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推荐优秀的爱情哲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推荐优秀的爱情哲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很多人肯定会想爱情难道也有哲学?是的爱情也是有哲学的,本篇主要的就是向大家介绍了爱情哲学论文的范例,希望给大家在今后的爱情哲学论文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第1篇:哲学和哲学家们的爱情观


  在上个世纪或更早以前看来,爱情似乎与哲学是不相干的,因为爱情往往是感性的,而哲学又大多是理性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是爱情的摈弃者: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原是一个小国的王子,他二十九岁时痛感人生的各种烦恼,便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几年修行后,终于在菩提树下“成道”;克尔凯戈尔在成为存在主义哲学鼻祖之前,主动解除了与一位政要之女的婚约,独自和上帝交往,在属于他的精神世界里孜孜不倦;放弃继承父业和财产的叔本华,孤独地与被他称作“世界灵魂”的那只卷毛狗进行哲学对话,从而扛起了欧洲非理性的哲学大旗……


  然而,那只是很古老的想法,事实说明,哲学与爱情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比如说,好多人认为如今存在着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美主义三种爱情观,爱情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和解释,而不同人所信奉的哲学反过来也能被其爱情经历所左右。


  哲学家们对爱情也都有不同的看法: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中康德说:“所有由这些感受(指恋爱)而得到的美好和甜蜜,都只是在一开始才具有其全部的强烈力量,但是随后就由于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而逐渐变得日益迟钝,这时它就退化成为互相信赖的爱情;而这里面的伟大艺术就在于仍然能保持这些东西的充分的残余,从而无所谓的态度和厌倦都不会勾销欢愉的全部价值……”康德一早就明白爱情给人带来的激情与欢愉只能维持一段极有限的时间,过后便会冷却变质,只有转化成相互信赖的亲情,夫妻之间的感情才能长久。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婚姻相近,十分注意后天(婚后)夫妻的感情培养,讲求“相敬如宾”,这种爱情虽不再充满激情,却更为持久、稳定,虽然平平淡淡,却更耐人寻味;当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时,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颗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去了。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来,最后,他垂头丧气地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当他问什么是婚姻时,苏格拉底叫他到杉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的,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点矮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力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婚姻是一种理智,是分析判断,综合平衡的结果。”由此可见,苏格拉底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只不过他是从一种哲学的高度来看待的,让它们的哲学气息更加浓郁。


  在被个人的爱情经历所影响的哲学家里面,尼采显然是最突出的一个。经历了爱情的沉痛打击后,在痛苦和自我反省中,尼采孕育了生命的自我扩张,即“权力意志”。爱情的失败是“权力意志”提出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尼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他性格内向、沉闷寡言,喜欢独处。在童年,他过早地体会到了死亡的伤感,苦痛长期占据着他的世界,他说:“你们只看见精神的火花,但你们还不知道它是铁钻,也没看见过它的铁锤之残酷!”1在爱情上,他排斥爱、性,这些在他看来已经成了一种通过持久地忍受和伤害而产生最大创造能力的能力。但由于他本身的苦痛、不得志和病痛缠身,他又极其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就是女性的温柔和真诚的爱。于是,在这两种心态的博弈中,他最终屈服于后者。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尼采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从此在女人堆里长大,得到了女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又受制于女人。他是性情中人,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浪漫和多情,同时又非常渴望勇敢和成就大事业这样的男子汉气概。然而事实说明他在实际行为上对女性又不太了解。


  他有三段感情经历:对女大学生特兰贝达的青睐,对柯西玛的暗恋,和对莎乐美的痴情。即使在这过程中有过很多美好和激情,但最终都是背离和孤寂。这无疑给他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伤——有人说,凡存在就是合理。是的,只要流过就会留下痕迹,各种程度的苦痛都不会在日后变成云淡风轻。失败了的,就算是已经远逝了的情感,也会常常会被梦刺痛,成为记忆中无法弥补的缺口、生命中不可变更的风景。莎乐美的最终离去让他从此对爱情绝望了,本来就内心孤独与痛苦的他变得更加孤独与痛苦,但这竟成了他创作的动力和催化器。


  沉重的感情打击让他能有机会独立思考生存和生命的另一意义。经过长时间的平息和反省之后,他采取了一种冷静、冷酷的思维方式。对女人失去了期望,有的只是憎恨和反感。他不再和女人打交道,只是不断地创作。他认为女人与他憎恨的“奴隶”和“庸众”没什么区别,是那么浅薄、放肆不羁和轻浮。他是把女人当作劣者来鄙弃的,在他眼中女人根本没有强和美可言。而在他越来越寂寞和痛苦的时光里,生命的自我扩张开始孕育了。


