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中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比

中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比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企业管理论文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分析,分别得出日本企业管理理念的三大核心和五大特色;中国式管理理念的三大主轴。并指出中日两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是都受自身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互相学习借鉴之处。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能够快速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与管理技术,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不管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在大量地学习以美国企业管理为核心的西方管理科学,这种学习在中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4年,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中国大陆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00家,因此便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科学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光明大道。其实,真相并非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不是把中国企业管理理念纳入西方的轨道,不是把西方企业的管理理念强加给中国企业,而是要使中国的企业管理走上自己的路子。 
  笔者认为,虽然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思想起源于西方,但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对比、学习、借鉴、吸收和我们处于同一东方管理文化范畴之内的、在东西方文化融合中具有独到经验的日本企业管理经营理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我们先来看下,日本企业从战后的发展。1945年,日本战败;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为世界第二;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85年,美国与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签订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度升值,从此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迷;2013年,日本人口1.26億,全球70.57亿,占比1.78%;2014年,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100,日本57,美国128,加拿大10家,俄罗斯8,印度8;2014年,日本GDP5.02万亿美元,全球77.3万亿美元,占比6.46%。2015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当中,日本企业上榜57家,占比11.4%。 
  众所周知,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企业的确拥有着非常强大的竞争力,有人可能会说,日本企业比美国企业差的远,美国企业在世界五百强当中的占比远远大于日本。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美国和日本相比,在全球政治、军事和能源掌控能力的对比上,差距何止十倍八倍?我们还要清楚,尤其是对于海外市场来说,国家综合实力才是企业最强大的后盾。所以,换句话说,如果把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放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恐怕美企并非日企的对手。 
  为什么日本企业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这显然与日本企业管理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美国企业管理恰恰相反,日本企业管理理念追求“同生共荣”的历程。“同生”表示“一起进入公司的辈分”,“共荣”表示“大家共同分享的荣誉”。同生要有同死的觉悟,培养出一生一死的交情,准备共同奋斗,绝不临阵逃脱。共荣也要有共辱的打算,因此合力追求团体的荣誉,不计较个人的荣辱。整个管理历程,充满了“大和魂”的团队精神,他们以“一家人”为号召,“互助”为手段,拿“不事二主”做标准来一致对外,奋战到底。 
  “日本式管理”的三大核心: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工会制。日本式管理是以“理念”为主的管理,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下协商的决策制度,要求员工对企业忠诚,而企业对社会负责。 
  日本式管理的五大特色:集团主义、人本主义、平等主义、竞争原则及和谐原则。所谓集团主义,是一种意志、行为,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从事共同活动,而有别于其他的人际关系。所谓人本主义,就是强调人是经济活动的源头而且是稀少资源,主张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本式管理对人性相当尊重,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员工,而是当作有意志、思想、感情的完整人格来把握。所谓平等主义是日本企业顺利推行各种政策的重要因素。日本式管理主张尽可能以缩短阶级、阶层间之地位差距为运作方式,尽量把权限分配到下部组织,而且在报酬上也尽量不造成阶级间的差距。相较于欧美,可谓相当平均。一般而言,日本式管理采取上下关系和谐、缩小彼此待遇差距,下位者较不会有不满,对企业之永续经营有正面助益,因此,平等主义之政策,是日本式管理的一项重点。 
  在日本式管理当中,所谓的竞争原则是指组织内部的竞争,是一种期望共同成长的竞争。以一企业内部而言,成员彼此竞相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可使整体企业逐步进步:而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则能促使国家产业不断改革、进步,臻至繁荣。就此而言,竞争原则可谓日本企业产生活力的泉源之一。 
  虽然日本式管理理念倡导竞争,但是这是一种以和谐为前提的竞争,就是所谓的“和”的思想。和可以充分表现出日本的民族性,不喜欢冲突而强调和谐的气氛。日本的管理阶层在公司内部最关心的事项就是和谐,和如何提高员工士气,使他们热中工作,并顾及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和谐的制度包含安全感、秩序感和参与感。日本式管理强调在和谐的气氛下方能达至工作上之最大成效,因为若企业内部出现成员间的钩心斗角,可能会致使员工放在工作上的心力减少,使得团队工作瓦解。因此虽然管理上强调竞争,但是此种竞争是在和谐前提下以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绩效,并且促进整体企业成长为目标。所以松下企业才会强调和谐与合作。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倡导的这种理念和日本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日本的民族文化又植根于他们本身的生存环境。 
  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在现代企业领域中,中国企业起步较晚,但自古以来,中国式管理哲学主张管理的核心在于管人,而管人的核心在于管心。和日本式管理理念相似的是,在中国管理理念体系当中,始终把人作为所有管理工作的重点。尽管如此,中国管理理念并非是不注重对物的管理,也不是不重视流程数字标准等元素。中国式管理理念主张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流程数字标准等经营元素的管理执行。 
  中国式管理理念,来自于中国古人对大自然和观察和体悟,来自于对日常行为的观察和总结。例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式管理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做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修身以后便是齐家,齐家之后是治国,而治国的目的则是平定天下。同时,中国式管理主张充分考虑人情因素,人与人之间要圆通的沟通,以最大程度的营造和谐的内部氛围。

       中国式管理理念,笔者总结为管理的“三大主轴”,分别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 
  何为“以人为主”?就企业经营来讲,我们要做一个项目,首先会想到的是人,哪些人能够在这个项目中为我们提供帮助,哪些人来管理这个项目,有了人,才会启动项目。这一点是东西方的显著差异。这种思维上的差异带来的结果就是管理思维的差异。这种“因人设事”的作风,是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色。同时,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管理过程当中也应该以人为主。 
  “因道结合”是以人为主的必要配套。中国人做事讲究“志同道合”,一群有着共同志向,共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做事,会降低很多沟通成本,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大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偶尔出现阶段性不平衡的情况下,大家也会因为拥有共同的志向,而忽略细小错位的存在,顾全大局,共同奋斗。反之,如果是几个合伙人在价值观与志向上存在巨大差异,那么事情即便是强行推进,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一拍两散”。 
  何为“以理而变”?企业经营当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人的变化,事情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决定着,企业管理当中必须要保持变化的姿态,人和事都是如此。但是,为了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各种变化的执行过程当中,始终要牢记一个准则,那就是“依理而变”。变化的原因是充分的,是有道理的,而变化的结果也必须是让企业经营变得更加“合理”。中国人的观念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首先就是想此事是否“合情合理”,然后才会去兼顾“合法”。可见,符合情理在中国人这个群体当中是采取一切行动的首要追求。 
  中日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对比分析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根植于自身的民族文化。中国管理理念的三大特色说到底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管理的主体,用共同的理念来组合人,按照人能够接受的道理来应变。而日本企业的“人本”精神所表述出的关键词比我国企业更具体、更切实可行,涉及到有关人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此外,日本企业比中国企业管理理念上对“规则”更为关注。在这一方面日本对法规制度的遵循要远比中国企业更重视,这也是日本企业学习西方管理、取得長足发展的关键之一。对法律、对规章制度、技术质量标准的遵守的理念的构建,使他们在生产中能保证高质量、精密、精确产品的产出则是日本产品畅销世界市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中国企业在今后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所必须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发展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应该根植于自身的民族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是永远不会错误的真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中国的企业经营者,我们需要学习世界的规则,学习别人优秀的管理科学与方法,同时也要保留适合自己的管理理念,因为任伺一种管理科学或者理念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生存土壤,而任何一种完全照抄照搬的行为,都会让自己的企业水土不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qiyeguanlilunwen/737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