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大学工程哲学素质的培养发展现状、问题论文(共2篇)

大学工程哲学素质的培养发展现状、问题论文(共2篇)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工程师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就要具备哲学思维,要学会从哲学和工程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从事的工程问题,能够用工程理性和工程知识以及工程伦理思想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工程哲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兼谈工科大学生大工程素质的培养


  工程哲学是对工程造物的思辨,是研究人类改变客观世界活动的哲学,也是作为工程实践主体的工程师所必备的工程素养和哲学智慧;当代工程观反映了当代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交叉融合、协调建构的新趋势对于指导工程实践和创新工程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工程观也必须经过哲学层次的思辨才能走向成熟。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多次强调:“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我们应该把对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哲学的高度,要提高工程师的哲学思维水平。”当前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求高求洋、工程与环境不和谐甚至破坏环境、产生工程灾难以及创造性和文化传承不够等现象,与我国工程师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系统思维和哲学思辨能力不无关系。时代呼唤新的工程观和新型工程人才的诞生,工程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主渠道,必须以工程哲学为指导,用当代工程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树立大工程教育思想,优化工科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型、和谐型未来工程师。


  问题的提出工程的本质内在地决定着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而决定着工程实践活动的主体———工程师的规格与基本素质。尽管我国工程师总数已达2700多万,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超过600万,两者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但工程师的素质却不容乐观,尤其非常缺乏具有一定哲学素养的工程师和工程管理专家,更缺乏像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这样的工程大师。具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作为国家科技竞争力重要指标的“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的评价中,我国始终处于被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后三位。工程师曾是我国广大民众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但近年来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却呈下降趋势,青少年对工程的兴趣也在弱化。据2003年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声望63最高(占57.5%),其次是科学家(46.9%)和医生(42.0%),而认为工程师声望最高的比例仅为15.4%。


  我国工程师素质不佳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面较窄,不具备宽专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如懂机的不懂电、懂电的不懂机,经济、管理、法律知识更为欠缺;二是能力结构不够合理,尤其缺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明显不足;三是工程伦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较淡薄,缺乏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现实世界的紧迫感理解不深。造成我国工程师素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原因,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工程教育上。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21.8%的人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质量一般。新近一份调查还显示,60.4%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科学生一般都缺少对工程设计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解。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合格工程师(准确说是工程师“毛坯”),清华大学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著称,人们常将今天的工科大学生称为未来的工程师。虽然工科毕业生在成为真正的工程师之前还要经过若干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但学校工程教育(主要指四年制本科教育)对他们在将来能否成为合格的工程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程师担负着通过工程营造人类美好未来的重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未来工程师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哲学的重要目标是展示生活的新境界,工程的根本任务是塑造生活的新境界。卓越的工程师和如同哲学家一样,也是富于哲学智慧的,也急需用哲学的思维来武装和提升。工程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北美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arlMitcham)指出:


  “工程师是后现代世界的未被承认的哲学家”,“全世界的工程师,用哲学武装起来”。工程师要想从深层次上把握工程的本质内涵并真正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就需要将对工程的理解与对科学、环境和社会的深刻理解相结合,把哲学研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然而,我国工程教育中长期存在“重物轻人、重理轻文、重智轻能”的现象,缺乏对工程师进行所造之物必须与所处环境、地域、文化氛围相协调的教育,也缺乏对工程师进行系统工程思维方法和工程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可见,我国在仿苏与学美基础上形成的“专业技术型”和“研究导向型”工程教育模式,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化发展的特点以及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必须用工程哲学思想来整合和改革现有工程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树立新的工程知识观、工程系统观、工程创新观、工程社会观和工程伦理观,构建新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因此,用现代工程观和辩证工程思维来审视当代工程教育,探讨工程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加强工科大学生大工程素质和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第2篇:大学工程哲学研究发展现状、问题与前景


  毛泽东说:“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那么什么是工程哲学?工程哲学是对工程的认识,对工程造物的思辩。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工程哲学是研究人的改变物质世界的活动的哲学,它是研究关于人的造物和用物、生产和生活的哲学问题的哲学分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造物活动对社会、自然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开展工程哲学研究已成为工程界和哲学界迫切的要求。


