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尊德义》篇「尚思则无为」论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筆者在〈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1﹞一文中,曾依據一二論點,並旁徵一些文理,嘗試給第18簡「尚思則□□」之缺文,補上了「無為」這一辭。今本文復在原論說的基礎上,添加了探討孔子的天道思想這一新元素,加強申述所補文辭的可能性。

一.孔子的天道思想
(一)略論早期儒、道思想有所同流
據筆者的研究,儒、道不單曾因「無為」思想的相通,精神面貌有所一致而同流(按:儒的無為是「順帝之則」﹝2﹞,道的無為是「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3﹞,公式是了無私執的「不識不知」,如《易‧繫辭上》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故《論語》的「無為而治」與《老子》第三章的「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同),且早期思想是同源於《易》。孔子的天道觀就深受《周易》影響,《中庸》與《性自命出》在這方面都有重要的傳承。尤其在《性自命出》,筆者找到了儒、道同流的極有力證據,它就是文中的:「愛類七,唯性愛為近仁。智類五,唯義道為近忠。惡類三,唯惡不仁為近義。所為道者四(按:這即同篇的『道四術』,也是《老子》甲本所說的『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這四者。﹝4﹞),唯人道為可道也。」(第40-42簡)這段話中的數字七、五、三、四,加合起來是「十九」。而筆者在《莊子新闚》(台灣商務,民國七十七年)書中提到,莊子善用數字來設寓言,所謂「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這著述凡例,就曾多番被他巧妙地運用,其中在〈大宗師〉篇的:「參(三)日,而後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久,九日,而後能外生。」說話中的數字,加合起來,不也是「寓言十九」中的「十九」嗎?

而同樣重要的證據,在簡書《恆先》和帛書《道原》也都可以見到。這裡先舉《恆先》開篇數語為例:「恆先无有:樸、靜、虛。」筆者認為這是亦道亦儒的話。其中一個理由,是《論語‧述而》記孔子的言「有恆」,就嘗提到「無」、「虛」、「約」這三種特性,孔子又有說「仁者靜」,皆屬心的至尚修為。而由「恆」之為「先」這個「先天而天弗違」的「先」(《乾‧文言》),其樸、靜、虛之「无有」(按:《莊子‧應帝王》篇「明王」之「遊於無有」,其精神內涵與此同),也即「道恆无為」(楚簡《老子》甲),再說到「樸:大樸;靜,大靜;虛,大虛」,這後者才是道家推極而說本體,以體為大的話(《老子》言「道」說「強為之名曰大」,孔子則謂「唯天為大」)。而這說法也可於《道原》所講重的「大虛」妙境,找到理據,例如:「恆无之初(按:意謂『恆自然』這無為之初),迵(通也)同大虛。」又:「知虛之實(例如『喜怒哀樂之未發』),後能大虛。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無間,周襲而不盈」,「聖王用此,天下服」。這就像孔子所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體用無間一樣。

由此亦知,「恆先无有」當是指《老子》第67章中「我恆有三寶」之「不敢為天下先」這一寶來說,也是《尊德義》篇「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和「先之以德」的思要所在。

而《性自命出》的作者,又深明孔子的以「仁」統合諸德,這學思之立,主要是因他認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對其道所生出之物,其終始的變化,自始至終就都是中道本末的不離,『中以應實』(見《大戴禮.小辨》。此句本書原文沒有引用,今補上),任物自取,是所謂『中庸之為德』,並無妄私偏倚之執與干預造作之為,卻必因於物所取得的道而加以生發,而帝心(或曰天心)則以福善禍淫為天地間興替盛衰的大精神。」(摘自筆者於2003年6月間寫的〈上帝、孔子、人〉一文。見本書第62頁)。所以孔子說「仁者安仁」,「仁者靜」。這「仁」,在他就是「君子上達」而取法於天的中道,是所謂「吾道一以貫之」,所上貫者,當是「帝」那一體能成己成物,而使物自有「本末」、「終始」的中道無為(故《語叢一》有云:「凡物有本有末,有終有始」)。帝這中道無為,是「幾近於道家的自然無為,但又不是自然無為,因天的知能本在,天志也在」(同上引文)。故孔子的說「泛愛眾,而親仁」,這仁,當就是他有本於「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一認知,「下學而上達」,「祖述堯舜」,「允執厥中」,而有所立說的話。

故荀子曰:「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解蔽〉)

