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数字解读西藏人民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增强

数字解读西藏人民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增强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在农牧业上,和平解放前,西藏广大农区生产主要靠人力畜力,由于工具简陋、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央多次专门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区党委、政府部门开始大量推广各种轻便省力、耕作质量好效率高的新式农具,从此,照明不再用油、耕地不再用牛,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耕作,西藏结束了传统的“二牛抬杠”时代。另一方面,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不仅免收农牧民的各种税费,还对农牧民在良种推广、化肥和农机具购买等各个方面予以补助。2010年,中央和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由2005年的50万元,增加到1亿元,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78.06万千瓦,农田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5.2%,特别是科技在全区农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攀升,目前已达到40%,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良种统供率达65%,实施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区50万亩,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4.58万亩,西藏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西藏农牧业收获颇丰,据统计,2010年,西藏全区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92万吨(连续12年保持在90万吨以上水平)和5.86万吨,是1951年的6倍和33.5倍,粮油平均亩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87公斤、166公斤,确保了全区粮油安全;肉、奶总产量分别达26.69万吨和30.28万吨,是有统计记载的1978年的4.7倍和2.2倍,牲畜存栏数由1959年的956万头(只、匹)增加到2321万头(只、匹),西藏农牧业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亿元增加到68.13亿元,年均增长4.8%,西藏农产品供给实现了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保证了西藏民众的温饱问题,西藏人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教育事业上,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广大西藏民众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平解放前,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在校学生最多时不到3000人,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很多人连自己的卖身契都看不懂。和平解放后,昔日以牛羊为伴,风里土里“疯玩”的孩子,如今背着书包进学堂,接受现代教育
  “三包”政策是中央给予西藏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从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三包”政策。27年来,国家共投入“三包”经费51.76亿元,先后12次提高“三包”标准(2012年农牧民子女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其中伙食费1800元,服装、装备、学习用品等200元,边境县农牧民子女在此基础上额外享受每生每年100元特别补助)。同时,2012年秋季开始,又对学前教育阶段城镇子女实行免费教育,这标志着西藏率先在全国实现从学前至高中阶段(包括中职学生)15年教育免费政策(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西藏95%以上的在校生都能享受到这一系列政策。此外,国家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工程”等多项重大建设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0年到2011年间国家对西藏的教育总投入就达432.71亿元,为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据统计,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011年,西藏民众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约1290人上升为5500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由约9890人上升为1721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约30440人上升为36590人;全区现普通高等院校6所,各级中学200余所,小学900余所,幼儿园基本覆盖全区所有县;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26.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2.7个百分点),高中入学率达63.4%,初中入学率达98.5%,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以下,已累计脱盲近180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年,截止2011年,西藏各类在校学生达57多万人,已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西藏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组经过检查认定,西藏自治区“两基”的主要指标达到了验收标准。此外,截止2011年,西藏有各类独立科研院所34所、民营科研机构9所、农牧技术推广机构14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4万人(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6.8%左右),完成国家及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3253项。如今西藏已经建立起一个涵盖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在内的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现代教育体系,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综合、从低水平到较高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2003年7月,西藏自治区全面推行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使西藏百万农牧民的医疗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现已全面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家庭账户、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和自治区用于农牧民免费医疗的经费达17亿元,至“十一五”末,西藏农牧区医疗补助标准已从“十五”末的年人均80元提高到年人均180元,2010年医疗费最高报销额度达到13万元,是当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的8.7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高海拔和紫外线强烈等环境影响,西藏得白内障的患者较多,国家把农牧民白内障复明手术纳入农牧区医疗制度大病统筹报销补偿范围,使更多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农牧区医疗保障筹资渠道,稳定了资金来源,建立了政府主导、风险共担的现代保障模式,降低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衷心欢迎。
 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国家安排西藏农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2亿多元,先后对73个县卫生服务中心和683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了改造、扩建或新建,还新建或改扩建了20个县藏医院;为73个县配备了农牧区巡回医疗车,为602个乡(镇) 卫生院配备了流动服务车;为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X光机、多参数监护仪、显微镜、心电图机、麻醉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同时,自治区政府还为5261个行政村配备了乡村医生5323名,平均每个行政村达到1.01名,较2005年底西藏乡村医生人数增加了2871名。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西藏约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50个,床位8840张,卫生技术人员9980人,藏医药技术人员达到了1540人,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建立起来,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每1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人下降到174人,婴幼儿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前的430‰下降到20.69‰,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67岁,百岁老人也逐渐增多。西藏的人口增长模式从过去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高增长率的模式转变到目前的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模式。
  与此同时,国家和自治区非常重视藏医药的发展,通过支持基层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农牧区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藏医药骨干人员服务能力培训及藏医药文化建设等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了藏医药机构,大力培养藏医药人才。据统计,为促进藏医药蓬勃发展,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就累计投入7.5亿元发展藏医药业。截止2011年,全区第一论文网藏药生产企业发展到18家,且均通过国家GMP认证,能够生产360多个藏药品种,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有298个品种。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作为西藏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的藏医药,实现了生产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变,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从旧西藏拉萨的两所医疗机构“门孜康”和“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演变而来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为一体的、专业学科较为齐全的“三级甲等藏医医院”,年门诊量达26万人次。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展西藏的民族医药业,“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藏医药事业的投入,其中包括每年继续安排1000万元藏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自治区财政还将重点支持开展藏医药特色服务、公立藏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基础研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藏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在社会保障事业上,千百年来,西藏农牧区同内地广大农村一样,以家庭养老为主,养老的任务往往落到儿孙身上。但随着时代变迁,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农牧区青年纷纷进城打工谋生,西藏农牧区出现了不少“空巢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的传统已难以维持,西藏民众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长期维持的社会保障。
