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其他教育 >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缺失研究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缺失研究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当前社会上最受关注又最受诟病的行业之一。最受关注是因为它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同时,这些年的教育改革大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之势;最受诟病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滞后与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存在巨大落差。综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思中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总感觉当前中小学教育欠缺一些东西,而这些欠缺制约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那么,中小学教育到底最欠缺什么呢?我认为,最欠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厚积与沉静

  时代在快速前进,社会在飞速发展,一切似乎都进入了“高铁时代”,速度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社会弥漫着喧嚣和浮躁,教育同样弥漫着喧嚣和浮躁,尤其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学会反观尤为重要。

  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接纳、吸收、激发、融合、转化、创造的过程,它有自身的规律性,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到位,才能达到学习目的,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说,必须注重积累、咀嚼、涵咏、品味等,必须厚积,必须以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学生的学习如同蚕吃桑叶,需要一个慢慢咀嚼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可能将其葬送。如果我们仅凭一相情愿硬性“拔高”的做法使其提速,则只能违背客观规律,打破过程的平衡,结果就会导致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有一种沉静的态度,必须尊重学习的规律,尊重学习的科学,不能一味追求速度。

  从教师的角度说,教育是一种对对象的基于先期经验的积极的强力的影响行为,它可以是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导”,也可以是寓于行为动作的“引导”,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示导”,还可以是旨在启智的“开导”。因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是施者和受者的关系,而是交互感应的渗透关系,甚至可以是“共生”关系。而教学过程则是一种基于交流的面向学生的思维与品质的激发活动,它是把“教”与“学”整合为一体的“整体”活动,不能拆分,不能偏斜,否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实现不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传统理解的双边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渗透”关系。这种关系均衡但不“平等”,因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对于“渗透”的效果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应处于一种相对“强势”的地位,这种“强势”在“渗透”中决定着“导”的方向和效果。然而,教师的“强势”地位不能替代甚至控制学生的“弱势”状态,相反,而应该“同情”并“吻合”学生学习的“弱势”实际,因而,教育应该是尊重学生学习状况并与学习状况同步的活动,不能急躁,不能凭主观愿望一厢情愿地加速。

  高考的压力,新课标的颁布,素质教育的推广,似乎为教育“提速”提供了契机和理由,造成当前中小学教育界充斥着一种贪多求快的心理。然而,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花样翻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到底创造了多少实实在在的“辉煌”成绩呢?有多少意在“提速”的教学改革是真正成功、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呢?喧嚣和浮躁不是教育应有的内涵和形式,饭要一口口地吃,事要一步步地做,不是什么过程都可以省略的,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提速的。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告诉我们“树人”是一项慢工,揠苗助长要不得。

  二、尊重与顺应

  尊重是指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社会和时代的尊重。

  教育应尊重中小学学生的认知特点。中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期,心智的发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教育活动违反科学的加速加压,就会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应接不暇的所谓的有用的知识,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和厌学情绪的产生,从而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说,教育活动的速度和频率要与学生的心智发展同步,才能与学生的成长谐调。不管什么样的改革、什么样的模式,都应该放在尊重学生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出实效,真正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而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打着优质教育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状况、发展需要、兴趣爱好与特长差异等,使得尊重学生发展的口号很难落实。而教育资源的区域性不平衡则更使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教育应尊重中小学学生的人格特点。

  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对学生随便批评。只有我们对学生尊重,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工作起来就很轻松,很愉快。

  尊重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就高中生来说,他们大多在15岁19岁之间,世界观已初步形成,自我意识接近成熟,独立性和自觉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意识的增强,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进入高中后,学习生活已不同于初中时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拓宽,使他们显得更“成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这个时期尤其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教育活动是双向的。教师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的教育活动才会卓有成效。

  尊重学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尊重学生是教育的一把钥匙,教育需要尊重,尊重能产生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他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创造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倍加呵护。”这种呵护就是爱。爱的力量是神奇的,这种力量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它可以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灵,可以帮孩子们找到自信。教师要用一颗爱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   教师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宽容,对豁达,同情那些天赋不高,在生理上有缺陷的和学习成绩差或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同情心唤醒他们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教师尊重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学生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多对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多给学生鼓励和尊重,赞扬和奖赏,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和幸福,感受到成功后的喜悦和骄傲。教师尊重学生,要做到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精心地呵护与引导。教师尊重学生,就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尊重学生,就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他们;教师尊重学生,就要把热情的话语传递给他们,把和谐的微笑送给他们。

  对教育规律尊重,就要关注教育的特别性。它不是创造产品的实体产业,也不是经营商品的经贸公司,它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一项事业,同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说,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与它的教育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这就是规律。又如,教育为人类社会所共有,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或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性质,这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即受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这也是规律。再如儿童的年龄特征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依据,而教育又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也是教育规律,如此等等。唯物主义认为,这些规律是教育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承认教育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承认教育规律客观存在的实在性。

  教育规律也可以称之为“教育”学生的固有方法,正如一切道理皆有规律可循一样,现行中国的高考制度,也越来越遭受人们的质疑,正如广州教育局局长在教育论坛上语出惊人的发言:“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工厂出来的乒乓球一样,每个都一模一样。”教育既是有规律又是无规律可循,孔子曰:“因材施教。”古人向我们阐释一个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方面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如果各学校所有的教师以固有规律教育学生,中国教育便永无成功之日。

  对社会和时代的尊重,就要关注教育的社会性。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发挥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汉代教育家董仲舒在其《对贤良策》中,总结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向汉武帝提出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对社会,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要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和教育的表面。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而不是仅仅有一个高分,仅仅是一个学霸。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qtjy/18111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