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音乐舞蹈 > 关于哈萨克舞蹈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关于哈萨克舞蹈论文范例赏析(共4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音乐舞蹈


 

 第1篇: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中的呈现形式及表现手法


  0引言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热爱音乐舞蹈的民族。哈萨克舞蹈动律性强、节奏快,表现风格刚健有力、轻快矫捷,舞蹈动作充分展示出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充满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哈萨克舞蹈动作优美,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与表现力,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舞蹈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与草原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探讨草原文化对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影响。


  1草原文化与哈萨克舞蹈艺术


  草原文化是一种北方民族文化,它是置身于中华大地北方的无数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历程里,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逐步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色彩。草原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生态文化,游牧生活方式让人们选择顺应自然,草原文化敬畏自然,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特性为草原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活力。草原文化推崇诚信,强调人性的朴素。哈萨克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民族,其舞蹈艺术更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哈萨克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既是草原生活的高度浓缩,也是朴素哲学思想的体现,哈萨克舞蹈艺术拓宽了草原文化的审美观,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具有博大厚重的特色,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使哈萨克舞蹈更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草原游牧民族在大自然的风光中耳濡目染,富有较多的艺术细胞,他们能歌善舞,推动了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朴素纯真的特征,彰显出勃勃生机,充满活力。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原文化中,有一部分是以舞蹈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从哈萨克舞蹈艺术中,我们能够了解哈萨克民族独特的民族特征,能够感受到草原上的自然风光。哈萨克舞蹈不仅仅表现出草原文化特有的情趣,还能够体现出哈萨克的民族精神。我们通过哈萨克舞蹈,能够了解哈萨克民族早期的精神文化活动特征。总的来说,草原文化与哈萨克舞蹈艺术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草原文化对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影响


  2.1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思维中的体现


  哈萨克舞蹈体现出草原文化对自然的热爱。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可持续发展,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这也是哈萨克民族所遵循的自然观。哈萨克民族生长在草原,游走在自然中,将生命的荣耀又归于自然。大自然给哈萨克民族以无限的自然景观,给哈萨克民族以视觉享受。哈萨克民族在自然迁徙中与草原风光相融合,养成了灵敏的审美观与独特的舞蹈创造力。哈萨克舞蹈不仅仅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自然,还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来理解自然、读懂自然。在舞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哈萨克舞蹈中,强调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强调从大自然中寻找舞蹈素材。哈萨克民族在面对肥沃的草地、蜿蜒的河流、成群的牛羊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奇妙,不由地赞美自然、赞美生命,这种崇尚自然的情感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于是他们就有了舞蹈的冲动。于是哈萨克民族就形成了一种舞蹈思维,习惯性地用舞蹈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哈萨克舞蹈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并不是仅仅模仿自然的一些景象,而是想要表达出自然的和谐及生命的生生不息。从哈萨克舞蹈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舞蹈思维主要是体现出生态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哈萨克舞蹈艺术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与草原文化息息相关,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哈萨克舞蹈作品《阿嘎加以》极具代表性,它让我们感受到舞蹈与草原一样,都是哈萨克民族家园的象征。通过哈萨克舞蹈欣赏,我们能够体会到驰骋草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享受,这也是哈萨克舞蹈思维的内涵。


