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论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论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一、从感性直观到实践认识论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列宁曾经说过:“马克思在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就是通过《提纲》来超越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的新的世界观是在批判旧哲学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来清算自己哲学信仰,而《提纲》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述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批判旧唯物主义脱离了实践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虽然他坚持物质世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人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同时他又认为人们的这种反映只是照镜子式的机械活动,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是无所作为的。马恩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由于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的意义,就只能把客观对象、感性客体仅仅作为直观的对象看待,就不能真正理解已经在实践的作用下改变了的周围世界,也不能理解人类的历史。因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人认识的基础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从新的实践观出发回答了真理的标准问题。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的观点,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人首先是感性活动的主体,是改造世界的主体,然后才是认识世界的主体。而费尔巴哈的真理标准与历史上哲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真理标准的共同点是,局限于思维、认识的范围之内,把某种认识或认识的某种属性当作真理的标准,因而始终没有说明真理标准的问题,这也体现出他们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因此,解决真理判断标准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一个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联结起来的中间桥梁,这个中间桥梁必然是既能和精神的东西又能和物质的东西相一致、相联结,这个中间桥梁就是实践。因为实践既是一个人类主观能动活动的过程,又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过程,实践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了。这样,马克思既用实践解决了人的认识能不能获得真理,又用实践回答了如何区分认识中的真理和谬误的问题,确立了客观的真理标准。

  二、从人是环境的产物到强调人与环境的一致性

  (一)旧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提纲中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马克思所说的“有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主要是指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信奉这种学说的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这种学说提出了“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学说。环境与人的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关系。他们把人看作教育的产物,却忘记了教育者也一定是受教育的,这样就必然把人分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部分。旧唯物主义因为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的环境决定论者陷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除了因为他们把社会环境仅仅归结为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懂得物质的生产力和社会关系外,根本原因是只看到环境决定人,看不到人也通过实践改变环境,把人看作是消极被动的。离开社会实践,就找不到改变环境也改变人的决定力量,因而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统一于实践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三条中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观点以实践为基础科学的解释了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客观基础,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实践中的人类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环境,并为其所决定,同时又能动的改造着对自己有决定作用的环境,因而,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正如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所论述的“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样。社会环境和人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统一于“革命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实践活动是互为条件,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同步进行的。所以,在处理人和环境的关系时要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三、从人的类本质到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旧唯物主义的人的类本质

  《提纲》第六条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的两个错误,一是把人看作“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二是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的共同自然属性。费尔巴哈用人来说明宗教,他认为,宗教情感是一种独立的东西,因此人被视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存在,而不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而他认为“宗教感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人与人的爱和友情。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联系去看人,“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提纲》第六条)他把人仅仅看成生物界的一个“类”。这样做的后果导致了实践与理论的相脱离,“类”的概念高高在上,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提纲》第七条)。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离开社会实践和历史过程,孤立地观察人,认为存在着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而不懂得人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人。因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述,它蕴含了以下几层含义:其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它的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人的现实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人的本质就只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本质。离开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能算是正真意义上的人。其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们在社会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人的本质,必须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的分析。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其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永恒不变的、抽象的人的本质。

  四、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提纲》第十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里的“‘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分别指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在写下《提纲》之前,马克思已经通过科学研究和工人运动的实践,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未来新社会的创造者,并且自觉地把自己的哲学同无产阶级联系在一起。他在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因此,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对其实现彻底的改造,明确地论证和申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从萌芽时起,就把无产阶级和它所代表的未来的人类新社会作为自己的立脚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创立的新世界观既用实践的观点去看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也用实践的观点来看自身,它把通过实践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社会功能、历史使命。《提纲》的最后一条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马克思新的唯物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们是共产主义者。他们从事哲学研究,是为了寻求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道路,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奠定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高度概括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明确表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这启迪我们: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把它当作指导实践、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来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并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661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