而楚簡《老子》甲,也給孔子的視上天無妄執無私偏的愛為「仁」(《孔子家語》及《大戴禮記》之〈五帝德〉皆記有孔子稱譽帝堯「其仁如天」),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因今通行本《老子》第五章,是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樣的針對性說話,但這幾句話在楚簡《老子》甲本卻見闕如!早期儒、道思想同流,這又是一重要佐證。
還不僅此,《性自命出》的作者,實深明儒、道此一密切關係,故對於天道無為的為命和成就物性,有云:「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又說:「篤(按:指出於至誠的厚道,有所謂『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所以老聃要說『守中,篤也』,孔子要強調『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仁之方也;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第39簡)
這所謂「性或生之」,意是指天工開物,一視同仁。天並沒派定百物中有哪些物,是可得此一能成己成物的活物之性而生,例如《恆先》便有所謂「恆先无有」,《忠信之道》則有謂「大忠不奪」。而結果是,天地萬物的有生,以人之性最能證明人是在各種道物的「或」成中,得着了這種「性命」(《恆先》:「有出於或,性出於有。」《乾.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因人能知所「反善復始」,「人能弘道」,「贊天地之化育」,顯出了這性。所以篇中說「唯人道為可道也」;所以《語叢一》謂「天生百物,人為貴」;而《中庸》則開宗明旨即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由此以强調「君子慎其獨也」。而這也形成了古道的所謂「天工人其代之」(《書‧皐陶謨》)這一核心思維。而這句中的「或」義,當本自《易‧乾》九四「或躍在淵」的「或」。這個「或」,可意表任何事物的出生有始,皆出於「道恆无為」,包括以“无為”「反輔」和「相輔」這樣的「既得其極,遠其德」,自有「終始」生成(見《太一生水》及帛書《稱》。按:故此《恆先》既謂「氣是自生,恆莫生氣。氣是自生自作」,又謂「恆氣之生,不獨,有與也」)。所以孔子說:「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禮記‧哀公問》)而《中庸》則稱此義作:「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故《恆先》有曰:「或,恆焉;生或者,同焉。」同理,聖人的「從容中道」,「未言而信,弗召而至,或先之也」(《淮南子‧繆稱訓》),這種因「或」而成的有,也是出於「恆」之為「先」的無私有。亦以此故,「或」也可用以表徵一些對時、地、人、事等不必規限確指的「有」,以及設想中和自然地相對的「有」。這種變相的「有出於或」,當就是《恆先》所稱的「或非或,無謂或」,例如《尊德義》所說的「故為政者,或論之,或議之,或由中出,或設之外」,和《中孚》卦六三爻辭的說「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即是。而說到「或」之一義其與《周易》的密切關係,筆者認為它既可用表在中道的「動靜有常」下,所發生的「終始」極變(這在道家來說,就是所謂「天極」、「時極」的「天當」變化。引辭見帛書《經法.國次》及《稱》);也可表出相對性以及對立轉化、矛盾轉化(例如《呂氏春秋‧大樂》之說「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的關係和意義。而這同樣也可稱作「生生之謂易」(按:筆者認為此一“易”義的指謂有二,一是指「易」道,一謂《易》書。又「或躍在淵」的「或」,亦涵矛盾相對之義,句是指人的身體雖仍陷獄中,但精神已自痛苦的深淵解脫躍出。此說與上所述《易》書的指謂,同見拙文〈周易艮卦經傳義理的探討與新釋〉,簡帛研究網2月15日)。事實《周易》之言「或」,亦多取可表「終而有始」之義的第三爻以繋辭。例如《坤‧六三》的說「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和《訟‧六三》的說「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便是,是隱指文王被紂囚,卻因此得吸收殷商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演《易》,此亦《老子》書所謂「禍兮福之所倚」是也。至於「或躍在淵」的「淵」,則就是《老子》第四章「淵呵似萬物之宗」和《中庸》所說「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中的「淵」。而「或」,亦同於《恆先》中「或作」的「或」及《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弗盈」和《太一生水》「周而或始」中的「或」。在孔子,則亦見有以「或」來言心的矛盾轉化,例如《論語‧顏淵》記他談到「辨惑(《釋文》謂“惑”本亦作“或”)」,有云:「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因此孔子是視「辨惑」為心的一種修養,說:「智者不惑」。而上博竹書《魯邦大旱》第4-5簡又記他有說:「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恃乎名乎?(按:兩句意謂山川的需要雨水,有可能更甚於我們,但也可以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如此。在我們有必要靠着耗費人力物力,尊天之名以求雨嗎?而筆者認為句中的『或』和『或必』之遣辭,是要在構成矛盾相對以表出分歧或者是對立之義。)」同理,上博竹書《從政》甲篇第12簡中的「必或知之」,當也是相類的用法,可反映出實況尚非如此。

