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 > 从中医学视角解析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从中医学视角解析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医学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中医学的视角解析中国传统体育的整体性、独特性、融合性特征,指出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应重点加强对其养生之道的科学化研究。


  1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渊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blob.png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4.2建议


  健康是生命的象征,也是幸福的保证,人人需要健康,人人向往长寿。现代化的今天人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加需要的是心理与社会的健康,然而“自然的人化”使得人类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所以,笔者认为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重点加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之道的科学化发展。养生是中国传统体育经久不衰的保证,也是面对科学体系完善的西方竞技体育强大压力进行应对的锐利武器。然而,我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它消极的一面,比如:中国传统体育在理论上讲究整体、平衡、统一,具有经验、直觉、模糊性质;重“定性”,从事物的性质上加以把握和判断等。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第一,应加强实践的科学验证,并借鉴现代医学成果。第二,在今后的发展中以定性为主的同时也应注重定量分析,制定目标给予细化、量化。第三,宣传上突出中国传统体育治病和直接的“治未病”功能。第四,加强中国传统体育国际化术语的开发,培养中外专业传统体育人才。


  作者:郭礼文,苏转平(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zhongyixue/798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