  尼采把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理解成一种原始、野性、盲目的、非理性的力量。生命的本质是意志,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生命的存在就是要释放力量,征服他物,趋势它们为目的服务。在他看来,“权利意志”就是一种扩张意志。他所谓的权利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一种自我扩张的能力。在这里,“权利”并不是世俗社会中君子或统治者手中的权利,也不是政治意义上的权利。


  作为人生命的“权利意志”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人应该不断自我创造、自我扩张和超越,自我完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现状,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人生。因此,“权利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创造和超越自己。


  尼采承认人生充满艰辛和磨难,但这正是权利意志发挥其创造力的背景和条件。意志是一种高度的力量,一种通过事物来反映自身的充实和完满的内在冲动,它好比浪潮——“浪潮生生不息,而我们也随着意气风发、神采飞扬!”2尼采认为求生意志是不存在的——“只要是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有意志,但不是求生意志,而是权利意志,不存在的不能有意志,而已经存在的何能再追求意志!”3生命是一个不断追求强力意志、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充斥着各种冒险和刺激,人活着,就是对生存的考验,人必须靠自己生命中的权利意志来最终拯救自己。


  从尼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他后来的哲学创作跟他的感情经历是不可分割的,那是他灵感的来源和创作的催化剂,也影响了他对女人、对爱情的态度。


  而如今,爱情仍然是一个深奥而永恒的话题,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永远在人们心中的某个部位占据着一席之地,同时它所带来的种种爱恨纠葛、迷茫痛苦却一直那么让人措手不及。因此,人们急需从理性的角度获得一些援助,而哲学就恰巧有这个资格和能力。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从哲学思维中探索爱情的本质、解决关于爱的难题,而爱情也在一些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爱情似乎也在渐渐演化成哲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一种广泛的大众的哲学,使得爱情和哲学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平台上更好地相互影响和促进。


  第2篇:柏拉图式爱情中的哲学观念


  爱情,只有情,可以使人敢于为所爱的人献出生命;这一点,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柏拉图


  哲学,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往往使我们望而却步,但是,哲学又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最平凡的事的抽象,是最现实的理论的总结。经过对哲学的学习,让我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在生活中寻找真理,也学到了一种思维,一种总结与体会的能力,学着在生活中寻找哲学,升华生活。这门课是西方哲学,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东西方互通互惠,进行着哲学和思想的交流。但是西方哲学又有着独特的神秘感,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哲学观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只要我们细心体会,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柏拉图,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接触他,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他的生平简介,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时势造英雄,柏拉图一定有他超越常人的不平凡,才成就了他不凡的一生。


  我们都听说过也向往着这浪漫的词语-----柏拉图式的爱情,在我们心中那是最完美爱情的象征,是超越世俗的爱的力量。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词语,走进伟大的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世界,听柏拉图是如何为我们描述这美妙的爱情。了解柏拉图的爱情观就需要我们了解他的思想,解读他的世界观,探究他的哲学理念。相信,每一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成就,让我们用心聆听他们的心声,体会哲学家的伟大。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影响了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柏拉图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他的教学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


  他一生着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Republic)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他的理想国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要。但是在这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柏拉图在其最后的作品《法律篇》中进一步发挥了关于法律的作用的思想。他强调,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从理想出发,他推崇哲学王的统治,“没有任何法律或条例比知识更有威力”;从现实出发,他强调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如同最野蛮的兽类。


  了解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爱情观。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所以,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是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柏拉图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式的爱情观,是一种极其浪漫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是一种我们现代社会所缺少的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柏拉图这样说,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这是一种完美的男女平等的爱情观,是很难达到的一种状态,虽然我们总是能够坚持着这种信念,在爱情的道路上继续,但是往往现实并不总是随人愿,我们在苦苦寻找那个在世界某个角落等待我们的人,然而这个过程有时是那么漫长痛苦,所以说柏拉图的爱情是理想中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梦寐以求有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的由来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柏拉图叹了口起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咯!”


  这个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之后,就产生了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精神恋爱,是一种包含着深刻哲学思想在内的爱情,诚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都能理解的爱情。这种超越肉欲的爱情也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紧密相关,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唯心理论,他提倡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因时施教。从柏拉图的思想来看,他的所有理论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这也与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关,他在青年时期热政治,希望能参加政治事务,公正地治理城邦,但是实际经验告诉他,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城邦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最后,他认为只有在正确的哲学指导下才能分辨正义和非正义,只有当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当政治家成为真正的哲学家时,城邦治理才能是真正公正的。学习了西方哲学,让我懂得了哲学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像我们身边的爱情,我们向往柏拉图式的爱情,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如此纯洁的精神恋爱,但是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目标。哲学与生活是我们最好的学习的方法,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哲学,更加细致的体会生活的真谛。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多的运用哲学,与实践相结合。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4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