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传播方式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传播方式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第1篇: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教学中的适度应用


  数字技术是21世纪的产物和标志。多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数字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古代文学本科课程改革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和方式,一直是古代文学史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作为专业必修课,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将其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宋元、明清四段,分四学期完成,每学期42学时(每学时50分钟)。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作用,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不断深化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一是,强化背景介绍,优化导入铺垫。相比较传统的文学背景独白式介绍,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地将背景内容立体式呈现。例如,在《西厢记》的教学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这一美好主题的表达与之前许多文学作品都有相似性。仅前期的文化梳理、文学作品回顾就很复杂,表现手段也比较棘手。而运用多媒体技术,无论是图片串联、影片剪辑、动画漫说都是比较具象性的说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导入目标。


  二是,增加课堂容量,延展主题内涵。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到清代,涉及的作家作品数量巨大,汗牛充栋。这不仅指作品本身,还包含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甚至是文学潮流、演进、特征的变化等。在课堂上,将文学史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将文学史勾连起来,而且在空间上也能将文学形象对比出来。如在文学作品中,“荷”和“莲”的意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早出现于《诗经》和《楚辞》中的荷花;汉代的乐府古辞《江南》和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又对莲有了新诠释。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将四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为通读通讲原著提供了便捷的方式。


  三是,突出音乐欣赏,增强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尤其表现在古代诗词中。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元散曲,一直延续到明清诗歌,大多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些作品往往意境悠远深邃,情感深婉曲折。这就需要教师用丰富的语言去阐释其情感内涵,结合学生的人生经历与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进而理解与欣赏诗歌所带来的或美或丑、或欢乐或哀泣,或汲汲功名,或闲适旷达的境界与精神品格。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音乐、图片等直接插入到教学课程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中,近距离感受音乐之美。


  四是,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面对如此庞杂的三千年文学,如何将史的线索与具体的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宋元文学为文例,在有限的42学时中,既要讲清宋元文学的发展脉络,又发兼顾重点作家的讲解、重要作品的分析。借助多媒体技术,大背景、大面积、大容量的知识讲解得以开展,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不仅有助于横向理解作品,还能强化学生对“史”的理解。这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多媒体技术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误用。如果能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恰到好处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多媒体。比如教师设计的提问问题打在课件上就大可不必,这样不仅使课堂太过形式主义,也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如口语化的提问更有亲切感,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一旦将某一句诗词与某一图片相联系,某一人物形象与某一影视演员相匹配,不但会制约学生的想象空间,更会给学生一种误导,认为影视作品的欣赏可以代替文学文本的阅读,更不用说播放一些有基本观点错误的所谓“名家解析”,这些显然与教学的初衷与理念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二是,滥用。为了突出新方法,一些教师过度密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认为如果没有图片插入、音乐播放或者电影剪辑,就不能称之为“多媒体”。因此在制作课件时,不管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管是否会影响学生对主题的关注,任意插入一些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如讲《红楼梦》就必须插入林黛玉的照片,播放影视作品片断,欣赏《葬花吟》或者《枉凝眉》。再加上每一页课件都设置得色彩纷呈,文字进入和幻灯片之间的过渡都采用各种花样,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情感缺失。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要上得有趣,就要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可能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准备需要比传统教学更长的时间,所以一些老师上课的时候专注于课件的演示,再加上课件本身预设流程的局限性,老师成为了课件的播放者,而学生则成为观看者,导致师生课堂沟通很少,也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播放幻灯片时,更会不自觉地加快教学进度,在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的情况下,就已经演示完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与教师之间情感的沟通,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之一。


  三、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适用策略


  尽管这样,多媒体还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模式。一项小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如何更好将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度应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改革的共性课题。


  一是,时间适度——不长不短。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固然是一种新方法,但如果使用时间把握不好也只能适得其反。时间过长,整节课都依赖于多媒体,更有些教师将授课内容都放在课件上,上课时就是照本宣科,读课件上的内容,这会使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失去兴趣;使用时间过短,为了用而用,偶尔勉强放个图片,播个音乐,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间适度原则要求教师特别要把握讲课的节奏,除了讲课的要点之外,更多的注意因“材”适用,50分钟的课以20张以内幻灯片为宜,既要给出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也要留出讲解时间,更要留出与学生互动时间。


  二是,范围适度——不偏不倚。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有效地扩展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但延展的内容不宜过多,否则会本末倒置。也就是说,要合理安排拓展内容,不能因为延伸材料趣味性强,或者材料易得,而大讲特讲,旁逸斜出。这不仅使教师忽略了讲授内容的重点部分,也让学生分不清讲课的主次。当然延展内容过少也不宜,本科教学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材到教材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范围适度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影响了主要内容的呈现。