  2.2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动作中的体现


  草原文化注重对力量的追求,崇尚民族英雄,奉行英雄精神。游牧民族在生活中除了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还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这种严峻的生存环境,考验着哈萨克民族驾驭自然的能力。这就需要哈萨克人调动全身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勇于拼搏的斗志、睿智的头脑来应对自然的挑战,这就需要召唤生命的野性与斗志。因此,草原文化中经常注重宣扬奉献自我、勇于拼搏的精神,强调对生命的热爱,注重一种超越自我、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因此,从哈萨克舞蹈动作中,我们经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哈萨克民族对力量的渴望、对生命野性的渴求、对超越自我的期盼,这在哈萨克舞蹈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熊舞》暗示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熊的力量,《天鹅舞》则暗示着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天鹅般的灵活,《鹿舞》则暗示着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鹿一般的矫健,《鹰舞》则暗示着哈萨克民族对强大力量的渴求,《马舞》则暗示着哈萨克民族向往自由、渴求勇猛。从哈萨克舞蹈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对力量的向往。在草原文化中,马背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游牧民族的人民一旦骑上马背,就有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冲力。因此,《马舞》极具草原文化的特色,彰显出对力量的崇拜。在哈萨克民族,一旦响起如马蹄声的冬不拉声,哈萨克牧民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骑在马背上的姿势:双腿屈膝、身体的重心下降、上半身保持挺直。在舞蹈过程中,舞蹈者会根据想象中马的驰骋来变化舞蹈动作,舞蹈者之间会自行互动,例如两个舞蹈者面对面,前后扭动自己的肩膀、手臂,翻转自己的手腕,互相以充满力量的动作来炫耀自己的舞姿。当舞蹈进入高潮的时候,舞蹈者通常会模仿出斜跨在马背上的姿势:胸膛挺直、两个肩膀扭动幅度增大,用力地翻转自己的手腕;又或者舞蹈者仰躺在地上,以背部为支撑点,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以腕部的转力及双脚的交替为舞蹈动力,在地面上做出旋转的舞蹈动作。这样充满力量美感的舞蹈会迅速感染观众,由此可以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只要跳起马舞,就能够想象到大草原无限的风光,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快起舞。从这就可以看出,哈萨克舞蹈艺术诞生于草原文化,诞生于马背上,一旦脱离了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哈萨克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另外,哈萨克舞蹈动作充满力量、具有张力,重在对人性的抒发,重在对力量的追求。


  2.3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意境中的体现


  每一种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都受到舞蹈意境的影响,都是舞蹈意境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舞蹈意境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哈萨克舞蹈也是如此。哈萨克属于游牧民族,哈萨克民族对舞蹈艺术的起源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天鹅仙子创造了舞蹈艺术,有的认为是民族英雄创造了舞蹈艺术,还有的认为是草原生活诞生了哈萨克舞蹈艺术。虽然对舞蹈源泉的认识不一,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舞蹈艺术都诞生于舞蹈者对什么自由的呼唤,这也是舞蹈意境所展示的内容。舞蹈艺术能够激励、促动生命的昂扬,能够使生命充满激情。生命需要有张有弛,舞蹈艺术同样如此。哈萨克舞蹈伴奏的乐器冬不拉只有两根线,却能够模仿出马儿疾驰、慢走、狂奔等不同状态的马蹄声,能够演奏出复杂多变的节奏,能够奏出不同的旋律。随着冬不拉的节奏响起,哈萨克人便会情不自禁地舞蹈,通过舞蹈姿势来彼此沟通,通过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生命自由的渴求,通过舞蹈姿势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哈萨克舞蹈意境无一不体现出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内涵,这也是草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关键之处。哈萨克舞蹈艺术对于哈萨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门舞蹈艺术,还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标志。只有当舞蹈者拥有开放性的心态时,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哈萨克民族是游牧民族,不断游走的生活方式,使牧民经常要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这就养成了哈萨克民族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因此,哈萨克民族养成了勇敢好胜、开拓进取的性格特征,哈萨克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时,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就使得哈萨克舞蹈艺术受萨满教、伊斯兰教、穆斯林教的影响,最近几年哈萨克舞蹈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舞台表演创作手法也层出不穷,例如双人舞、独舞、舞台剧等等。草原文化的包容性、和谐性在哈萨克舞蹈意境中都能够有所展示。不管是哈萨克游牧人们创作的民间舞蹈,还是哈萨克现代舞蹈家创作的舞蹈表演,从其舞蹈意境与舞蹈表现手法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草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价值观,都能够体会到舞蹈家所要表达的意境。


  总而言之,草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为哈萨克舞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了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发展。从哈萨克舞蹈思维、哈萨克舞蹈的动作及哈萨克舞蹈所蕴含的意境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草原文化的气息。哈萨克舞蹈在深受草原文化感染的同时,也以自身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个性的审美价值观念,丰富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内涵,丰富了草原文化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为草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草原文化衍生了哈萨克舞蹈艺术,哈萨克舞蹈艺术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能够学会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来欣赏哈萨克舞蹈艺术,要能够认识到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实践。