是知儒、道皆重視「或」之道。而在道家看來,物之有有,有始,有生,恆常是先出於道的無私有無私為,始然後能自取自化自成於道,「自定」其「無名之樸」(辭見楚簡《老子》甲及《老子》第37章),是為初物的性體,可以「或」稱(《恆先》:「有出於或,性出於有」)。而這「或」,又以無為反輔於道(故老聃有稱「將鎮之以無名之樸」),是所謂「周而或始」(《太一生水》)。而自此以往,由「或作」所生出、生成的事物,又可因自本而末而終始的反輔與相輔(按:先秦載籍,每見以「或」來言「正反」之道,相信正是有本於此義,以表出事物的相待對待、相生相成的依存關係。例如帛書《道法》就有云:「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敗,或以成,禍福同道,莫知其所從生」),復有各種變化、演化的生成。
所以楚簡《老子》甲說:「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按:『弗能』是指不能取代萬物而為。意在強調毋以己役人)。」
《語叢一》謂:「無物不物,皆致焉(按:所致者『或』也,說見上),而無非己取之者。」
《管子.白心》則稱:「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
而《文子.道原》更有語謂:「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無治而無不治也。無治者,不易自然也;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皆是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而治」義。
儒、道的學術,早期有所同流,且同源於《周易》,即此可見一斑。

(二)從孔子的天道觀看他的無為思想﹝5﹞
《莊子‧齊物論》有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這是謂聖人對宇宙之究極,本體的真相,諸如此類的問題,並不刻意要談論。但人既是因天道而成為有實體之物,是則對一些與實體有關的問題,例如道體存在的狀態、功能與特性,它與物所以生出的關係,它存在的意義等等,都不妨加以設說討論,但又不必因此而要上綱到議是論非的梯階、層次。
故在孔子認為,天帝是以「神無方」這「無為」的體式(設說是「天何言哉」。對此語句之義,馮友蘭先生在所著《中國哲學史》第65頁中認為「但謂天無為而治耳」),派生成物的道;也讓有道之物﹝6﹞在一既定法式序式的變化中,可無固定程式和格式(例如上博簡《仲弓》記孔子有云「日月星辰猶差」。而在《易經》中獨一見的「時」字,就正見設義於那意涵「有序」,但須「待時而動」不妄作的《歸妹》卦,其九四爻辭說「歸妹愆期,遲歸有時」。所以楚簡《忠信之道》說「大信不期」),也不限任何形式地生變,而善自體道和取化於「大道」,自強自適地自化以成(設說是「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所以《易》傳看重言「時」以及說「時」之為「用」為「義」「大矣哉」)。這也就是所謂「皆原於一」、「大一」和「大中」之道。在《易》這則是坤卦六二中正的「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和《艮》六五中而不正所繫的「言有序,悔亡」。質言之,道不單是天帝所派生出,而且成物的道是出於帝的「無為」(《禮記‧哀公問》:「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
因此孔子在學說中是稱「上天」這種「無妄私之為」的道為「其道」(《論語‧里仁》、《尊德義》)或「其初」(上博簡《孔子詩論》),並以頭上這一片既「無私覆」又可派生出「大一」的「天」,作為能健行「無為而治」之道,但卻不是沒有知察之能的上帝的存在表徵﹝7﹞。而事實這一種認知,早在孔子之前便已存於古道中,故有所謂「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論語‧堯曰》)、「克厭帝心」(《國語‧周語下》)、「《大禹》曰『余茲宅天心』何」(《大常》)這類的話語。所以《禮記‧禮運》有云:「故祭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乾卦‧象傳》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而《觀卦‧彖傳》亦因於此一義理,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因此《莊子‧在宥》有謂:「神而不可不為者(按:此即〈庚桑楚〉所說的『出為無為』,意謂神明神氣的神,能神到知道無為的事是不可以不為的),天也。」而這個「天」到了《荀子‧王制》,便成了「大神」的存在。荀子並把孔子這一「上達」於「天」,而對「無為而治」這「神道」修為的講重,稱作:「孔子仁智而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也。」(〈解蔽〉)


