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 > 基于模式语言理论的环境设计教学的问题和侧库

基于模式语言理论的环境设计教学的问题和侧库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性特点,客观上需要其专业理论和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以便从更为基础的层面整合多学科、多尺度的环境营造课题。文章从评介模式语言理论所整合的行为学、现象学、语言学和结构主义思想入手,对该理论启发下的环境设计教学作了思考:(1)以模式语言的环境结构组织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适应项目化设计实践的整体协同要求;(2)以模式语言的观察、分析方法,还原现象学在场体验的设计方法;(3)从模式语言的既有模式到模式创造,提出了借由模式模仿到反思创新的设计教学思路。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模式语言; 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7804
  环境设计作为设计学二级学科下的专业方向,其专业存在的合理性仍在于与其它相关学科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学界对这些独特性的认识多集中于专业分野中的“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人文与工程”等内涵的比较。一些学者认为环境设计的最终归宿在于“艺术与科学”的大融合,各相关学科最终将走向殊途同归之路,但融合后的专业特性是否能够凸显于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值得我们再思考。此外,专业分野中对设计对象分类的讨论会削弱环境设计的专业性,形成所谓宏观(城乡规划)、中观(园林或建筑)与微观(室内或陈设)多尺度设计对象的区分,使得环境设计专业既包含但也处于多学科交叉的边缘,跨界后的内涵整合、重组有待加强。那么,面对环境设计定义的宽广性和复杂性[1],究竟有哪些理论(知识)能够在整体上作为专业理论基础,将多尺度的设计对象通过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整合呢?这些专业基础理论是否会对当代环境设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正是笔者引出“模式语言”思想,启发当代环境设计教育的初衷。
  一、模式语言思想简评
  模式语言思想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源于对20世纪60
  年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的反思,更是对科技至上、精英主义设计、物质环境决定论的反驳。在其出版的一系列学术论著中,不但闪烁着人本主义、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渗透出作者早年研习数学所具有的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一种模式语言》作为亚历山大众多著作的核心成果,与其它著作相互关联、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20世纪颇具颠覆性的模式语言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其理论主张可概括为: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基础亚氏认为,真实的环境世界本身是复杂和多样化的,但复杂混沌背后的空间组织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环境之所以能够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与其所在的整体环境的组织关系密切。虽然环境由众多层级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构成,但当我们提炼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组织经验时,曾经发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环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现。历经多年,在基于大量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后,亚力山大在《一种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从城镇、社区、邻里、建筑直至细部构造的253条模式,这些模式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着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适度合理的环境单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图解和文字加以表达[2]。同时,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构成环境语言系统中的语汇,语汇之间可以依据设计条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较大的”模式,同时也为后面“较小的”模式所补充,从而有助于设计者利用这些模式及其组织关系,在模式语言的语构网络中重构美好环境,实现建筑的“永恒之道”。不过,相比亚历山大早期的《形式综合论》和《环境结构的原子》等偏重数理分析的论著而言,模式语言理论除了延续结构主义思想外,也重视从现象学的真实体验中把握环境的意义,以达到“结构—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视临场体验、回归质朴本真作为模式语言思想的基础,《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头上奠定了《一种模式语言》及其后来学术论著的思想基础,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们认知和践行“精神家园”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经淡忘的现场感受、地方建造过程以及根植于场地和内心的历史情怀。在亚历山大看来,工业文明之前的城市环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质”,人们自发地、循序渐进地、相互协作地建造着他们的家园,为物质环境注入归属感和亲和力。而现代主义则倡导设计分工、图纸替代现场、技术精英主宰设计,导致设计者与使用者、环境与用户、物质环境与精神家园割裂。亚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主义生产体系下产生这些隔阂的必然性,并认为,只有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根本变革,才能重归自古以来便存在的设计“永恒之道”。之后,亚历山大强调设计应始终立足于现场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经验的积累,摈弃学院派的抽象说教和功能主义的金科玉律。虽说这些理念在当下看似乌托邦,但其间蕴含的人性关怀,对环境存在本真意义的追求都是难能可贵的。
  (三)“彻底”的公众参与从制度上改良现行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便是引入公众参与,《俄勒冈实验》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试图从实践上论证公众参与对塑造有活力环境的重要性,影响了“社区建筑学”和“社区设计”理念的推广,形成了“使用优先”的设计方法和以建立设计导则为目标的“任务书设计”模式。而亚历山大提出的253种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图解语言,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帮助民众参与设计和建造。因此,以用户和使用优先为准则的参与机制不只停留在调研、分析和设计阶段,更在于实地的建造阶段,公众参与的彻底性也并非排斥设计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公众参与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协调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和用户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证模式语言思想付诸实施。
