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瑕不掩瑜—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_恬淡

瑕不掩瑜—论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_恬淡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摘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作者着力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之一。她在读者心中既是光彩夺目的一个,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在许多人眼中他对上逢迎讨好,对下笼络收买,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居心叵测、阴险狡诈的小人,但仔细琢磨,认真思考,她身上体现的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和知书达礼却闪耀着光芒。她是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还原出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慧质,恬淡,宽厚,豁达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薛宝钗即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个,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也许是林黛玉身为一名孤女,最后没有得到爱情却又香消玉殒。而中国人向来喜欢同情弱者。总之,自从这部名著诞生以来,不少专家、学者甚至一般读者都对薛宝钗给予了太多的非难与批评:或斥之为林妹妹不共戴天的情敌者,或斥之为“其间拨乱”的“小人”,甚至有人斥之为“阴谋家”“野心家”。笔者认为,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艺术形象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或掺杂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而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待与把握。
  一
  笔者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对薛宝钗形象作以新的解读。薛宝钗身上是有一些缺点,比如冷漠、世故、处事圆滑等,但通读小说不难发现这位大家闺秀,不仅美丽高贵,端庄娴淑,而且恬淡平和,宽厚豁达,为人处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美丽光华。正所谓“瑕不掩瑜”。薛宝钗是作者塑造的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细读文本,可以感知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
  聪明博学,才华横溢。薛宝钗出身豪门,天资聪颖,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就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不能及。譬如元妃归省时她对宝玉诗中“绿玉”改为“绿腊”的指点等,令宝玉自叹弗如。另外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其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深厚的风格特点。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的才情可以与之抗衡。
  恬淡平和,不喜张扬。曹雪芹写宝钗着力表现其朴素淡雅的形象。如在第八回对其住所环境的描述:“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还有第四十回这样描写蘅芜院:“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己。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俗语云:“观人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可以看出几分该人的性格特点。宝钗不喜欢招惹是非、也不喜欢出风头。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遇时,自云守拙”,想必和其性格有很大关系。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她“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有人将这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事之道来说明宝钗的虚伪和世故。其实,宝钗的这种处世方式与她的家庭出身与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薛家是巨商和高官的结合体,自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她怎会不知这种环境中各种派系的错综复杂然与斗争的激烈?因此作为一种明智之举,她选择这样一种消极逃避的处世方式,让自己年轻脆弱的心得到些许宁静又何罪之有?
