,“尊重”二字对于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积极的尊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积极倡导的咨询理念。他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是指向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的。婴儿从其出生开始就受到注意和钟爱,就需要他人积极的尊重或喜爱。非指导性的咨询师对他的来访者应保持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或无条件绝对尊重(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也就是说,这种积极的尊重、喜爱与关心是无条件的,是没有不赞成和否定评价的,那么,在自我与机体之间的不和谐就不会发展,人就可以进入健康状态。

  那么如何做到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尊重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建设性的人性观来看待学生,就如前面提到的罗某,如果他能认为人的本性事实上是积极的、建设性的,那么他就不需要对一个学生向后一扭头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

  然后,我们要发自内心对每一个生命给予无条件的尊重。如果罗某懂得面对一个生命应该给予无条件的尊重,他就不会做出极端恶劣的“教育行为”。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对学生错误的批判分开看待。罗杰斯强调“我们所接纳的、所尊重的是来访者个人,并非他的不适应的乃至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罗某把处置学生向后扭头这一“严重错误”的行为与实施这个行为的人分开来看待,想到学生行为固然有错但是人还是要受尊重与关爱,就不会把对错误行为的痛恨全撒在了无知的儿童身上。把错误行为和实施者分开看待虽然有悖于法律的原则,但要知道,法律对一个小学生的刑事责任也不会追究,何况这么轻微的错误。

  总之,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抱着一种无条件的尊重、喜爱与关心,那么当我们面对各种学生即使是有过错的学生、有缺陷的学生、和老师意见不同的学生,我们也会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还会激励和热情地引导他,帮助他们检视和反思、明辨是非、唤起内在的精神、明确学习与获得、确立达成的目标。同样,学生冯某就不用遭受着么残忍的身心折磨了。

  当然运用尊重的策略还有全面科学的问题。某同学在深圳一中学教书,那个学校的办学口号是“用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这个理念使这个学校的师生精神振奋,办学效益蒸蒸日上。但是,因为学生处在最高位置,他们时时处处虎视眈眈地监督老师的“不尊重行为”,一有不满,就向校长揭发,让教师挨批,于是老师们整日里处在惶恐不安之中,心理备受煎熬。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该校的尊重是单向的而非双向的,只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却忽视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如果他们在办学理念中加入“让受尊重的人学会尊重他人”,相信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正如笛卡尔所说的那样:“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二、运用合理认知策略调整教师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体没有觉察到的自动思维在人格发展中更是作用重大。这些自动想法是个体的信念和认知图式的一个方面,它影响个人如何做决定并影响人们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也认为,人生来同时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既有理性思考的潜能,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当人们运用非理性思考时,则会带来消极负向的情绪。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人的困扰来源于本身的非理性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事件。   在教师的工作实践中,经常会碰到许多让他生气的事情,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某个后进生又去调皮捣蛋了……在这些时候,老师一般是会发脾气,带来的后果很明显,首先是教师自己心情不愉快,再者教师身体也可能会受伤害,如果从教育的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因为过多的这种批评而下降,出现自我认同感差、学习无兴趣等诸多问题。

  如果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能够用合理的认知、理性的观念来看问题,或许问题的结果会有戏剧性的变化。怎么运用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瓶子里有半瓶水,你可以说“唉,只有半瓶水了”,也可以说“哈哈,还有半瓶水”!如果运用后一种方法,教师自己就可以不动无名,学生也可以少受心理伤害。

  运用在现实中,比如班里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总是拖欠作业,因此成绩总是不好。如果教师抱着这些观念,如“学生应该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么不听话,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我的挑衅和蔑视”;“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班的多,也更差,太不公平了,运气怎么这么差”;“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没用了,简直一文不值”,那么教师就会体验到苦恼、生气、不平、焦虑、伤心、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就有可能会经常恐吓、偶有体罚,那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要受影响。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想法换成更理性化、更合理的想法,比如“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学生不做作业可能是不懂,也可能是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要是因为没听懂,自己的教育也许存在问题;要是因为贪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是他们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就不成其为孩子了。况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重多了,他们的玩耍和童趣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绝对公平。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有成绩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我班独有的现象。自己班的后进生比较多,但这是否就表明领导是故意这样做的?有什么证据表明领导是故意的?”这样,教师的火气就小了,学生受的伤害就少了。

  人们常说,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确实如此。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运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学生的表现不尽人意,和他的优势领域未被开发有关。如果我们本着这样科学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并像刘京海老师所说的那样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那么再落后的学生也会有成功的一天,不但他学业会进步,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提高。

  三、运用合理强化策略进行行为管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这就是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根据强化的不同形式,又可以把强化分成四类,就是: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在育人实践中,有两种不合理使用强化技术的做法经常会出现,一是滥用正惩罚,二是滥用正强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亟待改正。

  滥用正惩罚是指一部分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的家长,出于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简单地采用辱骂、体罚等粗暴办法。这一做法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这种做法符合传统的严教观念,认为这就是严格要求,是对孩子成长有好处的。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让他失去安全感,失去自我认同,形成懦弱的个性,后果相当严重。

  滥用正强化,是一些貌似教育观念先进的家长和少数只注重学生尊严的教师常用的方法。其具体表现就是不管孩子的做法对错与否,一律都给予肯定性的评价,都称之为“好孩子”,都夸他“很棒”。在这样的教育方法之下,孩子因为受惯了娇宠,变得是非不分,道理不明,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且不耐挫折,无法形成健康人格,将来也难以适应社会。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采用适当转换成负惩罚的方式。比如,孩子学习不认真,家长不再采取打骂的方法,而是采取不给看电视、不给买玩具等去掉一个好刺激的负惩罚方式,这样虽然也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体验,但是危害性后果远比粗暴打骂要轻得多。

  至于第二种情形,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要认识到一味不客观、不真实、不真诚的赞扬除了塑造一个虚荣的人,并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说有时要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够觉察真实的自己。其次,家长和老师在实施鼓励、表扬等正强化时,除了肯定他这个人,还要肯定他做的事,并讲清表扬的原因也就是他的优点在哪里。比如孩子作业按时完成,表扬他“好孩子”就是从人的角度来表扬,表扬他“作业能按时完成”就是从事的角度来表扬,表扬他“会认真学习了”、“懂道理”、“积极上进”就是从原因与良好品质的角度来表扬。如果长期坚持,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就会很自觉地潜滋暗长,成为一个家庭、学校、社会所期望的人,这也正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所追求的。

  有人说,中途失学的孩子我们可以找他回来,但我们不能够把迷途的心灵找回来,求学的路途上一个都不能少,健康的人生路途上我们能够也让他们一个都不能少吗?如果广大教师多学一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念,并在实践中加以合理运用,学生在健康的人生旅途上一定会走得很顺,走得很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lixue/20657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