  一、国外工程哲学的研究


  1898年俄国工程师P·K·恩格迈尔(Peter·K·Engelmeier)在《论技术的一般问题》一文中指出:“当代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专家不只是在工厂里才能找到,高速公路和水路运输、市区经济管理等已经处于工程师的指导之下,要求把工程学对待世界的态度从哲学上加以详细阐述。”Thomas·C·Clarke在《科学与工程》指出:“工程就是伟大的创造性科学。当科学、经验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时,我们或许就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从技艺到职业的工程演化过程。”Farley·Osgood在《工程师与文明》中强调工程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工程是价值中立的工具。罗杰斯出版了《工程的本性——种技术哲学》,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孔德(AugusteComte)提出“社会工程”的概念,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这被认为是社会工程思想的前期萌芽。权威的工程教育家RalphJ·Smith认为:“工程的本质就是在观念中设计装置、程序、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


  20世纪90年代,卡特克里夫和哥德曼出版《非学术科学和工程的批判观察》,他们说:“这本书中的文章总合起来,确定了一个实际上还不存在的学科——即工程哲学——的一些参数,我们希望这些文章将促进一种能够使工程哲学成为正在发展中的技术论研究的一个部分的持续的对话。”“该书分为五个部分:历史背景(讨论工程方法和工程定义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问题、政策问题和工程教育研究。”“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代表20世纪90年代欧美学者研究工程哲学的视野、观点和水平的著作。”


  北美著名技术哲学家米切姆(CadMitcham)把工程哲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核心,是研究工程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指出:“工程师是后现代世界的未被承认的哲学家。”“哲学一直没有足够地重视工程,但工程不应该以此为借口轻视哲学。”“哲学对工程的重要性:(1)因为有许多人从哲学上批判工程,工程师出于自我防御的目的应该了解哲学以对付那些人的批判;(2)哲学,特别是伦理学可以帮助处理职业伦理问题;(3)由于工程有内在的哲学特性,哲学可以作为意义更加重大的工程自我理解的工具而发挥作用。”“为什么说哲学对工程是重要的?最终和最深刻的原因在于:工程就是哲学,通过哲学工程将更加成为工程自身。”“全世界的工程师,用哲学武装起来,除了你们的沉默不语,你们什么也不会失去。”他在多篇论著如《Engineer-ingasProductiveActivity:PhilosophicalRemarks》(1991)、《ThinkingThroughEngineering》(1994)、《EngineeringDesignResearchandSocialResponsi-bility》(1997)、《Thethies0fEngineers:fromOccupa-tionalRolePesponsibilitytOPublicCo-responsibili-ty》(2000)等中,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几个角度出发系统阐明了自己的工程哲学思想。“把工程界定为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制造,并以此为前提分析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异同,进而探讨了工程知识、工程设计、工程伦理等问题。”


  约瑟夫·C·皮特(J·C·Pete)在《技术思考》《工程师知道什么》《设计中的失误:哈勃太空望远镜案例》《工程与建筑中的成功设计:一种对于标准的呼求》等多篇论著中从技术行动论出发阐述了自己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工程哲学思想。他认为应把工程理解为通过组织设计、操作人造物、按照人的需要去改变自然界和社会,工程是有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而工程知识是以关注人类环境为目的的人造物的设计、构建、操作的全过程。皮特对于工程设计的分析是以面向实证经验的案例分析为基础的,他建构了以技术模型MT为基础的设计过程模型。


  沃尔特·文森蒂(W·C·Vincenfi)在《工程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么知道的》一文中指出“设计过程可以在上下和水平层次上交互作用,工程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布西阿勒里(LouisBuc-ciarelli)在《设计工程师》一书中把设计看作工程的核心,并且认为工程设计不是一个机械或计算的过程,而是强调设计过程中社会和历史的背景,并认为工程设计是一个社会建构的动态过程,即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凯恩在《工程方法的定义》一书中认为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是启发法。Layton指出工程是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工具。


  哥德曼在《工程的社会俘获》和《哲学、工程与西方文化》中指出:“工程合理性不同于科学合理性,科学无论在编年史上还是在逻辑上都并不早于工程,工程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工程和工程哲学表现出了一系列与科学和科学哲学迥然不同的本性和特点,工程提出了深刻的不同于科学哲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问题,工程哲学应该是科学哲学的范式而不是相反。”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斯柯庞德提出社会工程学是研究社会秩序,是一种社会工程活动,庞德的社会工程和社会控制论主张法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建筑社会结构,以有效地实现以最小的阻力和浪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中人类的利益。


