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 >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实证统计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实证统计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S”曲线理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率为30%~70%的快速城镇化阶段。快速城镇化在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体系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因此,我国亟需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牛文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之路”。胡际权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新型工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李红波和张小林把新型城镇化内涵概括为资源集约化、城市现代化、城乡统筹化的城市化。
  通过不断总结,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总结和汲取国内外城市化经验教训基础上,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演进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道路。它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顺应城市群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相协调的和谐城市化之路。新型城镇化致力于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市布局合理,它还致力于城际、城乡互促共进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二、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考虑指标的科学性、可得性、层次性和全面性等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五个方面选出21个指标,构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和相关计算主要引自《安徽省统计年鉴2013》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熵值法的主要算步骤为:
  1. 建立原始指标数据矩阵:选取m个城市,n个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ij为第i个城市第j个指标的数值。
  2. 数据标准化处理:x'ij =(xj-xmin)/(xmax-xmin);x'ij =(xmax-xj)/(xmax-xmin)
  若使用的是正向指标,则选用前一个公式,若使用的是负向指标,则选用后一个公式。
  3.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城市占该指标的比重:
  Pij=xij/xij,(i=1,2...n;j=1,2...m)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
  ej=-kPijln(Pij),其中,k>0,k=1/ln(n),eij≥0
  5.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
  6. 求权重:wj=dj/dj
  根据以上步骤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见表1。
  三、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计算步骤,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各子系统得分(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16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得分最高的为合肥市(0.1418),得分最低的为阜阳市(0.0177),相当于后者的8.1倍。省会城市合肥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显著,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各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安徽省16地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聚类树状图(图1)。
  根据聚类结果,借助ArcGIS软件,将安徽省16地市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和较低4类城市(图2)。比较全省各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上呈现南高北低,中心突出的空间分异特征。
  (一)一类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
  该类型仅包括省会合肥市,合肥市综合得分为0.1418,比第二名的铜陵市高出0.0315,其他城市与之差距较大。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指标得分排名第一,人口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指标得分均位于全省前列。合肥作为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国家综合交通和通信枢纽,在城市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因此,合肥市应进一步发挥其发展优势,进一步改善投资与创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同时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城市竞争力,发挥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其城乡统筹指标得分较低,位于倒数第三。合肥市在城市经济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二)二类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高)
  该类型包括铜陵、马鞍山和芜湖,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在0.0996~0.1103之间,各自相差不大。芜湖市各项指标得分较为均衡,都位于全省前列,值得注意的是其城乡统筹指标得分位于全省第一。铜陵市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得分均位于全省第一,这与其作为中国行政范围最小的地级市和铜陵模式有关。马芜铜经济圈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区,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行政区划壁垒,主导产业链难以形成和缺少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是该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应着力发展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链的形成,构建和谐统一的区域协 作机制,消除行政区划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三类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中等)
  该类型包括淮北、淮南、蚌埠、黄山、宣城、滁州、安庆和池州8个地市,占安徽省16个地市数目的一半,综合得分在0.0433~0.0685之间,可见安徽省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
  淮北和淮南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排名第五和第六,在此类型城市中排在前两名。“两淮”地区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也是安徽省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煤炭资源的开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两淮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其经济发展指标得分并不高,这与淮北煤炭资源枯竭、淮南市产业结构单一、社会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有关。煤炭资源型城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拓展集群发展思路,延长产业链,合理选择接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蚌埠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京沪铁路安徽段重要的铁路枢纽,是安徽省老牌工业基地,其各项指标得分较为均衡,处于中等水平。今后应充分利用工业基础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滁州和宣城在区位上临近江浙两省,易受到长三角都市圈的辐射,应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城市发展潜力巨大。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作为皖西南的区域中心城市,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其集聚辐射能力有限,新型城镇化水平中等偏下。安庆的发展应依托皖江城市带,积极参与承接产业转移,深化招商引资。同时作为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桂冠的中小城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独特,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和构建皖江城市带旅游圈,乃至泛长三角区域旅游圈。
  黄山和池州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成员,境内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业发展在全省遥遥领先,但新型城镇化水平却与其旅游发展程度不匹配。今后应抓住“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发展机遇,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相互补充、共同整合,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放,以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四)四类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
  这类城市包括皖北地区的亳州、宿州和阜阳,以及皖西大别山地区的六安,由于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项指标得分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皖北三市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打破行政区限制,加强区域间合作,建立区域中心城市。从六安市的区位、产业结构和文化同源性看,其整体应该向东发展,接受合肥经济区的辐射,使之成为合肥的副中心城市,依托合肥,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应加大对大别山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突出地方旅游特色,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 新型城镇化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生活等多方面内容,建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理应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不仅能够克服主观赋权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臆断性,而且能够避免各指标之间信息的重叠,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2. 安徽省16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省会合肥远高于其他地市,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中心突出的空间分异特征,这与安徽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总体相似。要素层指标得分差异揭示了各个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阶段和特点的不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的不同,各地市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
  (二)讨论
  首先,论文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但对指标体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其次,本文基于安徽省16地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对比较,只是空间维度的静态研究,对于时间维度的动态变化有待今后的深入。
  参考文献:  
  侯学英.中国城市化进程时空差异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高佩义.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牛晓春,杜忠潮,李同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城镇化水平评价——以陕西省10个省辖市为例.干旱区地理,2013(03).
  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发展总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6).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地理科学,2013(11).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0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nongyejingji/18776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