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改革发展思考研究分析小论文(共5篇)

宏观经济学改革发展思考研究分析小论文(共5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宏观经济学


  

第1篇: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引言


  隨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在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又提出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意见都提出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专业分析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宏观经济学的教授多以理论传输为主,使得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分析问题思路狭隘。因此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到宏观经济学综合分析、归纳演绎的逻辑思维。本文基于“创新导向—项目核心—创业目标”这一理论,希望可以总结出更加适合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2.宏观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2.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乏


  创新创业理念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近几年在我国高校也逐步引进这一先进教育理念,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许多高校只是照搬发达国家,不能结合我国自身实际,导致项目成果与我国现实不符;而一些普通高校甚至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发展滞后。创新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结合不紧,高校中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普遍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及创新的重要性。


  2.2教师缺乏“多样性”


  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组成单一,通常是在高校学习毕业后留校,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缺乏创业就业经历。即使部分高校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但仍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教师在教授宏观经济学时,常常只有对课本的讲解,或者偶尔结合实际问题,但往往只有教师“讲”,学生的参与很少,在期末考试时,经常可以发现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很好地解答,而与现实相结合的灵活的解答题,学生们就会乱答,失分严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装备理论知识,更要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3经济实训平台不足


  高校经常在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时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教学。高校中拥有经济实训场所的学校较少,有些学校即使拥有实训场所,可能也只是一些被淘汰的老旧设备,无法进行操作。学校对校内经济实训资金人力时间投入不足,对校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被动的学习理论,实践活动大多成为一种“形式主义”,阻碍了学生和教师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4人才培养方案有待改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多是已经沿袭多年,学生们不能得到个性发展,也就无法达到当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有些高校培养方案的要求比较全面,但由于多数没有评价标准,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技术手段国内外经济现状”,其实施成果究竟是好是坏就难以判断,学生们也很可能浑水摸鱼仅仅为了达成学分目标。这样就很难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等人才。


  3.解决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点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拓展学生们创新思维,用全新的视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同学们无论是在就业还是创业中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结合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出以下建议。


  3.1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人才,拥有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关键。高校在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时,要充分与院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宏观经济学充分结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这样无论是教导还是学习,都可以树立创新创业理念。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能用已经教授的经济理论解释的我国当前发生的经济现象,分小组让学生自主分析,并选取适当课时让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听讲并进行评价,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甚至可以将此作为学生期中考试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运用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3.2培养全方位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团体,高校为招收多层次的教师可以提高工资水平,并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社会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拓宽教师创新创业教学的视野。同时从教学评定、经费赞助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老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创业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与将要授课的内容相关的网络热点热词,吸引学生听课注意力,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3.3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仅仅只有书本教学已经不适合现如今对多元化的人才的需要了,高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多层次人才为目标,创造良好的平台。一方面,高校可以在学校内进行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条件更好的学校可以设立专业实验室,打造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使同学们可以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宏观经济学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多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企业高管、创业杰出代表等向学生们分享自身事迹,将高校与行业结合,不仅为学生提供校内平台,也为其创造良好的校外平台,多方位地向同学们提供服务,科学合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人。


  3.4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创新创业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并在授课时充分挖掘宏观经济学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使同学们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到其中的研究方法。不仅要将实践经验与成果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考试考核方面,也不应局限于课本习题,可以选取中国当前的经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定学分与奖学金时,可以将同学们的专利、创业、论文等纳入其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4.结论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存的课程,在教学中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推进宏观经济教学与创新创业教学相结合,采取上述的改革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提升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读国内国外宏观经济新闻的能力,也为之后的就业及创业打下了基础。


  當然,在教学改革的路上处处充满着挑战,我们仍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制定出更好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管理方法,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推动创业教育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经济学领域全面展开。


  作者:邵蔚等

  第2篇:关于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学会观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并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因此,本门课程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数理推倒和图形分析多被学生视为难学的课程。对与地方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地方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相对有限、师资建设略显薄弱,同时,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在生源质量上存在差异,就决定了地方高校所招学生基础相比重点院校要薄弱一些,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存在难理解、难掌握等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更为欠缺,诸上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內容庞杂、理论抽象,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同时,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图形推倒和数理论证,尤其是模型的推倒从两部门经济到三部门经济再到四部门经济,由浅入深深,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让学生觉得所讲内容抽象、空洞,难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缺乏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西方经济学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经验总结,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应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是注重如何将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联系。


