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虚拟社会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虚拟社会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49-04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引导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一直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进下,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海量、高速、便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已经把我们每个人深深融入到互联网之中,虚拟社会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的各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者必须学会去重视、善待、规范网络虚拟社会,积极应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

  面对网络虚拟社会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新挑战,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时把虚拟社会的管理纳入社会管理,把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管理统筹起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1]这体现出党中央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高度重视。在虚拟社会管理中,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是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由于处理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高校声誉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说,相对党政机关和企业,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总体上看还明显不足,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尚有待提高。因此,对虚拟社会管理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具体策略,尽可能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及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大学生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征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大学生网民和其他网民由于受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的刺激而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针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观点的集合。这个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但也包括其他网民;二是舆情的载体是互联网;三是舆情的客体是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大学生网络舆情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匿名性、多元性、聚发性等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独特的显著特征。[3]第一,影响广。由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涉及大学生

  的网络舆情一般受关注程度较高,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较为广泛。例如,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广泛讨论,更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4]第二,情绪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往往思想活跃但又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情绪波动。这也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表现出情绪化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为例,在16日晚上收到班主任发的《××系女生与异性交往自律承诺书》后,即刻便有女生在微博上发表了“我都20了,还早恋,早他妹阿”的情绪化感言。[5]而在该校的百度贴吧中,那些讨论此事的帖子也有很多情绪化的语言。第三,突发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诱发因素在时机上往往具有偶然性,加之大学生居住集中,这就使得网络舆情的形成表现出突发性的特征。以2012年4月发生的“广西一高校男女疑在教室偷欢被围观者网上直播”网络舆情事件为例,18日晚9时许,广西南宁一高校3号教学楼6楼一间教室里因有一对男女疑似在“偷欢”而突然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当时,与该栋教学楼并排的2号教学楼里数百名正在上课的学生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并有不少同学用手机拍下上传至微博进行现场“直播”,进而震动网络。[6]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演化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动因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一定的内外部动因。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众多,这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客观原因。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群体变得越来越浮躁,传统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日渐式微,丧失了原有的约束力。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如近年来经网络曝光的一连串“校园门”事件即是例证。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校方出台文件的主要初衷也是针对在公共场合有些男、女生卿卿我我,搂搂抱抱的不文明行为。[5]

  从高校内部来看,高校在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等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当从而导致各种利益冲突以及校园常规渠道不通畅是大学生转向网络、产生网络舆情的现实原因。例如,在2012年4月发生的“山东师范大学学生抢考研自习室引发群殴”网络舆情事件中,山东师范大学多位受访学生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学校公共自习室太少,此外管理跟不上也是引发矛盾的原因。[5]而在2012年4月发生的“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让女生签订另类承诺书引发争议”网络舆情事件中,也主要是学校的此项政策威胁到部分学生的利益,而他们又找不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常规渠道,因而便在网络上聚集起来表达意见,发泄不满情绪,进而汇集成网络舆情。[5]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膨胀,缺乏个人修养是网络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大学里,有些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想要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种自私个性使得他们时而跨越道德的约束。比如,一些大学生情侣在食堂里相互喂饭,在自习室里里卿卿我我,更有甚者在校园内当众热吻。有的男生为了追求心仪的女生,在深夜的楼下放歌,也有女同学每天清早准时敲响男友寝室的房门,或是一不开心就在楼道里大吵大闹。正是由于大学生恋爱中的这些不文明行为,才导致广西一高校男女生疑似在教室“偷欢”被数百学生围观事件的发生以及新乡职业结束学院“另类承诺书”的出台。也正是由于山东师范大学部分学生缺乏自律的不文明占座行为,才引发了群殴事件。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

  世界上的事物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亦不例外。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到消解,其整个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产生阶段。在该阶段,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是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最基本要素。当网民对涉及到大学生的某一事件产生兴趣时,就会不断地跟贴或者转帖,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2)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网民针对涉及到大学生的事件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往往凭借自身素质充当起“意见领袖”,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情的发展。(3)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媒体介入并与网络媒体互动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一些传统媒体发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的新闻价值,并进行深入调查与报道。而传统媒体的报道结果又会被网络媒体转载,从而形成互动并将大学生网络舆情推向高峰。(4)衰退阶段。在该阶段,网上网下多方消解逐步释放舆情压力使大学生网络舆情逐渐衰减。在舆情事件得到有效处置后,如真相公布或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就会逐渐降低,最后淡出网民的视界,舆情也随之消解。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控与引导,需要收集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判,了解舆情的产生及演化机制并进行安全预警与引导。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