  (四)具有应变性的模式模式语言不是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僵化封闭的[3]。253种模式在亚历山大看来只是迈向“永恒之道”的开始,人们只是在开始时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套用该 模式,然后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并内化为结构关联、临场经验和公众参与等思想,模式语言指导下的“永恒之道”才能真正实现。此外,使用模式的系统就像使用语言一样, 有些语言根生于民间,即使是一般的公众也可以运用自如,能否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在于人们掌握现有语言的多少和熟练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地根据既有模式进行完善和变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讲出来可以千变万化, 这样每个人运用这些模式都不一样, 可以产生无数不同的形式, 就如同人类语言可以用来创造无穷无尽的句子一样。一旦人们从初学语法的限制中走出来,根植于现实建造经验的既有模式便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此随反复,模式语言的适应性得到了延续。
  二、模式语言的教学启示
  (一)结构主义思想促进教学内容整合
  面对环境设计的理性与感性、结构与人文、宏观与微观的专业特点,除了从上述某个侧面建构各个院校的环境设计教育特色外,整体的、基础性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内容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然而,整体性的过程是要将上述分立的专业特性统一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内,以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另外,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最终还要用于实践,而企业(公司)的设计项目一般均具有整体性,各类知识被统一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下运作。这样,与学校按课程分解传授知识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造成了企业项目运作的整体性与学校课程知识分解性的博弈,对以项目制合作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影响较大。而在《一种模式语言》中,结构化的设计思想使作者十分看重规划、建筑(含室内)、园林乃至细部构造等不同空间层次的整合问题,并借由结构化的理论模型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从学科专业的发展现实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的跨界与融合已催生出专业发展的包容性,如果将模式语言的设计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将有自然获得模式语言结构化“基因”的可能。概括起来,在学期项目制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分为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课程内部知识模块的整合。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为例,授课内容的编排可与模式语言的空间组织层级相对应(图1),课程从小区详细规划开始,经由园林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再到细部构造设计,我们称这种一般框架为教学的“基本模型”,是描述和指导学期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然而,基本模型结构并不意味着设计及教学过程时序的固化,相反,由于项目设计的整体性,不同空间层级的设计内容是相互渗透和彼此制约的,完全分段式的教学安排显然不能胜任。例如,设计流程末端的细部构造设计会影响甚至推翻原有的方案设计,园林设计未能与住宅内部需要优质景观的房间相对应,均会导致上下游设计过程中出现负反馈的情况,而且,现实项目的运作过程可能比教学时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因此,除遵循常规教学管理的“自上而下”的“基本模型”外,仍需补充“自下而上”的“修正模型”予以完善,修正模型的意义在于其自由度和灵活性,将来自各个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模式语言)进行跨时段组合,以灵活介入的方式适时“插入”基本模型之中,由学期项目教学总负责人组织调配,这对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二)从模式借用到自主创造
  设计创新更多是立足于既有成果的继承、重组和模仿,并在长期的借鉴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知识技能。模式语言为初学者提供了便于模仿的环境单元,这与大多数初学者经由模仿再到创造的学习过程相似。因此,依照模式语言思想,教学的第一阶段可强调借鉴和模仿,学生只需借用既有模式语言或对其稍加改动,便有可能设计出具有活力的环境场所;第二阶段应突出学生思辨和重组各类模式语言的能力,以模式语言的评析和反思为主导,逐步替代第一阶段的模仿,为创造性地改良既有模式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形成设计思想的认识论阶段,除了帮助学生运用模式语言理论组织环境系统外,形成模式语言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应比掌握既有的模式语言本身更为重要,这种观察和思考方式就是重视临场体验,从真实的自然条件、社会文脉和行为事件中检验和创新原有模式语言。因此,经过由模仿上升到设计方法论的过程,不仅是模式语言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相吻合,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的联姻可藉此形成。
  (三)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研究方法
  设计研究方法除了基于实证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外,个人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模式语言理论看来,基于个体经验和理解的现象学方法在强调身体作为环境感知中介的同时,也强调了身体作为设计和建造中介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环境设计教育所日渐缺失的内容。设计中介(工具)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简化或弱化我们观察、设计及建造的本能,完全借助图纸或其它新媒介,设计和建造成了纯粹的“人—图”关系或“人—机”对话,潜藏于土地、空气、山林、雨露和世俗生活的场所情态正被时髦的“设计理论”和工具所替代,最终可能导致作品远离现实生活,仅存留其作为躯壳的外表形式。因此,从模式语言思想感悟设计教学的真谛在于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方法,在适当借用现代设计中介(工具)的同时,在身体与场地、身体与材料、身体与现实建构的过程中回归环境设计的“永恒之道”。
  三、结语
  《一种模式语言》曾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堪萨斯州立大学等知名设计院校的教材,以其环境综合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深刻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设计人,充分证实了好的设计理论同时也是优秀的教学思想源泉和工具 [4]。但客观地讲,亚氏所挑选的253种模式是基于其本人的价值认定和主观假设,并不一定都具有客观中立的“科学属性”,这也为实践教学导入美学所倡导的公众参与提供了讨论平台。此外,亚氏卓越成就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术层面,如何使模式语言理论及其教学实践迎合市场需求,至今仍是包括亚历山大本人在内的众多学者深感困惑的问题,也许,这一超越理论自身“缺陷”的议题,仍需借助全社会设计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来加以解决。参考文献:
  [1] 朱馥艺.建筑学之于环境艺术教育[J].装饰,2004(11):91-92.
  [2] [美]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crjy/5196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