  由于宏观经济学将诸多经济问题以模型形式呈现,理论性很强。鉴于地方高校学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如何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做的不太到位。再者,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选择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教材,教材内容基本是宏观经济理论、原理的归纳和总结,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这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仍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因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老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听,教师通过大量口头讲解、数理推导、图形分析把宏观经济原理阐述清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还让学生觉得教师所讲内容枯燥乏味。


  同时,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设施相对有限,部分教师上课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部分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未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与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宏观经济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讲述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故事来引入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本门课程的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要“学什么”有清楚的认识。此外,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需优化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方高校学生教学的内容,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的内容、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对于了解的内容点到为止即可,对于理解的内容(如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等)以讲清楚为目标,对于掌握的内容(如失业、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机制等)需讲透彻。除精选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案例和最新的视频新闻作为导入来引出新内容,新内容的讲授要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2.通过“理论课实践+实践课实践”,双向增强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当地在理论课上增加实践内容,如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和整理我国GDP、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历年数据,上课时引导学生应用相关宏观经济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此外,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问题,应先以最新的新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具体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所的学宏观经济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际联系起来。


  除了在理论课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的实验课软件(如西方经济学沙盘),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调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实践课课程教学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课程教学所需的相关实验课软件。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师除了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以外,还可采用案例式教学和讨论式等教学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所选案例要与所讲内容相契合,同时还要注重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到案例的学习和问题的分析中。进行讨论式教学需要学生提前对所要讨论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老师针对讨论内容设置合理的讨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该方法的应用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教师应根据所讲内容的不同,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除了教学方法多样化外,老师还应该丰富教学手段,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板书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数理推倒,也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消化及吸收的时间,但是要占用较多的板书时间。多媒体教学能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量,可通过穿插文字、图片、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因此,教师应注重将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贾伶

  第3篇:中级宏观经济学创新教学法研究


  本教改项目原计划通过新教学方案的实施,在进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时独立安排总共18个课时的实践课,将全班150名学生分成小组,10名学生一组总共15组,让每个小组去社会上调研,研究遇到的每一个宏观经济学的现象与热点问题,研究结果将以两种形势,“课堂展示ppt”和“海报”展示出来,两者将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评比,最后将海报将贴在专业办公室以及校园教师走廊内进行展示,美化装潢学校办公与学习环境激发学校学生对经济学与经济学专业的兴趣。


  其中,项目组必须在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试点中,实施学生分组,安排课题,与制作课堂演示ppt等项目内容,以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与成果。


  通过研究发现,让学生们发挥主动性去做课题研究,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交际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经济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其对于经济学的专业素养,其次,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到最大,如从项目经费中抽出大部分钱用于学生的海报制作与打印费用,对最后的海报评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组,可从项目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购买奖品进行奖励,最后获奖作品将挂放在大学里的经济贸易系办公室或者相关专业办公室与课堂进行永久展示,剩余作品都将作为装饰用品贴在学校走廊与教室内供全校学生观看等,这些激励措施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让他们能够更加努力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并结合自身能力去做调查研究。


  试点班级必须按时进入到海报制作的环节,接下来项目组成员可以下拨经费给学生用于制作经济学项目研究所得出的结果的宣传海报,这要求学生紧跟课程进度,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应的时事热点与经济新闻,以及我国或世界最新的宏观经济动向,选择一个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最终海报都将经过评比获得分数作為学生的平时成绩,具体评比标准为:海报设计创意占60%,海报文案,占40%。


  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学生的配合方面,尤其是个别组员的懒惰性方面,为了防止部分同学懒惰,小组协作不积极出现搭便车的现象,特做出以下规定:(1).小组长对小组工作进行详细分工并进行标注,具体工作有“资料收集,文案制作,编辑,制图,撰写,外联,采访,笔录,总策划,创意”等几类。组长有绝对权威分配任务与组织,但必须诚实负责,对于不合作的同学平时成绩为零。(2).所有旁听同学必须积极听讲认真评分,最后每位同学都要进行记名投票,不准弃权,没人一票,分数用票数进行折算,弃权者平时成绩为零。


