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1-0093-05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XIAO Jian-zhong1,XU Li2

  (1.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China;2.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port,

  Guangzhou 510663,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concept, mechanism, occurrence causes and hazard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as well as the concept, theoretical criteria and effects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people’s ability to respond to the outside world correctly is ac-quired via countless times of integration training of different sensory stimuli in the brain; children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is provided with neuroanatomical causes, also related to the loss of stimulation quantity and type; its hazards mainly show in such aspects as learning disorder, mental disorder, social adaptation disorder as well as so-cial behavior and living ability disorder; while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children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Based on these opinion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hich aim at the issue about children 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element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方式和条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儿童感觉神经系统因得不到充分的训练,而导致各式各样的疾病。据统计,感觉统合失调症在现代城市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较为常见。而6~13岁是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时机[1],也就是说小学阶段是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时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育活动能明显地改善学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症状[2-3]。因此,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三维健康”以外,还要发挥其对日益频发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疾患的防治价值,充分挖掘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为实现体育课程的“健康第一”目标服务。

  

  1 感觉统合的理性认识

  1.1 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

  1)感觉统合概念及机制。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SI)概念由英国著名生理学家C.S.谢林顿首先提出。在此基础上,临床心理学家Jean Aryes博士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以及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则与方法[4-5]。该理论涉及脑的功能发展、学习和学习障碍的矫正等3个方面,指出儿童大脑具有很高的可发展性和可朔性[5-6]。Jean Aryes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和过程(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不是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孤立完成的,而是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输入信号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进行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结果[6]。按照信息理论的学说,大脑必须以灵活的、不断变换的方式比较、选择、联系、增强和控制感觉信息,即大脑对不同区域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产生正确的注意、记忆、思维和推理等认知、情感与心理行为过程。通常把这个信息整合的过程,即个体对输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光、声音、触压、重力、气味道刺激等),经大脑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做出正确决策,使在中枢神经中形成有效的组合的过程叫做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少年儿童大脑对来自外界环境的信息作出正确应答和适应环境的基础,也是正常心理行为的前提。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身体与环境之间就不能协调发展[4]。可见,感觉统合能力是认识能力、社会性、身体和情感发展的基础,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有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7]。通常情况下,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一般于3岁以内就逐渐形成,并在以后的成长和生活过程中得到不断加强、重构与发展。

  2)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是指受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3岁以上的少年儿童对来自外界的信息不能有效整合并形成正确的应答方式的过程。一旦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少年儿童的高级认知和行为能力,如感知、注意、控制、协调、判断等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统合失调可分为视觉统合失调、听觉统合失调、触觉统合失调、平衡觉统合失调和本体觉统合失调5大类[8-9]。大多数少年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不是单一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而是多种感觉的统合失调,因而其表现症状也较为复杂。

  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能否自动痊愈,学者们持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感觉统合失调学童到一定年龄(一般认为13岁以后)将会自动痊愈;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学童感觉统合失调并不随年龄增长或神经系统的成熟而逐渐消失[10]。笔者认为感觉统合失调症状不会因年龄增长而无故消失,但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刺激练习不断强化,加上进入身体发育后神经系统的成熟、肌肉的控制能力得以改善,感觉统合得以逐渐协调而症状也慢慢消失。但是,其对患儿所带来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的影响往往是纵贯其一生的。因此,家长、教师不能掉以轻心,对儿童应多加观察,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及时发现,及时诊治。

  1.2 感觉统合失调析因

  1)神经系统受损或紊乱。

  神经,特别是中枢神经是感觉统合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探寻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首先要从中枢神经研究开始。儿童的感觉统合是多区域中枢神经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区域感觉神经中枢之间是紧密合作的整体,任何感觉外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的缺陷或受损,都会使统合神经的连结途径或协作中断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这就解释了产钳助产、产程过长、脐带绕颈、脑膜炎等使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比例相对较高的原因。这一观点与产程过长儿童患感觉统合失调比例较高的研究成果相吻合[11]。

  还有,部分药物、环境食物污染等,如阿托品中毒、铅摄入过量等,都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紊乱而致感觉统合失调。

  2)缺少感觉刺激训练。

  从大量的母亲心理、生活方式、胎位、分娩方式对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影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的感觉统合训练从胎儿在母亲的子宫内就已经开始,而且贯穿出生前至儿童期[12]。但是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受到感觉刺激相对较少和固定,因而更多的统合训练需在出生以后才能完成。

