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中国哲学 > 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思考

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哲学思考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国哲学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文章试图从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及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等角度对创新理论进行相应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以来;理论成果;哲学内涵;理论意义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进而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理论强党必强,思想富国必富”,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新成果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红线,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思考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对于我们学习、理解和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并以此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作出了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成果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是对过去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提炼,是对实践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的反思和借鉴,是对理论干预现实后形成的鲜活经验和重要“数据”进行的归纳和梳理;二是这些成果还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
  1 科学发展观是实践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前提下,“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一些矛盾和冲突开始出现,解决不好,就可能会阻碍发展的质量、水平和可持续性。概言之,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同时,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还是几代领导人实践经验的理念概括和智慧结晶。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前辈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
  2 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而言,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缺少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表现还不突出。今天,在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之后,一系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城乡地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就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3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问题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后提出来的。十月革命以来,从共产党在一个国家执政到在多个国家执政,再到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实践经验教训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经受住执政特别是长期执政实践的考验,越来越成为引人关注和发人深思的重大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思想,反映了实践发展对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在政党建设方面赋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
  
  二、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哲学内涵
  
  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建设和发展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落脚点,也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这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必然体现。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说:“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称作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里所说的人,就其主体而言,就其绝大多数而言,就是人民群众。因此,唯物史观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发展,强调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还分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机制,指出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是历史运动合力的结果,而历史运动的合力之所以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进行历史活动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观认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唯物史观的这一观点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首先,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人口和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互相适应是一个自然规律,要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就必须“使人口的增长和生产的增长相一致,甚至使生产的发展超过人口的增长”。这里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相协调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能离开自然界孤立地把劳动说成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实质上已经把自然环境、资源状况作为人类生存和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提了出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前提。
  最后,唯物史观认为,人们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关系下一代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根据这种情况,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他还主张对人类生产行为所产生的这种较远的自然和社会影响进行“控制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堪称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先声,构成了唯物史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论依据。

  3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全面发展,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发展必然得出的结论。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又区分为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发展不仅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经济变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变革,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变化必然要求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它表现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相统一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矛盾系统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导致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反过来,非主要矛盾也对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制约作用,非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又会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辩证法强调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通过解决主要矛盾为从根本上解决非主要矛盾创造条件,同时重视通过解决和缓解非主要矛盾来推进解决好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单打一”,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不仅其他方面工作发展不上去,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决不好。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门确实存在着“单打一”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提出坚持全面发展,为正确处理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各种非主要矛盾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4 增强发展协调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坚持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党中央提出坚持“五个统筹”,是要通过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发展的协调,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还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平衡与非平衡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如果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带来消极后果,这是必须努力消除的。因此,必须对这种不平衡加以调节和控制,促进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创新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创新理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认识。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强调做到“求四真”、“务四实”。“求真务实”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内涵,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继“与时俱进”之后的又一个新理念和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对当代共产党人更好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其次,创新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创新理论成果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创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 创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发展经验的新提炼。党的创新理论是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 创新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创新理论的提出,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是党中央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理论武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党的创新理论,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发展。把快速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的本质要求。
  其次,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亟待加强。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都非常强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理论,使我们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深化与完善,对社会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最后,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形势好坏的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创新理论,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综上所述,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深刻理解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ongguozhexue/1808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