  此试点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学生ppt代表作之《论一路一带的支点之自贸区》,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其中学生们通过查找数据,找到一路一带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广州实际情况亲自前往南沙等自贸区调研,研究的内容图文并茂思路清晰,通过此研究以及在课堂上的展示可以最大程度的让参与项目的学生们感受到经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尤其是使得学生们能够发现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与问题随处可见,由此增长见识,学到经济学知识,并且增加对经济学的兴趣,同时为教师的经济学研究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第二组优秀学生成员的代表作ppt是《网络经济研究之TFBOYS是怎样红起来的》,此研究题目新颖,尤其对广大90后的大学生吸引力极强,同时能在结合兴趣的同时,对网络经济的原理有一定程度的探究,能得到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有一定的深度,此研究通过探究网红音乐男团组合TFBOYS的背景与成长经历,结合网络和经济学的原理得到一定的启发,尤其通过大众的态度和反映,尤其是网络热搜数据等一系列的大数据说明了网络经济之所以火热的原因。对于探究社会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和现代网络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数据资源与研究成果,为学生们升入了解现代的网络经济打好基础,教会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并从中找到有益和有价值的资源,此研究结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氛围,同时对于教师从事网络经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教师对网络经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上述两个代表性成果在课堂上展示时获得了轰动的效果,学生们反映强烈,小课题组成员的学生们在展示时得到的同龄人的赞许使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最后,我的结论是: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同时可以扎实的学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启发,对以后得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面,都将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发作用。


  作者:苏海洋

  第4篇: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利用货币政策等方式调控国民调控国民经济。其目的在于稳定国内的物价、确保相应的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货币政策不断在变化,但是其均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学与货币政策的界定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也叫作收入理论或者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其内涵就为利用总体性统计的概念,如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消费等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


  2.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1)界定


  货币政策,界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看。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控制、调节信用量、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以及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的规定和一切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措施。


  (2)目标


  第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考虑的内容单纯为央行实际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其特点包括相關性、可测性、相应可控性。操作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近期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央行通过有关工具能够实现目标变量的控制的目标。


  第二,中介目标。中介目标考虑的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汇率等。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远期目标。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可达到的操作目标由较远的距离,接近于最终目标。


  第三,最终目标(政策目标)。最终目标就是央行、政府最想要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目标。从最终目标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最终目标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对国内经济变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具有了有效性。这种理论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了货币政策是否影响经济支出、是否和产出关系稳定、是否能够良好控制货币等。


  也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意义”上的内涵。他们认为,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意义层面展开研究。这种观点提出,货币政策是与国民总收入、总需求之间紧密相关的。从这种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虽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定义和理解范畴“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提取如下共性:


  (1)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性变量(如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等实际产生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对国内经济运行作用力的大小。


  (2)央行、政府、有关机构是否适时利用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控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存在一种“工具”与“目的”的关系,那么,我们以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处笔者从整体宏观经济特点入手,从4个具有典型代表事件的时间段分别分析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1998-2002)年。从整体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国际环境不佳,也造成我国经济下滑。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1)大幅降低利率(5次),存款利率由5.66%降至2.24%,贷款利率从8.66%降至6.38,还一并调整了利率结构;(2)强化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扩展交易工具。政策(1)极大的、快速的提高了有效需求,刺激国民进行投资和消费,带给国民长期无间稳定的良好预期,进而起到了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政策(2)灵活的、良好的操作公开市场,为公开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内社会需求良好扩大、消费、投资明显提高,公开市场发展明显增速。


  第二阶段:防止“经济过热”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3-2007)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国内经济涨势迅速。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过热,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利率市场化。通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放开结息、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制定再贷浮息制度(2005年)、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系统(2006年)、上调存款利率(2007年,物价上涨)灵活控制经济发展,在确保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趋势时,良好的控制了经济过热,促进信贷、投资合理增长,稳定维持物价水平,正确引导和有效调节国民对通货膨胀的合理要求。


