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 > 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中国医学史中优秀内涵的现实意义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医学


 

 1 目前形势与中国医学史教育状况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毛入学率 逐年上升。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 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 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 意见》深刻论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思想教 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 着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力图推行所谓的“西 方文明”的全球化,对我们的东方文明形成了巨大挑战,因 此,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弘扬民族 精神的号召。中医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开设的 中国医学史(以下简称医史)课程,以独特的视角、丰富和 优秀的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高尚品 德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医史在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属考查课程,教学大纲要 求为36学时,但各院校多有删减,许多学院压缩至18学 时,可见并未受到普遍的重视。在倡导加强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弘扬民族精神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 医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挖掘医史课程中大量的优秀传统 文化内容,充分发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医学史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起源、形成 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院校学生系统了解中医学 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高等中医院校课程中一门与社会科 学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学科,其作用各版教材均已 叙及,这里不再赘述。笔者试图从另外两个新的角度,来 探讨医史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医学从无到有、从零散经验到系统理论,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过程,由于其理论体系形成的独特文化社会历史 背景,中医学除了是一门探索人体生理、病理、防病治病规 律的科学外,还蕴含大量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构成了 中医学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视中医学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 化的有机统一体,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兼有社会科学的 特征,其核心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又与儒、道、佛的影响 密切相关,形成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其中不乏优秀内 容。生命的可贵,决定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翻开医 史,就会发现儒家文化的核心“仁”的思想贯穿中医学始 终,“医乃仁术”就是儒家文化对医学从业思想的理解,包 含着丰富的人文的、德性的人道主义的爱心和济世精神, 自古以来,中国的大医们都以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为己任, 而不将经略钱财作目的,“但愿世间人无病,那怕架上药生 尘”、“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就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写照。晋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选药尽量“简、便、廉、验”,以适应 偏僻之地贫苦人群需要,他写到“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 居,皆能主办……是凫雁挚击,牛羊扑噬,无以异也”,充分 体现了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唐孙思邈在《千金 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 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 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勿避嶮巇,昼 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 以济危急……医人不得恃己之长,专心经略财物”。这些 句子无一不折射出耀眼的人文主义光芒。而观今天的医 疗圈里,不少医生摆出一幅权威相,眼里盯着孔方兄,右手 妙笔生花,左手大捞药扣,拖手术、索红包……无所不用其 极,医商相视而笑荷包鼓胀,病人欲哭无泪倾家荡产。这 种情况下,以医史中古代医家崇高医德为例子来教育学生,继承前人优良传统,作一个苍生大医,以救死扶伤、防 病治病为己任,对杜绝恶劣医风,塑造高尚的职业道德思 想有着良好作用。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面对的是人最宝贵的生 命,《内经》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因此要求 医生要精通业务和有强烈责任感,才不致失治、误治。《古 今医统》曰“医者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吴鞠通亦云: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 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医史中许多伟大医家因勤奋治学、 勇敢探索而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东汉张仲景在疫病流行、 尸横遍野,其家族成员大部分死亡的情况下,“感往昔之沦 丧,伤横夭之莫救”发愤钻研医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终成伟大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基础,光耀千秋,活人无数,被后世尊为“医圣”。明李 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 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历二十七年之辛 勤,三易其稿,才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药学史上 的里程碑。唐孙思邈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只有 “用心精微者”方能得其真请,须多读古代医典,广征博采 时要“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如此“精勤不倦”才能“尽善 尽美,……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这些例子, 充分说明要做一个称职的医生,要时时精研业务知识,注 意和掌握医学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成果,要想在医学上有 所成就,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医学知识,将来做一个合格医生。

  

  医史中无数杰出的医家,都以严谨求实的精神去进行 医疗活动,他们不文过饰非、炫耀名声、妄自尊大。春秋传 奇医生扁鹊治好了虢太子的“尸厥”(一种假死症证)世人 赞其有起死回生之术时,他却质朴地回答:“越人非能生死 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汉代名医淳于意医 术高超,声名远播,却从不掩饰自己的短处,在其“诊籍”里 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录,汉文帝问他:“诊病决生死,能 全无失乎?”,他回答:“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代名医,诚信如此,而现在有部 分学生,学习马虎,考试作弊,自欺欺人,以后岂不成杀人 庸医,害人害已。须知临床中医者乃病家性命之所系,稍 有差池,良心受遣,诉讼临门,以此为鉴,不啻对弄虚作假 者当头棒喝,令其悬崖勒马,脚踏实地去学习。

  

  在古代医学典籍中,以上类似的论述比比皆是,俯首 可拾,充分反映了中医学传统医德中仁爱救人、不谋私利、 严谨行医、一丝不苟、勤学不倦、精通医业、尊重同行、互敬 互学、诚信敬业等优秀内容,用以教育学生,和政治思想教 育工作互为补充,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刻的现实意


    2.2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由于西医在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中处于主导地 位,医疗活动的评价体系也沿袭西医标准,为了适应将来 的临床工作,中医院校学生从踏进中医院校大门的第一天 起,必须同时学习西医知识。这对于刚踏进中医院校大门 对中医一无所知的学生来说,他们从中学时代形成的逻辑 思维一下接触到中医的思辩思维会很不适应,初学抽象的 中医基础理论会感到艰涩而枯燥,而西医知识直观合乎逻辑,易于理解接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常常会使学生感到 困惑,会置疑中医的科学性,会产生选错了学校与专业的 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医史的任务之一,就是从史学的角 度,让学生了解祖国医学的发展过程及规律,认识中医学 的本质,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医,逐渐树立热爱中 医专业的思想。

