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证券投资论文 >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

外资银行的进入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影响和对策分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证券投资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等业务渐渐解除限制。根据协议,中国在入世五年后,也就是2006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使得外资银行正式进驻。2006年11月国务院也颁布了《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外资银行的进入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竞争和效率,但在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金融业和中资银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认识到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挑战,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和取长补短对于我国银行业的今后发展非常重要。

  

  二.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形式

  外资银行在80年代进入中国,属于试探阶段。由于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外资银行进入的数量较少,业务也比较狭窄,主要为其国内的跨国公司提供金融服务。当时外资公司在华设立多为代表处。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银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且,我国为了更好的引进和利用外资也为外资银行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外资银行在90年代渐渐从沿海城市扩张到内陆城市,以更好地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及投资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虽然1997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入世后我国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业务等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了全面且快速的发展时期。我国政府除了履行对开放外资银行的承诺之外,也在不断完善外资银行经营的法规制度。2007年4月,4家外资银行――花旗、汇丰、东亚、渣打首批拿到本地法人营业执照,打入人民币零售市场。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建立代表处和分行。代表处是外资银行刚开始进入中国的一种主要方式,既不能吸收存款,也不能发放贷款,它的作用在于使母国银行能够参与国际银行经营活动,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分行能够吸收存款也发放贷款,是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发展后的经营形式。如今,还有另一种方式成为外资银行进驻中国的主要经营手段――入股中资银行。对中资银行进行控股,不仅能够降低经营的成本,还可以达到消灭对手壮大自己的目标,成为外资银行扩展的一种方式。

  

  三.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积极影响

  1.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我国的银行管理体系增加了活力。不管在传统业务还是新兴业务上,外资银行都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先进的管理知识和优秀的人才。我国中资银行在管理体制、方法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有利于中资银行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管理方法,加快银行的改革和发展。

  2. 外资银行以其雄厚的实力对我国的中资银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我国中资银行重新审视其在制度上的不足,为抢占市场份额加快提高自己的实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中资银行之所以改制制度缓慢,主要因素在于长期以来没有碰到强有力的对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以后,我国的中资银行不得不面对挑战,加快改制,重视创新,增强自己的实力。

  3. 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制度、管理等方面还与国外发达金融业相差一点距离。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会带来新的金融产品和管理方式,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外资银行也比较重视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运用,它们进入中国也会将这些技术一并带入,能够对我国金融业的硬件设施和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四.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 在外资银行进入前,中国银行业长期只面临其本土的竞争对手,加上国内银行经营方式相差无几,因此竞争激烈度不是很强。然而,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以其先进的管理方式、贴心的服务、完善的全球网络等等会吸引一批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使我国中资银行受到巨大的冲击。这样,中资银行就会面临优质客户的流失,市场份额的减少,从而使其业务萎缩状况恶化。

  2. 外资银行为了能够在中国快速、全面的发展,会以高薪酬、优福利的待遇和中资银行抢夺我国的优秀人才。除了会在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一批高学历的人才,也会提供各种优厚条件吸引中资银行的员工――尤其是那些技能熟练、英语较好的人员――以更好地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助其一臂之力。国有银行的工作环境不如外资银行那么开放,待遇也不及外资银行那么优越,加上我国的人才制度建设还尚不完善,这样势必会使我过得优秀金融人才流失,对于我国中资银行以及我国金融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 银行业务的复杂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都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而大量外资银行的进入更是在这种局面下将中资银行推向了不利的局面。我国的金融业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多,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会使我国原本脆弱的金融业体系受到冲击。此外,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也还在探索阶段,外资银行复杂的经营模式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发出了挑战,增加了我国金融监管的成本。

  

  五.对于改善我国银行业的建议

  1. 我国银行要加快创新,这个创新不仅是要开发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也要在业务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我国中资银行应该向外资银行学习,引进和开发更多金融产品,为顾客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我国银行还应该注重现代高科技的开发,应用于业务上,提高银行的业务效率,完善软硬件设施。此外,中资银行还应该注重在管理方式和理念上的创新,更利于银行的发展。

  2. 银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我国的第三产业相比发达国家发展的比较慢。服务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也就是说要坚持自己的服务素质,提供给客户满意、优秀的服务。我国的国有银行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客户带来良好的服务,这样客户的忠诚度就会提高。此外,中资银行还应该重视对人才的开发和吸收,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留住优秀人才,不使人才外溢,这样才有资本和外资银行一较高低。

  3. 我国国有银行在保持自己本地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和国际接轨,与国际投资者合作。中资银行应该依靠本国的优势,用更低的成本吸收国外先进的银行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依靠合作的方式,使提升本银行的成本降到最低。此外,我国银行也应该清楚中外银行的优劣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抢占市场份额。

  4.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监管体制,建立外资银行监管体系、风险预警机制等。我国金融业的各管理机构应该相互合作,对外资银行的运行实行有效地监管、对金融产品进行风险监管等,以保护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对我国金融业受到冲击。

  

  六.结论

  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带着国外资金进入我国市场,这势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中国,为其母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也对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想分一杯羹。进入WTO后,我国对于外资银行的限制渐渐解除直至五年过渡期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分行、分公司。众所周知,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享有绝对的地位,正是由于长期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国中资银行的改制进程缓慢。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给我国中资银行发出了一份挑战书,增加了压力。虽然外资银行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优秀的人才、发达的硬件基础,但是也会对我国的金融业产生威胁。因此,我国中资银行应该尽快审视制度上的不足,学习和借鉴外资银行的优势,增强自己的实力,使我国的金融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zqtzlw/13182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