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检验科建立危急值制度的临床价值

检验科建立危急值制度的临床价值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张 敏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 检验科为医生提供有诊断意义的检验信息和数据,准确,快速,对于病人病情的诊断意义重大。异常检验结果的处理即危急值制度的建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着重讨论了危急值的概念,与医学决定水平、参考值之间的区别,以及目前临床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危急值制度建立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检验科;危急值;医学决定水平;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 R-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68-02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在中国医院协会的《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1]中被提出,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也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列》中的重要部分。在国际上,医学实验室质量和管理认可准则(ISO15189)和美国病理学会(CAP)等管理体系中也有相关内容。本文就“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危急值”的概念

“危急值”(critical value)最早在1972年由美国Lundberg教授提出,同年发表在《美国医学试验观察者》杂志上,如今,经过各国30多年的临床实践,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采纳。检验“危急值”被称为“panic value”,一旦出现这种检测结果,就意味着患者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处于边缘状态。此时,临床医生就需要及时的检验信息,来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干预措施或治疗,避免患者失去生命,否则,有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错过最佳治疗时刻。这个检测结果事关患者的生命,可缓解危急的现况,所以把这种检验数据称作“危急值”。“危急值制度”不仅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临床实验室认可的主要条件。它需对临床检验中的危急值进行紧急处理,一旦出现危急值,应立刻检查室内质控的运行状态,确认样本采集的合理性、保障仪器传输的准确性、核对人员操作的规范性,从患者病情出发,与其主治医师处对诊断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进行核实,必要时需重新检验,最大程度上保障检验结果的真实、全面与有效。将“危急值制度”应用于临床,不仅能有效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还能提升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帮助其增加理论知识储备量,提高临床实验室的科学地位,促使检验医学长远发展。“危急值制度”的应用,可增强检验科与临床的沟通,为患者节省宝贵的治疗时间,以此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

2区分“危急值”与医学决定水平、参考值

“危急值”通常也叫警告或紧急值[2],是医学决定水平中的一个阈值。医学决定水平是指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的某一被测成分的浓度,临床上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的检测水平,同一个检测指标可分为几个档级的医学决定水平。参考值的测定依据健康人群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得到正常人某一检测指标的分布范围。现以血小板计数为例,其医学决定水平可分为五级:低于10×109/L可致自发性出血,此时采取的治疗是增加血小板;一般发生于病人有小进行小手术或出血损伤时,低于50×109/L,此时采取的治疗给予血小板浓缩物;一般发生与病人进行大手术或有大的出血损伤时,低于100×109/L,此时采取的治疗给予血小板浓缩物;当病人处于病理状态,高于600×109/L,若无失血及脾切除史,则考虑是有恶性疾病,进一步进行考察;高于1000×109/L常出现血栓,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或高于1000×109/L时,临床就必须采取治疗措施,这两个值就是其“危急值”,是其医学决定水平的一个阈值,而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范围是100~300×109/L,三者间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所有检测项目都有正常参考值和医学决定水平,但不是都有“危急值”,如血脂、抗体、肿瘤标志物等。

3 “危急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目前在“危急值”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检验人员对“危急值”的认识、应用还不够广泛深入,只是机械的按照制度流程操作,出现了“危急值”结果打个电话,记录一下就结束了,未能就异常结果和临床沟通。对此,院方需加强检验人员及医护人员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意识,认识到“危急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工作中灵活变通,随时与患者的主治医师或护理人员保持联系,就患者的病情与检验结果进行比对,为临床获得最佳疗效创造条件,为患者赢得宝贵治疗、抢救时间奠定基础,本着对患者负责、对工作负责的精神,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将检验异常结果及详细情况当面告知临床医师,对临床治疗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除此之外,临床对“危急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危急值”应用过程的突出问题。日常工作中,检验人员常会遇到接电话的护士埋怨太麻烦,不愿告知工号,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危急值”制度的报告流程,接到结果后未能及时向医生传达等情况,对检验报告的时效性造成阻碍。相关报告表明,检验人员对“危急值”制度的知晓率最高,其次医生、护士、管理人员,且知晓率与学历水平及职称密切相关,呈正相关关系[3-4]。对此,院方要进一步加强护士医德品质教育及培养,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帮助医护人员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深入了解 “危急值”的重要性,本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勤勤恳恳对待本职工作,以认真、科学、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投入临床治疗工作中。

4 “危急值”制度建立的临床价值

4.1 体现了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及时性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检验科在检测速度及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性方面极具代表性[5]。有些项目的结果异常可能先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此时的危急值提示为临床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了依据更赢得了时间[6-7]。

4.2 提高检验人员对异常检测结果的警惕

检验人员在审核结果时对所有异常结果都会提高警惕,以防误报、漏报,既加强了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又杜绝了不良事故的发生[8-9]。

4.3 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升检验人员素质

识别、确认、报告危急值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结合进行分析的过程,对检验人员诊断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10-11]。同时,建立危急值制度,意义重大,让检验人员由被动变主动,及时将自己的检验信息与临床科室沟通探讨,不仅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还让检验人员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每一份标本背后的鲜活生命[12]。

5 结语

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提高了各科室的诊疗水平,也完善了医院的管理制度。检验科只有规范化、制度化的落实这项工作,才能更好更准确的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医学会发(2006)第027号.关于发布和实施《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的通知[Z].北京,2006.

[2]从玉隆.检验与临床诊断:质量管理和常规检验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06.

[3]周春玲.检验科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3,30(3):364-365.

[4]陆超华.检验危急报告的应用及意义[J].中国医药管理,2013,4(11):395-396.

[5]马政辉,黄秀娜,石玉玲.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及其相关制度沿革历程与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管理,2012,32(5):39-41.

[6]郑宏图.浅谈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 (11):117-118.

[7]怂世平,陈建魁,马红雨,等.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J].2012,33(20):2519-2521.

[8]高明样. 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促进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思路[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752-753.

[9]朱萍,王 凤,冯 源. 危急值报告流程及临床意义[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24):13-14.

[10]Piva E, Sciacovelli L, Laposata M, et al. Assessment of critical values policies in Italian institutions: comparison with the US situation[J]. Clin Chem Lab Med,2010,48(6):461-468.

[11]Gong Y, Adeli K, CSCC Pediatric Focus Group. A national survey on pediatric critical values used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across Canada[J]. Clin Biochem,2009,42(16):1610-1615.

[12]Piva E, Plebani M. Interpretative reports and critical values[J].Clin Chim Acta,2009,404(1):52-58.

(收稿日期:2014-04-1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18459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