  作者:余宁

  第2篇:优美的哈萨克舞蹈


  辽阔的大草原孕育了勤劳的哈萨克族人民,也赐予了哈萨克人如野马、雄鹰般豪放的性格。哈萨克人的一生都在歌舞中度过,只要几把冬不拉和斯不斯克的伴奏就足以让这个民族永不停息地舞动。哈萨克舞蹈生动地表现着哈萨克牧民劳动生活的特点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舞蹈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散发着浓烈的草原文化气息。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舞姿,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舞蹈中较多地运用了“动肩”的姿势,多用“马步”等动律性强烈的动作,来表现粗犷剽悍的舞蹈风格。


  哈萨克人的婚礼、节日、友人相逢、席间酒后,甚至亲人去世,都离不开歌舞。亲人去世,他们要唱40天的挽歌,以怀念亲人身前的种种美德或其辛劳的一生。哈萨克舞蹈以劳动为题材的较多,著名的有“挤奶舞”、“剪毛舞”、“织毡舞”等,有欢快的,有风趣幽默的,也有表现理想的。哈萨克族是最善于用舞蹈表现自我的民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多取材于生活劳动和草原动物的动作,但跳起来才会领会其中的欢腾、豪放之情。舞蹈中有浓烈的草原气息,如“黑走马舞”,生动风趣地表现了野马在草原上奔驰的雄姿,还有哈萨克人所崇拜的鹰,也由哈萨克人编成了“鹰舞”——舞蹈者张开双臂,在茫茫大草原上模仿雄鹰的动作让心去飞翔。哈萨克族舞可分为便衣舞和扮装舞,又可分为单人舞和双人舞及多人舞。还有部分欢快活泼、风趣幽默、有很强自娱性的舞蹈,其中较精彩的有“瘸鸭子舞”、“走熊舞”、“瘸熊舞”、“斗熊舞”等。在宴会中只要有一人跳起来,所有人都会跟着跳起来。


  在近代,哈萨克舞蹈也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多地反映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和古老的草原在新时期的变化,但风格上没有改变欢快轻松的特性,依然是群众性的舞蹈。


  新时期较有影响的创作舞蹈有《绣花毯》、《欢快的草原》、《富饶的阿勒泰》、《牧羊姑娘》、《胡达夏》、《转场途中》等,内容上都有了创新和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使哈萨克族不愧为能歌善舞的民族。


  阿肯,是在草原上专门弹唱民歌和民间叙事诗的哈萨克族歌手,他们经常怀抱冬不拉,骑在马上,边走边唱,走遍草原唱遍草原,过着一种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自在生活。而每个哈萨克人都是阿肯,在辽阔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舞动着生命的节拍。


  作者:韩连赟

  第3篇:哈萨克舞蹈剧目《天鹅》编创与师生综合能力提升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原创剧目《天鹅》是由2010年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的舞蹈系青年夫妻教师哈斯德尔·卡伊木拉提、崔姗姗编剧、导演,舞蹈系主任王泳舸教授担任艺术总监,2015届毕业生和2014级大一年级学生共同表演的剧目。该剧目是继2012年舞蹈系编创的维吾尔族独幕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13年维吾尔族原创舞剧《艾拉努尔汗》和2014年锡伯族原创剧目《喜利妈妈》的基础上,舞蹈系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次尝试与创新,也是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呈现和展示。


  一、哈萨克族舞蹈原创剧目《天鹅》的创作构思


  1.剧目构思


  天鹅,天鹅女哈萨克族起源神话中民族的始祖母。“哈萨克”就是白天鹅的意思。白天鹅成为纯洁、自由、美好、幸福的象征,至今在哈萨克族民间受到景仰。剧目《天鹅》以舞蹈的艺术形式讲述了一对勤劳善良的哈萨克族夫妇孕育、抚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大自然的使者美丽天鹅用生命击退瘟疫,保护孩子成长的动人故事,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抵抗困难的美丽画卷。