  胸怀宽广,待人真诚忠厚。第七回讲宝钗的“热毒”后紧接着说“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甲戌本侧批云:“浑厚故也,假使颦、凤辈,又不知何如治之。”意思明显是说,宝钗比黛玉、凤姐要宽厚。林黛玉对于后进贾府的宝钗,一直存着戒备之心。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和《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尽管黛玉一次次地挖苦讥笑宝钗,可是宝钗却“浑然不觉,从未心存芥蒂”。后来黛玉自己也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论口才,宝钗一点不比黛玉差,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开一个“负荆请罪”的玩笑,就搞得宝玉、黛玉二人面红耳赤的。然而看到“宝玉十分羞愧,形景改变,也就不好再说,只得一笑收住。”从上面这些描写不难看出她待人之宽厚,为人之真诚。
  慷慨大方,平等待人。史湘云要开社做东道,但是缺钱不好办事,宝钗主动资助她置办了螃蟹宴;林黛玉咳嗽日重,汤药中需加入燕窝,但是依她个性脾气,不好意思向贾母凤姐张口要,宝钗主动帮忙;邢岫烟的冬衣当掉了,处境窘迫,她就命莺儿瞒住众人取了回来。不但如此,她还非常小心,没把这些事张扬出去,好给当事人留足体面。就连荣府人人憎厌,自己也很不自重的赵姨娘,宝钗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鄙视唾弃她,而是把她当长辈对待,在给众人分礼物时也没忘给她们娘俩一份,从而使赵姨娘也对宝钗感激有加。依我们平常人的思维方式及处世之道,既然赵姨娘在贾府已是众叛亲离的一堆臭狗屎,根本没有必要去敬她甚至以礼相待。但赵姨娘其人虽可恨,却也可怜,她也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一个小人物。心胸豁达一点,给弱者同情和帮助,使她感到人间还有温暖的亲情,不比在她成为众矢之的时再猛踹上一脚,更显出人性的高贵和美丽吗?在戴着有色眼镜的那些评判者看来,宝钗做这些善事全是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甚至是为了拉拢贾府上下各色人等。如果说史湘云和林黛玉还有拉拢利用价值的话,试问弱女子邢岫烟和人人厌的赵姨娘有什么拉拢利用的价值?更何况宝钗为何不在拉拢了人之后大胆地在其它事务上决断,当第二个“王熙凤”或“贾探春”。相反却依然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她根本已看穿了世事,不愿意去趟这潭浑水。

她和林黛玉都是那种虚伪世俗的反叛者。不过,林黛玉是用一种极端而又激烈的斗争方式去硬拼,而宝钗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面对。与前者相比,后者更便于保全自己。作者的真实意图应当是让“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最终都作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殉葬品。
  二
  尽管许多读者认为宝钗对上逢迎讨好,尽现奴才嘴脸;对下收买笼络,毕露城府与心机。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居心叵测、阴险狡诈的小人。但摘下有色眼镜,剔除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偏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立场来思考,不难发现她是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心还原出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是作者笔下“现实美”的典型。
  小说中作者用很多笔墨与细节,把薛宝钗塑造成一个稳重、大方、有内涵有修养的大家闺秀形象。她在家做家务,做针线,一点儿没有小姐架子。呆傻的哥哥经常在外闯祸,她劝慰母亲,为其分忧。嫂子夏金桂进了家门之后,指桑骂槐,虐待香菱,根本不把婆婆放在眼里,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片刻不得安宁。宝钗隐忍大度,以礼相劝,反遭泼嫂讥讽。她一方面要劝慰气急的母亲,又要强压怒火,避免与夏金桂正面冲突。作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子,这该需要何等宽广的胸怀与深厚的涵养。纵观荣宁二府众多女子,有几个能与宝姑娘相比?父亲早逝,长兄蛮横无知,除了玩女人就是闯祸,母亲又已年长,家中又娶进一个母夜叉夏金桂,没有宝钗的支撑与调和平衡,纵然家中豪富,那日子也早没法过了。在小说的三十三回,有宝钗花园扑蝶无意中听到两个丫鬟在小声议论小红与贾芸的秘密情事,急中生智,表演出一出儿寻觅追打黛玉的戏。以宝钗之心智与宽厚,避免了两个丫鬟的尴尬,并非有意要栽赃嫁祸黛玉。因为她此时正要去找黛玉,顺嘴说出黛玉的名字也很自然。如果硬要以此为证据,说她阴险、不择手段地打击黛玉,那也把她想得太聪明了。在整部作品中,我们几乎找不到宝钗主动讽刺打击暗中陷害黛玉的证据。至多是在被黛玉奚落讽刺后无奈之下反唇相讥。倒是有好几处爱护关怀黛玉的情节。比如,私下里劝诫她不该偷看西厢等禁书,又如在黛玉咳嗽日重而不惜从家里拿燕窝给她补养身体,使得黛玉感激涕零,主动向宝钗道歉。
  小说第三十二回,王夫人以调戏宝玉为由怒打金釧导致其投井而死。因宝二爷的任性与荒唐,也因王夫人的不公与凶狠,导致了又一薄命女子的早夭。此时王夫人是背着良心的包袱的。虽然位居贾府上层,但因她自己及儿子的原因冤死一条年轻而无辜的生命,虽然上上下下无人敢说什么,但无形的舆论压力也让她不能心安。事后,宝钗主动前往劝慰姨妈,说的话都是为王夫人开脱,并送来自己的衣物为金钏陪葬,这给很多想打击宝钗的人以有力的证据。初读这一情节,我也有点儿忿然,宝姑娘的话也太狠了点儿吧!但事后仔细琢磨,特别是设身处地为宝钗想想,或者假如我们是当时的宝钗,我们能说什么?在姨妈被巨大的舆论压力所包围的时候,我们作为长期寄居在姨妈家并蒙受巨大恩惠的晚辈,却对王夫人斥责一番吗?当时的话,对金釧似不公平,但也只能如此说。
