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 > 医史博物馆 馨香幽幽的“香文化”

医史博物馆 馨香幽幽的“香文化”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基础医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文化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孟子说:“香为性性之所欲,不可得而长寿。”他认为人类对香的喜爱是出于本性的需求,与生俱来的。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燎”、“香”、“鬯”等字的记载,说明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了。


  端午节:沐浴悬艾佩香囊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除了有賽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外,再就是佩香囊、沐浴、悬艾叶、菖蒲了。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要佩带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有避邪驱瘟之意。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喜气漂亮。


  汉代《大戴礼》记载: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即在端午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因为端午正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认为兰(即佩兰)汤可以香身除病,免去一年的不详之兆,所以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而佩兰也就得到了另一个美称——“香水兰”。《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据《五杂俎》记载,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而代之。


  在民间有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认为艾具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艾叶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很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良好的卫生传统。


  辛追墓:汉初贵族熏香习俗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不仅使一位在地下长眠两千多年的软侯夫人辛追重见天日,还让我们对汉代上层贵族的用香习俗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初期贵族熏香习俗的物质概貌。


  汉代人对香料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仅应用到祭祀、宗教等精神文化层面上,还普遍应用到饮食、香身、保健、卫生等日常生活中,甚至还应用到了防腐等技术中。


  汉墓中出土的植物性香料就多达十余种,分别为花椒、佩兰、茅香、辛夷、杜衡、藁本、桂、高良姜、姜等,这些香料分别盛放在草药袋、香囊、枕头、妆奁和熏炉中,为我们研究汉代的用香习俗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辛追墓中香囊、香炉与香枕中所存放的香料来看,它们是直接采自植物,称为天然香料。如辛追墓中出土的黄褐绢地“长寿绣”香枕,为长方形,出土时内部填塞佩兰叶。两端的枕顶用起毛锦,上下两面为茱萸纹绣,而两个侧面则用“长寿绣”香色绢。上下和两侧面的中部,各有一行绛红线缕钉成的四个十字形穿心结,每个结都是横线压竖线,两端也各有一个十字结,以便约束枕内填塞的草芯。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古代绣花香枕。


  其中的佩兰为菊科草本植物佩兰的地上部份。别名有兰草、水香等,它性味甘淡、能芳香化湿,醒脾和胃,清暑辟秽,可以治疗头晕、胸痞、呕吐及水湿内阻等病。《神农本草经》列兰草于上品。将佩兰置于枕芯做香枕,既有芳香化湿和抑菌消毒辟秽的作用,又具养血安眠、开窍提神的功效。据《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李时珍曰:《离骚》言其绿叶紫茎素枝,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可见,佩兰是一种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非常多用的芳香植物。


  东晋时著名的医生家葛洪,在他著的《神仙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关枕香枕的故事:泰山老父者,莫知姓字。汉武帝东巡狩,见老翁锄于道旁,头上白光高数尺,怪而问之。老人状如五十许人,面有童子之色,肌肤光华,不与俗同。帝问有何道术。对曰:臣年八十五时,衰老垂死,头白齿落。遇有道者,教臣绝谷,但服术饮水。并作神枕,枕中有三十二物。其三十二物中,有二十四物以当二十四气,八毒以应八风。臣行之,转老为少,黑发更生,齿落复出,日行三百里。臣今一百八十岁矣。帝受其方,赐玉帛。老父后入岱山中。每十年五年,时还乡里。三百余年,乃不复还。


  故事的大意是:泰山有位老人。汉武帝刘彻东巡狩猎时,看见这位老人在道旁锄地,头上有几尺高的白光。老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但面貌红润像童子,皮肤也很有光泽,一看就不是凡夫俗子。汉武帝非常奇怪,就问老人有什么道术。老人回答说:“我八十五岁那年,衰老得快要死了,头发白了牙也掉了。这时我遇见一个道人,让我不吃五谷,只吃白朮喝水,并给我做了个神奇的枕头,枕头里装着三十二种植物,其中二十四种顺应二十四个节气,还有八种含有热、毒、凉、平的药物,来抵挡八方来的邪风。我按照上面的办法去修行,就由老变少,白发变黑,掉了的牙又长出来了。我现在一百八十岁了。”武帝要来他的药方,赏赐了老人很多东西。老人后来进了泰山,隔十年五年回乡一次。三百多岁后就再也没回来。


