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科论文 > 社会论文 > 人学视阈下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探析

人学视阈下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探析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社会论文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个人生命的铺展、波折过程中的教育环境、形式,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对其生活的幸福、生命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中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破裂或失败,都将造成特定生命阶段的摧残以致其危害的无法弥补。

  一、人的时空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人的发展不是一时一地的片段发展,而是连续的周全性发展,这种发展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相同的,也即每一个人一生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介入,它们虽然在目的、内容、形式上有所区别,甚至家庭、学校、社会对不同人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各异,但不能取缔三者在一个人一生发展中的统一性,因为人的发展的时空延伸在性质上是同一的,其差异仅仅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而已。因此,在人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统一起来,仅仅依靠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且每一种形式的教育只有遵循了教育的本质,并通过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才能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全发展。

  (一)人的发展在空间上的拓展性

  人从出生到死亡,其生命展开的空间呈现出拓展性,每一个人的生命空间至少从家庭延伸至村落、邻村、乡镇、县城、省城、省际……以致全球,而这种空间的拓展性是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即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需要通过与周遭环境的交往建立起自我生命的依托,这就决定了人接受教育会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有着不同形式的要求,从出生到6岁左右主要集中在村落里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不断将本民族、本村落、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及习俗濡化在其生命中;6岁以后开始接受逐级升学的学校教育,或连续性从小学一直进入大学学习,或中途分流走向社会,通过学校教育获取人类社会积淀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体现与时俱进的自然科学知识;最后在某一阶段学校教育结束后,其所获得的知识或能力还将面临社会化过程,必须接受社会环境的锤炼方可完成知识的转化而成为生命经验。所以,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是人的交往发展随着空间的拓展而必然在教育形式上的变化要求。

  (二)人的发展在时间上的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直至生命的终结,人的连续性发展是终身的,不同的阶段其发展或学习对应于不同的教育形式。生命早年,人的发展是在家庭或村落、社区里面进行,父母、家人或村落、社区成员及其生活内容是主要的教育因素、方式,即家庭教育是儿童最初的社会化场所,主要是身心发展的自然展开及逐渐适应周遭的文化生活;到了入学年龄,大部分儿童开始接受国家办的学校教育,历经小学、中学、大学的学校教育学习,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积淀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及最新的自然科学知识,并成为国家、社会所期望的道德人;而从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参与工作,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人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实践社会化的过程,其之前在学校甚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最终要经过社会化的转化。

  总之,人的发展在时间上的终身性,必然决定了人所接受的教育不独是学校里的知识与能力教育,还需经过之前家庭教育的习惯、文化等方面的熏陶,以及学校之后社会教育的不断“历练”和”淘洗”的过程。

  二、人的文化存在: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教育学属性

  学校、家庭与社会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教育形式,其在实际运行中的功能都有可能会发生偏差,而且这种偏差如果得不到三者之间的相互弥补而会陷入恶性循环,而如此的教育远离了教育的本质,将对教育对象的发展造成伤害。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起到“育人”作用方能称之为教育,它们几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共同内涵是促进人的健全和谐发展,而这一宗旨的实现单独依靠其中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不可能实现,必须三者之间的互补共促。

  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它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完成对人的培养。我们不排除教育中有许多“物性”的东西存在,比如知识的获得、技术的运用等,但这些毕竟是教育的衍生产物和手段,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教育主体的生命发展,是集语言、情感、思想、价值于一体的人的完整生命的提升。台湾学者贾馥茗指出,教育所教的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物质是维持有机生命的需要,而精神则是生活意义所在,“没有精神,不能欣赏生活的情趣,生活便失去意义。……生活的绵延是精神性的,也是唯人所独有的,只有人才需要这种教育,教育教人到如此地步,才是适合人的教育”[1]。无疑,在人的成长或发展过程中,对其身心产生作用的方面是众多的,且更多的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在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对生命的塑造。因此,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应有更宽阔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言下之意,教育并非只是学校教育一种,学校之外也存在着教育活动。“一般说到教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学校,其实学校的教育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教育是一个社会把他们的文化传统递给下一代的过程,传递的目的主要是要使他们的儿童成为社会中正常的成员,因此传递的内容包括文化传统的全部,而技术知识的传递知识其中一部分而已”[2]。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就提出:“教育=非定式教育+定式教育”[3],“通常以教育与学校对称,形成的‘教育=学校’的固有公式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教育大于学校,教育不等于学校,所以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教育=学校教育+非学校教育’”[4]。