  第三阶段:次贷危机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8-2009)年,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连续调低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经过这些政策操作,将有效的降低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阶段:经济复苏


  经济复苏阶段可以视为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回升明显。为了确保经济的长足发展,国家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调整(2012年-2013年,人民银行存贷款基础利率3次上调,而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优化了货币政策工具以强化公开市场利率弹性。国家还对信贷结构予以调整(以文化产业、节能减排领域、高新产业为典型,予以信贷优惠政策等)。通过这些货币政策对于强化市场竞争、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促进居民配置自身财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我国GDP、CPI实现稳健、较快增长。


  四、结束语


  文章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有效性。从中不难看出,如果国家想要得到良好较快的发展,就需要依托各种政策,而国家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货币政策。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经济背景,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各不相同。可见货币政策的出台、调整能够起到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而各个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示在该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了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对货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作者:李佳轩

  第5篇: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解析中国农业发展思路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一二类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1%,79%的耕地属于中低产地。我国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农民到现在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2.我国农产品结构单一,品质低,在出口创汇上没有优势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品质不高,且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低质产品充斥市场,而优质产品供给不足。一些粮食品种质量过于低劣,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在国内也找不到市场。


  3.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难形成规模化经营


  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初就开始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并实现了机械力对人力和畜力的替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虽逐年增加,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只占27%-35%,较美国等发达国家低四十多个百分点。


  4.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由于我国尚未普及机械化耕作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5.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经济损失严重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每年我国受灾害面积都在8亿亩左右(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0亿公斤以上,经济损失每年都在600亿元以上。


  二、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解析中国农业发展思路


  通过对曼昆教授的理论理解,我们知道政府政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表现在运用财政的“三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其结果是扩大了内需,又提高了农业在GDP的比例,其内容涵盖了曼昆教授经济理论的大多方面。近年来,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拓宽,农民受益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方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及技术知识上的投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提高了全社会的生活水平,充分说明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与拉动其它产业的优势。概括地讲,近年来国家财政新出台的“三农”支持政策包括五大要点。


  1.从规范农村税费到取消农村“三税”,变相地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自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实行“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政策。“三取消”即取消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随着上述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行,农民负担显著下降。从2005年开始,农业税在中国完全消失。为此,中央财政安排了大量转移支付,其中2005年中央财政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2006年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更大,达到780亿元。加上地方的转移支付,2006年的规模达到1030亿元。


  2.对农民实行“三项补贴”政策,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补贴”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上述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行,当年国家财政投入总共130多亿元,在2005年以及今后这方面的补贴投入力度更大,对增加农民收入、刺激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加强对农村基础措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这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利用长期建设国债安排的“六小工程”。指农村节水灌溉、人畜用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二是“两免一补”。就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三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2004年,中央财政出1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从2005年开始,中央财政出20元,地方财政出10元,农民个人出10元,用于农民大病统筹。这对于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全民的健康指数发挥重要作用。


  4.对县乡财政实行“三奖一补”政策


  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对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奖励,目的是充分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目的是促进县乡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对产粮大县给予财政奖励,目的是调动政府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的好的地区给予补助,目的是体现公平原则。2005年中央财政实行这一政策的财力投入共约150亿元,2006年投入210亿元,这对缓解县乡基层困难,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5.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大了知识技术的投入


  目标:2000—2005年,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1000万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5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5000万农民工进行岗位培训。2006—2010年,上述三个数据分别是5000万、3000万和两个多亿。为此,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都安排了相应的资金投入。


  曼昆教授还指出:决策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货币借给的增加降低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因为较低的利率刺激了投资支出,所以总需求量增加。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提高了物价水平既定时的均衡利率,使总需求减少。决策者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政府购买增加或减税可以使总需求增加,相反政府购买减少或增税可以使总需求减少。由此不难看出,我国财政“三农”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取消税费,大力减轻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拉动了国内的总需求量,扩大了内需,而扩大内需才是真正意义上保障我国GDP增长的法宝之一。


  通过曼昆教授理论对中国农业政策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提高生产率才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而有效的财政政策确实能保障我国GDP的健康增长。只有7.26亿中国农民富了,才能增强拉动内需的空间,确保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曹振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hgjjx/10129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