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关于敦煌莫高窟装饰艺术中首饰纹样分析

关于敦煌莫高窟装饰艺术中首饰纹样分析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关键词:敦煌装饰图案 首饰纹样
  论文摘要:敦煌壁画和彩塑中丰富的首饰纹样从魏晋时期发展至元代。北朝造型风格简洁、粗犷,到隋唐时进入发展强盛期,人们生活富足,追求奢华的生活,促进了珠宝加工工艺的发展,风格由简洁转为繁复,首饰种类更加丰富。到了五代时期,北方频频战争,首饰装饰已走出人们日常生活视线,步入衰落,饰物造型粗大。莫高窟首饰纹样的发展过程也表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隋唐时期,商贸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首饰装饰风格具有明显的西域特征,到五代时期受战争的影响,中原风格又占居主导地位。首饰纹样的发展随着石窟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而经历了质朴——华丽——简洁的总体演变过程。
  
  敦煌学涵盖的内容广泛,装饰图案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近几十年来对敦煌装饰的研究,更关注于壁画中的藻井、背光、边饰、龛楣等装饰图案,并对这些纹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临摹和纹样分析工作。但是对于壁画和彩塑中丰富的首饰纹样还有待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当我们认真地分析这些从魏晋时期到元代,随着石窟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而经历了发展、兴盛、衰弱的首饰纹样,会发现这部分的装饰纹样有着自身的发展特征。
  敦煌首饰装饰纹样根据装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头冠、胸饰、腰饰、手镯、臂钏、脚饰、耳饰、璎珞等。敦煌莫高窟中佛身上的饰物较少,首饰变化主要体现在菩萨身上,这与印度佛身上丰富的首饰装饰的特征有所不同。莫高窟不同时期的首饰造型各异,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要分析首饰装饰图案,首先要把它纳入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整体发展脉络中。从现存的莫高窟早期洞窟中,可以感受到其深受西域、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莫高窟石窟艺术是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原线路中的一个重点。因此,早期莫高窟的首饰图案具有西域粗犷、概括的装饰风格,但在首饰种类上则沿袭了印度首饰的特点。
  
  一、北朝时期
  
  具有西域、印度佛教装饰风格的莫高窟北朝时期首饰,风格简洁、拙朴。其主要的首饰图案,北凉时期为颈饰和胸饰,表现手法多为浮雕。到了北魏、西魏时期,壁画绘制更加精细,壁画中菩萨的头冠独具特色,表现手法多为手绘。
  北凉时期的颈饰一般呈宽带状,由长方形方块排列组成。方块色彩为石绿、深褐相间,在每一方块中间浮塑有一朵小花,单层花瓣,中间花芯突出。在宽带颈饰底边的石绿、深褐色块的相连处,会垂饰一串小珠。这一时期在此式样的颈饰上还有一种变化,宽带底边为莲瓣形尖角,如同现代服装中的桃形领,相间设色,底边缀饰圆珠。
  北凉时期的胸饰呈两种造型,一种为单串长念珠,长椭圆形珠子与小正圆形珠子相间串连,胸饰长及肚脐。在珠串的正中底部还串有一朵小花,与颈饰上的小花呼应。胸饰的长形珠与正圆形珠设色也为石绿、深褐相间。这种相间用色使人联想到首饰的材质为翡翠、深色的陶珠,同时也与此时期石窟壁画中藻井、边饰运用石绿、深褐、白间隔用色的装饰风格相统一。这种造型的胸饰或从颈部正面垂于胸前,或单肩斜挎佩戴于胁侍菩萨胸前。两种佩戴形式在印度佛教塑像中都有出现。另一种垂至肚脐的胸饰造型,中间浮塑一圆形花头,两边装饰两块三角形,上面用刀简单地划出线纹。三角形的两边有双线连至颈部。这一装饰造型使人联想到印度犍陀罗菩萨胸前的对兽头璎珞,据说是王公贵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北凉的臂钏、手镯造型简单,仅为浮塑的一个圆环,壁画上胁侍菩萨的臂钏会在正面多画一个圈。耳饰也为简单的圆形环,没有串珠的坠饰。此时期以堆贴浮塑或手绘造型的首饰,从造型和表现手法上都透露出粗犷和简洁的特点,特别是饰物与菩萨体形相比,明显比例过大,更显粗犷。
  北魏、西魏时期,中原的画风和道教精神更多地在壁画中显现,壁画中人物刻画细致、形象飘逸。菩萨头冠是这时期颇具特色的饰物,多为波斯风格的三日月式冠,中间大三角形前会装饰两三个口衔流苏的鸟头,飘带两头双层系起形成两个三角形,飘带的尾端随风飘扬,加强了飘逸的动感。
  在北魏254窟萨太子本生画中,我们也看到太子颈饰和胸饰纹样与菩萨的首饰造型有些不同。颈饰和胸饰同为黄金材质、宽窄一致的链子,没有石绿、深褐色彩相间的宽带,颈饰下坠饰三个黄金珠。有特点的是颈饰与胸饰相连呈“人”字形,中间打一结并坠饰椭圆形吊坠,上面镶绿色翡翠。这种颈饰与胸饰呈“人”字形相连的款式,可能是西域王族首饰的造型,而且在唐代莫高窟艺术的首饰造型中还可以看出在这种“人”字形上的发展,即颈饰、胸饰、腰饰与璎珞连缀在一起。
  首饰装饰也是对生活的反映,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在人们意识中肯定极少注意用首饰装饰自己,因此绘制佛像时重点放在故事情节上,首饰只是简单表现,造型上也反映了西域的装饰风格。
  