二.「尚思」與「無為」的關係
《詩.大雅.烝民》嘗有設言形容「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蓋云人中的聖哲,對於天德之在人身,其「輕」如毛,幾乎令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唯獨能自察覺而得知,從而「慎其獨也」。這即是說,「聖之思也輕,輕則形,形則不忘,不忘則聰,聰則聞君子道」(《五行》第15簡),意即「聖人知天道也」(第26-27簡)。    
但聖人還得「慎求之於己」,始能如《五行》所說的「仁之思也精,精則察,察則安(按:這個『安』,也就是同篇所說『知而安之,仁也』的『安』,亦孔子所說『安仁』的『安』;《荀子.修身》則謂『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第12-13簡),知所體行輕上加輕的「無為而治」,也即「無為而無不為」之道。此種修養,就即《語叢二》的所謂「尚生於靜。」按「尚」,上也,高也,可理解為輕上加輕之意。《五行》之《說》謂此為『輕者,尚也』。荀子亦說「操而得之則輕(謂能做到無妄私之執則思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不苟〉篇)。所以楚簡《老子》甲有謂「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論語‧憲問》亦記孔子把人重視這種無私執之義,稱作「尚德」;《莊子》書〈在宥〉則謂此為「中而不可不高者,德也」,〈庚桑楚〉篇更大陳其義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即謂能虛則無為便不單只是「不識不知」的無私我私執之為,且能「無不為」,也即無不自有已然的為使與化育的產生。
而人這一「慎求之於己」(郭店簡《大常》第38簡),又當在「尚生於靜」的「靜」處。此因「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禮記.樂記》),這例如《中庸》所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是了無妄私偏蔽之執。所以《詩.王風.兔爰》說「我生之初,尚無為」,也即謂人初性之德是至純的。(可惜「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只有「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
故知「無為」則「思能輕」,而「尚思」自也可返德於「無為」。這相信就是孔子說「仁者靜」的思要所在。
故此荀子說:「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解蔽〉)

結語

綜上所論,故筆者認為《尊德義》第18簡「尚思則□□」末兩個模糊不清的字,應補文為「無為」。於是第17-18簡以「……則……」為句式之四句乃成:「因恆則固,察曲則無僻(此句依李零釋讀),不黨則無怨,尚思則無為。」未審有道以為然否?

註釋:
﹝1﹞見拙著《學校與學術之間》「學術篇」之部。是書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有關網址是:
﹝2﹞《詩.大雅.皇矣》
﹝3﹞《莊子.應帝王》
﹝4﹞有關論說見拙文〈論郭店簡之《尊德義》篇可推定為孔子的著述〉,書第209-216及268-271頁
﹝5﹞本節內容主要是取自筆者於2002年12月所寫的〈孔子天道觀新探〉─文稿。猶憶筆記初成,筆者是視它為該篇兩大鎮篇寶之一(另一是「治天職三綱領」。但今時筆者於筆記上,又加進了「孔子的天道觀源出《周易》說」這一寶)。至於何以原先沒有直接用上,則本書的自序(二)間接已有說明。又本書出版後,筆者始在簡帛研究網上看到周可真先生的《儒家學說中關於“天”的觀念和信仰及其歷史演變》一文(原載《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覺有不少觀點都深獲我心,尤其是下面所錄的一些看法:「天具有“無言”的特徵」,「“天”能使“四時行”,“百物生”,但卻不是靠發號施令來實現的」。「根據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政治思想邏輯,我們可以領悟,“天”之“不令”而“四時行”、“百物生”,是由於“天”之“身正”的緣故」。「在孔子看來,“天”並不是以“言”而以“行”而來影響萬物的」。
﹝6﹞物皆體道而生,有道而用。從《論語‧雍也》知,孔子是嘗把此義喻作:「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而在《莊子‧德充符》的「重言」,則見孔子是稱此作「命物」。
﹝7﹞筆者立此說的要據有三:

一是孔子嘗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意指堯是法天而言「中」的第一人(《論語‧堯曰》:「諮!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試拿此句來看他譽舜所說的:「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則知語意當有所本。


二是《莊子‧天地》有「無為為之之謂天」一語,語句是緊貼於「夫子曰」的話語之後。對於「夫子」是稱謂誰,注釋家的說法有三:一是莊子;二是老子;三是孔子。筆者認同宣穎謂「夫子」是指「孔子」此一說法,理由固因後文述有「夫子問於老聃曰」之語,而《呂氏春秋‧當染》謂孔子學於老聃,《禮記‧曾子問》亦記孔子曾向老聃問禮。此外,筆者還可補充兩點重要證據,就是同篇另一段的「夫子曰」之下,有句謂「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而郭店簡《性自命出》亦見有「金石之有聲」句,下雖有缺文,但可據上博簡《性情論》補上「弗扣不鳴」之語。而《性自命出》乃儒家者言,則《莊子‧天地》該段話,亦應作如是觀。
三是該段的末句為:「大小、長短、修遠。」
據《禮記‧表記》,則知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有所謂「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而「修遠」亦是「義」之要道。孔子言政,就談到「遠者來」(〈季氏〉);而言身心之修,又有強調行「遠」之道(〈顏淵〉);亦曾表示「欲居九夷」,認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故《莊子‧在宥》說「遠而不可不居,義也」。
結合此三者,筆者認為《莊子‧天地》篇「無為為之之謂天」這話,居其前的「夫子」,當指孔子無疑。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792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