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复方黄柏液辅助治疗外阴湿疹的临床研究

复方黄柏液辅助治疗外阴湿疹的临床研究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    要: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辅助治疗外阴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外阴湿疹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盐酸非索非那定加新霉素氟轻松乳膏治疗;观察组在盐酸非索非那定加新霉素氟轻松乳膏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颜色及肥厚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阴湿疹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助于减少湿疹面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瘙痒,减少复发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外阴湿疹 复方黄柏液 瘙痒 复发率

外阴湿疹为女性的常见疾病,具有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疾病发作时可产生剧烈瘙痒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现阶段,外阴湿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化学制剂、细菌、真菌等物质对皮肤产生刺激,进而发生变应性反应有关;此外病灶感染、内分泌因素、神经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可对外阴湿疹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临床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外阴湿疹,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后期复发率较高。有研究显示,复方黄柏液在急性湿疹患者中具有良好应用效果,但目前该药在外阴湿疹中的相关应用报道较少[2]。本研究采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外阴湿疹患者,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外阴湿疹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年龄28~58岁,平均(39.62±5.19)岁;病程2~20 d,平均(6.73±1.06)d。对照组42例,年龄28~59岁,平均(39.36±5.25)岁;病程2~21 d,平均(6.81±1.1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3];(2)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试验药物过敏;(2)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及有血液和恶性肿瘤疾病;(3)近2周接受相关药物治疗;(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6)治疗依从性差及无法配合研究者。
方法:(1)对照组采用盐酸非索非那定(规格:60 mg)口服,1片/次,2次/d;新霉素氟轻松乳膏(规格:20 g)涂抹于患处,连续治疗2周,治疗第1周,2次/d;治疗第2周,1次/d。(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取复方黄柏液(规格:120 m L)将5层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湿敷时间20 min,待皮肤干燥后取适量新霉素氟轻松乳膏涂抹于患处,连续治疗2周,治疗第1周,2次/d;治疗第2周,1次/d。
评价指标:⑴临床疗效[4]:治疗2周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⑵临床症状积分:通过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颜色、肥厚程度对患者症状进行评价,每项指标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0~5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重。⑶复发率及不良反应:进行3个月随访,出现皮损、炎症以及瘙痒等症状表明为复发,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皮疹、炎症以及瘙痒等症状完全消退;(2)显效:相关症状消退>80%;(3)有效:相关症状消失>50%,瘙痒症状明显减轻;(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颜色及肥厚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4/43),与对照组7.14%(3/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65%(2/43),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外阴湿疹属中医“湿疮”“浸淫疮”等范畴,风湿热邪浸肌为其主要病机,此外患者饮食不节,食用肥甘、辛辣、刺激性食物致使脾胃失常,积热生湿,外蕴皮肤从而引发湿疹[5]。因此临床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止痒燥湿为主要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颜色及肥厚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加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外阴湿疹,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湿疹面积,降低疾病症状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其原因可能为复方黄柏液为中成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黄柏、金银花、蜈蚣、连翘、蒲公英等。其中黄柏属于清热燥湿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湿热、泻下痢疾、疮疡肿毒、带下阴痒以及湿疹湿疮病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金银花具有扶正凉血、清热解毒之效;蜈蚣具有逐瘀通络、散结攻毒、去腐生肌的功效;连翘可活血化瘀、泻火燥湿、托毒外出;蒲公英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去腐生肌、杀菌止痒之效,可有效改善外阴湿疹患者临床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柏的主要成分为药根碱、黄柏碱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的作用;连翘的主要成分为含木脂素类、黄酮类等具有抗微生物、抗炎的作用;金银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具有良好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蜈蚣提取物对多种皮肤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对抗作用,同时还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蒲公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全方合用可有效改善外阴慢性湿疹患者临床症状[5-6]。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不良反应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外阴湿疹患者能降低患者复发率,其远期疗效更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外阴湿疹患者采用复方黄柏液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缩小湿疹面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瘙痒程度及复发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杨敏,鲍迎秋,刘琬,等.女阴慢性单纯性苔藓108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7):60-63.
[2]甘秋莉.复方黄柏液联合糖皮质激素乳膏治疗急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21):2318-2320.
[3]黄高玮.复方黄柏液联合痔科2号方治疗急性肛周湿疹疗效观察[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7,29(4):296-299.
[4]张丽超,杨秀敏.依巴斯汀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外阴湿疹的效果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9,28(12):136-139.
[5]周英丽,张亚茹.压力雾化复方黄柏液外喷对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皮损愈合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0):1475-1476.
[6]徐风花.复方黄柏液联合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小儿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375-37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18294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