  二、隋唐时期
  
  隋代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并且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时期。这时期的首饰装饰手法仍沿袭早期的浮塑、手绘形式,装饰风格仍显简洁,但已开始大量用金,而且在饰物造型上也有些许变化。
  颈饰和胸饰:这时期颈饰和胸饰的造型开始注意形式上的统一。早期石绿、深褐色块间隔的宽带颈饰造型已极少出现,并且宽带两边加了线饰,效果更加精细。在浮塑手法表现的胸饰中,早期第二种胸饰造型保留下来,中间浮塑的坠饰多为方环,肩部垂下的链绳从环中穿过,如同现代的丝巾扣饰,环内镶石绿色翡翠。这种浮塑表现的饰物线条粗硬,有的与腰饰相连垂至小腿,加上比例粗大的方环,给人如同带着脚镣、枷锁的感觉。
  隋代的颈饰和胸饰的突出变化体现在以金绘制的首饰造型上,此类首饰由粗细均匀的金线勾绘,如:420窟中菩萨的首饰分三层,第一层为颈饰,第二层垂至胸部,第三层垂至肚脐,在肚脐处打结后分两股垂至膝盖绕于背后。颈饰的正面底部断开,两端向上相对卷起,形成一如意形,中间还余留空隙,造型独特。第二层胸饰与第三层胸饰中间有一直线相连,在每一个连接处有一圆形花饰,内镶石青色珠宝。
  臂钏沿袭早期的造型,正臂面圆环内镶以大块的石绿石青色珠宝。手镯为两个金质圆环。同样为金质的耳环底部坠有一朵盛开的小花。菩萨头冠为三朵火焰纹,火焰中心点以石青。
  隋代首饰的表现形式仍然简洁,但在首饰相串联的结构上更加复杂化了。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金银器艺术发展的顶峰。唐代经济发展,人们热衷于追求奢华享乐的生活,民族文化交流频繁,西域游牧民族素来重视制造贵金属,萨珊波斯外来因素的影响也促进了唐代金银器的发展。
  初唐的首饰已渐入辉煌期。头饰、耳饰、臂饰、手镯、颈饰、胸饰、腰饰,变化丰富、刻画细致,多为大小均匀的联珠串制造型。颈饰、胸饰、腰饰三串相连,而且特别注意头饰、耳饰、臂饰、手镯造型与颈饰、胸饰、腰饰成配套的款式。因此,初唐的饰物需以成套来表述。下面分析几款:

  此时期浮塑的颈饰较早期刻画更精细,特别是坠饰,造型以花朵和卷草为主,线条雕刻流畅。
  在手绘的颈饰中,其中一款为早期石绿、深褐方块相间形式的再次出现。颈饰下坠有金质圆珠和绿色流苏。在颈饰两肩处饰有半个花瓣形装饰,垂下联珠胸饰。胸饰在肚脐处饰有一六瓣莲花纹,设石青、深褐两色。花下垂有璎珞,翻转的三瓣叶生动活泼。三股联珠垂下,中间一股配有圆形玉环,并结两股飘带垂至小腿间。两边的联珠垂至环形玉佩下方,饰以绿色流苏,三个饰物排列错落有序。在绿色流苏下又结联珠,垂至膝盖处结两环形玉佩,下坠饰以珍珠流苏,然后绕于背后。
  配套的头冠,中心圆环内饰有发射形波纹线,分别填以石绿、深褐与颈饰相配套。圆环上顶日月形装饰。冠两边饰白线勾画的正面莲花,两枝婀娜卷曲的三瓣叶将两边的莲花与中心圆环连为一体。在两边莲花中还垂下两璎珞至耳后。从这种日月形头冠造型上,我们看到了波斯王朝头冠造型的再现,与服饰上的联珠纹一样,反映了隋、唐时期外来纹样的渗透。
  耳环为白线小莲花,三瓣桃形花瓣下垂璎珞。手镯为着土红色宽带,两边勾精细的小联珠。
  第二款:隋代绘金的对勾如意造型此时又有发展,金线为白色联珠代替,两勾严谨相连,而且对勾下还用白线勾画精细的花形坠饰和珍珠的流苏,花心为土红色而流苏为石绿色。颈饰两边有两白线勾画的小花,从中垂下联珠胸饰。联珠胸饰与颈饰款式一致,中心花形坠饰下饰璎珞,分三股垂下,与上一款相同,中间一股配有圆形玉环,结两股飘带垂至小腿间。两边的联珠垂至环形玉佩下方,饰以两环形玉佩,然后联珠绕于背后。此款腰饰是与服装相连的,腰部系裙的腰带中间处垂下两股联珠绕至背后,联珠在两胯侧边又垂下坠绿色流苏的联珠,流苏依次排列,仿佛腰部系一珠裙。两胯部又垂下两缕长至小腿的联珠,并分别在大腿部、膝盖处、小腿部对称缀有流苏,流苏的颜色也有变化,为两石绿间土红,小腿处流苏为深褐。
  头冠白莲花中嵌绿翡翠,四周饰卷草状火焰纹,两边同饰嵌绿翡翠的小莲花,中心垂下璎珞至耳后。
  耳环为白线莲花纹,手镯以金边外套细白边,外圈为黑色联珠纹和土红色边,形成边边相套的形式。
  初唐的首饰造型玲珑细碎,多用白色细线勾勒,唐代喜好装饰的特征显露端倪。在色彩上注意跳跃用色,装饰手法步入成熟。
  初唐时期饰物以圆珠串联的形式为主,多缀饰。特别是头饰造型,渐成为主要的饰物,在沿袭早期以三部分组合的形式上,头顶顶饰与两耳上部的装饰造型变化丰富,以火焰纹、如意纹、荷花、茶花等元素来进行组合,而且在头冠和两耳部还增加了垂饰的璎珞。
  至盛唐以后,圆珠有了大小变化,而且缀饰增多,有一细叶荷花造型的缀饰,显得零落细碎。浮雕造型的臂饰和胸饰,出现了雕刻精细的四瓣如意宝相花和四出忍冬形式的描金组合纹样。在盛唐的头饰中还加入了坐佛的形象。
  中唐时期,饰物在保持装饰纹样细碎的总体风格下,造型上有了新的特征,特别体现在臂饰上。如中唐158窟南壁涅变中的菩萨头冠,以如意卷草镶宝珠的形式为母体,造型向上高耸,犹如尖塔。臂饰仍保持装饰主体面向侧面,呈尖桃形造型,外饰对称卷草纹,中心嵌有白色珍珠和绿色翡翠。
  在晚唐14窟南壁观音菩萨像中,这种细如针尖的饰物造型特征更加明确。头冠三个组成部分,在镶红绿宝石沉重的底座上,尖耸着以五个白色珍珠叠饰的长针。臂饰造型也与之相配套,五根细针如同带着指套的指甲。臂饰这种装饰面朝向的变化也反映在晚唐196窟中,五代时期的臂饰没有此种朝向变化。196窟中尖耸的细针有的被早期的日月造型所代替,但仍然强调了尖细的造型。
  
  三、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北方的纷争使得商贸活动受到阻碍,西域外来纹样风格在装饰上体现得较少,主要沿袭了中原文化风格。五代时期,莫高窟的装饰艺术整体渐入低谷,人物造型僵化,相应饰物风格略显粗大。念珠不再如唐代那样在同样大小的珠粒上串联璎珞,而是三三两两串成一组,形成粗细变化,仅饰少量的璎珞。珍珠和宝珠颗粒硕大,缺少精细刻画。
  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首饰装饰,经历了北朝简洁、粗犷造型风格,到隋唐时期首饰纹样进入发展盛期,风格由简洁转为繁复,首饰种类更加丰富,反映了唐代人们富裕奢华的生活,促进了珠宝加工工艺的发展。到了五代时期,北方频频战争,首饰装饰已走出人们日常生活视野而步入衰落,饰物造型粗大。莫高窟首饰纹样的发展过程也表现出了不同文化的影响,早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隋唐时期,商贸的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首饰装饰风格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到五代时期受战争的影响,中原风格又居主导地位。首饰装饰的造型是具有一定发展背景的,这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探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2047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