  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在西藏地区大范围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截至2010年底,西藏所有73个县市区全部列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提前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涉及农业人口221万人,与此同时,西藏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2009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2012年的每人每月90元,已累计向年满60周岁及以上农牧区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约7632万元。2011年1月,西藏所有县市区又被列入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同时把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为每人每月120元,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群体逐年扩大,2011年底,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保险待遇达到每月2439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2012年开始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寺庙僧尼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西藏寺庙僧尼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预计到“十二五”(2011-2015年)末,西藏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将达到95%以上,实现制度的应保尽保。这些政策措施标志着具有西藏特点、统筹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在西藏的全面建立,从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51年,西藏人均居住面积不到3平米,2005年为20平米。2006年,国家在充分遵循科学规划、尊重农牧民意愿以及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下,在西藏开始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已完成投资170亿元,截止2010年末,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约35平米,覆盖西藏全区近28万户、140万农牧民,基本实现了让全区所有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标。西藏的安居工程在让农户们住上宽敞明亮的藏式新居的同时,还享受到水、电、广播、电话、卫生等配套设施。
  此外,为解决西藏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缓解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国家采取多种途径促就业,2006-2011年间,自治区政府先后分四批购买了约20000个公益性岗位,目前城镇就业总人数达到约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3.81%。
  在收入水平上,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民众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数据显示,西藏人均GDP从1959年的142元增加到2010年的17319元,增加17177元。从2005年到201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78元增长到4139元,增长99.2%,连续8年(从2003年开始)保持20%以上的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从8411元增加到14980元,增长78.1%。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促进了农牧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例如,据统计,西藏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生活用汽车3.98辆,电视机、洗衣机、照相机等现代家用电器已基本在广大农家牧户普及。
  结论:人们幸福物质、精神生活的经济基础的实现是国家向心力、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原动力。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大体可以分为生理需要(食物、水、住所等)、安全需要(保护自己身体和情感免受伤害等)、社交需要(友谊、爱情、归属感等)、自尊的需要(关注、荣誉、地位等)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潜能得到发挥、理想得以实现、价值得以体现等)五个层次。需求五层次理论勾勒了人追求从物质到精神的满足与幸福的轨迹,没有人不追求幸福,因而,对于广大藏民群众而言,也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人之所以能作为一个“人”存在,首先是基于食品、水、住所等生存需要的满足。而上述这些需要,包括最基础的生理的需要,对于广大藏民,在和平解放前的农牧制下是可望不可 即的,因而,他们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能够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人民政权,而新中国的成立,恰是符合了西藏人民的需求和根本利益,成为了西藏人民的救星。
西藏从农奴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飞跃,为藏民一系列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国家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给予西藏大量支持,不但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发展战略,同时提升在对口援建、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的水平,西藏告别了“与世隔绝”的状态,迎来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西藏的资源优势日益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上所述,西藏人民的生产生活(农牧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改善,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藏民也享受着与东中部地区百姓同等的甚至更为优惠的政策,享受着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的成果。
  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第一论文网经济基础,当群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政治文化也将随着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决定了当地政治文化结构。西藏人民在农牧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上状况的改善,使西藏人民的基本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而一般情况下,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如马斯洛所说,人民逐渐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实现向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阶段过渡(然而,一般情况下也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有追求较高层次需求的动力),这在政治方面更为明显,即当经济社会地位提高后,人们转而提出要在政治上实现自我。西藏农牧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方面的发展提高了民众参与政治的能力,如塞缪尔·亨廷顿说,对于后发展国家的民众,在人均GDP小于1000美元时,人们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冲动是微弱的。因为,他们现处的恶劣环境还不足以支撑他们的政治需求。马克思也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合法性”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认同高低、合法与否,不是当权者说了算,而是民众说了算。而只有当藏民在满足了经济基础(基本需求)之后,才会认同当前的政治合法性,才会自觉增强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以上数据充分论证了西藏人民伴随着生理、安全、社交需要的日益满足,逐步提高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认同感,增强了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也就是说,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合法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人民纷纷行使投票权,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而反过来,人们广泛参与政治又进一步增强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在2007年举行的西藏自治区、地(市)、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反之,从一定视角看,一些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如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导致政权的丧失也是应然甚至是必然的,苏联解体就是很好的说明。人都有着追求物质精神幸福的天性,而当物质生活(生理安全等)的天性得到满足后,其追求价值(社交、自我实现需要)天性的实现也就是“天性使然”。因而,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注释:
  引自中国西藏网:今夕60年:喜看西藏农牧业的现代化变迁,2011年4月21日。
  引自西藏日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巡礼,2012年11月2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常住人口突破300万藏族人口占90.48%,2011年5月4日。
  引自西藏日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巡礼,2012年11月2日。
  引自新华网:百万农牧民受惠于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2011年4月13日。
  引自新华网:7.5亿发展藏医药,2011年4月15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自治区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惠及221万农牧民,2011年4月25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全面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012年11月2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2011年7月12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农牧民建起安居房,2011年7月5日。
  所谓公益性岗位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服务岗位,如社区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
  引自新华网:西藏:再购4300个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压力,2011年4月21日。
  引自新华网:数据显示西藏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6月23日。
  引自新华网: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2011年7月12日。
  参见《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13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