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漫谈刘天华艺术风格及琵琶曲《虚籁》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摘要刘天华是位杰出的民族器乐创新者。本篇文章通过阐述刘天华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虚籁》进行分析,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和演奏中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加以融合。
论文关键词:刘天华,艺术风格,《虚籁》
  他深受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反对纯粹的国学主义,也反对接受全盘西方化。他是第一位借鉴和吸收大量西洋曲式,并将其融入到民族音乐中的作曲家。他继承并保留着民族曲式的特点并用这两种技法的结合和呼应创作出了令人耳目一新并很快被大众所接纳的民族器乐作品。刘天华先生不仅在二胡创作中贡献卓越,在琵琶的形制革新、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划时代意义的的贡献。
  他的作品具有深邃、婉约并富有诗意的特点,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着憎恨和和反抗的情绪,因此作品都具有奋斗和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表现心中愁闷和探索出路的情怀。刘天华先生在创作琵琶曲时以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主体,打破固步自封的一种境界创作时巧妙地、大胆地将西方的音乐元素与之融合,对国乐进行改革。这与洋务运动时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不谋而合,使国乐注入新的活力最终达到振兴国乐的目的。这是刘天华先生在创作方面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同时也是他创作的作品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刘天华先生对琵琶艺术的成就和贡献大致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演奏上能以宽广和开阔的眼见不断的吸收众家之长,真正做到博采众长。刘天华从小就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在他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利用课余休息时间学习起了西洋的铜管乐,并成为业余军乐队队员。这对他演奏技能和经验的丰富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积累了一些琵琶曲,像《飞花点翠》的订谱等,他没有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乐器的几种基本演奏方法,而是不断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演方法和技法并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改进将其融入和运用到琵琶乐曲的写作、演奏、教学中去。使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拓宽了。例如在琵琶 去《改进操》和《虚籁》的一些部分,将古琴演奏技法中的绰、注、滑等加以变通运用到了琵琶的演奏中。
  其次在创作方面继承、借鉴、创新、三为一体。正是因为如此他创作的作品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相比较起来显得织体更加的丰富多彩,使作品的形象变得更加的生动。在当时音乐界只是全盘接受西方音乐,对国乐进行摒弃式改造的社会情况下,刘天华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但没有因为新的音乐元素的融入使中国情韵丧失,而且正好相反完全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占其主体地位,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刘天华在音乐创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也有自己独特之处,他把目光投在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这个广袤的艺术海洋里,从中吸取精华使自己的作品变的充实。刘天华利用这一素材在围绕其主题的进行变奏、丰富加花,使乐曲形象变的活泼、快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情调。他在音乐写作中特别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追求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更注重个人的独特的创造性,极具人文主义的特点.例如:琵琶曲《歌舞引》和《改进操》中表现出的欢快、积极的音乐特点,将作者对美好未来期盼和憧憬尽展现我们面前,及对不断发展国乐内心的喜悦和信心。
  刘天华先生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他17岁就开始了他的音乐教育之路,他曾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的音乐课程,在这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积累了很多丰富的教学经验。甚至将自己一生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国民族的发展和为我国培育下一代音乐传承上——教育。他特别注重初级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方面的教育,致力于对音乐教学的研究,曾呼吁编订在当时极其缺乏的中小学音乐教材。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很多音乐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因受崇洋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对我国自己本土的民族音乐和乐器有很多的偏见,认为西洋的什么都是好的而中国本土的就是落后于人。更有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的音乐要传承要发展就必须将其进行全盘进行西化。就在舆论和压力下的背景下,刘天华依然坚持其自己的信念最终将民族乐器带进了高等音乐院校,在整个民族器乐发展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民族器乐列入音乐院校正式课程的人。奠定了我国音乐院校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
  《虚籁》创作背景
  《虚籁》是刘天华先生在1929年创作的一首,流传至今的琵琶曲。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是沿用古琴的演奏方法绰、注,再加入“吟”“打”“带”“泛音”等传统琵琶的演奏技巧而进行写作,同时他还融入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大鼓、三弦拉戏等多种新的民间艺术门类元素。使该乐曲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反特色。刘天华把古琴的技法运用到《虚籁》中运用琵琶模拟古琴演奏中的散、泛、按的音色变幻,是该乐曲变得超凡脱俗、更加深邃幽远,聚古琴之神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乐曲曲式结构为引子、A、B和具有尾声性质的C三部结构,是由一个主题和单乐思进行引深和发展而来,常在乐句后加一个小的尾级进行收束。引子为极慢板。音响清新、幽远、很好表达了刘天华内心对理想美好境界的向往。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在高于引子的音域上进行演奏,将乐曲的主题直接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第二句是第一句主题的模进。在23、24、25小节插入一句新的音乐元素(依照主题发展变化而来的),出现在该乐段的后面。作为A段到B段的过度句承上启下。乐曲B部分属于展开部,由两不同的长句组成。速度为快板。在实际的演奏时能动性较强速度可有一定自由性。乐曲C部分在速度和意境变化再现引子部分。速度由极慢开始到渐快最后慢收。
  演奏技法分析
  《虚籁》这首乐曲对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求很高,演奏员在演奏时对左手演奏技巧上十分讲究,琵琶在演奏过程中发出来的每个音都要清楚、有力,同时也要求右手的巧妙配合使之融洽。反之则会破坏该乐曲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也就失去了该乐曲它所要表现的意境了。在右手无论是弹跳还是轮指的演奏,对声音的要求幽远、流畅、连贯和柔和不能过于尖锐。在轮指演奏时要缓缓的像小河里的溪水均匀的流出。弹挑在其音色的要求也是两点,要求演奏慢速度的时候音色要长,演奏快速度的时候要灵活和生动。演奏该乐曲时对力度控制要求很高,在弹奏时必须满足乐思以及音乐形象的要求,才能将整首乐曲的清、静、悠、远的意境表现出来。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社会变革的理想追求和对美好明天的期盼。
  总的来说他创作的作品,始终是与生活他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独到的见解是密不可分的。刘天华先生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实践,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音乐其根本必须立足于的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分析、了解、保护和创新。通过刘天华先生所创作的琵琶乐曲的粗略分析可以看出,在他多年的不懈努力中是琵琶音乐的创作和演奏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的贡献对琵琶音乐的传承、创作、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l、黎松寿:《刘天华—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1年期
2、刘育和:《刘天华创作曲集》,《民族音乐研究所丛刊》,1957年版。
3、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1979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