  三是,媒介适度——不多不少。从图片、音频、视频的加入来看,不要過于单调或过于花哨。课件设计过于单一,只有文字呈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进而影响听课的兴趣与效率;课件过于花哨,大量地插入图片、音频、视频或者各种动画效果等,也很容易喧宾夺主,让学生被这些形式所吸引,忽视讲解的主要内容。另外,从单页课件的设计来说,应合理搭配色彩,尽量做到简单大方,不要过多运用色彩和技巧,给学生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课件中的文字也宜简不宜繁,密密麻麻的文字首先就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也迫使老师由演示课件变成朗读课件,失去了“讲”的空间,从而使学生失去兴趣。


  四是,主体适度——主体是学生,是师生互动。无论使用多少技术,制作多少效果,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兴趣,进而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也就是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起引导作用的。所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服务的。因此,在多媒体技术的实际设计中,要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适度采取师生互动,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学生的表情、神态等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授课的节奏和方法。我们要正确认识多媒体的地位,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法,我们运用多媒体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完成与学生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五是,价值适度——回归本质。古代文学的教学固然是以传播知识、提高素养为基本目标和导向的,但是作为教师要特别认清:“情感”才是教学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教学的本质内容。因此,在价值适度的原则这里,我特别要说的是,无论教师给学生讲授的是什么内容,运用的是什么手段,都应从正面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出发,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要追求“情感”的回归。


  当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教案,而且还要充分体现新的学术成果,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融合成内容丰富、知识详实、生动有趣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多媒体技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适度应用,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向素质教育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作者:刘建欣

  第2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的思考


  一、我们国家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情况探析


  (一)口头传播方式探析


  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通过口头进行传播的时间根据相关专家的考证应该在甲骨卜辞出现的时间就开始了,但是还有一些相关的专家认为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通过口头进行传播是应该在诗经出现之后的时代,这两种看法在时间上都处于商周的时代。从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前者的口头传播更加注重对于看见的事情通过口头的方式向他人进行传播,而后者的传播广泛程度通过当今诗经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重要程度就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大规模使用文字之前,人们只能利用口头的方式进行事务的传播,包括一些事务的经验等等。在《左传》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学传播方式是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的。当时的口头传播使得所有阶层的人们都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我们从《诗经》的文章中可以发现,《诗经》的文章都是带有韵脚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比较有利于背诵,进而更加容易进行口头传播。


  (二)抄写传播方式探析


  我们国家利用抄写的方式进行文学作品的传播起始于我们国家的秦汉时期,抄写的方式在汉朝时期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当时文学作品的主要传播手段。这一点我们从《尚书》当中就可以看出,其中有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学作品传播主要是以抄写的方式进行。在秦汉时期,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通过抄写传播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抄写也由竹简的方式发展到后来的绢帛再到后来的纸质。绢帛在秦汉时期一度得到了贵族的广泛应用,而纸质则是在后汉时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三)雕版印刷传播方式探析


  雕版印刷的传播方式起始于隋唐时代,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印刷术,印刷术的出现对于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印刷术代替了传统的抄写从而加速了古代文学的传播速度,同时传播的内容也得到了更多的扩展。随着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各种纸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纸张的大规模发展,价格也相对低廉,从而使得各阶层的人们都能够使用。特别是随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被纸质印刷出来,从而侧面推动了印刷术的发展。


  二、我们国家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研究


  (一)利用语言进行传播


  在我们国家没有出现文字的传播方式时,一直是利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在当时看来,语言传播是效率最高的一种传播方式,当时的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信息的沟通,从而进行情感的交流和经验的交流,随着语言传播的不断发展,语言传播逐渐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文学作品的主要转播方式,例如目前我们国家所流行的神鬼故事等等,都是当时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直到文字传播的形式出现之后,这些故事才被记载下来,流传至今。还有一种语言传播的方式是通过唱词的方式,从名士风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就非常注重这种乐士唱词的方式传播当时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当时文学作品传播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都是乐士凭借金银向文人索要诗词,从而双方都获得利益,增加双方的知名度。所以当时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迎合乐士唱词的需要,极富押韵感。另外,说书也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例如我们国家四大名著当中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说书人说评,才流传至今。古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聚在一起饮酒作诗,很多著名的作品都是通过聚会的形式出现的,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