  

  2.2.1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医史显示:中医学的理论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在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阴阳五行学说, 本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古人把它看作是天 地万物发展、变化、消亡的物质本源,战国医家把它引入医 学,用来总结当时的临床经验,使零散的经验系统化、理论 化,形成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框架,用以概括人体结构、生 理、病理、诊断、治疗的一切方面,还用五行生克制化学说 来解释腑脏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将道家的 “精”、“气”、“神”的基本理论引入医学,认为物质现象和 精神现象都是精、气、神的存在方式,中医研究人体的疾病 现象是从构成人体的微观物质运动所体现的宏观整体状 态入手的,重功能表现而轻物质结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天人合一学说把人体内部 看成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机体与情志看成一个整 体来考察彼此间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局部而达到调整 整体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中心思想,同时强调 针对病机病变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在临床中通过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向前发展与完善,中 医学从远古起源到今天已经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及独特的治疗方法,其深 刻内涵迄今尚不能完全被现代科学所解释,但治病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却为世界所公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类 防治疾病、维护徤康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乃 至世界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如近代化学制药 实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开始的道家“炼丹术”唐代日本、 朝鲜基本把中医完全移植了过去,中医对东南亚、阿拉伯 国家形成了巨大影响,清代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传入 欧洲,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在十九世纪前,中医很多方医学的认识,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 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2.2世界上并无完美的医学西医源于约在公元前6 ~4世纪形成的古代希腊医学, 早期发展与中医类似,同样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并不 比中医高明,及至中后期走向与自然科学密切结合的方向 而与中医显示出质的区别。西医的快速发展,是从十九世 纪开始伴随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而形成的,并逐步占据了 世界医学的主流。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大规模进入 中国,西医研究人体的疾病现象是从构成人体的物质结构 上入手,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运用实验还原的方法获得了巨 大成功,现代医学发展到了今天,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技术 不断向医药领域渗透,现代基础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 平,免疫、器官移植、生殖控制……将开辟新途径,取得新 成果;癌、老年医学、基因工程可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 但在这一切令人欢欣的发现后面却容易让人忽略一个事 实:人类其实对自身的认识还很肤浅,因为人毕竟不是动 物,人类本身结构和功能就十分复杂,除了生物属性外,还 有社会属性,除了生理特征之外,还有心理特征,至今仍有 许许多多的疾病问题没有解决,抑或是了解了机理但无有 效的治疗方法,比如说艾滋病、心身疾病、情志疾病等,西 医仍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西医重视局部和细微,重视高 科技分析入微成果的引用,但却有忽视综合人性、自然等 因素影响的缺陷,在社会的向前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明显 的不足。虽然,二十世纪70年代,美国人恩格尔提出医学 模式应该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物一心理一 社会”的医学模式,但至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似乎更多是停 留在理论上,实际工作中,仍然是生物模式的。[2]现在,在传统医学继承尚属完美的我国,形成了中西 两种医学并存而西医居主导地位的局面,中医在飞速发展 的西医面前似乎相形见绌。但是,中医并没有被取代,西 医一统天下的格局并未形成,中医在民众中间仍有广泛的 影响,许多满脑子“科学”的西医人士在束手无策时仍求助 于曾嗤之以鼻的中医,究其原因,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治 病的有效性,许多西医棘手的难治病、慢性病中医却有独 特的疗效,如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古老的中药汤剂仍显 示出了令人折服的魅力。由于中西医形成的社会历史根 源、文化历史根源的较大差异,所以注定中西医是两种完 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一种整体宏观综合观点,没有 西医那样的实验研究、定量分析方法,缺乏打开人体内部 的手段,也确实有许多缺陷与不足,如对疾病机理的认识 粗糙,有许多问题中医不能解决。但不能据此就认为中医 不科学,如现代科学尚不能证实“阴阳五行”的存在,但它 运用在临床上却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能完全按照西医 标准来评价中医是否科学。目前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也 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议颇多。事实上两种医学都存 在着合理性及局限性,虽然高度发展,但都远未尽善尽美。

  

  2.2.3 医学不断在发展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高度进步,科学的飞 速发展和共享,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新的疾病种类的 出现,人们生活和卫生水平及需求的提高,存在着系统差 异的西医和中医都不能完全独自胜任和解决所有的人类 徤康问题,都面临着需要不断地继承、完善和创新、发展和 提高的问题。而这一切,都以继承为基础,恩格斯曾说:“任何新的学说它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6J,张仲景 在《内经》热病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热病学说。金元四 大家、温病四大家都是认真总结了前人经验,在实践当中 验证摸索,才创立了自己新的观点与主张。由此可见,医 学并非一成不变,发展并无止境,任何“泥古不变” “保守主 义”均是医学发展的桎梏。让学生了解,诸如《实验中医 学》、《实验针灸学》和《中医实验动物学》等分支学科的出 现就是不断地继承、完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医学,从而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中医学知识,努力钻研业务,在继承的 基础上去探索、去发掘、去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 物的潮流,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今后医学 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人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中医古代先贤们 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精神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尤其 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深邃洞见到今天仍闪烁着睿 智的光芒,中医在养生、保徤、老年病等许多方面有着独到 见解与丰富经验,运用其整体观、自然、社会、人性、天人合 一的理论思维,在未来仍大有用武之地。两种医学虽然有 本质上的差异,但却有共同的对象和目标,就是防治人类 的疾病和恢复徤康,二者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与对方优 势,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必将推动人类医学的共同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zhongyixue/8019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