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电视电影 > 俄罗斯导演对“诗电影”的不同追求

俄罗斯导演对“诗电影”的不同追求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电视电影


  对诗意的追求是两位大师导演电影作品的突出特征,也是俄罗斯电影的优秀传统。两位导演对于诗般电影的诠释恰恰相反,所以对他们进行对比分析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在进行对照之前,有两条是应该明确的。两位导演在“诗电影”的成就上都是极其耀眼的;两人电影中对诗意的追求分别体现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力,并且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冲突与统一

  塔尔科夫斯基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伟大的艺术家,其命途多舛、艰难苦恨的一生让人感伤。命运赋予他的苦难影响了其悲伤忧愁的内心,进而形成了其电影的风格。在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之中,人物与生活背景的冲突极其明显,这种冲突是富有诗意的。在这种冲突中人物受到生活背景的限制,人物希望打破禁制去反抗生活环境,这两种电影元素发生了诗意般的互相作用。

  塔尔科夫斯基电影的背景多为冰冷黑暗的基调,雨夜、荒凉的街区等作为电影的环境。无人的雨夜,空气中都弥漫着感伤和惆怅。在人类的下意识中,都是去追寻温暖、期许光明的。但是冰冷的雨水只给人带来了寒冷。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冷雨夜正是导演一生坎坷的无奈和苦闷。荒凉的街区给观众的感觉就是无法逃离,泥泞的地面、无人的街道仿佛把人根植其中,无法脱出,不适与烦躁涌入心中。

  在《伊万的童年》中,主角伊万原本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从小就十分快乐,有很多童年时期的玩伴,他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地照顾,但这一切的美好都被战争化为灰烬。从此,白云蓝天、温柔的母亲、儿时的玩伴只能存在于主角的梦中了。真实的世界一片废墟,伊万伫立在瓦砾堆中默然无语,周围是残垣断壁,战火连天,环境冰冷黑暗,让观众看不到一丝希望。而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的情况对比强烈,体现了主人公所在背景之下的矛盾。

  在电影《安德烈?鲁勃廖夫》中,不光下雨的场景出现多次,下雪的场景亦是如此。雨与雪不光是令人行动不便的自然环境,还暗示主角进退维谷的现状。比如,在流浪艺人们讨论的房子外下着大雨,仿佛把他们困在了屋子里,不能出去体会正常的生活,环境的狭小、逼仄加强了人物与背景环境的冲突。

  在电影《牺牲》中,屋子周围都是泥泞的土地,电影最后的画面,主人公亚历山大把自己的房子付之一炬,房子周围泥泞一片,主人公的爱人看着化为灰烬的屋子,哭喊着摔倒在了泥泞的土地中……这种悲怆的基调,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变得感伤,心情也变得压抑。这些都是人物与生活背景的矛盾。

  米哈尔科夫让艺术商业化,同时,也让他的作品不再受政治环境、民族环境的限制。电影界的评论家、观众甚至政府工作者都表示了认可。米哈尔科夫也成为电影协会的主席,一当就是三届之久,还成为俄国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以及幸成为国家总统的艺术顾问等。与塔尔科夫斯基相比天差地别,他的命运一帆风顺。同时,他的作品风格也随着其机遇的不同而变化。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人物与生活背景的统一。这与塔尔科夫斯基的艺术风格完全相反。如,电影中是西伯利亚草原的壮丽景色、美丽的大自然环境等,而且其作品的结局大都是完美无憾的。

  在电影《奥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几天》中,影片的主人公奥勃洛莫夫在梦境中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他正在草原上无忧无虑地放肆奔跑,这也是人物与生活背景的协调。电影的结局――主人公的儿子也一如他的梦境――在草原上尽情玩耍。表达的内涵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依旧生机无限。

  在影片《乌尔加》中,电影的主题是两种不同文化的敌对,但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牧羊人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晨光熹微,牧羊人们骑着马,举着一把漂亮的小伞在草地上自由徜徉,显得那么恬静和舒适,体现的是草原牧羊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意境,是一种轻松浪漫的情怀。

  在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生活背景开始变得开阔。电影的人物,都是心中充满爱的乡村居民,他们热心、淳朴、善良,其美好的品格又与生活背景水乳交融。“米哈尔科夫为世界展示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风景优美的家乡,它和真实的世界差得太多,有‘理想国’的味道,但也让人流连其中,即使是一场梦,也不愿醒来。”电影的结局是,主人公的孩子取得了成功,他的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光芒,徜徉在美丽的草原上,电影的诗意就是在这种人物与生活背景完美结合中展现的。

  二、悲怆与豪迈

  塔尔科夫斯基的一生固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自始至终坚持自我。对于塔尔科夫斯基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艺术,财富地位的诱惑始终影响不了他对艺术的执著。他的思想中充满了悲怆的情怀,这反映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中,观众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也是悲怆与无奈。塔尔科夫斯基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的一种风格,悲怆的无奈也是一种诗意。就像是他自己的人生,于悲怆中反抗,观众更多的是唏嘘不已。