  原创舞蹈剧目《天鹅》共分为四幕。第一幕展现了美丽的湖边,嬉戏的天鹅们嬉戏玩耍。一对勤劳善良的哈萨克族夫妇月光下漫步,盼望着新生命诞生的场景。第二幕展现了故事的冲突与起伏。舞蹈展现了新生命诞生,丈夫期待、紧张的心情,以及草原上的人们、湖边的天鹅们共同祈祷孩子的平安的情景。欢快的舞蹈中正当人们庆祝孩子平安降临,健康成长,时光流逝中牧民们年复一年辛勤劳动,草原一片繁荣昌盛时,凄凉、悲哀的舞蹈再现了狂风四起,暴雨骤降,瘟疫使草原陷入黑暗,夺去孩子父母生命的情景起伏。第三幕展现了天鹅们不忍孩子遭受病魔的折磨,奋起与病魔对抗。最终,大天鹅用自己的鲜血净化了整个草原,击退了可怕的瘟疫,挽救了众多无辜的性命。只留下一片羽毛,成为孩子唯一的寄托,陪伴孩子长大的场景。第四幕展现了逝去伴侣的雌天鹅悲痛万分,天鹅们的悲歌传遍整个草原的悲伤情景,通过孩子戴着大天鹅留下的一片羽毛来到她身旁,在追思中两个心灵愈发贴近的舞蹈呈现,到小天鹅的出现,让人们感受到新生命的活力和新的希望,时光流逝,草原再次渐渐恢复到往常的幸福欢乐之中。


  2.创作基础和艺术加工


  长期以来,哈萨克族通过舞蹈展现其生活中的快乐、悲伤等场景。舞剧的剧本编创和总导演之一的哈萨克族青年教师哈斯德尔·卡伊木拉提基于对哈萨克族文化的理解,将流传于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故事,创作了该剧目。


  此次毕业汇报演出的剧目《天鹅》,演员人数是近几年舞剧演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剧目,由2015届舞蹈编导专业毕业生19人、舞蹈教育专业2人和舞蹈系2014级大一学生共80人共同演出。在近50分钟的时间中呈现了一个四幕情景组成的动人故事。大一学生的普遍参与使剧目在规模和情景呈现上更加充实。剧目中一对哈萨克夫妇的扮演者、大天鹅群舞、小天鹅群舞的学生表演均是大一学生。编创过程中,每一幕都设了分场编导,由大四的学生带着大一的学生根据剧本内容进行部分舞蹈情景编创。通过毕业剧目编创、排练、演出,学生实现了由舞蹈元素到舞蹈语言的转换,由组合训练到舞蹈情景的呈现,由技能展示到情感表达的体验。


  2014年,舞蹈系哈斯德尔·卡伊木拉提、崔姗姗老师带着2015届编导班的19名学生参加了巴里坤县成立60周年歌舞晚会,参演过程中学生对哈萨克族舞蹈及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通常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是传统的、单调的、不够潮流的,编创中,将天鹅的形象进行升华,用浪漫主义的现代方式,依据传统中华文化的审美取向,创作了圆满幸福的故事结局,也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的生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充满了向往与希望。通过剧目编创情景和方式的创新,综合运用舞蹈元素、舞台视觉、舞台灯光、道具等,向人们呈现了既包含传统哈萨克族元素在内,又体现现代舞蹈感觉的四幕剧目。


  3.哈萨克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及舞蹈情景的展示


  作为典型的草原文化代表,在哈萨克族文化中,经过多次民族融合,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成为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典型元素。一直以来,哈萨克族舞蹈的发展也是对哈萨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呈现和传承。舞剧《天鹅》在编排上结合场景、舞蹈语言、道具、音乐等元素的运用,构建了时间空间延续、分割,展现了情景转换和舞剧的情感表达。


  为了呈现第一幕天鹅湖边沉静、浪漫的情景,LED大背景投射出夜晚,月亮当空的幽静画面,交响乐的旋律下,一条条长长的白色布中,手腕“下折”的姿势,轻柔、舒缓的臂部动作,展现了天鹅展翅、水波荡漾的造型,形成了一对年轻的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夫妇,在月光下起舞漫步,一群柔媚、轻盈、含蓄、深情的天鹅在湖面嬉戏起舞的场景。


