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三农问题 > 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集中居住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5-0077-03

  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及空巢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20 世纪末迅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截至 2008 年底,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956 万,占总人口的 8.3%。按照国际标准,我国进入“老龄社会”。2011年9月,“全国农村老龄问题高峰论坛”在重庆举行,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介绍,中国农村老龄化率为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出现严重倒置。而当农村社会“未富先老”,同时遭遇“空巢”现象时,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有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有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根据美国学者默多克的 “家庭生命周期说”,一个家庭生命周期要经过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 6 个阶段。 “空巢”是用小鸟羽毛丰满、离开后的母巢来形容人类社会里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单独生活的现象。空巢期是指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至配偶一方死亡这一时期。可见,空巢现象是现代家庭生命运动过程中正常的自然现象,如果子女成人后还和老人同住,反而会使老人患上“杜鹃综合征”。受诸如“不孝有三、无子乃大”、“养儿防老”等“家天下”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以联合家庭为主。空巢老人多持“无用论”态度,在认知上表现为人生失败感、养儿无用感、生活无力感等,普遍认为自己空巢是不好的人生结果,甚至是一个悲剧。[2]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空巢必然伴随孤单。西方国家由于在老年人养老与照顾中确立了国家责任的法律关系,政府及社区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完整而周到,涉及社会政策、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的社会服务项目遍布各个社区,空巢老人的社会生活适应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实现平和转型。[2]而中国农村,政府和社区未能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无用论”认知和孤立无援处境使得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农村老人的空巢现象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有三种类型:被迫型空巢老人、自愿型空巢老人和无奈型空巢老人。[3]田奇恒通过对重庆市1009个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的调查发现,空巢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外出工作。[4]工业化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向城市或城镇转移,这种转移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劳动力的转移,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式转移。因此,当前农村的大部分空巢老人属于无奈型空巢老人,即老人希望能与子女共同生活,但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离开家庭外出务工,把老人留守家中。农村流行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这种空巢的无奈感,“少的外出赚钱,老的在家种田,每逢佳节,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在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应对方面,将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是当前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即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建房基本没有规划,一字型、十字型、满天星现象严重,零星、无序、分散,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供给和农村管理成本较高,这给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与救助带来物理空间障碍。而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居住环境,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整合社区资源,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社区照顾,构建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

  二、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环境的改善

  农民集中居住前,农村住房零星、无序、分散,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供给难以均等化。农村社区大多没有老人使用的健身器械、文化广场等,甚至有些偏远的空巢老人出行不便,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沟渠不畅,生产生活中负重现象严重。同时,农村管理成本较高。农户居住分散,农村社会管理者在信息宣传、民情体察、服务提供等方面很难做到全覆盖,或广而不深。而信息不畅,也会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社区参与。另外,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与救助存在空间障碍。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域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家族群居的生活习惯,据此判断中国乡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邻里互助一是有着一定的血缘基础,二是有着相对集中的空间毗邻,不然“远水救不了近火”。随着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入与控制,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族文化日益衰落,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与救助开始出现心理空间障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农民的居住更加分散,承包地界拉开了户与户之间的空间距离,农村空巢老人的互助与救助存在物理空间障碍。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年轻人口大量外流,造成农村的“过疏化”和“空心化”。过疏村落公共事务处于瘫痪状态,率先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导致社会活力丧失、公共性衰退。[5]而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通过合理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环境。

