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艺术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鲁迅毕生创作的三个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共收录33篇小说,绝大多数篇章都有别出心裁的风景描写,发挥着不同的艺术功能。小说的写景一般都有目的性,即借写景传达作家的某种意图,或寓理,或抒情,或创造气氛,或展示民俗,或刻画人物。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人,他的小说在风景描写方面具有承上启下、探索开创的立范意义。概括起来,鲁迅小说的风景描写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

  一、象征寓理之景

  风景具有所谓象征寓理功能,是指风景描写有深层含义,与作品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构成有机统一体,发挥着或隐喻主题或暗示人物性格或预示事件结局等功能。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中写意传神式的风景描写简约而寓意深刻,独具魅力,是典型的象征寓理之景。《狂人日记》算上楔子共14节,其中,第1、2、6、10、11节都有寓意深刻的写景。不妨逐一分析,以见其妙。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以上是《狂人日记》的第1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一短句独立成段,实在太简短,简直难以称得上描绘风景,充其量是个风景交代。然而,这毕竟是写风景的句子,它像“起兴”一样引出了下文。因为明月照亮了黑暗,也因为明月引人思考,所以,狂人的精神世界“爽快”起来,有了思考能力,可以自觉地评判自我(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和世界(赵家的狗看了两眼,怕得有理)。在这里,月光如宝鉴,让狂人照见了自我,开始思考他的处境。月色风光成了引发狂人思想活动的火花。在第2节里,“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是一个写景与写心理的总领句,引发出2、3、4、5节。因为狂人已经觉醒,所以他总是在思考;而且,他的思考总是荒诞地与月色联系在一起。又因为明月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意象,有相思、思虑之意,这与思索社会出路的“狂人”的身份和心理境遇十分吻合。也就是说,反复出现的月光恰恰暗示了狂人的清醒,表明狂人实际上是个有思考能力的、觉醒了的探索者,是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

  第6节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其中,第一段是风景描写,第二段是对人性的比喻描写。这两段构成一节,引领后面的第7、8、9、10节,并与第10节的景象描写构成呼应:“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这些风景渲染出阴森、恐怖、压抑、沉重的格调,与批判的现实生活形成对应,具有影射社会生活的作用。第11节的开头一句“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独立成一段,从风景描写的角度强化了第6节、第10节的景象格调,同时,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寓意。“太阳”在中国文化中有“天子”、“人君”、“领袖”、“光明”、“救世主”等寓意,没有“太阳”、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是暗无天日。“门也不开”,寓意中国社会的保守、封闭、愚昧、落后;“日日是两顿饭”,表明国民社会生活的平庸、单调、无生机、死气沉沉。可见,《狂人日记》中看似随意点缀的几句风景描写,已经构成一种潜在文本,发挥了象征寓理的功能,使看似荒诞的狂人心理世界得到了巧妙的“庄重”整合,进而升华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以上对《狂人日记》风景描写的分析说明,鲁迅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大有《红楼梦》中的“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1]之气象,大笔写意,精炼凝重,寓意深远,是寓理于像、托物抒情、升华叙事的精妙手段。这种笔法在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个小说集中的大多数作品里都有应用。所以,可以说,鲁迅的小说创作为现代白话小说开创了风景描写的典范。在鲁迅的带动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出萧红、沈从文、老舍、汪曾祺、孙犁、沙汀、艾芜等一大批描绘风景的优秀小说家。

  鲁迅的小说还有不少篇章中有象征寓理之景。比如,《在酒楼上》的结尾:“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这段风景所描绘的迷茫、凄清,正预示了当年中国不少知识分子的心境。但也不是一概苦闷,比如《在酒楼上》关于“废园”的描写: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华,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像这样的风景描写充满抒情,“老梅”和“山茶花”显然是有象征寓意的意象,基本可以判定为对新文化斗士的礼赞。