  第二幕中,哈萨克族男子用胸、腰下沉、微收的动作,体现了新生命即将诞生时父亲紧张的心情。大、小天鹅群舞通过舒缓的节奏表现了对新生命的祝福。脚步和白色画布的流动演绎了时光的流逝,女子群舞展现了草原繁荣昌盛、辛勤劳动的草原人民特有的纯朴与厚重。电流屏幕的转换下,身穿绿色衬里黑色外衣象征瘟疫的一群男子,结合哈萨克族“哈熊舞”的舞蹈元素,在音乐急促的旋律、脚步动作的跳跃、肢体动作的延伸中展示了狂风暴雨下,凶猛的瘟疫对草原和生命的侵蚀。


  第三幕中,场景、道具、动作的设计和运用使空间进而转换,情节更加起伏。带有哈萨克族传统纹饰的白色大床道具中,哈萨克男子舞者怀抱孩子以此为呈现空间,丰富连贯的肢体、悲痛的表情,演绎了瘟疫使孩子病重的情景,大、小天鹅的女子群舞与代表瘟疫的男子舞者们用肢体相互对抗,呈现出面对病魔人们顽强抗争的精神。舞台顶上,一片片白色羽毛的栩栩落下,展现了大天鹅用生命击退瘟疫,挽救生命的悲壮情景。第四幕中,羽毛的再一次出现,展示了戴着羽毛与悲痛万分的雌天鹅相遇的情景,身着白色裙摆出现的小天鹅展示出草原的活力与希望。


  二、舞蹈剧目教学对加强师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思考


  舞蹈剧目的创作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文化素养,毕业展演舞台的呈现,更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力,检验了舞蹈教学的成果和学生学习的综合成果。剧目创作表演的高要求对提高舞蹈专业师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通过剧目教学的综合训练提高师生综合能力


  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舞蹈演员不仅需要掌握舞蹈语言和表演技巧,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不同于单项训练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剧目教学本身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训练,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舞蹈剧目的综合性训练属性,决定了师生不仅要教学创作,更要将文化属性深深印刻于脑海中,提取、寻找、创作、发展舞蹈元素,用文化底蕴理解角色,用舞蹈技能表达真实情感,无疑使师生在舞蹈剧目教学和创作、表演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文化、增进理解、训练思维、提升技巧。因此,教学中,要通过舞剧的编创及演出,对学生的考勤、创作、表演、舞台保障等方面进行赋分评价,使学生进而强化技能,提高艺术表现力,感受编导工作的内容和气质,树立专业目标,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同时,要通过举办学生专业技能舞蹈大赛、教师作品大赛,使师生主动提取思维,了解、感悟文化背景知识,主动思考、创作、体验、发展、合作,培养综合能力。


  2.通过剧目与市场相结合增强师生实践能力


  剧目表演不仅需要校内舞台,也需要校外的艺术实践和文化市场舞台。因此,一是要鼓励、支持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台实践活动,要将教学中精选的优秀剧目选送积极参与全国CCTV电视舞蹈大赛、新疆舞蹈大赛、《中国好舞蹈》等区内外赛事和电视栏目,为师生提供专业发展、专业成长的舞台,使教师在专业比赛中成长提升,使一届届学生在舞台实践中锻炼提高。二是要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通过与文化市场的合作,将经典剧目打造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市场能够推广的剧目,进而使师生在广泛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丰富舞台经验。如舞蹈系师生在“新疆国际舞蹈节”、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成立60周年等文艺演出的舞蹈编创及表演工作,均为师生提供了感受舞台的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3.通过开拓视野提升师生人文素养


  人类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丰富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只有丰富师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思维训练,多看多读汲取间接经验,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分析、加工、提炼元素,开拓想象,才能进而扩大创作素材,丰富和提升舞蹈专业师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除主要课程外,要进一步丰富选修课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和了解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现象,以及舞蹈种类、风格、特点、发展变化。同时,可以通过专业理论课程,剧目教学、采风、寒假作业展评等,进一步检验、提升学生编创及运用舞蹈元素的能力,进而开拓视野,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马欣