  1.现代新居,适宜居住。老年人对健康和生存更加关注和渴望,喜欢安静,喜欢阳光,同时希望保持自主和独立。从工具理性角度看,好的居住条件和好的心理、生理健康等密切相关。在人本主义理念下,现代建筑设计密切关注人的基本需求,包括人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强调以人的尺度进行规划。因此,现代建筑在通风、采光、色彩、卫生等方面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比如大窗户、大阳台、隔音玻璃、卧室与卫生间相互靠近、防滑材料、暖色调色彩,这些环境的改善更适宜老人居住。另外,作为对日益严峻的“空巢”现象的应对,现代建筑设计探索了空巢老人无障碍居住设计,如果能够将之运用到集中居住房建设中来,将大大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环境。   2.农田水利建设缓解了劳动压力。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整,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中,土地养老是重要的经济供养成分。然人的老化所带来的身体机理的变化,直接影响老人的劳动能力。随着年轻人的大量外流,留守农村的老人承受了更大的劳动压力。农民集中居住政策推行后,伴随原有住房的拆毁,农村土地进行了整理,兴建防渗渠,修建排水渠道和机耕道,促进了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可在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运输等过程中节省大量人力劳动,直接减少了劳动中的负重现象。

  3.设施齐全,生活便利,老有所乐。农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一般都存在“道路依附”现象。农民在交通便利处集中居住,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以及处理污水、垃圾等,改变原来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马贤磊和孙晓中通过对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情况的调查发现,两县农民衡量居住条件和环境的8个指标都显著得到提高,其中基础设施和交通便捷度的改善特别明显。[10]同时,诸如健身场所与器材、文化广场、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设施也得到增添,空巢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4.空间毗邻,利于交流;社区参与,老有所为。农民集中居住拉近了物理距离,一方面,有利于空巢老人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使其在情感上获得陪伴和关怀;另一方面,有利于信息传播,空巢老人可以获得便捷的资讯。在原有村落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型的过程中,集中居住区面临崭新的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方面的探索任务,作为新社区的主人翁,老人们有了发挥余热的舞台,他们将积极参与,老有所为。

  三、农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及其构建方略

  1.居家养老的含义。居家养老是和机构养老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的养老模式改革。19世纪,英国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集中供养和照料无人照顾的老人。但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政府难以承受数目庞大的养老福利支出,20世纪50年代其开始探讨多元福利模式,大力倡导自助、互助为主的社区照顾。另一方面,由于福利院和老人原来的生活区隔离,带来老人入住不适应、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子交往障碍等问题。应对老人情感层面的需求,学界提出了“回到家中去”、“在适合环境中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论,这样,居家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居家养老以家庭为依托,以社会养老服务为载体,将居家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延续亲情和社会交往,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西方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是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有了充分发展的情况下提出的。这种居家养老并不是家庭养老而是居家养老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这时的“家”与家庭养老时的“家”涵义全然不同。因为这时老年人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不是依靠家人和子女,而是政府发给的退休金等,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部分也来自于社区和邻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7]

  2.农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们不能照搬西方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模式。从养老的经济来源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主要依靠家人和子女。但我们可以借鉴其“在适合环境中养老”的理念,自助、互助为主的社区照顾以及多元的社会化服务等为老服务方式。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村的村落形态将向现代社区转型。在养老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农村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是“居住家庭+ 家庭供养+养老保险+社区照顾+支持系统+社会化服务”六大元素的有机结合,前两个元素是家庭养老的成分,后四个元素是社会养老的成分。其中,“家”是养老的载体,居住家庭老人有自主性、领域感和归属感;养老经济来源以家庭经济供养为主、社会养老保险为辅;在充分保留农村“熟人社会”特色的情况下,发扬农村邻里互助的传统,挖掘社区资源,开展自助、互助为主的社区照顾,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根据需要,联系相关企业、专业机构、民间组织等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3.农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方略。农民集中居住后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模式建构的总体思路是利用集中居住这一契机,合理规划,设计人性化的老人居住环境;运用集中居住带来的集体利益,构建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引导原有村落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型,保留农村“熟人社会”特色,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社区照顾,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第一,合理规划,设计人性化的老人居住环境。在设计农民集中居住区住房时,应着重突出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满足。目前农村的空巢现象已很明显,未来会更加突出。并且,空巢老人是住房的主要使用者。首先,要保留农村传统住宅的庭院和堂屋。因为庭院和堂屋的模糊性空间设计手法,可使居民生活和公共交往混合交融,使空间具流动性、包容性和含蓄性,传达出浓郁的生活氛围和人情味。[8]庭院是一个半封闭半开放的空间,利于老人的活动和交流。堂屋空间的非私密性、功能的多样性是老人“串门”、“拉家常”的好场所。其次,突出现代老人居住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比如在整体结构方面不宜过于复杂,留出较大的空间便于老年人行走;老人喜欢在墙上钉挂东西,要多预留钉挂点;地面要有防滑性能,不设门槛;老人的卧室和卫生间相互靠近,卫生间合理设置扶手,马桶离地距离应在45 cm左右,以方便老人坐用,安装报警装置;电器开关应设在距地面85 cm~130 cm之间的不需蹲下使用的方便位置上,等等。[9]

