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对中药五味的再认识

对中药五味的再认识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摘要】   回顾中药五味的源流,分析五味的判定标准及五味的意义。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世由于岐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的混入,导致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目前五味具有多重判定标准,且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不大。而将“味”作为药物的性状,标明药物的真实滋味,则可回归到《神农本草经》的原意,这样不仅有助于鉴别药材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把握汤药的滋味,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故建议今后淡化作为性能的五味,强化介绍每味药物的滋味。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中药五味;中药性能;滋味


  中药的性能是采用中医理论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概括[1]。目前通行的各级各类《中药学》统编教材均将五味作为重要的中药性能之一加以介绍。但是,笔者发现,不少药物的“味”与上述理论并不一致,造成不少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五味理论加以梳理和重新认识。

  1中药五味的源流

  《说文解字》:“味,滋味也,从口未声。”[2]五味最早的本义是指酸、咸、甘、苦、辛5种滋味,其形成与饮食的烹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先秦时期的《尚书》、《左传》、《周礼》、《礼记》等著作中均有体现。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根据当时风行的五行学说,将五味与五脏相配属,并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3]: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但《黄帝内经》所论述的五味,并未涉及到具体的药物,缺乏事实依据。而同属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在其“序例”部分提到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并且在其收载的每一个药物下,都标明了“味”,如描述干地黄为:“干地黄,味甘,寒”[4]。将《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在内容上进行比较,则前者主要论述阴阳五行理论及针刺疗法,后者主要论述药物。因而近代上海名医刘民叔[5]据此将中医古代之源流分为主要两派,一为神农本草学派,一为歧黄五行学派。他认为《神农本草经》原是神农本草学派的著作,而后来却被掺杂了歧黄五行学派的内容。例如在《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了五色芝,分别是赤芝、黑芝、青芝、白芝和黄芝。原文曰[4]:“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黑芝,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青芝,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白芝,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黄芝,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在刘民叔看来,“神农古本草中,凡有固执脏腑经络者,皆当属于岐黄。例如赤芝味苦益心气,黑芝味咸益肾气,青芝味酸补肝气,白芝味辛益肺气,黄芝味甘益脾气。以五色五味,分配五脏,绝非神农家法”[5]。因为在《神农本草经》的绝大多数内容中,并不以五味来说明药效。例如“玄参,味苦,性微寒。主腹中寒热……补肾气,令人目明”[4]。“石南,味辛,平。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4]。两者都能够补养肾气,却一苦一辛,可见《神农本草经》的原作者并不以“味”来说明药效。《神农本草经》中所描述的味,绝大多数都是药物的真实滋味而非现在所认为的性能。五色芝及其他一些与真实滋味不符合的药味,乃是歧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混入《神农本草经》所致。后世本草学家不明真相,反而在被改编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将五行五味学说作为中药性能的核心并不断加以发挥,以至于至今不得不把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实,药物的滋味并不止五味,除了辛、甘、酸、苦、咸之外,至少还有涩和淡,但是为了照顾五行五味,故一直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这也是五行五味学说所存在的一个明显瑕疵。了解五味的历史源流,有助于正确认识五味。

  在最初的《神农本草经》中,所标注的“味”描述了药物的真实滋味,而且一药只标一味。如甘草味甘,黄连味苦,乌梅味酸,吴茱萸味辛,白僵蚕味咸等等。但自从歧黄五行学说混入本草著作之后,后世的五味就出现了至少3个判定标准。第1个标准是药效,以药效来反向判定五味。如麻黄并不具有真实的辛味,但因其能发汗解表,符合《黄帝内经》“辛散”的理论而标其味为辛[6]。杜仲并不具有真实的甘味,因其能补肾强骨,符合“甘补”的理论而标其味为甘[6]。第2个标准是五行配属,如尽管磁石并不具有真实的咸味和辛味,也不具有“咸软”和“辛散”的特点,却因其颜色为黑色,与五行中的“水”相应而标为“咸”味[6],或因其为金石类药物,与五行中的“金”相应而标为“辛”味[6]。第3个标准是滋味,最早因滋味而标注的五味在本草著作中仍然可见,如现行《中药学》统编教材中葛根与防风的味均为“辛、甘”[6],其中的“甘”即来源于其真实的滋味。多重判定标准的五味同时出现,造成了目前五味体系的混乱和矛盾。尽管《中药学》教材将五味对药效的提示作用归纳如下[3]: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咸“能下、能软”,但由于五味判定标准的混乱,导致其对药效的提示作用缺乏严密性。如麻黄与磁石之辛味所指不一,葛根与杜仲之甘味所指不一,芒硝味咸可以软坚泻下,但蛤蚧味咸却不能下不能软,五倍子味酸能够收敛固涩,但牛膝味酸却不能收不能涩等等[6]。更有甚者如朱步先[7]认为,辛味能敛,酸味能通,苦味能发,咸味能坚,甘味能泄能下,完全与统编教材的认识相反。此外,五味对于相当多的中药药效并不能起到明示作用。例如,至今五味仍未与杀虫、驱虫、安神、平肝、化痰、截疟、胜湿、逐水、消积、回阳救逆、升阳举陷、通阳、涌吐、蚀疮、去腐、排脓、生肌等众多功效相联系[8]。可见,目前五味的判断标准不一,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不大。

  3中药五味的意义

  古人试图归纳五味以概括药效的规律,这是对临床用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作为性状的味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3]。性状鉴定是最简单易行的中药材鉴定方法。古代中医中药不分家,凡行医者必识药。对药物的真实滋味做到心中有数是准确辨识药物的基础。所以但凡优秀的医药学家,必定亲自尝验药物的滋味。而后世医药逐渐专门分化,导致现在的医生不识药(味),这种情况令人担忧。首先,药材的真伪优劣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而品尝药物滋味是鉴定药材质量的简便方法。如龙胆草的性状鉴别要点之一就是味极苦,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明显的性状来确保所使用的药材质量。现在伪药劣药并不鲜见,若不知药材质量,医生怎能保证临床疗效?其次,明晓药物的滋味有助于把握药物的用量用法。对一些滋味厚重难咽的药物须严格控制用量或将汤剂改为丸剂(胶囊剂),如龙胆草、黄连、苦参等药物味极苦,入汤剂一旦超过15 g,患者也许无法忍受汤药的苦味。这不但会败坏患者的胃气,还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从而降低疗效。反之,对一些滋味较为适口或清淡的药物,如山药、薏苡仁、茯苓、黄芪、党参等味淡味甘之品,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适当大胆地提高用量。因而,掌握药物的真实滋味对于鉴别药材质量,把握汤药滋味,确保临床疗效具有不可忽视的实用价值。这也许正是《神农本草经》的原作者为每味药物标明滋味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由于岐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的混入,导致后世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而目前五味具有多重判定标准,且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提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不大。而若将“味”作为药物的性状,标明药物的真实滋味,则能回归到《神农本草经》的原意,这样不仅有助于鉴别药材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把握汤药的滋味,具有临床实际意义。故笔者建议将来的《中药学》教材可作适当调整:淡化作为性能的五味,强化介绍每味药物的真实滋味。遵古而不泥古,学古而为今用。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古代中医药理论,才能真正地做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

【参考文献】
  [1]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8.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

  [3]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16.

  [4]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277.

  [5]刘民叔.华阳医说[m].上海:民国铅印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32.

  [6]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247.

  [7]朱步先. 五味功用之辨证观[j].中医杂志,2003,44(12):888.

  [8]雷载权,张廷模. 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795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