  2003年,美国学者布西阿勒里(rel-li)在欧湘出版了《工程哲学》,提出研究工程哲学的新范式——社会建构论。2004年,美国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员会把《工程哲学》列为当年的六个研究项目之一,认为工程哲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还专门成立了工程哲学指导委员会,举办学术讨论会,以建立工程哲学的思想基础和扩大并培育围绕工程哲学这个新学科的学者共同体。重点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和工程教育。这项研究希望能够推动对工程的统一的职业主题的阐明,帮助培养出把所有工程学科连接起来的职业自我认同。当代西方工程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涉及工程本体论、工程知识、工程伦理、工程设计、工程教育等范畴。


  二、国内工程哲学的研究


  在中国,“工程”范畴出现很早,早在《新唐书·魏知古传》中就有,“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的记载,《元史·韩性传》中,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在《红楼梦》中有“园内工程,俱以告竣”等。“工程”在中国传统生产发展史上主要系指土木设计、建筑、施工等。也出现了显示中国古老文明的大型工程,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紫禁城”、“都江堰”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建设者朴素的系统哲学观和“天人合一”的工程理念。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工程问题的思考。钱学森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工程特别是系统工程问题的重要论文,其中包括许多富于哲理的内容和具有启发性的哲学观点,他指出:“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李伯聪先生于1988年出版了《人工论提纲》,该书阐述了人工论和认识论的相互关系,并按人工过程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了人工论的一些主要概念:实践理性计划、决策等。1992年,他向北京国际科学哲学会议提交论文《简论工程实在论》;次年,正式发表《我造物故我在——简论工程实在论》,该文说工程实在论力求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工程哲学;1995年,又发表论文《努力向工程哲学和经济哲学领域开拓——兼论21世纪的哲学转向》,1997年,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认为应认真研究由李伯聪首先提出,但还很少有人研究的工程哲学。1999年,陈昌曙在《技术哲学引论》一书中以单独的一节讨论技术和工程的一些问题。2001年,李伯聪在《哲学研究》发表了《我思故我在与我造物故我在——认识论与工程哲学刍议》,从对象、过程、研究的范畴等方面对比了认识论和工程哲学的不同,指出大力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是当前迫切的时代要求。2002年初,陈昌曙发表《重视工程、工程技术和工程家》一文,论述了工程与技术的差异,简要地阐明了工程活动的10个特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工程家这个新概念。他还指出我们不仅需要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而且需要有工程哲学。


  2002年,凝结了李伯聪先生大约20年心血的著作《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正式出版,书中以过程分析和范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工程哲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给出了50多个应该研究的范畴,从科学一技术一工程三元论角度界定了工程: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给出了两个研究视野:理论视野——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关系中把握工程;实践视野——从工程与生产的关系中把握工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序言中称赞“这本书是现代哲学体系中具有开创性的崭新著作”,陈昌曙发表书评认为此书“是充满原创性并自成体系的奠基之作,它的出版为哲学研究开创了新的边疆”。同年,徐长福出版了《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我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在序言中说,该书所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甚至可以说是有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的。


  随后,殷瑞钰院士探讨了第三个视野,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视野:“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生产—社会的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网络中来认识工程的本质和把握工程的定位。工程是将相关知识集成起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枢纽和集成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005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l卷出版。2006年4月,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2卷出版。书中总结了近年来众多中国学者开展工程哲学研究的进展。


  关于工程的本质,王洪波教授认为:“工程的本质是人、环境和技术这三大要素的系统集成过程及其产物。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三类规律,即人的活动规律、科学技术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这表明,工程不仅是技术的集成,而且也渗透着美学、伦理等文化因素;在工程活动中,需要科学地处理三大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丘亮辉先生认为:“工程活动是从虚拟实在转变为工程实在的过程,据此可以理解古代造物和现代造物的根本区别。”广州行政学院李三虎教授则提出:“工程的本质是一种人的集体性物质存在方式;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要倒过来思考,从工程的视角看技术、看科学,同时需要引入社会建构论视角,展开关于工程的社会学研究。”殷瑞钰院士概括了五点:“①工程是有原理的。②工程是有特定目标、注重过程、注重效益的。③工程是通过建造实现的。④工程是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⑤工程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集成和优化。”