  (二)利用文字进行传播


  文字传播方式的出现为古代文学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文字的传播不但弥补了语言传播容易出现记忆错误的缺陷,同时文字相对于语言能够给接受信息的人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印刷术的出现也使得文字传播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在唐宋时期,利用题壁的形式进行文字传播是当时非常风靡的一种方式,由于唐宋时期的交通相对发达,十分盛行郊游四海,从而使得题壁的文字形式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同时,题壁的文字也更有利于对文字的保存,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题壁的形式保存至今。现今我们国家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通过把题壁上的作品摘抄到纸上流传至今,例如陆游的许多作品等等。


  結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们国家时代的变更以及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进行着改革,从最早的语言传播到文字传播。直到现在,语言和文字依然在传播着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不同的朝代,传播的方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不管是那种文学作品传播方式,都对于我们国家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承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帮助。


  作者:姚祥仪等

  第3篇: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及其影响探析


  中国的历史发展十分的悠久,在这期间产生了十分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赋、诗、词、曲、散文、小说,这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即使在今天也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我国古代文学主要的传播方式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中的口头传播


  在语言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口头传播。这个新时期的文学主要表现为神话故事。人们通过神话故事相互鼓励,产生精神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在多灾多难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古代的神话故事大多是以口语的形式传播的。


  人们通过口语传播,进行文学交流,传播经验和文化。这种口语传播方式,传播速度非常快,相互之间的口耳相传,但是不利于信息记录。在教书匠出现以前,文学的传播方式就是口语传播,在私学兴起以后,传播形式开始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掌握了语言文字,对平民百姓和奴隶进行控制。语言文字的掌握成为了贵族的象征。老百姓口头传播文学作品,采诗官根据老百姓口头传播的文学形式,不断收集资料整理成为文学作品诗词。


  (二)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中的抄写传播


  随着我国文字的出现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开始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其统治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广泛传播。在秦汉时期,古代文学传播方式逐渐演变为抄写,抄写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当汉字出现后,最早的文学传播形式就是抄写。在早期的文字抄写,主要是铸造在青铜器上,有的刻在竹简上,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把字写在纸片上、树叶上,大大地节省了书写的成本,不断地促进了文学的广泛传播。东汉以后出现了造纸术,造纸术使我国的文字提高了传播效率。


  (三)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中的雕版印刷传播


  我国是最早使用雕版印刷的国家,我国是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我国发明活字印刷术技术大大促进了古代文学的传播。雕版印刷术让语言文字更加精简,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了印刷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数量,而且使纸张的质量也飞速发展,老百姓也能够使用得起纸张来进行文字书写。受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大量的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断出现。政府部门将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记载在纸张之上,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唐朝民间的读书风气和藏书风气也都推动了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发展。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有利于表了解民意体察民风


  文学是一种艺术作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不断发展。文学作品的传播目的主要在于,考察民情、体现民风,当时的统治者会指派专门的人员到地方上收集民歌,加以整理形成经典的著作,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传播,有力地体现出国家政治的兴衰成败。因此,可以说,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了解老百姓愿望的一种手段。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有利于仕途发展


  俗话说:诗言志词表意,在一个人的文学作品中,总透露着这个人的远大志向。收集民间文学作品,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进行政治考察,同时,传统的文学作品还具有褒贬时弊的作用,能夠反映民间疾苦。以政治为目的而实现文学传播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士大夫阶级通过文学作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有利于抒发情怀、拓展抱负


  在古代的文化传统中,世袭制度阻碍了读书人追求仕途的道路。读书百无一用,不能够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也不能在仕途上获得一官半职,有的人就通过写文学作品希望统治者能够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之后,欣赏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升自己的官职,改变自己穷困、潦倒落魄的生活状况。


  综上所述,古代的文学表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传播是古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少的文人雅士通过文学传播渠道,向君主表达自己的政治意图。语言是人类传播最便捷的方式,但是语言传播不利于保存,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主要意思的变化和内容的增减。文字产生以后,文学样式才得以保存下来,流传至今,成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新时期,我们应在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基础上,扩大研究的范围,丰富研究的内容,将对古代文学传播的探讨进一步深化,促进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学资源更好地传播。


