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哲学上讲只有内容通过具体形式变现出来才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如果把一部优秀的成品小说比如为哲学上讲的内容的话,那么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就是作为内容的小说在形式上的具体体现。电影故事的内容取材自小说,电影创作的灵感也来源于小说,在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说是电影创作的源泉。同时,电影创作的成功也为小说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电影市场的火爆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目标和动力,推动小说创作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紫色》的巨大成功正是体现出了小说到电影之间转换的技巧和魅力。

   一  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关系

  作为内容的小说与作为具体表现形式的电影,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没有小说提供“原材料”,电影创作将“无依无靠”,同样没有成功的电影去开拓市场,小说创作也会没有“归属感”。

   很多成功的电影创作之所以来源于优秀的小说作品,是因为两者在“叙事”这个方面有着很自然的雷同性和相通性,小说和电影都具有像人物、背景、故事发展、结局等艺术元素。在艺术的转换过程中,两者更是体现出来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依附性。小说是电影创作的“源泉”,电影创作从中取材。电影同时也推动小说的创作,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强大的源动力。然而,虽然小说与电影创作存在诸多相通性和雷同性,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两者之间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差别。比如,两者的表现手法不同,小说创作更多的依附于文字来表现出来其所要表达的故事和主题思想,而电影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视觉、听觉体验来表达剧情与情感;再比如,小说由于大量的文字描述使其显得更具抽象性和暗示意味,能够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效果,而电影则是尽可能最直接的戳中观众要害,赢得观众喜爱。美国知名电影评论家乔治?布鲁斯东曾经说过:“小说和电影就像两条相互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会合,然后向着不同的方向延伸……在这相距最远的地方,最电影化的东西和最小说化的东西,除非各自遭到彻底的毁坏,是不可能彼此转换的。”

   二  《紫色》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

   小说是文字符号的集合体,主要通过文字描述来表达主旨思想,电影是视觉听觉和图画的凝聚,主要通过视听来展现主题,在这种意义上说小说与电影有着形式上的差异,而正是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作为小说的《紫色》和拍成电影的《紫色》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从小说到电影的艺术转换是作为文字的升华和主题思想的另一种形式表达,而非简单的从文字到视听图画的转换。小说中事情发展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描述,而电影中剧情的发展、人物思想的传递和影片结局的呈现则主要依靠于声乐和图画。数以万字的小说用两小时左右的电影来展示给观众就必然要求影片从一开始就要吸人眼球。

   1  由小说文字到电影色彩的转换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以“紫色”为小说命名,而紫色是高贵、典雅的象征。当然小说中也提到了其他如红色、棕色等色调,而电影《紫色》中的主色调则是红色、蓝色和灰色,拥有这几种色彩作为影片主色调,一方面可使影片显得简约而朴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比如在电影《紫色》中,总共出现三次的紫色花丛分别表达出三种不同意境。在茜丽14岁被继父侮辱使紫色花丛在影片中首次出现;茜丽独立自主的思想观念萌发时紫色花丛第二次出现;在影片结尾处,茜丽和莎格两人身着象征高贵与典雅的紫色长裙,此处为紫色出现第三次。在三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出现的紫色,形象刻画了电影中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

   2  由小说文字到电影音乐的转换

   小说用文字表达主题,电影用声乐和图画表达主题,随同样是表达主题,但由于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导致了小说与电影在表达人物情感和性格方面会存在程度上的不同。比如影片中莎格在酒吧里演奏的爵士乐,爵士乐在不同乐器的配合下非常真挚的表达出莎格的温柔与内敛,热情与奔放,也形象的刻画了莎格身上展现出来的多重性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仅仅是用文字性的语言在描绘场景,而电影音乐则可以更强的表现出节奏感和体验感,给观众以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再如,影片中当莎格和茜丽由于是未经允许进入某先生房间偷偷找信件而感到紧张时,片中音乐突然由缓而急,观众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为影片中两位女主公担忧。而当茜丽终于发现信件时,片中音乐由慢慢变得舒缓,观众的内心也逐渐放松了下来,好比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所以,相对于小说中的文字性描述而言,电影中音乐的合理和巧妙运用能够给人以亲切感,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