  关于工程哲学的研究领域,杜祥琬院士认为工程哲学研究涉及工程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工程的调研、论证,工程所用技术、工艺,工程决策、质量评价等。傅志寰院士认为工程哲学应着重研究工程与环境、工程与人、工程与文化、工程的进度与质量及成本等。汪应洛院士提出了开展工程观研究的五个方面:①具有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可持续发展利益的工程观研究;②工程辩证观研究;工程系统观研究;③工程生态观研究;④工程价值观的研究。殷瑞钰院士概括了工程哲学研究的六个方面:①工程的定义、范畴、层次、尺度问题;②工程活动在社会活动中的位置和工程发展规律的问题;③关于工程理念、决策和实施问题的理论分析和哲学研究;④工程伦理、工程美学问题的研究;⑤重大工程案例分析和工程史研究;⑥工程教育和公众理解方面的问题。张寿荣院士认为工程哲学就是面向工程实践的哲学。


  2006年西安交大王宏波教授出版《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一书,东北大学田鹏颖教授出版《社会工程哲学引论》一书,成为专门研究和分析社会工程问题的著作。明确了社会工程学的对象和内容,特别是社会工程学的方法论,包括社会分析方法、社会模式的设计方法、社会模式的模型分析方法和社会选择理论,提出了协调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正如李伯聪教授在《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中所说:“本书以对工程化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类型的工程活动进行哲学分析为基本内容,希望在今后有可能再写一本专门分析和研究社会工程的著作。”这两本书的出现使工程哲学的研究涵盖了“物质工程活动和社会工程活动”,使工程哲学的研究系统化。


  三、工程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哲学研究的问题在于: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呈现不同观点争鸣的局面,对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界面研究尚未展开;仅限于对工程师所掌握的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的分析,偏重实用主义,忽视了工程主体的多层次性,对工程客体的认识论分析不足,缺少有效的工程事前评估、事中影响和事后反馈机制的理论研究;关于工程价值的研究偏重工程伦理,且只注重于工程师主体责任的研究,较少涉及对工程本身的价值讨论(工程本身是价值中立的还是负载价值的),对工程事后评估规范、标准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


  现阶段的工程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家的理论研究,工程哲学已经建立了物质工程哲学和社会工程哲学两大基本体系和研究框架,作为理论的工程哲学研究得到了大力发展。但是,作为实践的工程哲学还没有得到足够发展,作为现代工程活动主体——企业家、工程师的工程哲学研究还很欠缺,我们觉得应该将工程哲学的基本理论与具体工程科学结合,如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电气工程等,使工程哲学的研究向更低的分支延伸,成为企业家、工程师的哲学,这也是工程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使工程哲学的研究网络化、系统化、层次化。


  总之,工程哲学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系统化理论化的专著还不多见,学术共同体还没有建立,也没有形成被认同的共同研究纲领。


  四、工程哲学研究的前景


  马克思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我国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建设和大发展的时期之中,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正在兴建。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积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的小国,人均能源的小国,人均可耕地和人均GDP的小国、穷国。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几个协调发展,它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处理好科技、投资、效益、资源、环境、人才等多方面的因素及其关系。每项成功而优质的工程项目,它的工程师和管理者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现在需要的是让人们更自觉、更系统、更科学地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工程活动,在工程活动的全过程用正确的哲学观、工程观指导。工程需要有哲学支撑,工程师需要有哲学思维。用唯物主义武装工程师和工程的领导、管理者,有助于避免主观主义、政绩工程、拍脑袋工程、豆腐渣工程;而更多的辩证思维有助于避免片面性、走极端、避免思想僵化等等。对工程科技工作者来说,工程哲学是思想方法、思维武器,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要关注工程哲学,学习、研究和运用工程哲学。哲学家和企业家、工程家必须在哲学的绿洲SE程哲学的研究中结合。“工程哲学的进展不但能发挥思想性和理论性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工程性和现实性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642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