  (1)养育与生活方式致感觉刺激减少。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缺乏应有的育儿常识,对孩子过度呵护,生怕孩子摔跤,该让孩子爬时不让孩子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或者早早就给孩子买好童车,使孩子该有的感觉刺激“被剥夺”,而导致感觉统合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而发生统合失调。现代化城市密集的建筑已不容留人们活动空间,现在的孩子们唯有与玩具为伴,缺少在室外奔跑、跳跃、攀爬、翻滚、涉水、玩泥沙的刺激,因而感受到的感觉刺激也大大减少。他们的协调能力、平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与发展。其结果是出现眼、手协调能力差,大脑无法有效地驾驭身体各个部位等统合失调问题。另外,采取了剖宫分娩的方式,使婴儿无法感受到自然分娩过程中产道滑落、压力变化等刺激,因而更加容易患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卜志强[13]、袁慧明[14]等的研究表明:顺产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病率为26.0%,而剖宫产组为43.0%,顺产组与剖宫产组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

  (2)个性特征致感觉刺激减少。

  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还与儿童的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有关。吴汉荣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易养型儿童中,感觉统合正常的儿童所占的比例最大,在启动缓慢型儿童和难养型儿童中,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比例较大,而且两者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也被杨炳丽、傅桂英等[16-17]的研究结果所证实。气质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可能与易养气质婴儿更加活跃,从中获得更多的刺激和统合练习机会,而其它类型儿童获得刺激与练习机会较少有关。

  1.3 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

  1)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

  学习障碍主要是指学习不良,主要表现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成绩较差等。感觉统合失调学童学习困难既有心理发展水平因素造成的,也有因感觉失调导致的不良行为所致。

  (1)心因性学习困难。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心理基础。从陈血梅[3]、艾尔丝[5-6]、傅桂英[17]、郑信雄[1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童较正常儿童在阅读、记忆、知觉、思维、注意等方面发展滞后,如说话词不达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或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缺乏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缺少探索性行为等等,也就是说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童还未具备与年龄相适应的学习心理基础。因而学习也较为困难,特别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课业量的增加,他们的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2)行为性学习困难。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安静、认真、刻苦、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是学习好的先决条件。但是,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表现出兴奋好动、调皮任性、爱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的话听而不闻,行为拖拉,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这些行为不仅干扰教师的教学,还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因而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感觉统合失调的学生更容易发生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4,8],而且表现在学习困难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10,18]。

  2)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MD)。

  (1)内源性障碍。人的行为是一个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从外界或自身获得信息,并通过思维形成对事物存在的主观反映,是情感、行为的基础。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而言,由于不能对内外信息进行协调地统合,而导致不正确的认知,因而表现出非正常的情感与意志行为。图1为心理行为过程。在统合协调的情况下,“刺激-意志行为1”是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表现为人的正常心理应答,是个体心理正常的反映,社会行为表现亦正常。但是由于统合失调的原因而出现“刺激-意志行为2”的非正常应答模式,表现为一种非正常心理行为,社会行为表现异常。显然,这种心理障碍是由于内部感觉神经系统未能协调地进行统合所导致。

  

  

  (2)外源性心理障碍。尽管统合失调的患儿智力一般在平均或平均水平以上,但受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些学童的学习成绩和运动能力较差(表现为高智商、低成绩与能力),容易成为同学们嘲讽的对象。感觉统合明显异常的患儿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3~12岁,将会因一连串严重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不仅影响学习,而且易诱发一系列“逃学”、“厌学”心理行为问题[19-20]。因此,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除了及时积极治疗之外,家长、学校教师以及社会更加关注并帮助他们,避免外源性二次心理伤害。

  (3)不明原因致心理障碍。不明原因致心理障碍是指不明原因所引起的错误认知或异常心理行为,既可能是内部神经协调缺陷原因所致,也可能是外来因素所致的行为偏差。如部分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表现出有吮手、咬指甲、自伤自残,爱哭、怕黑、爱玩弄生殖器等等。这些行为不仅直接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会招致他人的异样的目光或嘲讽而导致更多的外源性心理障碍,因而其危害性也较大。

  3)社会适应障碍。

  (1)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指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之间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互相传递,使双方相互了解和达成共识的过程。人际交往是建立减少冲突,形成良好社会关系的途径和基础。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由于未能对信息进行正确的统合,表现出过分敏感、回避、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爱挑剔、性格孤独等,使人际沟通中断或受阻而致交往障碍。因此,对人际交往障碍的患儿而言,更需要从与他人交往中得到锻炼,通过交往训练(刺激)提高感觉统合能力,但是对大多数患儿从多次交往的障碍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强化刺激或冲突,使其陷入人际交往的恶性循环中去,人际交往障碍也越来越突出。