  二、民俗描写之景

  鲁迅小说中对民俗的描写是多侧面的,因此,也可以说,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之景展现了中国社会多方面的生活情状。比如,《呐喊》、《彷徨》中有四篇小说提到“鲁镇”。其中,《孔乙己》描绘了“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鲁镇人”喝酒情形;《明天》描绘了“鲁镇”慵懒、闭塞的“古风”和害人的巫医以及“吃人”的丧葬风俗;《风波》描写了“鲁镇”附近的乡村的几近与世隔绝的荒芜景象和“头发”、“裹脚”、“生孩子用秤约”的种种习俗;《祝福》则描绘了“鲁镇”的“年终大典”,“送灶的爆竹”、“迎接福神”的种种讲究与加在祥林嫂身上的种种禁忌,织成一幅民俗生活图景。这些民俗景象没有一丝欢快的喜气,只有令人窒息的愚昧与生命深陷庸俗困境的悲凉。这些作品记录了20世纪初期浙东小城镇及其附近乡村的社会风情,其中的场景描写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又是社会风俗图景,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小说中成功的民俗风景描写都具有原生态文化记录保存意义。文学风景既涉及自然的原生态,也涉及文化的原生态。比如,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描绘了湖南省永州市的西山景象,提供了自然的原生态画面。而民俗风景,是指表现了民间习俗的社会生活图景,具体表现为特定人群在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形成的基本一致的方式,属于文化的原生态。原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生于民间、生存于民间,是大众生活的直接反映,是活在民间的古老文化”。[2]任何现实主义作品,只要细腻描绘了民间社会生活,抓取到了有代表意义的生活细节,时间久了,后人再看,都会发现其原生态意义。比如,《药》描写了茶馆、街市、城郊的坟地,这些景象原本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但是在一个世纪过去以后,这些风景就透出了“古老”气息,让人在读作品时一下就回到了久远的历史中。因此,这些场景具有了原生态文化性质,作为风景,它们已经超越了小说原有的人物活动场景意义。也就是说,小说《药》中的茶馆、街市、城郊的坟地等图景,已经具备了代表中国社会某一个时代的典型化意义,成为人们认识历史和回到历史的有效途径。鲁迅小说中的大量场景描写,都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具备了原生态文化意义,堪称民俗描写的典范。

  三、格调与气氛创造之景

  小说的风景可以为作品创造格调和气氛。所谓格调,本是具体作家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风景只是其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风景为什么能够创作出作品的格调?就是因为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唤起人的不同的美感。比如,巍峨的雪山、浩瀚的沙漠、宏伟的建筑,给人崇高感;像“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②这些景象因为力度感和边塞的严酷生存环境,造成了崇高感。而“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给人优美感。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景象往往是丰富的,也就是说,可能会是既有崇高感的景象,也有优美感的景象。但是,由于特定含义的景象的选取数量在一部作品中总是有侧重,加之不同景象的重要性在作品中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阅读感受上就会形成或崇高或优美的情况。当然,一部作品具有既崇高又优美的双重属性,且二者等量齐观、和谐存在的情况也是有的。所谓气氛,是指由景象所生成的一种精神感觉世界,会表现为具体的阅读心理体验,诸如紧张、恐惧、欢愉、悲伤、悠闲、超凡等。

  鲁迅的小说中,营造格调与气氛的景象比比皆是。比如,《白光》中有这样的描写:“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空中清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3]333就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言,这段景象描写是游离在情节外的“多余”叙述,然而,它又是营造格调和气氛的精美意象,如果缺少了,在阅读上就失去了心理体验的扩展空间。那么,这段风景会给人怎样的心理体验呢?它营造了什么样的格调和气氛?细细品味,一股阴森森的气象扑面而来,渲染出陈士成孤苦的人生、凄凉的心境;而且,还营造出鬼魅的气氛,让“铁镜”般的月亮在陈士成“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一段风景把鲁迅小说惯有的冷硬、凝重、悲凉格调传达无余。在《白光》即将结尾时,鲁迅又巧妙地插入了一段景象描写:“几回的开门声之后,门里面便不闻一些声息。灯火结了大灯花照着空屋和炕洞,毕毕剥剥的炸了几声之后,便渐渐的缩小以至于无有,那是残油已经燃尽了。”[3]335这显然是象征寓理之景,预示了失意文人陈士成悲苦人生的终结。