  《伊万的童年》之后的《安德烈?鲁勃廖夫》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首次诗意伤怀作品,电影中的主人公注视着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他感到伤怀,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善良、仁爱的人,面对受苦的人们,他又不知道如何去做。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镜头:“一群军人要抓一个妇女,妇女脱身不得,正好看到主人公驾着船从桥下驶来,就要跳入船中以求摆脱,遗憾的是妇女与船擦肩而过。主人公无奈,只能继续前行。”塔尔科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是,主人公是一个修道士、艺术家,他没有强大的武力,不是救世主,更加不能拯救苍生。观众明白了,这种面对现实的无力感是怎样深深地刻在了塔尔科夫斯基悲天悯人的心中。随着岁月的沉积,这种心中的悲怆愈加渗透到了其电影艺术创作中。   在电影《乡愁》中,多米尼克患有精神障碍,他在广场上进行了激情的演讲,随后用火烧死了自己,背景音乐选择的是贝多芬激烈的交响曲。电影的结局,主人公经过了好几次的努力,把燃烧着的蜡烛“护送”过了池塘后,自己也因用尽力气倒在了地上。主人公的这一桥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不单单因为这一幕的拍摄技术难度大,而是这一幕蕴藏的是极其悲怆的诗意。

  无论从何种角度,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牺牲》所蕴含的诗意悲剧都要超过其以往的作品。观众乍闻电影的题目也能体会到电影将要表达的是一个悲怆的主题。电影从一开始到结束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电影的高潮在结局,主人公亚历山大烧掉了自己的房子,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人成为流浪者,而他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漫天的大火中,主人公疯子一样跑向仆人,家人把他抓住拖上了救护车,全家人哭得撕心裂肺……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哀伤的情绪,震撼人心。

  米哈尔科夫的命运和艺术道路就和塔尔科夫斯基截然不同,他生活的一帆风顺导致了其创作风格的线条明亮。总之,导演米哈尔科夫自始至终都是以热诚、积极、向上的眼光来注视俄罗斯风光和俄罗斯民族的。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民族情感的豪迈,更多的是诗意电影的豪迈。

  在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乌尔加》中,生活背景是广阔无垠的草原,牧养人们无忧无虑地放牧草原之上,豪放不羁的民族风情引领观众走向了生机勃勃的未来。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与《乌尔加》异曲同工,《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在表达民族豪迈不羁感情的时候更胜一筹,这招致观众的诟病,认为其作品对俄罗斯过度地赞扬。在电影的结局,主人公的老师认输,承认莫扎特是艺术界的巨人,不肯服输的主人公等到了老师的认可。在草原之中主人公摘下了面具,在美丽的环境中尽情呼吸,在这里人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描绘了极其和谐的画面,背景音乐也是轻快的草原风格,是一种豪迈的诗意。

  在《十二怒汉》中,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在电影结局的时候,小男孩被无罪释放,兴奋的主人公在法庭上跳起了舞蹈,背景音乐下的舞蹈与法庭的场景被剪辑到了一起,场面异常地欢乐喜悦、轻松活跃。最后陪审团的团长希望照顾无家可归的小男孩,又给了这部电影一个光明的结局。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外景,都是法庭这个小小的空间,但作品中诗的豪迈风格却没有因为场景的问题而减弱。

  三、救赎与微笑

  导演塔尔科夫斯基不是绝对的绝望与无奈,在他的心中还是期望着救赎,希望世人所有的苦难只是这一时的,希望人类信仰的丢失总有一天会得到弥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塔尔科夫斯基的作品在最后会出现人性的救赎,其诗意的风格也在此之上升华。

  《飞向太空》是一部科幻电影,电影中的主题是人性与道德。主人公失去了妻子,他感到悲痛万分,从而利用复制科技重新创造了自己的妻子。面对这个“妻子”他感慨万千,回忆起了小时候以及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情,他看透了很多人生真理。过去的已经过去,人应该活在当下。主人公下了飞船,跪在父亲脚下痛哭流涕,在亲人的面前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救赎”是电影《乡愁》贯穿始终的主题,精神失常的多米尼克无时无刻不在说着拯救人类、救赎人性。大家不去听他的话,都认为他是个疯子,奚落嘲笑他。但是戈尔恰科夫却寻找到了懂他的人。疯子戈尔恰科夫就像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内心写照,多米尼克上演了一场塔尔科夫斯基救赎情怀的戏码。当“疯子”发表了“救赎人类”宣言之后,自焚而亡。诗人戈尔恰科夫完成了他知己的遗愿。他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保持不灭的蜡烛走过了池塘。这个行为就是一种救赎,暗示了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居安思危的救赎心理。

  他最后的一部电影也是探讨救赎问题,这部电影就是《牺牲》。电影的主人公为了人性救赎而放火烧掉了自己的家,让全家老小成为流浪者,自己因而被带进了精神病院。电影的结局,导演塔尔科夫斯基还是为救赎的问题提出了疑问,主人公小儿子开口说话暗示了人性终将得到救赎。

  导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风格是乐观向上的,让观众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同时也有忧伤的气氛。但从整体的形式来看,他还是告诉观众应该以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在其民族当中忧伤不是悲观,微笑也不单单是一种表情,而是对苦难的一种战胜。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中,主人公在与老师的对战中得到了认可,他感到自信和幸福,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主人公带着灿烂的笑容在草原上奔跑,跑向了未来。在他的作品《十二怒汉》中,对微笑也有着重的渲染。一名陪审团人员讲了一个关于他童年的故事,他有一个疼他的祖母,祖母是一个爱微笑的人,也教育他要微笑地面对所有人。当在电影结局小男孩无罪释放的时候,所有人都面带微笑,场面十分温馨。在小男孩的舞蹈当中,观众会发现一种充满希望的诗意,引导观众积极乐观的情绪。导演米哈尔科夫在电影诗意的表现上是以希望人生、体验生活美好为基础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位导演的作品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位导演的电影智慧和经验,无论是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悲怆的“诗电影”,还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豪迈的“诗电影”,都为当今中国的电影发展提供了启迪,在解决电影的艺术性、内涵性与观赏性之间的关系方面,为中国电影找到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共同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dianshidianying/16239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