  (2)合作障碍。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任何单个人都难以完成复杂的工作,因此,合作成为现代工作的主要特征与基本要求。但是对广大感觉统合失调患儿而言,受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难以与他人进行良好合作,表现为出斤斤计较,缺乏责任感,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等等。对学童来说,除了重视其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外,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学习内容之一,而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往往难以做到。

  4)日常行为和活动能力障碍。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受神经协调能力较差的影响,除了表现为学习、心理和社会适应等隐性障碍以外,还表现出日常行为的显性障碍等。如灵敏性、眼手脑的协调性有所降低,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晕,不能玩捉迷藏,闭上眼睛容易摔倒,动手能力差等。患儿日常行为障碍不仅影响学童生活的自理能力,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能力,而且还会因活动能力障碍而致使活动减少,从形成“少活动(获得感觉刺激减少)――统合失调”和“统合失调――活动少(获得感觉刺激减少)”的恶性循环。

  

  2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为了使感觉神经中枢之间更加协调、有序工作,而采取针对性的身体练习方法,对不同中枢神经的刺激,使其在不断对比、连结、分析、控制中逐渐形成高效、协调工作机制,从而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从感觉神经形成后的胎儿期就开始,直至统合协调完成,并伴随人的一生。感觉统合训练包括自然感觉统合训练和专门性感觉统合训练。自然感觉统合训练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获得的声、光、颜色、运动、空间等的刺激并进行统合的过程。专门感觉统合训练是有针对性地对婴幼儿的统合失调感觉神经中枢进行各种刺激,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过程,现在所称的感觉统合训练一般是指专门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专门性感觉统合训练是对感觉统合失调患儿进行治疗的一种手段,适宜于4~13岁患者,一般通过1~3个月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21]。根据感觉统合失调类型可将感觉统合训练分为光刺激为主的视觉统合训练、以声音刺激为主的听觉统合训练、以触摸刺激为主的触觉统合训练、以平衡刺激为主的前庭统合训练、以肌肉和关节刺激为主的本体感觉统合训练等几种类型。目前学童主要以平衡觉、触觉和本体觉统合失调为主,因而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大多数是基于这三者的统合训练,即以游戏性体育训练为主。

  

  3 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1)加深对“健康”的认识,彻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中关键是对“健康”的认识,它不仅影响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选择,还会影响到是否能够真正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过去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仅限于“没有疾病”,自1948年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提出“三维健康观”之后,人们对“健康广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深度问题,如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等还没得到应有的关注,从收集到的体育教材及专著中,除邓星华、谭华[22]编著的《新编体育教学论》介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知识之外,其它体育教材专著中还未涉及。因此,加深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教学手段去实施,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健康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应然目标。

  自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学者们以及体育教师对小学体育教学都存在着以“运动技术”为主,还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为主,抑或是以健康为主之辩,亦即是以现时效应(健康)为主抑或是长远效应(长远发展)为主的问题。从感觉统合失调的危害来看,现时健康是长远发展之根本,没有现时健康就无法谈未来的发展。因而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活动性教学内容为主,以健康作为第一要务,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技能培养,做到现时健康与长远发展兼顾。

  3)重新认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理念。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理念之一。一般认为个体差异只体现在身体条件、运动成绩等外显特征上,而感觉统合能力、运动智力差异等内隐特征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改变传统的对个体差异的认识,做到既要关注外显性特征,又关注内隐性特征,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进行教学,如有针对性地对统合失调患者进行教学等等,才能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做到真正贯彻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

  4)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活动性内容为主。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与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就决定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以活动性内容为主。特别是随着感觉统合失调学童的不断增加,活动性教学内容价值显得犹为突出。当然,并不是说小学体育教学就可以忽视技术教学。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的身体和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后,再适时转变为以技术教学与活动性教学并重,做到兼顾现时健康与未来发展,这也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体育兴趣特点和规律相一致的。

  5)体育教学要不断创新。

  生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等是体育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这些学科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吸收其成果,用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做到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物质与心理基础。

  

  生活环境与条件的改变导致感觉刺激的缺失,使感觉统合失调成为危害学童成长的普遍现象,但是囿于认识,并未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以身体刺激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应发挥其功能与优势,因应小学生的需要和教育理论的创新,作出相应的调整,做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770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