  第二,利用土地收益,完善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是地方财政困难。农村集中居住必然带来土地价值空间。经过土地整理,宅基地及庭院空地在归还农民的基础上,还会汇集大量田埂、沟渠、田间道等集体土地。如王正中对苏北W村的调查发现,集中居住以前,W村农户分散居住,单是农户宅基、院落、谷场,户均就占地1.2亩。集中居住后,全村实现土地复垦1200多亩,每户增加近4亩的土地。集中居住后,W村将节省出的集体土地400亩出租,村集体一年可收入20万元。[10]政府应从制度上加以引导,合理利用增加的土地利益,建立村级或镇级老龄事业专项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特困老人的救助、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补贴等。同时,也可以将一部分拆迁补偿金用于老年人的养老补贴,力求将所有的老年人都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范围,并适度提高保障水平,解除集中居住而导致的生活成本增加等养老后顾之忧。   第三,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除经济供养以外,老人供养还有一种方式即设施供养,指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病医院、临终关怀医院、老年大学等老年福利设施提供的医疗、生活照料、精神方面群体性供养。[11]集中居住后,应结合当地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完善健身场所、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站、社区图书馆、社区老年学校等养老设施,传承农村地方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制作等。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紧急情况救助( 65.2%) 、电气检修( 46.6%) 、安全隐患排查( 41.8%) 等的需求较高,[4]社区老年学校可以传授这些生活知识,也可以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在商店、理发店、修理店等进入集中居住区的时候,寻求他们的合作,登记空巢老人的需求,在社区内实现日常生产与生活的“一站全”式消费,水费、电费、话费“一次性”代缴费。此外,寻求一些诸如玩具、工艺品制作企业的支持,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订单制作,社区再分配给合适的空巢老人,居家制作,获得计件工资,增加养老经济来源。

  第四,动员邻里,开展社区照顾。社区照顾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养老照顾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去机构化”以追求“正常化”的“老有所养”的生活,主要特色或者核心是强调社区中的非正式网络对老年人的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12]因此,在我国当前中介性社会服务组织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还未深入农村的情况下,要顺利开展社区照顾,集中居住一定不能人为破坏农村“熟人社会” 特色,比如靠“抓阄”决定住房号的做法就不可取。要引导同村、同组、亲戚、朋友和邻里关系的农户居住在一起,尽量避免形成新邻居。空巢老人邻里之间除了互相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农业生产帮助以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安视性是老年人活动者的一种视觉交往现象,老年人往往通过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的存在。因此,空巢老人在情感上更需要关怀,希望有人陪伴、交谈。亲戚、朋友和邻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情感和心理联系,在相互照顾过程中能够形成良性的情感交流与心理互动,相互提供的照顾也更人性化、更有针对性。

  第五,强化政府责任,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养老实际就是养老资源(包括经济支持和服务) 的需求与供给,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不符都会产生问题。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主要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构建社区支持系统就是进一步明确哪些人或组织来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养老资源,各自的责任有多大。自古以来,家庭成员、子女、亲戚、朋友、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系统在农村养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家庭养老模式,而政府、社区组织、企业等正式支持系统的作用甚微。当前,在国家财力有显著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时期,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养老责任,做好农村养老制度设计,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新型农村社区形成后,应加强志愿性组织建设,联络学校学生、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服务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事业。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annongwenti/15384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