  总之,教育就其广义而言,应该囊括人类的一切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传承人类文化、创造科学知识、提高人类素质以增强人类顺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贯穿和表现于人的生命展开过程中的家庭、学校、社会之中。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内容选择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如果人的发展是片面化、零碎化,那么就很难适应未来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因此,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教育都应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基础性,使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协调发展。

  (一)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宗旨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实施必须要了解教育对象人的特性,即人性问题,教育不能与之相违背。可以说,共同的人性是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各种配合互补都是为了使得人性朝着“求真、向善、逐美”的目标靠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每个人的人生应该持有一种平实认真的态度,不虚伪、不做作、不妄执,通过辛勤的劳作生产创造财富,并在这种态度之下不断开创美好幸福的人生。此外,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人是交往的存在,人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互动,而互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公平、公正,需要持仁爱之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行事,这是众多教育家、思想家所强调的“美德即知识”的体现。当然,人类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或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在许多时候不是普遍化的,相反是特殊化的。换言之,“求真、向善”最终要落实在”美”的个性化之中,将”真、善”统一于“美”中。

  “求真、向善、逐美”是人性的一种境界,也是人性去动物性而区别于动物的很重要的反映,而这三者往往是交织或融为一体的,它们之间的割裂本身就是一种人性的破碎。因此,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整合的基础就在于其对象是人,对象身上有共同的人性,人性当中有朝向“真善美”相统一的潜质,而这种潜质的导引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遵循着教育的本质、规律而进行,并相互之间进行配合弥补而形成教育合力,最大化、最优化地促进人性朝着“真善美”相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内容

  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的基础在于促进人性“求真、向善、逐美”,而这三者的统一不是一个“完成时”或“实体”,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将来时”,其发展是丰富和开放的,这是因为人性“求真、向善、逐美”的统一目标是在人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中逐渐趋近的。可以说,任何人发展过程中都面临三大矛盾,学校、家庭与社会整合在内容上的要求,就是展开教育过程中使得受教育对象较好地处理这三大矛盾。

  1.自然科学知识。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大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身处在不同时代的个人,他都需要掌握属于特定时代或环境中人类利用自然而有利于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知识”,这种自然知识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天地系统的物理特性,以及各种自然物质之间的化学特性,人们通过自然物质、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探寻,“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科学知识是不同职业、不同人生阶段都必须具备的,否则就会造成一些“日常科学事故”。

  2.社会科学知识。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第二大矛盾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交往的存在,首先他是作为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需要掌握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各种规范、习俗、价值等,同时他又是特定国度或民族的一员,需要遵守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法律制度,其道德、价值思维要符合这一民族的传统。此外,他也是一个时代中的人,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全球化之中,提升自我的素质能力。而且,任何一个人都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存在,所以他还必须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其前提是明了、掌握各种传统文化知识。

  3.人文科学知识。人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第三大矛盾是人与自我的关系。人的发展如同一个舞台,每一个人最终要找到自我的角色,演好自己。而在寻找自我、建立自我的过程中,许多人被外在的物质、名利困扰而被异化,遗忘自我健全发展的目的,把自我之外的各种工具手段当成目的。因此,在人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已存在于各种经典的“文史哲”著作中,既需要人们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而觉悟。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内容要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对象不是单一片面的工具人,是集知识、技术、情感、价值等于一体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应提供融合自然、社会、人文知识的整全知识系统,使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生命主体。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sklw/shehuiqita/15812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