  再比如,《明天》结尾的描写:“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如此凄凉无望的“暗夜”景象,加上阴森恐怖的狗叫,预示了单四嫂子悲苦的“明天”,也把整篇作品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

  四、幻化讽刺之景

  幻化讽刺之景,即虚幻的景象具有讽刺寓意。鲁迅在他的不少小说篇章中,描绘了具有讽刺批判寓意的幻化景象。比如,《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描绘了“狼眼睛”和“喝彩的人们的眼睛”。阿Q在临刑前被游街示众的时候,“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定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阿Q不明不白地被枪毙,他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与其说阿Q有灵魂被满街如狼一样的眼睛跟定撕咬,不如说鲁迅看着阿Q被杀害,他的灵魂在痛苦得流血。国民如此愚昧无知,毫无思考能力,这正是“吃人”的社会存在的条件。再比如,《祝福》结尾的描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显然是悲愤至极的反讽之词,囿于小说风格的选择而不能直陈,只好用幻化之景来正话反说,表达作者对“鲁镇”民俗和文化的批判、嘲讽。幸福的生活是祈求不来的,鲁迅作为主张革新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他看清了社会的巨大危机,对沉湎于古旧习俗中的不觉醒的民众深表同情,怒其不争,只有用沉痛的讽刺抚慰自己的痛苦的灵魂。

  五、抒情写意之景

  风景可以抒情,也可以传达作者的情趣、志愿。抒情写意之景在鲁迅小说中出现的也比较频繁。比如,《故乡》两次出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园”这一抒情写意景象。第一次出现,是与健康、纯真的少年闰土联系在一起,表达了鲁迅对乡村社会和乡村少年的赞美。这一主题鲁迅在《社戏》中进行了更充分的表达。“平桥村”的那些乡村少年们的健康、乐观、活泼、无私的人生与“像一个木偶人”[3]293的中年闰土形成巨大反差。这正是让鲁迅倍感痛心的地方,也是鲁迅之所以要竭力批判社会的原因。闰土也好,祥林嫂也罢,他们原本是有健康的体魄、善良的心地,可惜,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社会苦境中,“都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3]293;而祥林嫂在两次婚姻不幸后,加上礼教和民间鬼神信仰的摧残,逐渐丧失了依附于乡绅出卖劳动力的权利,变得“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3]376最终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社会的苦难如此深重,令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痛苦不堪、悲愤不已,但是,鲁迅还是不愿意放弃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在《故乡》的结尾,“海边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这样诗意的景象再度出现,抒发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鲁迅小说中的抒情写意之景,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了赞美之情和热切的理想展望。比如,《补天》中对女娲补天的细节描绘,就是充满诗意的礼赞,表达了对女娲的劳动创造和扶危救世精神的崇高赞美:“火势并不旺,那芦柴是没有干透的,但居然也烘烘的响,很久很久,终于伸出无数火焰的舌头,一伸一缩的向上舔,又很久,便合成火焰的重台花,又成了火焰的柱,赫赫的压倒了昆仑山上的红光。大风忽地起来,火柱旋转着发吼,青的和杂色的石块都一色通红了,饴糖似的流布在裂缝中间,像一条不灭的闪电。风和火势卷得伊的头发都四散而且旋转,汗水如瀑布一般奔流,大火焰烘托了伊的身躯,使宇宙间现出最后的肉红色”。这是多么诗意的语言!又是多么诗意的风景!描绘与抒情融合得天衣无缝。

  用风景抒情是一种十分含蓄的艺术表达手法,能够创造出意蕴深远的境界,放大作品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与《故乡》中的诗意景象的复沓手法相同,《补天》中也有一组意象在开篇和临近结尾两次出现:“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这是一组色彩绚丽的日月风景图,当它作为女娲的背景而存在时,已经转化成了对人物的抒情式赞美,隐含着女娲与日月同辉的意义。

  以上从五个方面简要列举了鲁迅小说中风景描写的艺术作用,这些事例足以说明,鲁迅小说不仅具有战斗的思想价值,达到了时代思想的高峰;也具有优美、高雅的艺术品格,在中国小说史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艺术表现方面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是现代白话小说当之无愧的典范和旗帜。

  注释:

  ①(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唐)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③(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733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