  这个故事听着很有神话色彩,但至少说明当时不仅皇室贵族使用香枕保健,民间也普遍使用了,而且制做香枕的药物多达几十种。


  人的一生,几乎有1/3的时间是在枕上度过的。这也正是香枕产生的客观原因。芳香的草药经过炮制加工之后,置于枕芯之内,睡觉时人的头部接触枕上,挥发出来的药性透过皮肤可直接吸收,闻其香气可以安然入眠,还能安抚人们紧张、急躁的情绪,缓解压力,从而使人们获得一种怡然舒畅的精神状态。这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芳香疗法。


  礼仪之邦:佩香习俗讲究多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方面非常讲究,注重形象。周代时人们已有佩带香囊的习俗,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栉、、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就是说未成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人们会把阴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香气就会更持久地保留,然后将它佩戴在身上,一身香风,以示敬意。同时,佩戴香药也确能增强人体抵抗力,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保护幼小的身体健康成长。这种衿缨大概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


  佩带香囊的方法多种多样。汉代时,是将香囊系肘后。即把香囊系在肘臂下,让它藏身在袖子中,让馨香幽幽地从袖筒向外放送。袖底生香,那香气既含蓄又诱惑,更是对别人最大的尊重。


  除此之外,从出土图像上看,也有系于腰间与胸前的。除了制做成香囊带在身上,还有就是从野地里采来新鲜的香花香草,编串成花环、花链等形式,直接佩戴在身上,这在少数民族中较为常见,但它会受采摘季节的局限。《楚辞》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蕳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等等。


  香具:设计精巧,各具特色


  使用香品时所需要的器皿用具,也称为香器或香具。除了最常见的香炉之外,还有香筒、薰球、香插、香盒、香囊等。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中,又可缥缈于庙宇神殿中,还可置于百姓的家中,所以人们对于香具的使用各自有不同的讲究。


  在室内熏香大多用熏炉,也可称作香炉,其质地有金、银、铜、瓷、陶等多种,可说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等。关于“博山炉”,《西京杂记》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成帝时,长安的著名工匠丁缓,就曾制作了极为精巧的九层博山炉,镂以奇禽异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博山炉盖上山峦群峰,山间雕有灵禽瑞兽,还有各种神仙人物,穿插在云气之间,以模拟神仙传说故事。下设承盘,贮有热水(兰汤),以助蒸香气,亦象征东海。山间有孔,当香料在炉中燃烧时,袅袅香烟从层层镂空的镂孔中高低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加之水汽的蒸腾,宛如云雾盘绕海上仙山,呈现极为生动的山海之象。


  河北满城汉墓就出土了一件极为精美的错金博山炉,通高26公分,炉身似豆形,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轻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峦峰高处,或骑坐在兽背上嬉戏玩耍;猎人手持弓箭巡猎山间。座把透雕成三龙出水状,以龙头擎托炉盘。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一件举世闻名的珍宝。


  1965年,陕西西安郊区三北村唐墓墓出土了一件极为华美的唐代镂空银熏球。该熏球镂孔圆球体,分为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这种精巧的设计,其原理与现代的陀螺仪相同,造型与工艺极其考究。


  明清以来流行铜香炉,铜炉不惧热,而且造型变化多端,极被文人雅士所喜爱。这些香具的流传,可以说是古代应用香疗法的生动写照。


  “香”带给我们的意境是灵动高远而又朴实无华,正可谓北宋陈与义的《焚香》一诗:“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世过境迁,但香文化的高贵品性被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几千年来,它濡养了我们的身心,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孕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同时就香疗法本身而言,所蕴含的医学价值,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开发应用。作者: 郗效,本文来自《中华医史》杂志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jichuyixue/9060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