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论文网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论文网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庞 超

(抚顺矿务局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8)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设工程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对建筑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随之不断加大。建筑施工课程应为培养方向服务,符合时代的需求,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施工课程;教学方法;培养方向;自主能力



建筑施工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施工组织问题的基本知识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研究的是怎样最有效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理论、方法和有关的施工规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以科学的施工组织为先导,以先进的、可靠地施工技术为后盾,保证高质量地、安全和经济地完成工程项目的方法。本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社会的实际需要及当前建筑经济发展需求的调研,对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在培养方向、教学教法、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培养方向

当前,中国建筑市场迎来了令人乐观的发展前景。今后20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将面临历史上重要的发展机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投融资体制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都为建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建筑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对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抓住机遇,掌握社会实际需求,为国家培养实用型人才,有针对性的为社会服务。这要求我们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工地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应注重地方的需要、就业方向及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将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施工与管理型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组织协调等能力。

二、顺应时代要求

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注册工程师制度和专业评估制度的实行,在建筑业掀起了再学习的高潮,许多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注册工程师考试改变人生境遇,同时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可以说,建筑业学习风气日益浓厚,通过生产实习和技术人员接触,感觉到他们案例不离口,实践能力颇强。所以我们要把全国建筑业的大环境与专业教学的小环境相结合,让注册制度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动力,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与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学生适应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的土木工程事业所要求的必备素质。在注册结构师、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等考试中均对建筑施工课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施工课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淘汰一些过时的施工方法、技术等,不断补充一些新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组织管理方法。

三、强化教师综合及实践技能

建筑施工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施工技术相当庞杂,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建筑施工课的教师任重道远,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建筑施工课的教师应该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和恰当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应鼓励专业教师深入施工实践而不要局限于校园,教学素材要与工地实践相结合,随时掌握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另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终身学习,博采众长,勤于钻研,掌握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动态成果。

四、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共鸣

以我们学院为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生大多来自生产工地第一线,年龄偏大,虽理论基础较低,但实践能力强,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校门,学习热情相当高涨。时隔二十多年后,现在的学生从校门直接迈入大学校门,十八九岁,对建筑业一无所知,有热情,但茫然,仅采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早已明显不足。预应力、强度、施工缝等专业术语在学生头脑中是空洞无物的,没有感性的认识,何谈学习热情,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师生互动难以展开,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又由于教学管理与组织上都存在困难,许多情况下不能专门组织学生参观,而生产实习往往安排在授课后,针对性较差。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利用生产实习或业余时间对现场有用的实景进行照相、摄像,保留一些有益的文字资料,制作一些教学课件;另一方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以其完备的功能提升教学效果。通常辅以结构样图、照片等课件,创造情景,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需要专业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注重平时日常积累。例如利用工程行业专业人士将平时拍到的一些工程质量通病照片,因管理不善存在质量隐患的材料等制作成课件,组织学生讨论、评论,避免日后工作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教师应有计划地选择有关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引用典型的综合性案例便于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及讨论,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重视比较分析,通过对多种类似的施工方法、施工方案比较,判断其异同、优劣,掌握其特点,从而学会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工程质量、造价、工期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工地现场中,发包方、承包方、监理方各方职责、权利,培养其将来工作中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在教学中重视施工验收规范的使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规范的熟悉和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规范的意图,培养其自觉贯彻规范的工程意识。

五、培养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能力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其更适应教师教多少就接受多少的教学形式。学生更广泛的拓宽知识面,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思想,要“干一行,爱一行”,只要他对这一行有了兴趣,钻劲自然出来。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本专业的悠久历史、蓬勃发展的现在以及辉煌的未来加以描绘,在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业的发展,树立今后人生奋斗目标。其次,由于施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建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行业准则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新的规范相应地每隔一段时间也会修订、颁布、实施,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及时掌握新的工艺、方法和标准。建筑施工课实践性强、综合性大,它涉及到力学、结构、材料、机电、运筹学等多门知识,知识点繁杂。这些都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能力,将来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施工课中第一章中大多讲授基坑边坡的问题,哪些因素易造成边坡的塌方,是施工质量问题、气候影响、土质原因还是荷载偏大,具体到每个工程具体分析,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建筑施工课程内容多而繁杂,且实践性很强,学习有一定难度。我们认为,在制定

一个好的教学大纲和选定适宜的教材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建筑技术的实际,大力提倡

素质教育,突出重点,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培养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施工生产第一线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至用的教学要求,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姚谨英.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江雪、王蕾.优化建筑施工教学 提高

学生专业素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3,(增刊):23-25.

【3】姜秀英、王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4)42-4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2420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