  作者:王静

  第4篇: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的任务主要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处于首要位置,是高校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当今大学一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新建本科高校多属于近些年由专科升本科而来的本科高校,在学校定位上也多定位在教学型大学。随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地修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面存在的传统的观念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予以改革的必要。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有些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离现实太远,对自己就业帮助不大,在学习上有厌倦、畏难情绪,实用价值不大。笔者针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同行专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课堂上介绍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阐述作品的思想意义,对作品的艺术分析则是简单概括几点,是较为常见的现象。造成这一弊病的主要原因是对“诗言志”、“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等正统文学观念的片面理解。在如今流行的几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中,道学家的文论往往受到高度评价,政治性强、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注重实用性的作品不但被选入教材,而且还得到推崇。与此相反,一些政治性不强但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却往往被视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而受到责难。文学史教材一向对唐宋古文运动推崇备至,而对骈文、赋等文体不遗余力进行抨击,都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先秦两汉时期,文学还未独立,文史哲不分,真正的文学散文还未诞生,讲授古代散文自然不能不从历史散文和哲学散文讲起。经过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还将韩愈《原道》、柳宗元《封建论》等政论、史论文作为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恐怕是很不合适的。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教材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本着“取法乎上,点面结合”的原则,选择一套学术观点公允,成果最新,材料丰富,学界有较高公认度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本,兼介其他影响较大的文学史。通过不同版本、不同观点的文学史分析比较,任课教师可以加以点评,也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同学们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为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就方法意义上作了展示。尤其对那些拟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帮助最大,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就作品选而言,教师也应采取这种开放性的原则。在选择一种与文学史配套的作品选本的同时,还要向同学推荐介绍其他有关选本,并介绍各自的特色,并且鼓励同学们课下根据个人兴趣,指导他们阅读有关作家的选本及别集。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为那些将来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家的学生指明了道路。


  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像我国现当代文学史那样,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更新很快。建国之后编著的文学史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其基本观点还是比较稳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众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好评。近年来,由于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很多新材料、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出现,使新的文学史教材应运而生。老教材的优点是学术根基扎实、阐述精炼,缺点是名词老化,方法陈旧;新教材的优点是观点新颖,立论高远,缺点是有些观点争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把二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给学生介绍较为客观、准确、最新的文学史观点。另外,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浏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的学术信息,及时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信息,增加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与科研色彩。


  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征求同学们对于教学的意见看法,并及时调整改变教学方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大量的名句名篇,让学生从诵读中领略作品的韵味,进而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之处。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传播信息量小,不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短处正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长处。


  现代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调动了学生视、听、触等各种感官,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没有很多时间阅读大量文学名著的情况下,适当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对原作有一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将文学名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编的得失,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古文教学中运用,也不是万能良方。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运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就会削弱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的那些影视作品已经被融入了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即使标榜忠实于原著,也因艺术样式的改变导致不可能与原著完全一模一样。因此,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原作文本的指导,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容易使改编过的影视作品等同于作家作品。


  三、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单纯的教师讲授教学法,将学生置于了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要完成了“传道授业”的任务即可,学生也是忙于“四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这在当今大学校园可谓是屡见不鲜。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弊端。笔者认为采用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步骤:学生精读、教师导读、师生研读、学生实践。


  学生精读。近年来,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面及阅读量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生只满足于通过影视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也许这和当今的“读屏时代”有关。但他们只是从文学史上的引文中断断续续了解作品的片断或只言片语,并机械地记忆教科书中的结论,缺乏个人理解,失去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又无法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逐一阅读作品。因此如果采取精读经典的办法,并列出具体篇目,定期逐人检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精读,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体会到唐宋诗词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熟读这些文学精品,会成为他们文学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终生。


  教师导读。在精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适当补充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指导他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语汇,仅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解释,说明其涵义,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师用一些更加鲜活的语汇加以解释,效果自然大为不同,也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师生研读。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讨论的方式。就某一专题,要求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然后组织讨论研读,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注意要选择那些争议较大的作品,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由于学生受知识面窄、阅读时间短等因素的限制,难免在讨论中出现一些不成熟、片面、偏激的观点,有的同学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这时教师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弱点。在讨论后的教师评议中,对那些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同学们在作品认知方面上升到新的层次。讨论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使同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教学计划与课时所限,讨论不能经常组织;加之扩招导致的教学班规模较大,组织讨论难度可想而知。但选准某一专题,分组进行讨论,对锻炼提高同学能力,加深对作品理解,还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实践。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步骤——学生实践。学以致用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学生厌倦此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讲解了一些重要作品和讨论了一些专题之后,应要求同学撰写小论文,锻炼其科研写作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作品篇章,要求学生揣摩作家的创作心理与动机,尝试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鼓励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学借鉴学习,大胆创作。让学生尝试写作旧体诗词,亲身体会创作的甘苦,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动笔尝试创作,练习古代作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体验古人创作的感觉与滋味。这样不仅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会潜移默化、学以致用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解国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37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