  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首要环节,是做好舆情管理工作的基础。因为只有及时发现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热点问题,才能为下一步的应对工作赢得时间。高校应该采取重点监测与广泛监测相结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软件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互联网的浩瀚信息海洋中实施有效的监测,从中及时发现并收集那些涉及到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

  一方面,主流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学生QQ群和QQ空间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区域。高校需要建立信息监测与收集队伍,密切关注上述重点监测区域。同时,要采用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网络信息过滤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广泛监测。另一方面,对重点区域网络信息的监测,可以采用人工的方式。但对整个网络信息的广泛监测,则需要计算机监测软件的配合。同时,通过计算机监测软件,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舆情信息的出处、热度、相关度和频次,从而提高信息监测的效率。[7]但是,由于计算机监测软件对热点问题敏感程度的判定力相对比较低,因此也需要人工监测的配合。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

  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中心环节。对于搜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高校要及时地进行分析研判。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舆情信息的筛选。由于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管措施不到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论坛、高校BBS、百度贴吧、微博等网络载体上发布言论。这就给那些网络修养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的网民以可趁之机,为了在网络上“哗众取宠”、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量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会捏造事实、编造细节,在网络上肆意发布虚假信息。例如,2012年4月中下旬以来,网络上疯传的“内蒙古多个高校学生离奇失踪”舆情事件,最后被证明纯属谣言。[8]因此,对于在网络上搜集到的涉及到大学生的舆情信息,分析人员要仔细地进行筛选,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二是对筛选出的高质量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即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并做“由形到势”、“由点到面”、“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确定这些舆情信息产生的根源、性质、影响范围,进而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思想情绪和愿望呼声,并对网络舆情可能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水平。定性分析主要是研究舆情信息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定量分析主要是统计舆情信息的点击率、回复率、转载率、引用率以及持不同立场、利益诉求的帖文条数。在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过程中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对新闻量和帖文条数的统计和数据分析,对相关舆论的发展态势、意见倾向、利益诉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和图表呈现。而采用人工与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就是要以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哲学规律为指导,以现代统计学为工具,借助计算机软件,对舆情性质和走向进行科学的研判。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

  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灭火器”,是避免网络舆情继续放大和扩散乃至引发舆情危机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屏障。在完善有效的舆情监测收集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做出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防患于未然。

  能够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的一般是负面网络舆情,也就是那些危害社会稳定和校园安全、侵害大学生名誉权益和隐私、损害高校声誉和利益的网络舆情。由于很多负面舆情是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炒起来的,因此,对于负面舆情,高校要在有效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反应,尽快向网民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尽可能在舆情未激化之前化解纠纷和矛盾。高校还可以对校园网用户实行实名注册制,这样可以让那些通过校园网散布或传播谣言者有所顾忌,也方便在必要时进行落地查证。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因此,高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以提高网络监测与预警能力,例如,利用网络蜘蛛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和信息收集,采用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判定事件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能够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等等。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干预

  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来看,消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动因是最为有效的干预方式。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学生管理政策出台之前,适当征集学生意见。此外,还可在网上开通校长信箱、主任信箱,设置校领导、系领导接待日,以方便大学生通过正常渠道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对于大学生通过上述途径表达的合理诉求,高校要尽快研究解决,并及时通过辅导员、学生干部、校园网络等途径将解决方案告知学生,同时要尽快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要尽快回应,并做好解释工作。

  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后,则要尽量将舆情消解在产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网民主要是通过关注事件信息、传播事件信息来发表就事论事的意见和情绪,还未形成共同的意见倾向,此时的舆情形态还只是信息形态。[10]如果此时高校能够通过及时发帖或跟帖解释,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等途径加强与网民的沟通,尽快澄清事实真相,则可以比较容易地消除网民的片面和不确定性认识,以及由此带来的紧张情绪和过激态度。在网络舆情进入发展阶段后,“意见领袖”的观点往往会成为网民决策的依据。此时,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一方面需要在教师和学生干部网民中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影响舆情走向;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既有“意见领袖”的沟通,引导他们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当网络舆情到达高峰阶段时,高校要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除了继续采取上述措施外,还需要通过将新闻媒体记者请进来或者走访报道舆情事件的新闻媒体单位的方式,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实现高校与媒体的良好合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757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