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艺术理论 >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艺术理论


论文关键词:当代设计 中国传统美学 设计思潮
  论文摘要:当代设计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思潮共生共存,但蕴涵其中的一些共同元素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不谋而合,这种文化和美学上的共鸣是出于巧合还是一种东西方民族差异和民族认同的表现?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
  现代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迅速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进人高度成熟的阶段。”为适应新的国际化贸易的需求,设计以一种统一、简洁、理性的国际主义风格风行全球。然而与之相伴的是设计的程式化和单调,千人一面的作品比比皆是,这是商业高度繁荣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质疑和反思。
由于个人出发点和认识角度、思维方式的不同,当代设计师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式:从对现代主义的形式批判出发形成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成为当代设计的主流思潮;为现代主义设计注入个人表现和象征因素的新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从自身文化的本体立场出发重新提倡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出于人类全局和整体考虑的生态设计和女性设计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蕴涵在这风格万千的设计中的同一性因素时会发现:所谓的最前卫的、现代的设计风潮和理念之于中国人是那样的亲切和贴近,支撑和左右其表象的深层美学理念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竟然不谋而合!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是一场意外的偶遇还是必然的邂逅?
  一、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
道家美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天人合一”。庄子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一”,以老庄为首的古代先哲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纯自然的状态是人类的理想状态”,人是整个宏观宇宙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道家对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相互规律的理解,透射出朴素的美学锋芒。
儒家美学则由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出发构建自己的生态美学体系,从而演绎出魏晋人物品评中以自然作为最高的评价标准,如中国山水画中“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园林造景中借景的“收四时之烂漫”等。先儒对自然的欣赏、崇尚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地万物的博大胸襟作为古典生态美学思想的瑰宝传承至今。
中国审美中的这种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被时下正悄然兴起的生态设计、绿色设计演绎得淋漓尽致。就生态设计而言,设计师通过作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既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意义,即“天人合一”这一东方审美理念,也体现出艺术设计本身的自治性原则,典型代表为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
  绿色设计则在保证设计基本的信息传达功能与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强调环保、节能,要求设计师同时兼顾设计的宜人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设计理念及材料使用等设计环节中摈弃无谓的奢华和浪费,使设计者、设计品、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品的回收利用作为一个整体和谐运作。就其实质而言,绿色设计是设计师在自身专业领域对全球化的绿色环保风潮的呼应。绿色设计以对人的生存关怀为出发点,使设计、环境、人“和谐共生”,这难道不是华夏文明光芒的映射?
  二、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始终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和韵味,始终贯穿着关注人、重视人、崇尚人这一人文主义主旋律,儒家美学的核心就是人学。”重视美和艺术对于人生和社会具有独特而必不可少的作用,坚持一种“为人生而艺术”的态度,使得儒教对于“乐教”与“诗教”特别重视。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支点—道家美学则把对人的关怀纳人宏观宇宙之中,形成了对于理想的人格美的一系列论述,如“冰清玉洁”的容貌,“旁日月,挟宇宙”的气概,“至乐无乐”的人生境界,这些都确立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中的核心地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代设计对于人性的回归是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性的否定而来的。坚硬的几何形、冰冷的直线、无生命的形体,作为冷机器时代国际主义的代表符号风靡一时,这是对工艺美术运动复兴传统手工艺装饰和曲线形式的完全否定。这种明确清晰、完全简化的信息传达方式的确带来了沟通交流的便捷顺畅,但当这种形式被无限复制,侵略我们的生存空间时,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生命的多样性和温情被埋葬在了极其填密、整齐划一而又近乎冷漠的符号框架之下。经过一番艰难的反思,他们开始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的、变化的、个人的表现形式,成为艺术和设计思想重要的催生剂,如后现代主义的戏谑、调侃态度,绿色设计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都是以此为契机产生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化设计。人类两性是自然的造化,设计的两性意识也是自然的赋予,仅仅强调一种设计、一种意识、一种风格难免造成“畸形”的设计。如果说现代主义设计以其刚硬、明确和理性给人男性的阳刚感觉,那么,当代设计则是刚柔并济的。对人性复归的需要使得以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强调自然的装饰动机等具有女性特征的设计式样重新被关注,设计被注人了个人情感和直觉的内涵。女性意味是隐藏于人的自然天性中,所以设计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必然要对女性意识缺失的尴尬现状作出反思和修正。