  第4篇:对在教学与编创中哈萨克族舞蹈元素的探析


  一、哈萨克族舞蹈的概述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的民族,舞蹈多以马为题材,以马在草原上奔驰的矫健姿态来表现本民族的性格特色和民族气质。


  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的场面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呈现出哈萨克人一种积极向上、忙碌而又欢快的生活场面。


  哈萨克族作为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狩猎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同时更是哈萨克人重要的生产活动。在不断的狩猎活动中,哈萨克人根据细致观察,进一步掌握了各种动物的各样特性,并积累出了和它们斗争的种种经验,这些内容都成为了哈萨克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哈萨克人民在狩猎时的情景一一重现出来,将哈萨克人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哈萨克族舞蹈的教学不单单只是技术、技艺的教授,更应把握好哈萨克族舞蹈的风格性,把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下去,通过课堂这一教育平台将哈萨克族舞蹈的舞蹈元素真正的融合起来,将真正的哈萨克族舞蹈真实的、完整的展现在更多人的眼前,并更进一步的使得哈萨克族舞蹈的教学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态势。


  舞蹈元素是舞蹈的躯干。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存在于原生态的哈萨克族舞蹈中,在教学中更加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线索,应在原生态的哈萨克族舞蹈中去寻找、去汲取,使原生态的舞蹈元素能够更加稳定地传承下去,同时也为现代化哈萨克族舞蹈增添出更加鲜活的民族气息。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在为现代哈萨克族舞蹈的教学内容提供养分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铸就了一面结实的围墙,使之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因为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与现代哈萨克族舞蹈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存在的。


  三、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在编创中的运用


  哈萨克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原生态哈萨克族舞蹈更是现代哈萨克族舞蹈的重要源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舞蹈的认识也有了全新的想法,在创作上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在哈萨克族舞蹈的创编都应在保护传统哈萨克族舞蹈的基础前提下来完成,保留原有哈萨克族舞蹈的经典动作、舞蹈元素,加入新鲜的现代舞蹈元素,使得哈萨克族舞蹈更加趋于现代化、艺术化。


  舞蹈的发展和进步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既定模式下的产物,而是在不断的更新中、创作中、融合中所成长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样子,舞蹈同样也是这样的。舞蹈能够反映出很多现实社会中所出现的很多问题,但上个时代的舞蹈却是不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真实情况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加工创作,在原有舞蹈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创编。现代舞是这个时代与现实生活最接近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它的动作、内容、形式都能直接的反映出当代人的心理特性与情感脉络,过去的舞蹈元素内容不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现在新的形式,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来反映现代的社会艺术形式。过去我国的传统观念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哈萨克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现代舞的不断冲击,使得哈萨克族舞蹈有了新的形式,有了新的样子,更加丰富了哈萨克族舞蹈的表现力。现代编创与哈萨克族舞蹈元素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视野,同样丰富了哈萨克族舞蹈的肢体语言表达手法,既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大路上,也反映出了哈萨克族舞蹈的精髓,并创作出了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意象的新的哈萨克族舞蹈作品。


  哈萨克族舞蹈是中国众多民族传统舞蹈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同一切生命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发展规律,但传统艺术需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因为花开盛世后必然会凋谢,只有不断的继承融合多种新的艺术元素,才会避免退化与消失。现代的编创手法、舞台理念、审美观念,对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却并没有夺走哈萨克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自我、本体,只是通过更加新的手法和方式来完善了哈萨克族传统的的民间舞,让更多的人民看到了更好、更美、更新、更棒的哈萨克族舞蹈。在哈萨克族舞蹈的编创中,编导把现代编创手法融入创作中,让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展现出光芒,相信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在保存原有民间舞蹈元素风格的同时加入一些现代的编创手法后,推陈出新,定能收获金黄的硕果。


  四、小结


  哈萨克族舞蹈元素在现代教学与编创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除了之前历史上所给予的历史价值,还具有了现代艺术发展所需要的实用价值。现代教学与编创对提高哈萨克族舞蹈的质量性、艺术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哈萨克族舞蹈元素不仅在教学中保护了本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还在现代编创的过程中与更多的新鲜元素相结合、相借鉴、相融合下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与艺术审美的现代哈萨克族舞蹈。


  作者简介:张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nlewudao/2298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