  小说中第二十二回,贾母让众女眷凑份子为她所欣赏并喜爱的宝姑娘做生日。席间宝钗专点贾母喜爱的烂熟甜食。听戏时,也专点老祖宗爱听的戏。这又给很多“拥林派”以口实,攻击宝姑娘极力讨好逢迎老祖宗,为自己将来宝二奶奶的位子做铺垫。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笔者以为,以宝姑娘的身份与地位,以宝姑娘的秉性与修养,她的举动是非常得体而合乎礼仪的。宝姑娘作为王夫人的外甥女,与贾府其他长辈无任何血缘关系。与贾府之关系她既比不上史湘云,更比不上林黛玉。她与母亲哥嫂一家长期寄居在贾府,并且受到上上下下的高看与优待,除却家庭的豪富,人品的上乘这些因素,王夫人与王熙凤姑侄俩也是重要因素。贾母给宝姑娘过生日,上述因素我认为都有。以宝姑娘之冰雪聪明,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以贾母之尊,给她这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小姑娘过生日,真真是给足了她面子。因此在贾母请她点菜及点戏的时候,她又能怎么做?毫不领情地自顾自地点自己喜欢吃的菜,点自己爱看的戏目?这还是一个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的作派吗?整个不成了一个毫不知羞的傻大姐了吗?正所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宝姑娘的做法,不但没有什么不妥与谄媚讨好老祖宗之嫌,相反,非常合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道德规范。
  薛宝钗的性格中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慧质、恬淡、宽厚、豁达却是其性格的主流。有人捕风捉影,依据宝钗上京一事认定宝钗是“以待选之名,行抢婿之实”,从而得出薛宝钗是阴险狡诈之人的结论。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的观点。首先,上京是薛蟠的主意。“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薛宝钗那个呆兄纵知道有个宝玉,哪里会想到那么多呢?其次,孤儿寡母依傍亲戚实属无奈。

薛蟠是个吃喝嫖赌,正事不干,专会闯祸的主儿。他早已不服薛姨妈的管束,故薛姨妈起先想靠兄弟王子腾。谁知一上京王子腾就离京上任去了。薛姨妈怎会不了解儿子的脾性,所以特地说“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以上足以说明,薛家住在贾府,决非欲“行”什么“抢婿之实”。依薛家之豪富,依薛宝钗的容貌和人品,即使待选未果,难道能沦落到“抢婿”的地步吗?怎么能把一个品格端方的美貌少女想的如此下流龌龊呢?其实,作者并非有意要让宝钗与宝玉来此一段“金玉良缘”。落草时随口带来的东西,即使放在当今也是一件令人称奇的物件,清虚观的道士们都曾饶有兴趣的参观过,何况世俗之人。薛宝钗那天就萌发了一点点好奇心,由于玉上文字是篆文,而且文字较小,所以宝钗辨认时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口中低低地念了两遍,大概是觉得跟自己的有点像,看上去眼熟。但是,她并没有声张。谁知碰巧丫环莺儿在一旁,口没遮拦地说了一句,引起了宝玉极大的好奇心,嚷着要“比通灵”,这实在大出宝钗意料之外。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想这是小说行文中很自然的笔墨细节,而不应该看成作者对某个人物的否定歪曲甚至贬斥的。可是,有些人评论者惯凭只言片语主观臆想,采取东拼西凑的方法给人物下结论,正如怀疑邻居偷了自家斧子,怎么看邻居的一言一行都象小偷,从而把作者着力塑造的几个有特殊才情和秉赋的女子变成了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脂批几次强调,《红楼梦》一书写的是“真正情理之文”,“最恨近之野史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何不近情理如是耶?”
  三
  且不论《判词》和《终身误》都是钗黛合题一咏,仅就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来看,无论作者还是脂砚,都认为钗黛是可以并列的人物。遗憾的是,有此评论者在许多方面运用了非白即黑的简单逻辑判断,不仅严重割裂了人物的性格,将宝钗定位成一个市侩庸俗的封建卫道士,而且极大地损害了这个丰美的人物形象,违背了曹雪芹塑造这些人物的本真意图。庚辰本四十二回前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俄国的别林斯基在作品《诗的分类和分型》一文中曾指出:“在长篇小说里,瑞贝卡不必永远是皇后或者像尤吉夫一样的女杰,她只要是一个女人就够了”,也就是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力避简单化、模式化。要追求人物形象本身的真实性与丰满性,使其成为“圆形人物”甚至立体的人物。曹雪芹的《红楼梦》达到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高峰,其成功之一便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薛宝钗便是其中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也许她未必是善的,但她一定是真的,因而也是美的。
  对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笔者在这里只是坦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对于她,期待有识之士能客观、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继保,卜喜逢.红楼梦(名家汇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4 罗国强.中国古代文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72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