   3  由小说文字到电影图画的转换

   作为小说的《紫色》是以书信形式为开端的,“茜丽也一直期盼着耐蒂的来信”,这样简单的一句文字描述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景象,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道具的信箱的出现,并且这个道具在影片中出现多次并被作为镜头特写,这样一种变异式的转换既是故事情节表达的需要,也是对主题思想的升华。在电影《紫色》中,每当茜丽看到邮差来送信都格外高兴,但是她却不能够打开邮箱,因为她内心知道开邮箱是只有先生才可以做的,这一方面揭露了男权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压制,另一方面也深刻的揭示出黑人女性自身的弱点和奴性特点。但在这一点上,莎格与茜丽却截然不同,莎格可以随心所欲的打开邮箱找信件,这对于自卑而又不屈服于现实的西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直接的促成了茜丽独立意识的觉醒。导演斯皮尔伯格独具匠心的道具引入,绝非仅仅为了给观众以可视化的物品,而是想要表达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需要观众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道具邮箱看到被奴化的黑人女性的境遇。    三  《紫色》电影对小说的阐释与变异

   凡是优秀的电影导演在改变小说的过程中,绝非只对原著小说进行呆板的临摹与照搬,再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呈现的过程中,一定会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艺术追求以及精神感悟等融入其中,进而用完全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对原著作品进行表现、演绎或者创新等。例如,《紫色》这部电影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对原著思想的忠实主要表现在种族歧视与个性歧视这两方面,但由于受到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以及宗教意识观念的深刻影响,斯皮尔伯格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与内心表达对原著的部分情节与内涵进行了重新创作,进而使得影片展示出一种与原著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与个性风格。

   小说《紫色》中的莎格,其个性叛逆且大胆,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会毫不犹豫的付诸行动,对于别人的看法毫不在意,四海为家、到处漂泊。即便是阿尔伯特结婚之后,依然与其保持着频繁的交往关系,甚至公然搬到阿尔伯特家中居住。在茜丽的呵护与悉心照料下,渐渐与茜丽之间产生了爱情。其中莎格给茜丽将的一段话,即提醒茜丽千万不要信任“上帝”这个白种人老头,自己一想到上帝是位白色人种的男人就会感觉索然无趣,甚至会非常生气,因为“他”好像完全不听自己的祷告。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删掉了这段与西方基督教思想相对立的话,转而将莎格刻画成了一位误入歧途的孩子,唯有基督这为“上帝”才可以将其拯救。影片将莎格敢于打破传统、追求自由、大胆享受人生的个性保留了下来,同时也增加了其对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状态的不安,以及自己努力扭转自己进而获得解救的一种全新的阐释。这一情节的增添彻底破坏了原著对父权主义与宗教观念的挑战。沃克的本意是努力推翻强加于黑人女性身上的父权与宗教枷锁,而斯皮尔伯格则完全发了过来。沃克与斯皮尔伯格部分人生经历的相似之处,使得他们的思想观点有着一定的共性,但其在性别、宗教、种族等方面的认识与看法是完全不同的,这也直接造成其创作、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即便是同一部小说题材,经过他们两个的艺术表达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观念、形式与内涵。斯皮尔伯格对小说《紫色》的部分原意的变异,主要是受当时基督教思想的左右所致。

   从一定角度去分析,《紫色》原著小说与《紫色》电影拍摄都是反应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作家沃克凭借文字这一语言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社会形态进行描述以及内心思想进行表达,这与导演斯皮尔伯格对小说剧本的演绎道理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其中都掺杂着创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审美标准以及个人喜好等,彰显出了创作者的观念差异与社会价值。特别是斯皮尔伯格对《紫色》这部小说的改编,不但是对原著的思想内涵、审美取向以及社会价值的遵循,更是创作者自身的社会意识、审美趋向与价值观念等。电影的制作与改编并非是对原著小说的简单概括,或者是故事情节的一对一的机械性转换、重复等,而是将小说元素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中进行重新呈现。

   电影的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小说是通过文字语言进行传情达意,对于抽象化的概念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具有优势;而电影作为一种直观、可视、可听的艺术形式,具有非常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影片《紫色》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于作为原素材的小说的合理运用,形象地表达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在原有素材上有所创新,在原本主题上有所深化,让原本抽象化的小说给观众以直观的电影画面表现出来,并且充分而合理的运用了色彩、音乐、图画等可视性和可听性等元素来美化和完善电影。可以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来源于沃克的小说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小说,是在对原著表现出应有尊重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将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提升,这也再次说明了小说与电影的互补性和发展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6837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