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 >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论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医学


  能否学好中医学的一个条件就是看学者对中医学是否有悟性,这种悟性体现在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古人曰:“医者,意也。”《易经·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由于中医学脱胎于“易”,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石的特点,“意”与“象”成为其重要思维方式。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昭显着典型的意象神韵,表现在人与天地相应,与万物共其意、通其理,其象可比类,并由此展开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全意象体系。该意象体系是中医学的实质内涵,深刻领悟、把握该体系是提高临证水平的重要途径。


  1中医学意象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的意象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引下,感知机体细微变化的感觉体验与类比想象。中医学的意象体系包括对阴阳五行、五脏六腑、气血经络、升降出人、寒热虚实及中药之性味归经等意象的领悟。


  2中医学意象体系的内涵


  经典论著对中医意象的体验描述最为原始真切,最为接近中医意象的本质。对中医意象体系陈述最为完备的当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所论述的都是对中医意象体验的描述与分析,从首篇《上古天真论》开始,即详论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等之详理。《黄帝内经》第二十三卷四篇,教人为医之准绳,《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指出了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要求,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证九候,诊必副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观运气流年,四时节气,察表里虚实、出人升降之机,理法方药,逻辑谨密,所宜所忌,药物切制,如何煎煮,巨细无遗。其在序中指明了中医学的意象体系,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并批评当时的医生未解经旨,诊察不当,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其言虽时隔逾千余年,犹如明师提耳。其所描述之粗医形象,便是未建立完备的中医意象体系,未得经旨,从而行医粗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亦提出对医生建立意象体系的要求,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blob.png

    3中医意象体系的偏移与继承


  由于历代医家对意象领悟的偏移,因此形成各家学说。清代名医王清任是近代中国解剖家,由于对解剖知识的掌握,所著《医林改错》更偏离了中医学之意象体系。近代,已经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如张锡纯已能熟练使用一些当时的西药与中药相结合治病,并从当时的西医知识解释中医中药机制,说明由于现代医学知识的介入,在清代、民国时期出现了偏离中医意象正轨的萌芽。近代也有难得之合乎中医意象思维正道者。如民国年间著名医家彭子益,在理中丸证治意义的阐述中说:“言脾胃必称脾土胃土者。因脾胃秉造化之土气而生。脾胃病湿,因土气为湿也。脾胃病寒,因土气根于相火,相火少故中土寒也。中土运动,是为升降。脾胃秉土气,故脾经病则不升,胃经病则不降。如只言脾胃的肉质,则湿寒升降,皆无根由矣。”说明了必须牢牢掌握阴阳五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中医意象。到了21世纪,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现代中医的学习与临 证过程中,需同时学习与掌握西医学,按照西医学框架进行中医学科研。由于西医学可见可触可量,自然容易接受,并因此而大大影响了中医学的意象思维的形成。而辨证,是通过意象思维推导的结论。有学者指出,中医之证的本质是中医学在藏象理论的前提下,由主体所建构的一种具有整体性质和新的有意义的知觉完形,而不是一种可以用做实验研究的实体。把中医学的一切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导引纳入了西医学的理论体系,产生纯粹采用西医药理的指导开出中药处方,已经脱离了中医学的意象体系。


  4形成中医意象体系的方法


  通过形体、气色、舌脉、声音气味、所喜所苦,透视人的脏腑经络之虚实、气血之盛衰、邪之所处、升降出入之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受现代医学的解剖、病菌感染、病理等干扰,完全按照中医意象思考方能为真正之中医。李可指出:“临证之际,不必在病名上钻牛角,不但不考虑西医的病名,连中医的病名也无须深究。胸中不存一丝先人为主之偏见,头脑空明灵动,据四诊八纲以识主证,析症候以明病机,按病机立法、遺方、用药,如此,则虽不能尽愈诸疾,庶几见病知源,少犯错误。”其言直指中医学的本质、实质,即以中医之意象体系为明察病情之据。其在书中多次出现的病证之“格局”、“变局”提法,是把中医意象融会贯通,展开思维的体现。中医名家对中医深信不疑,并切实地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熟练运用针药,治好了无数的病例,并能治好西医所未能解决的疑难病症。而粗医及对中医学不屑者,由于没有对中医学之体验,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悟”,以至于完全不能理解中医学的境地,即使一日为病,亦不能体悟。张三丰曰:“夫鱼在水中,不知其为水也。人居气内,不知其为气也,此譬喻当潜心究竟。”中医易学而难通,为何难通,就因为其是通过意象来学习和领悟的。由于不可见不可及,只能意会,难以言明,并且因有所得而秘之不言者众,导致中医学习继承及建立意象体系之难。更何况现人类汲汲于名利,喜怒不节,声色滋味不禁,思虑不止,神营于外,如何能静心体验己身阴阳之变化。对机体的细微变化产生影响的,对患者而言自有体验,但患者并不能系统理解这些感觉体验;对医生而言,是尝试中药、针灸的体验如李时珍亲制、遍尝百药而著《本草纲目》。如能加上疾病的体验,领悟就更为深入,因此有久病成良医之说,而观历代名医成长,多数自幼体弱有疾,方入医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曰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馨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说明了其自幼体弱从医,终身手不释卷的过程。


  5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中医学之根基在于其意象体系,若专心一意从该体系入手,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深奥经典,立即变为浅显,字字明白,诸直言譬喻,处处教人明理,无一处赘言。假以时日,即可彻悟。为继承发展中医,故献己所得,望同道斧正。


  作者:刘远声(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zhongyixue/7985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