  三、设计的文化意味
何为文化?季羡林先生的定义是:“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设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文化大概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设计体现历史积淀下的人类文化心理和当今社会的文化状况。以文化为本位,以生活为基础是现代主义以后设计的准确定位。如果说大机器生产初期,人们选择商品的最主要动因还在于商品质量的话,如今由于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商品在质量上已难分高下,而商品的附加值—品牌设计和企业文化形象成为影响消费心理的主导因素。设计作为塑造企业形象、提升商品附加值及增强其感染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依托文化的名义,一时间出现民族风格、现代风格、国际风格等繁多名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后现代主义尤其注重作品的人文精神,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加之设计师自身文化品位的多样性,使现代以后的设计一改以往的千人一面、单调乏味,以极其多元的面貌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从根本上说,当代设计就是各种文化在具体设计作品中的凝结和物化。
这同中国传统艺术对文化的突显和传承异曲同工,最典型的就是传统文人画对文化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作为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文人士大夫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承者,又是知识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言人。他们深受儒、释、道传统哲学的影响,艺术作品中无不体现出文化之于个体的深刻渗透和个体之于文化的承载体悟。注重个人文化修养的提升,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整体艺术观,这都是中国文人艺术家对文化的传达与阐释。除此之外,文化的传承也能在手工艺的发展演变中得到体现。青铜文化、陶土文化、绳文化等原始文化在继承发展的漫长历史中酝酿沉淀,并随时代的进步被当代设计师重新诊释,使之历久弥新、醇厚隽永,显示出超越时空的美。
  四、审美表达的隐喻含蓄
含蓄是“平静之下蕴含的内在张力”,是藏而不露的修为,是内蕴含忍,是意在言外的表达。东方智慧的基本态度是含蓄的,其表现手段则是简练的,以有限表达无限,使人产生欲说还休、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而隐喻、象征、借代是含蓄有限中体味无限,写意画的“笔到意不到”、华表的贯通天地的象征意义、太极图的包容万象等无不具有中国文化的独特神韵。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方式,是从一个知识领域向另外一个知识领域的映射”,是不直接表露自己的心绪思想,而是将其隐藏在形象中,遗民画家朱聋用冷漠怪异的画面形象营造一个符号化的隐喻世界,令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叹。
含蓄和隐喻在当代设计中比比皆是:同现代主义提倡的直白、明确的国际化语言相反,后现代主义以装饰和隐喻的手法和特殊的形式产生象征比喻的意义,期待受众的解读,如孟菲斯设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造型符号构成的摈弃功能的隐喻世界;新现代主义设计在遵循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赋予设计象征主义的内容,我们从华人建筑家贝幸铭的水晶金字塔中可见一斑。当代设计师越来越意识到,在有限的空间中使视觉元素合理配置,以达到传达商品信息,表现商品优势的目的,只是设计的浅层要求,通过有限符号的隐喻、象征突出商品的精髓—神,才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结语
综观当代设计,我们还会发现诸多与中华美学的不谋而合。当代出现这种设计思潮并不是突发的、偶然的,它带着对传统的继承,对过去的反思,它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的基础之上,是向简单、朴素、和谐的回归,是一种“繁华之后见真淳”,而这种朴素的“大美”恰恰又是中国历代文人艺术家的根本追求。可以说,当代设计思潮归根到底是以对自然的人类本原状态的归依,是一次青春期叛逆之后的醒悟,而中国传统审美则没有这样的历程,它是一脉相承、波澜不惊的,可见,“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正是基于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认同,我们认识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中,我们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本土设计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在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洪流中找到设计应有的平衡点,同时,对传统的思考也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各种时尚设计的风潮中,对设计行为有一种理性的、宏观的、深刻的把握,这也是这次讨论的目的所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yishulilun/2062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